星期五, 11月 28, 2008

背起你的十字架


陳怡如/道學碩士一年級

生命的重心

六年前一次的跨年禱告會上,因著生命遇見一些難處、痛苦,我開始思考生命的重心應該在哪裡?我告訴上帝我想轉移生命的重心,我願意將我的休假與金錢奉獻給上帝,求上帝使用。沒想到上帝很快地回應我的禱告。

在隔年的夏天上帝帶我參加了第一次的短宣隊,在我獻上禱告到我參加短宣隊的過程中,上帝先醫治我、重建我與祂的關係,讓我哭泣的心得著安慰。上帝用《以賽亞書》六十二章三至四節對我說:「你在耶和華的手中要作為華冠,在你上帝的掌上必作為冕旒,你必不不再稱為『撇棄的』……。」我第一個經歷到,上帝祂在我們服事祂之前先施恩與我們,讓我們用祂的安慰去安慰別人,給我們健康的心去面對需要的人。

在那年夏天我更真實的遇見上帝。在馬來西亞的服事時,我獨自一人坐在福音車的後座,原本只是安靜的唱詩、禱告,忽然上帝對我說話。祂問我你愛我嗎?我無法自拔的哭了起來,我對上帝說你知道的。

那是一個五味雜陳的回答,因為我知道我是個罪人,配不上說我愛祢。

那時, 心中出現了當天晨更的經文: 「背起你的十字架跟從我。」(可8:34)在當時我還不知道我的十字架是什麼?

生命的回應

回到了台灣,也回到了職場,雖然我的靈性逐漸改變過來了,但我對於上帝的呼召還沒有清楚的感受,至少那時我不認為我會進入神學院接受裝備。

直到2 0 0 5 年7 月, 學姐邀請我來參加台灣浸信會神學院的巡迴特會「生命的投資──不能錯過的抉擇」, 就在前一晚我做了一個畢生難忘的夢, 在夢中上帝讓我看見自己的生命的三個面向,彷彿是上帝在對我說:這是你現在的生命光景,你還要繼續下去嗎?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想要捨棄屬世的生活形態,想要更多的委身與上帝。

我感謝上帝顧念我膽小怯懦的心,一步一步地帶領我,祂知道我的需要。上帝對我的呼召是漸進的,也是持續在進行的。上帝在其中施恩與我,並垂聽我的禱告,祂知道我需要克服的問題,所以一點一點幫助我突破,且透過周遭的人事物鼓勵我走上上帝為我預備的道路。其中許多的帶領,讓我更多的認識祂,我只能說不是因為我會做什麼”而被上帝呼召,只因為上帝的愛大到我無以回報,我僅能獻上微小的我,來回應祂豐盛無限的愛。

一生的委身

過去,我對於「一次呼召、一輩子跟隨」這樣的事感到害怕,因為我對自己一點信心都沒有,但是上帝又讓我體會到:我現在回應上帝的呼召,是因為上帝過去對我的恩惠,我走這條道路並不是用著過去的回憶來服事主,而是上帝在過去如何看顧我、如何愛我,在未來也會是如此。

曾有一位牧者說,身為傳道人這個位置,最好的事就是不斷面對生命的功課,並且非面對不可。的確,在神學院就讀不單單是課業的學習,更是生命的操練。盼望自己珍惜每一個學習的日子,終能成為上帝所悅納的器皿。

更多閱讀...

不要怕,只要信


陳孟煥/道學碩士二年級

認識耶穌

幼時家裡務農, 我跟著長輩信奉民間宗教,印象中,我很害怕死亡、黑暗、鬼神。直到專四那一年,因著父母婚姻的變化及學校壓力,使我覺得生命充滿痛苦、沒有出路。「剛好」我的老師她是基督徒,她生命所發出來的光彩及自然流露出來的愛心,讓我很羨慕,我也喜歡親近她。後來,她向我傳講四律,是我第一次聽聞耶穌基督的救恩,我內心充滿平安,知道這一位上帝祂愛我、背負我一切的困難、重擔、使我心中有回家的感覺。因為怕父母反對,所以瞞著他們在台中行道會受浸,正式成為上帝的兒女。父母知道我受浸後沒有多說什麼,但是在我信主第十二年要準備讀神學院時,卻大發雷霆、鬧家庭革命……。

生命翻轉

當初為我施浸的牧師是一位美國宣教士,受洗時,我心裡想著若是可以跟他一樣到各個國家傳福音,順便周遊列國也是不錯,那時心中的動機不很單純,只想要玩。

後來, 進入醫院從事護理的工作,開始有不錯的收入,工作又有成就感,漸漸的就把當初的「雄心壯志」拋諸腦後,過著掛名基督徒的生活,不愛讀經、不愛聚會。直到九二一大地震,看著躺在地上的遺體及聽到傷患的哀嚎,這才又震醒了我的生命,讓我思想人生命的終了會到哪裡去?所以我開始改變我的生活模式及態度,想要好好的為主而活,並在工作中多多的傳福音,讓更多人認識耶穌,就如當初向我傳福音的那位老師所做的一樣。

逃避呼召

有一次參加跨年禱告會, 有一個聲音傳來對我說:「我呼召你讀神學院」,這個聲音清晰簡短,卻讓我訝異,因為我覺得怎麼可能是我?我只是一個平信徒,沒有服事的經驗,要上台說話還會結結巴巴、也沒有別人的恩賜能力,我甚至還跟主說祢找別人會比找我更加合適,所以心中就覺得應該是我聽錯了,我應該認真作好護士的工作即可。

但奇妙的是,上帝向我說話之後的那週,在靈修時讀到聖經說:「不要怕,只要信!」(可5:36)心裡隱隱約約的覺得這好像是在對我說話,但我心中實在害怕走服事的道路,所以還是對自己說:「我只是恰好讀到這一段經文。」然而更奇妙的是,那一個月牧師證道的信息也特別強調「不要怕, 只要信」,上帝會為我們的一生負責到底。我坐在台下聽的時候, 卻膽戰心驚,因為怎麼會有那麼巧合的事? 但是我仍硬著心對上帝說:「我還沒準備好,再等等吧。」

回應呼召

日子又繼續平靜的過了兩年,在2 0 0 5 年6 月我連續做了兩個類似的夢,在夢中我上班照顧的病人,一直來向我吵著要吃藥,叫我趕快去幫助他們;醒來之後,我心中一直牽掛著他們。在某一次參加特會時遇到一位姊妹,她跟我分享說:「這兩個夢聽起來,夢中的人應該是我的『馬其頓呼聲』,上帝要你快快準備好轉換跑道。」聽完她的分享,心中仍是猶豫不決,就跟上帝說:「我一定要一段經文的印證,好確認是來自祢的呼召,不是自己一廂情願或是幻想。」在禱告時,腦海中清楚跳出一段話:「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 你年少的時候,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但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 約2 1 : 1 8 ) 我頓時清醒過來,心中所有的懷疑、害怕、拒絕的理由都因這句話一掃而空。

從我信主後到現在, 我一直過著自己想過的生活,但是現在不能再拖延上帝的呼召,上帝呼召我去「宣教」,去上帝所要我去的地方,傳福音給需要的人聽。我當初是如何得福音的,現在也要白白的給出去。所以我跟上帝說:「我願意去」。

但是前面所說的家庭革命,乃起因於父親的反對,他說:「妳若是不當護士,而去讀神學院的話,我就跟妳斷絕父女關係」。從小到大,父親從沒這麼生氣,他還出動家裡疼愛我的長輩來向我「動之以情、說之以理」, 希望我打消念頭;當我堅定的說這是我想走的路時,還被罵不孝。當時,心中掙扎不已,但一想到夢中的情節,以及上帝耐心等候我,我想自己已經不能再後退了。

不後悔的抉擇

聖經說: 「聽從你們, 不聽從上帝, 這在上帝面前合理不合理!」(徒4: 1 9)我努力禱告,懇求上帝感動父親,使他接受我讀神學院的決定,最終取得他的諒解,總算可以來到台灣浸信會神學院接受裝備。雖然經過兩年時間的拖延, 以及父親的反對, 但這些的風波,讓我更加確定這是我一生不後悔的抉擇。無論人怎麼說,環境怎樣變遷,這些都不能動搖我的決心。因為上帝說:「不要怕,只要信,祂必為我的一生負責到底。」

更多閱讀...

淺談「基督信仰的謙卑精神」


葉鴻棋/本院實習處兼資源管理室主任

基督信仰的謙卑精神乃基於《聖經》信仰,有著《聖經》記載之依據。我們若要討論這一基督信仰的精神,自然無法擺脫這信仰前提和基本話語。《聖經》所展示的耶穌基督形象,即基督信仰所崇尚的謙卑精神之肉身和靈性體現。而且,《聖經》通過對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之描述,是要啟示出基督信仰所信靠的上帝乃是為給世人帶來幸福、平安、希望和溫情而遭受痛苦和折磨的上帝, 是甘於忍受苦難和遭受蔑視的上帝。因此,基督信仰神學關涉上帝之「受難」、上帝之「苦弱」或上帝之「痛苦」的理論,亦體現出一種形式上或本體意義上的謙卑精神。其與上帝的「崇高」、「偉大」和對「萬能」形成鮮明對照和充滿辯證意義之悖論。此亦基督信仰的奧秘和獨特之所在。基督信仰神學正是以基督之「謙卑」、「受難」和「拯救」等關鍵之點而連接成其信仰主軸。

對謙卑精神的追本溯源在基督信仰中自然要回到《聖經》。因此,我們有必要對《聖經》的有關章節加以描述和分析。在《聖經》記載中,耶穌以其言行和教誨充分展示了這種謙卑精神。作為「救世主」,耶穌基督並不是要做「君臨人世」之王,而是要為眾民之「僕」,不是爭「為大」、「為先」,而是宣導「為小」、「為後」。這種以「僕人」形象來展示「先知」精神,以對「罪人」的體貼、救贖來揭示「聖人」之寬闊胸襟的陳述,乃《聖經》思想中的一大主題。《聖經)中有關基督「謙卑精神」之描述,大致可包括如下一些方面:

一、在魔鬼撒旦引誘耶穌變石頭為食物、從耶路撒冷殿頂往下跳,即以此顯其神蹟來博得世人對祂的信任和敬拜時,耶穌並不炫耀其本有的大能和神蹟,從而經受住了這一試探,戰勝了撒旦之誘惑。(太4:1-11)

二、耶穌在其「登山寶訓」時所論「八福」之首福,即:「虛心的人有福了」(太5:3),由此展示其對謙卑之人的推崇和祝福。對謙卑、虛心之突出強調,恰到好處的說明了基督精神的價值取向和為人之道。

三、耶穌曾以小孩為喻,說明「天國裡誰為大」,並向其門徒指出,「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子,斷不得進天國。所以凡己謙卑像這小孩子的,他在天國裡就是最大的。」(太1 8:3 - 4),因此,「為大的倒要像年幼的,為首的,倒要像服侍人的。」(路22:26)

四、耶穌告誡其門徒「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誰願為首,就必作你們的僕人。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太20:26-28),這種謙卑之態是其為人而捨己犧牲、作世人之贖價的邏輯前提,由此亦成就其為人之救主。

五、耶穌為門徒洗腳的範例,亦為其謙卑精神之見證。耶穌在受難前夕的最後晚餐上,曾為其十二門徒洗腳,以此給門徒做出謙卑和無私之愛的榜樣(約13:1-17),早期的基督教會為仿效基督,即規定復活節前的星期四為濯足節,並在其晚間的儀式中實行濯足禮。現今教會似已失此儀式,但重其謙卑之精神仍不可磨滅。

由此可見,謙卑精神乃是《聖經》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基督信仰所信守之真理性和神聖性,並不以世俗得權位者那般盛氣凌人、居高臨下之勢來表述,而是體現在其謙卑、退讓和忍耐之態中。所以,基督徒在此世界中的「為鹽為光」之表率作用,亦包括對這種謙卑精神的見證。如若認為基督徒作為「天國的公民」而比世人優傑,並以一種鶴立雞群之態來審視現實社會與人生,自感清高或孤傲,則背離了《聖經》的主旨、失去了基督信仰之本真。吾輩不能等閒視之。

更多閱讀...

星期四, 11月 27, 2008

關懷弱勢者心靈的浸會牧者─邱光明牧師

吳昶興/本院專任老師、學術發展中心主任

前言

談到台灣基督教的殘障牧者,為人所知的有聖教會的劉瑞賢牧師(1935-2003),他是在1954年入讀中台聖經學院,還以殘障之軀於1966年前往日本留學十二年,後來還擔任中台神學院的院長(1995-2003);台灣長老會則有陳博文牧師(1948-1998)、白光勝牧師(1954-),陳牧師曾任壽山中會中庄教會的牧師,在1987年10月組織了「中華民國殘障人協會」,結合全國所有的殘障團體組織,謀求殘障者的福利;身為台灣布農族的白牧師在1984年從台南神學院畢業後,回到布農族部落牧會,開墾原鄉保存布農文化,獲得企業贊助於1995年成立布農部落文教基金會,建立布農部落文化體驗園區,使遠在外地求學的部落孩子在寒暑假回部落跳舞打工賺學費,失業的族人也可找到就業機會。

而台灣浸信會廣為人知的殘障牧者,則不能不提到邱光明牧師(1946-)。以下就是浸會殘障牧者邱光明牧師的故事。

不幸的童年

邱光明牧師生於1946年12月3日,三歲時罹患小兒痲痺症(急性脊髓灰白質症poliomyelitis),他生有一副堅強的外表,承襲了台南人剛毅的性格,這應與他從小經歷了一段難以回首的歲月有關。

在民國四、五十年台灣開始流行小兒痲痺之前,邱光明即罹患此疾,當時三歲的他,感冒發高燒,家人沒有留意,並且不知小兒痲痺此病,以為只是普通的感冒,就算知道,當時也不知道怎麼治療,因為台灣是在民國四十四年才將小兒痲痺列為法定傳染疾病,並且民國五十年才開始接種沙克疫苗或口服沙賓疫苗。現今的醫療進步,還可以透過早期治療,得到相當的療效。但當時醫療尚落後,邱罹患小兒痲痺後,身體有一邊的行動不便,但還是可以走路、爬山、郊遊,只是一跛一跛。當時邱的家境富裕,還請了兩個傭人,一個照顧邱的生活起居,一個陪著他出去玩,一直到六歲的時候。邱因患有小兒痲痺,耳朵也不太好,另外,手也有點痲痺。

家道中落衰敗

邱的父親是個浪蕩子,喜歡交朋友,愛做老大,慢慢的把錢財分給人家,把家裡敗光,據邱以今日的市值來算有三億家產。家庭頓成一無所有,父親不常在家,幾乎都住在朋友家裡,邱有兩個弟弟和一個妹妹,媽媽只好做裁縫來養家。

那時常常連米都買不起,有米也只是煮稀飯拌醬油。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媽媽只好外出上班,漸漸有自己生活的圈子和朋友,無法好好照顧孩子。

邱身為長子,照顧家裡的責任自然落到他身上,因此自幼訓練一身照顧自己和弟妹的功夫,煮飯洗衣都難不倒他。那時生活拮据,邱常常到菜市場揀剩下來的菜,煮給妹妹弟弟吃。後來媽媽為了錢,還將妹妹賣給別人。

邊讀書邊輔養弟弟

邱繼續扛起撫養兩個弟弟的重擔,心中常惦念兩個妹妹的遭遇,這些無情的打擊,讓僅是國中生的他,早熟地面對人生的黑暗。這時生命的奇蹟發生,師長伸出援手幫助他,為了兩個弟弟,成為他活下去的動力,那時他對老天爺說,無論如何一定要把弟弟栽培養育成人。後來弟弟一個高中畢業,一個大學畢業,甚至弟弟結婚、買房子,邱光明都一一出錢出力。弟弟對兄長的愛和付出一生感念萬分。

初中升國三那年,為了養家就去賣冰棒,去垃圾堆揀廢紙賣,幫人洗瓦斯桶,到印刷廠撿字,以貼補家用。但邱光明的功課還不錯,被校長押著去考試,竟考上新設立的台南二中。國中的校長很器重邱光明,支持邱的學雜費。邱升上高中二年級之後開始半工半讀,高中畢業後,為了謀生即去工作。

接觸國語禮拜堂與福音

邱升高二時,發生一件令他傷心欲絕的事,有天父親回到家裡,看到兩個弟弟都長大了,想把他們帶走,因為將來他們可以工作賺錢養他。邱光明威脅父親若把弟弟帶走,就跳河自殺,兩人發生激烈的衝突。邱為此離家出走,想著自殺,走著走著在路上看到一間教會(台南中正路大林國語禮拜堂)正舉行佈道會,於是就進去坐在最後一排。那天是劉東錕牧師講道,劉牧師嫻熟聖經善於講道,當時在國語教會界有「南劉北寇」之說,南劉是劉東錕牧師,北寇指的是寇世遠監督(1920-1993)。劉牧師曾因患肺病住療養院五年,每天讀聖經,讀了五十幾遍,故講道很有生命力。劉牧師一講完道,開始呼召人決志信耶穌,邱光明接受呼召留下名字,當週星期六就讀成功大學的黃子嘉(1941-,曾任華神院長)就來拜訪他,邀請他參加教會的歡迎會,邱從那時與基督教有了接觸。

黃子嘉觀察邱光明的生活,感覺他經常悶悶不樂,就在台南二中旁邊的公園帶他查經,從《約翰福音》開始介紹耶穌生平,然後查《羅馬書》介紹基督教的信仰,接著再查《哥林多前後書》有關教會生活的內容,然後再從舊約《創世記》一路查下去。他們每天查經風雨無阻,禮拜六參與團契,星期天就去做禮拜。

有次在寒假冬令會,邵遵瀾牧師(1931-)講道,提到羅馬書八章二十八節:「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提及不管環境多好多壞,上帝都一定愛你,即使父母親不愛你,朋友都不愛你,但耶穌一定愛你,因為上帝把祂的獨生愛子賜給我們,祂一定愛你。邵牧師的信息,深深打動邱的心,因為從小他即缺乏父愛母愛。

經過半年的查經,福音的種子進入了邱牧師的心裡。邱牧師認為他很幸運,當年他所遇到的教會講員,都是非常有生命力的人,也很會講道,例如劉東錕、邵遵瀾、饒孝楫(1938-)、饒孝伯兄弟,再加上如同保羅般帶領他的黃子嘉,這些人都是邱牧師生命中的美好榜樣。信主後的邱光明在暑假跟著黃子嘉到鄉下放福音電影,邱唱著台語短詩:「來信耶穌,來信耶穌……」,吸引孩童留下,然後主日下午就在教會舉行野外主日學。

邱光明與國語禮拜堂有極深的淵源,其信仰是受國語禮拜堂的培育,國語禮拜堂是吳勇長老(1921-2005)在台灣所開創的教派,非常強調聖經的話語,對於聖經的解釋屬於字面上的接受與單純的相信,並且強調生活實踐要與聖經一致。但在國語禮拜堂成長的過程中,邱牧師坦承他很容易有軟弱,因為父親的欠債,債主經常登門騷擾,母親又不太理家,房子破爛又是租的,這些混亂,使得家庭雪上加霜,甚至連冬天的外套也沒有,邱經常想著要自殺。黃子嘉極有愛心,知道邱連件保暖的衣服也沒有,就把身上的皮衣送給他。國語禮拜的弟兄姊妹知道邱的困境,大家送米、送菜來,使邱與弟弟在艱困的環境與軟弱中,可以靠主堅強活下來。

邱光明生命中的困惑,在黃子嘉的陪伴下,在信仰中找到答案。邱高中畢業的時候,教會聘他當幹事,一做就是四年,邱的信仰更進一步在服事中堅定下來,甚至更追求信仰。邱認為上帝讓他活下來,必定有祂的旨意,有首詩歌「真神之愛」,聖詩最後一句「啊!神之愛,何等豐富,偉大無限無量,永遠堅定,永遠不變,天使聖徒頌揚」,每次他唱的時候非常感動,這首詩歌帶給他很大的盼望。

決定獻身傳道

邱後來北上於校園福音書房工作,當時他只是一個賣福音書籍的年輕人,沒有任何神學背景,卻在一次兩百人的佈道會做見證,感動三十個人信耶穌,這件事鼓勵他下決心委身牧養教會的工作。但他仍有顧慮,因為他除了行動不便之外,還有一點口吃。有首詩歌「我要用你」再次鼓舞了他,其中副歌說:「我要用你,我要用你,我實在歡喜用你;你若肯潔淨自己,在我十架前降低,完全讓我管理你,我就要用你。」這首聖詩縈繞邱的心中,讓他獻身的心志越來越強。

當時邱的同工,不少人也是來自國語禮拜堂,他們很看重查經與屬靈生活,帶他們同工查經的有邵遵瀾、寇世遠、饒孝楫、饒孝伯、陳鐳等人,並且他們還去開拓教會。邱有一整年的時間與靈糧堂的前牧師鄭昌國(任期1969-1977)、周神助牧師(任期1977至今)一起。有一年,澎湖國語禮拜堂原來的宣教士李堪恩傳道離職,因此該教會需要有新的傳道人過去,周神助就跟吳勇長老說,可以派邱光明過去澎湖。邱有點沒信心,跟吳勇長老說:「我沒唸過神學院,怎麼能牧會?」但國語禮拜堂原本就不是很在意有沒有唸過神學院才能牧會,吳勇長老跟邱說,你看我們沒唸過神學院,也可以把教會的事工做的很好。於是邱就順服下來,去澎湖牧會。吳勇在邱光明去澎湖之前,特地問他一句話:「神的僕人能力那裡來?」要求他每天要一定跟上帝打交道,每天至少三小時研經,每月寫研經心得與事奉代禱,然後寄給他。這個過程很幫助邱光明,邱每天認真讀經,有天讀讀到舊約《出埃及記》,看到耶和華上帝差遣摩西拯救在埃及受苦的以色列人,邱心中很受感動,他下定決心要獻身讀神學院。

就讀神學院

在澎湖國語禮拜堂待了一年後,1971年他報考台灣浸信會神學院,當時他僅二十五歲。報考時,有老師持舊約《利未記》二十一章十六至十七節的觀點,覺得他不適合。當時浸神的院長杭克安(Carl Hunker, 1916-)與周聯華牧師(1920-)看重他奉獻的心志,特別給了他機會唸神學院,他們不以外貌論人,尤為鼓勵叮囑邱要好好努力,讓他以「特別生」的身份入讀。邱光明十分受激勵,發奮讀書,上課前必定預習,課堂上認真抄筆記,他在神學院的四年,都拿到「張群獎學金」。張群(1889-1990)是當時總統府秘書長及總統府資政,亦是浸信會懷恩堂虔誠的教友。
在校期間,他印象最深刻的課程,有韓慕蘭教士(Fern Harrington, 1914-2006)的宗教教育,及周聯華牧師的講道法。尤其周牧師本人即為知名的基督教講員,著有《講道法》、《神學綱要》等書,周在上課時,特別要求邱光明改掉過去講道的舊習,按照科班訓練的方法預備講章。邱後來成為周牧師講道法的得意門生之一。

在神學院期間,他的前三年實習是在中山南路與濟南路的國語禮拜堂,因那裡沒有傳道人。第四年他至浸信會仁愛堂,主任牧師是張之信(1922-),張牧師是台灣浸信會第一位按立的牧師(1958),在美獲宗教教育的學位,仁愛堂又是台灣浸信會第一間的教會,許多子會都從這裡分出來,在這裡實習,對他擴展牧會的視野很有幫助。

為主牧養教會

畢業後,1975年他協助張之信牧師開拓三民路佈道所(今為三民路浸信會),這所佈道所是1973年仁愛堂二十年堂慶,在民生社區開始的福音工作。邱在佈道所五年,教會人數激增,原地址不敷使用,在1980建堂並成立教會。教會需要一個全職牧師,但邱因肢障的關係,未能像其他神學生在畢業後兩、三年內即按牧,只好轉往板橋浸信會牧會。

在浸信會的系統,有些人快則一年慢則兩三年就可按牧,邱卻遲遲無法按牧,主要還是遭到一些牧師、同工的質疑,懷疑他的身體是否能承擔的起沉重的牧會工作。幸而,思想開明的周聯華牧師為他排除按牧的障礙,在按牧委員會中,周牧師說:「那個人沒有病?我的膽囊都拿掉了!聖經還提到贖罪祭要一隻牛犢和一隻綿羊羔,都要一歲,才能獻給上帝,我們中間誰是一歲的?到了新約,上帝主要是看人心靈的虔不虔誠,病或殘障跟罪沒有關係,這些是為了要使上帝得榮耀。」周牧師為邱光明打通了按牧之路,在畢業長達八年之後,終於在1984年按牧。周聯華牧師一直是邱的鼓勵者和支持者,甚至在1994年浸信會懷恩堂要聘任新牧師,他跟邱光明牧師說:「身心障礙者歡迎來應徵」,不過邱沒有去應徵。

邱牧師克服身體的障礙,全心投入板橋浸信會的牧養工作。他在板橋浸信會牧會的第二年,有一主日清晨,教堂被暴雨侵凌,水漲至人膝以上,所有的東西都浮在水上,因此他開始尋求建堂。1988年帶領弟兄姊妹開始建造新堂的工作,他以不便之軀,承擔辛苦的監工過程,終於在1989年10月29日獻堂。邱牧師身為一個肢障者,他很清楚的意識教會需要有一個無障礙的空間與環境,由於崇拜會堂在二樓,必須設立電梯,但這個提議最後因故無法實現,對他來說,這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他在該教會的牧養工作一直到1996年,由於各方壓力過巨,不得不離開教會崗位,等身體狀況較好時,轉至伊甸基金會服務。

經過長達二十五年的牧會生涯,邱牧師坦承自己有失敗,主要他自己在牧養弱勢族群的過程,沒有同時教育好弟兄姊妹有相同的看見,他認為身為一個身障牧者,教會弟兄姊妹對殘疾者仍有偏見,甚至視他們為教會發展的包袱,表示他在相關的教導不夠成功。

執子之手

在板橋浸信會牧會的過程,邱牧師認識了一位姊妹許春惠,後來成為他的妻子。許春惠原屬台東教會的唱詩班成員,他們有次來板橋浸信會辦活動,邱開始追求師母。師母在被追求的時候,自己覺得很自然,但邱牧師因身體不便,又與師母有一段年齡的差距,故他們的交往遭遇很大的反對。但邱、許兩人很堅決,儘管有許多反對,但也有不少人支持他們,兩人終於走上紅毯結為夫妻。邱牧師的生命也因著師母的陪伴而豐富起來了,邱牧師結婚時四十四歲,從1990年結婚至今有十八年。

不可諱言的是,這段婚姻不僅他們兩人要承受女方父母、親友極大的壓力,婚後教會弟兄姊妹也要適應他們的師母,而且師母當時年紀非常的輕,這當中的困難外人難以理解。但他們兩人同心合力,排除萬難,一起榮耀上帝,服事眾人。

在伊甸基金會事奉

由於患有小兒痲痺,隨著年齡增長,邱牧師有骨質疏鬆的現象,要很小心避免跌倒。伊甸基金會的創辦人杏林子(劉俠,1942-2003)曾提醒邱要注意腿疾,不要勉強,要拿拐杖,但邱牧師沒有這方面的知識,覺得拿拐杖難看,一直硬撐,結果八年前跌倒三次,開刀三次,開始坐輪椅。這個打擊,若不是邱師母陪伴身旁,很難重新走出來。那段時間,很多弟兄姊妹來關懷牧師,終於走過這段痛苦的經歷。

邱牧師大腿骨摔斷之後,醫生警告他再摔倒的話,有半身不遂的危險,邱牧師已經不再適合繁重的牧會工作,轉至伊甸基金會工作。因著去伊甸工作,碰到九二一大地震,在災區事奉三年。這時台灣開始有越來越多的越南新娘嫁來台灣,約有二十萬人,其中發生家暴事件的有三成。越南新娘的苦境,讓他想到自己幼年的經歷,因此他和師母開始關懷這群新移民的家庭。

邱因身體不便,更能體會弱勢族群的困難,他發現很多外籍新娘生活在台灣社會的中下階層,他們中間有些是嫁給想要第二春的先生。越南新娘經常要面對家暴的威脅,因為相處過程,最易發生婆媳問題、文化問題等(例如:坐月子吃麻油雞,但他們不吃),並且這些越南新娘原本家庭就十分貧困,他們以為來台灣可以翻身,所以她們一心只想嫁過來,卻沒考慮將來可能發生的種種問題。另外,婚姻仲介公司常騙他們男方是良商,但來到台灣之後,男方可能只是一個擺路邊攤的。婚仲公司往往收二十萬的聘禮,但只給女方一萬多,這些與期待過巨的落差也造成婚姻口角的來源。甚至有男方不滿意,還要求仲介換妻;或有男方是同性戀,但為了傳宗接代買越南新娘過來,等生完孩子再要求離婚。有時候男方喝酒、吃檳榔,不拿錢回家,女方有任何要求就被痛打。

邱牧師為了服務這些外籍新娘,伊甸基金會特別為此成立了新移民發展處,前進至越南湄公河畔,讓這些回到越南的孩子,可以受教育。他們同時關心越南身心障礙的孩子,因為過去的越南戰爭,美國灑了很多落葉劑在村落,當地生出很多許多瞎眼或身心障礙的孩子。

邱師母許春惠女士,現為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關懷外籍配偶小組組長,與邱牧師除了關懷身心障礙者,還關心越南身心障礙的婦女與兒童,另外也負責舊衣回收和二手資源的回收。邱師母與邱牧師兩人配搭分工,輪流至越南關心那裡的孩童和婦女。邱牧師坐著輪椅,俐落的身影,上上下下的張羅大大小小的事,給筆者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

結論

從邱牧師的故事,我們看見他身殘心不殘的精神,與妻子攜手開創了連正常人都難以完成的工作,他身上的殘缺,卻見證了上帝極美的榮耀。邱牧師現在還從事庇護性的宣教事工,因為身心障礙者需要庇護與安置,使他們的心靈不只有著落,連基本的生活也有固定的著落。

邱牧師向筆者坦誠,身為一個殘障者,最在乎的就是外表,因為外觀上明顯與正常人不同,因為不同,很容易自卑。也因此他從自卑走到人前,進而服事主,這是一段十分艱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有許多富有愛心的牧者、教會弟兄姊妹在旁陪伴鼓勵支持,但也有不少非友善的經歷,這些多半來自於教會缺乏對殘障者的認識與適切的教育所致。

根據內政部2007年最新的資料,台灣有一百零二萬零七百六十人屬於身心障礙者,他們佔了台灣總人口的百分之四點四,這個比率比台灣基督徒更多,教會應該對這個族群伸出更多的援手,關懷支持他們的需要,更多的認識瞭解他們的有限與可能性,提供他們無障礙的服事環境,因為,在他們中間仍有許多隱藏的「邱光明牧師」,他們只要在一個無障礙的教會環境,就能像正常人一樣的事奉上帝和上帝的子民,甚至有些事奉是他們能做,我們不能做的。

更多閱讀...

稱頌主聖名

蔡瑞益院長

感恩是一種美德,但懂得感恩的人不多,十個長大痲瘋的人得了主的醫治,回來向主感恩的卻只有一位。當今感恩的文化愈來愈式微,但基督徒仍要常以感謝為祭,向神獻上感恩,不論所經過的路程是順利或困難,凡事都要向神感恩。不僅向神感恩,也要向人感謝,因神預備了許多貴人隨時幫助我們。美國將十一月第四個禮拜四訂為感恩節,就是要紀念初到美洲之時神的看顧之恩,並感謝當時在地人的善意幫助。在台灣感恩節的氣氛不濃,但在十一月份,接近年底之時,回顧過去一年走過的日子,我們的心充滿了感恩。

《詩篇》一○三篇是一篇基督徒極為喜歡的感恩讚美詩,有人說如果《詩篇》二十三篇是詩篇之王,那麼《詩篇》一○三篇就是詩篇之后,整篇共22節,教導感恩稱頌者要真誠全心(第1節),為了個人所經歷神的恩典感恩(第2-6節),整個民族蒙上帝眷顧而感恩及全宇宙,包含天使、天軍參與對神的稱頌感恩(第19-22節)。這首讚美詩有個人的獨唱部份,也有整個民族的合唱,最後甚至是整個宇宙所有一切被造的萬物,及天上的天使、天軍都加入向神稱頌的大合唱,這是何等偉大的一首讚美詩,祂配得讚美,全地都應稱頌祂的聖名。

今年對我而言最不能忘記神的恩惠有兩件,第一件是內人的腦瘤手術,無預警的發現腦瘤,因已影響視力,必須儘快動手術,正在思想找那位腦神經外科醫師動手術之時,神奇妙的預備了享有國際權威聲譽的黃勝雄醫師,經由他和花蓮門諾醫院醫療團隊的手術與放射治療,內人的視力已恢復正常。我記得七月四日清晨進入手術室之前,黃勝雄醫師為內人如此向神禱告:「求父上帝大能的手握住我的手,讓手術的結果榮耀主之聖名」。神透過祂忠心的僕人專業的技能順利完成手術,解除疾病的痛苦,對神滿了感恩,對黃醫師和門諾醫院滿了感謝。

第二件是本院申請在教育部立案,已獲准予籌設。從送件申請一直到准予籌設,歷經許多艱難,但神都為我們一一解決,並在重要的關卡預備了貴人,幫助我們解決困難,因為眾教會和弟兄姊妹的禱告與支持,才能使立案的申請順利完成,願一切榮耀歸給神,感謝所有支持和幫助我們的人。

基督徒不可忘記神的一切恩惠,不僅向上帝求恩典,更要時時向上帝感恩,稱頌祂的聖名。有一首「感謝神」詩歌的內容深深感動我的心:

感謝神賜我救贖主,感謝神豐富預備,
感謝神過去的同在,感謝神主在我旁,
感謝神賜溫暖春天,感謝神悽涼秋景,
感謝神抹乾我眼淚,感謝神賜我安寧。
感謝神禱告蒙應允,感謝神未蒙垂聽,
感謝神我曾經風暴,感謝神豐富供應,
感謝神賜我苦與樂,在絕望裡得安慰,
感謝神賜無限恩典,感謝神無比慈愛。
感謝神賜路旁玫瑰,感謝神玫瑰有刺,
感謝神賜家庭溫暖,感謝神有福盼望,
感謝神賜喜樂憂愁,感謝神屬天平安,
感謝神賜明天昐望,要感謝直到永遠。

更多閱讀...

星期四, 10月 23, 2008

神學與實踐講座──基督教與中國文化



講座講員簡介

  溫偉耀博士為香港人,1952年生。1984年於英國牛津大學獲哲學博士(現代德國哲學及基督教神學),1990年於香港中文大學再獲哲學博士(宋代中國儒家道德哲學)。1999年起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並兼任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傑出教授、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亞洲神學中心研究員、基督教卓越使團會長。曾發表的著作有《成聖之道:北宋二程修養工夫論之研究》、《基督教與中國的現代化:超越經驗與神性的尋索》、《無能者的大能》等十多本及學術論文數十篇。溫教授並受聘為浙江大學、武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七所中國大陸大學的客座教授。

  溫博士有一段不尋常的人生際遇。他的前妻癌病去世,和他的嚴重智障的女兒(亦於今年初患病去世),都帶給他很多在人生和信仰上深刻的體會和突破。溫博士除了廣為信徒喜愛的六十多套講座、講道錄音(磁帶和光碟)之外,並著作有《如何按照神的旨意祈禱》、《心靈愛語》、《基督教與中國的現代化》、《愛恨中國人》、《無能者的大能》、《成聖之道:北宋二程修養工夫論之研究》等十多本。


詳情與線上報名:http://www.tbtsf.org.tw/CC.htm/CC.htm
報名截止日期:2008年10月24日(五),逾期不予受理。
更多閱讀...

星期四, 9月 25, 2008

遵行主旨意

李報鳴/本院道碩二年級

「遵行主旨意」是多麽簡單的幾個字,說起來很容易,但做起來可就難了。我們是否經常要別人聽我們的,而我們卻不願聽他人的呢?更何況要遵行!我自己也不例外。從小是自我為主,是藉口的專家,怎麼可能聽他人的。至於對神,我的藉口是就更多了。如今,軟弱的我還是在學習如何「遵行主旨意」。不知這是否也是各位的心聲?

記得在2006 年7月27日的清晨六點左右,神用《希伯來書》十一章八節:「亞伯拉罕因著信,蒙召的時候就遵命出去……」來呼召我跟從祂,而我的藉口是我的信心不够,我又不愛讀書。上帝祂就用《希伯來書》中信心榜上的偉人來教導我。經過一些掙扎之後,我決定遵行主旨意來跟從祂。我在2007年五月中就向公司老板提上辭呈,預定七月底離開。記得七月初得知錄取後,去告訴老板這好消息時,他竟然說了我一頓。他問我為何如此大膽,在未知結果前就先辭職。所以,他給我一小時來解釋。感謝神!我當初向神禱告,願神使用我來向公司的人傳福音,尤其是對我的上司。在過去的二年中,神讓我在公司裏成立週間查經小組(約有近七十人參加)。如今,祂讓我跟公司的副總裁作一小時的見證。神的恩典!當他問我時,我的回答是:「遵行主旨意」。

在親友家人的祝福和歡送中,我離開那溫暖熟悉和充滿愛的環境到了臺灣,心中興奮的心情是無法描述的。岳父的好友李牧師清晨六點到機場接我,然後送我到臺灣浸信會神學院。當我踏進神學院,心中的激動使我眼淚忍不住的流出來。感謝神賜我此福氣,感謝神賜我機會,感謝神帶我來到了神學院…。感謝的歌聲不斷在我心中高唱Yeah!可是,當我打開家庭宿舍的門時,我看到四面白牆的空屋和我心中所想像的家有了極大的差別。一扇門之差!原先的喜氣和溫暖,轉眼就變成空。心中滿懷的火熱、興奮、和歡喜,瞬間從心中消失。我的心冰涼了!

這好像很淒慘,很可憐哦!難道這是遵行主旨意的後果嗎?不,這是神的恩典。我承認剛開始時是很不習慣。感謝神,祂的恩典够用。這是「遵行主旨意」的一個功課,《腓立比書》四章四節:「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主要我在祂裏面抱着喜樂的心,讓我存着喜樂的心和信靠主的心,不會因環境、地點、或情況而動搖。主要我以喜樂、信靠、和順服的心來經歷祂所要赐給我的恩典。祂要我眼睛張大點,注意的看祂會如何的來填滿這空屋,讓祂的愛與恩典充滿我的家!

「遵行主旨意」的下一個功課是「彼此相愛」,《約翰壹書》四章七至八節:「親愛的弟兄阿、我們應當彼此相愛。因為愛是從上帝來的。……因為上帝就是愛。」記得有一天晚上,有一位同學因心臟的原因進入急診室,神要我去看她,可是,第二天一早要考試,我又還未讀完,哪有時間呢?神要我學習愛心的功課。聖經說:「我們應當彼此相愛。」愛是需要行動的!身為一位傳道人,怎可只會說而不會做。所以,我就「遵行主旨意」去看望這位姐妹。感謝神,她沒事,考試也通過了。

「遵行主旨意」是需要信靠與順服的,重要的是「誰」給的旨意,而不是在旨意的內容。所以,當至高真實的神給旨意時,我們是要遵行的。因此「遵行主旨意」不是很困難的,只要熟讀神的話,時時與祂有親密的關係,很自然的就會了解神的旨意。那下一步就是遵行了。《哥林多後書》五章十四節:「原來基督的愛激勵我們……」親愛的弟兄姐妹們,讓神的愛來激勵我們,使神的愛傳到我們的家中、學校、教會、臺灣、甚至傳到全世界。讓神的祝福不斷的,因你的遵行與順服祂的旨意,而臨到您和您的家。

讓愛走動,「遵行主旨意」吧!

更多閱讀...

普世宣教──我的事奉與見證

江榮義/本院專任老師

跨文化的開始

我的跨文化可以說是從我父母就開始了,我在牧師的家庭中長大,我爸爸去日本讀東京神學大學,母親讀藥劑師,從台灣文化到日本文化,也是跨文化,在台灣還沒有光復以前,父親曾經去向王明道學習,又去讀賈玉銘的靈修神學院,那是大陸文化,回到台灣的時候,我爸爸問長老會總會,有沒有需要事奉的教會,他們說平地教會多半都已經有傳道人,但是原住民的教會缺乏傳道人,你是否願意去,我爸爸說「好」我去,於是我父親就在原住民當中,作跨文化的宣教工作約九年。我還記得小時曾經跟爸爸到花蓮天祥太魯閣,甚至爬猴子橋,到原住民的教會,他們很熱心的接待,全村人圍繞著我們,我就如一位小宣教師,在他們當中。

蒙召作跨文化的見證

我讀高中的時候,父親就常常鼓勵我要多看書靈偉人和宣教師的傳記。我讀了戴德生傳,宋尚節,孫大信的宣教,李文斯頓,史懷哲,施達德,王明道,馬禮遜,馬偕博士,非洲王子毛山勉……都深深的打動了我的心,我對主說:「主啊!如果有一天你要呼召我去非洲的話,我也願意。」我看了這些傳記深受感動,想到這些人離開他們自己的家鄉,去海外宣教,戴德生說:「倘若我有一千英鎊,中國人可以全數支取,倘若我有千條性命,也絕不留下一條不給中國人」,他們把福音傳給我們。所以,今天中國人能够得到福音,都是因爲早期宣教士流血所撒下的種子。才有今日的華人教會,在義和團時期,有許多西方宣教士被殺,爲主殉道。他們的血是福音的種子,成爲今天華人教會的根基,福音的果子。

神學院與宣教

後來我來讀台灣浸信會神學院,每一年都有宣教週,每年級都要表演不同國家宣教的需要,我還記得我是表演非洲王子毛山勉,我高聲呼喚著:「請你們來!來呀!來幫助我們!!」那時我真不知道,有一天我竟然會成為一個非洲宣教士。

當我在神學院的圖書館,我就發現英文方面的解經書,屬靈書籍非常多,而中文的屬靈書籍非常少,因為西方有千年教會歷史,千萬的屬靈偉人寫下來的屬靈書及解經書也有上億本,而華人教會歷史短,屬靈偉人少,寫的更少,如果只看華文書或寓道故事,我們看過的別人早也已看過了,所以,如果要講新鮮的道,就必須多看英文的屬靈書,因此我就立志要把英文學好。

跨文化之美

之後神感動我到新加坡的一個全講英語的神學院去學英文,像鴨子聽打雷,比手畫腳開始學英語。新加坡是一個跨文化,多元文化的國家,這有一種好處,就是幫助我們自己,從主觀變為客觀,去欣賞別人文化的不同,也擴大我們的世界觀,如果我永遠住在花蓮小鄉村,從來沒有出國,我的世界觀,就只是小鄉村,但是當我出國,去另一個文化當中,我的世界觀就擴大了,從狹窄變為寬廣從單元變為多元,從主觀變為客觀,從平面變為立體,從單調的生活,變為多采多姿的生活,好像約瑟的父親,送給約瑟一件彩衣之後,他就踏上了多采多姿的宣教之旅。

蒙召宣教之見證

神呼召我的經文,就是以賽亞書五十二章七節:「那報佳音,傳平安,報喜訊,傳救恩,這人的脚登山何等佳美。」神說,他的脚何等佳美(How beautiful are the feet),這句話不是說你的嘴唇很漂亮,也不是你的臉很漂亮,而是你的脚很美,可見這福音不是光用嘴巴講,而是要去作的,去行道的;不是單單聽道,好像孫大信,爬山越嶺到西藏去傳福音,最後他死在山上。孫大信是印度人,但是神呼召他,成爲一個向中國人傳福音的宣教師。所以,在這個末後的時代,神要大大使用華人,把福音傳到普天下。

如果我只會講臺灣話,那只有台語聖經一本書可以讀,其他翻譯成台語的書不多,這正如一條小溪流,後來學了國語,就有千千萬萬本的書可以讀,正如小溪流到大湖,最後又學了英語,那麼全世界幾億本的書都可以讀,如同由大湖流到大海洋,有看不完的書.以前在中學的時候,每次看英文,看不懂,很火大的時候,就高喊:「中華民國萬歲」,好像又被殖民侵略了一樣。

後來我去新加坡,我就想要把英文學好,天天背英文聖經,那時我立定心志說:「我若多背一頁的英文聖經,就可多拯救一條靈魂」。在新加坡的時候,我的女朋友寫信給我,她說神感動她去非洲宣教,她問我「你有沒有感動?」我說,我以前在中學的時候要去非洲宣教,然而現在已經隔了很久,所以我要好好禱告求問神,我就在農曆年寒假的時候,在神面前禁食禱告幾天,尋求神的帶領。主啊!你是否真的要我作宣教的工作?在禱告靈修中,神給我的話,就在以賽亞四十六章十至十一節:「我從起初指明末後的事,從古時言明未成的事,說:我的籌算必立定;凡我所喜悅的,我必成就。我召鷙鳥從東方來,召那成就我籌算的人從遠方來。我已說出,也必成就;我已謀定,也必做成」。我說主啊!是的,臺灣是非洲的東方,也是非洲的遠方。那麽,你呼召我從東方來,從遠方來,要做你所籌算的事,你所計劃的必定成就。於是,我對主說我是你的僕人,樂意照你的旨意成就在我身上。於是我就踏上宣教之路。那時候我在新加坡三一神學院進修,在教會只是拿了一點車馬費,我就禱告神說:「神啊!我們要結婚,求你為我們預備一間房子,讓我們暫時幾個月可以居住,有一切的家具,可以免費的住,靠近語言學校,交通方便的地方。」感謝主,神垂聽了我們的禱告,賜給我們一間房間,可使用一切家具,免費的住直到我們離開新加坡;並且在搬進去的前一個晚上,金培基牧師還特別為我們安裝了冷氣設備,卅七度炎熱的新加坡是非常需要。感謝主及時地供應。我們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參加SIM差會教義的考試作為我們的Honey Moon。考完以後,在1982年10月15日就被SIM接納成為正式的宣教師。那時差會要先把我們送到英國去受宣教職前訓練。宣教課程學費要7,000元的美金。但我們還沒有錢去受訓,因爲當時我剛從神學院畢業,還沒有找工作,也還沒有支持的教會,我們就跪下來流淚禱告說:「神啊!如果你真的要我們去宣教的話,求你就預備這筆經費,表明呼召我們去宣教真是出於你。」禱告完了,接下來三個禮拜當中,從新加坡許多我們不認識的教會,就打電話來邀請我們去分享宣教。我們在短短的三個禮拜當中,分享我們的見證,講完以後,所有的奉獻加起來,總共竟達到8,000元的美金,我就想起戴德生所說的話:「神的工作,用神的方法去作,絕不缺乏神的供應。」如果是出於神的呼召,神必負責,感謝主。

非洲的見證

(1)火石橡膠園

我們到西非賴比瑞亞的時候,我的妻子已經快生産了,就在非洲ELWA差會的醫院生下兒子,ELWA就是Eternal Love Winning Africa,以永恒的愛贏得非洲人,這廣播電臺跟醫院都連在一起,當我孩子一出生,廣播電臺就立刻廣播說,“第一個中國宣教士的孩子出生在西非,取名叫「江忠華」(忠心事奉耶和華),從懷孕到出生那段日子,我就跟著美國宣教士去火石橡膠園,有九十四個村莊,十萬工人,只有五個宣教士在他們當中宣教。有十五個聚會點,我們到每個村子,那些村民都歡歡喜喜的來迎接我們。孩子們唱歌跳舞,歡迎我們的來到。有的孩子抱著宣教士。我們在那裏放幻燈,有四百多村民來看,我們傳講耶穌,問他們有沒有要信耶穌的,大家都舉手。要走的時候,車子不能開了,因爲太多的人圍繞著我們的車子。第二禮拜我們到那村子的時候,他們已經蓋了草棚。我說,你們這草棚是拜鬼,還是做什麽的?他們說,這個草棚是給我們做禮拜用的。第三個禮拜,我們又去那裏開聚會的時候,他們就開始要收奉獻,我說我們還沒有教導奉獻的意義,爲何就開始收奉獻呢?他們說我們希望能够蓋禮拜堂。原來他們老早在ELWA廣播電臺經聽到宣教士傳講的福音,聽見樓梯響,不見人下來。而現在宣教士果然來了,他們很高興,就强留我們,不要我們離開。所以,「耶穌看見這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

(2) Taninahun村莊

然後我們到北部內地的村莊,坐小飛機要一個半小時,到了Taninahun,那個村莊是拜邪靈的森林秘密宗教。每一個禮拜都有鬼來我們的村莊。男鬼來了,女人就要躲到屋子裏面去,女鬼來了,男人都要躲進屋子裏,不可以出來偷看,對我們宣教師來說,不論是男鬼女鬼,通通要躲進屋子裏去,不可偷看,在他們的律法中,最大的罪不是殺人,姦淫,偷盜。最大的罪就是將秘密宗教的秘密洩露出來。

(3)女巫的夢

我們在一次家庭聚會的時候,有一個女巫站起來作見證,她說她做了一個夢,在這個村莊有一群男鬼要進到村子,但是敲敲打打,敲了老半天,還是進不來,很奇怪,她注意看,原來在村子當中有一道光射出去,這些男鬼不敢進來。注意的看這光從那裏來,原來是教會所發出的光。使得他們不敢進入,所以連女巫都相信耶穌的聖光超過邪靈巫鬼的能力。所以,村長常對我們說,謝謝你們宣教士,把光帶到我們當中。

(4)死人復活

有一次,我去另外一個村莊(Fongonda)講道,講道之前我先做一個禱告,在我旁邊有翻譯的。把我的話翻成Gbandi族的土話,當我禱告到一半,忽然聚會的人通通都跑光了,我就問翻譯(只剩翻譯沒有跑掉)爲什麽大家都跑光了呢?他說剛剛在村裏有人死了,我說,既然有人死了,我們也去看看吧,我就跟著翻譯去到正門,全村的人團團包圍著那屋子,前門進不去,我們就從後面窗戶進去,看見一個老人已經躺在地上。那時我就很有信心的對他們說,我們基督徒都來跪著爲他禱告,禱告了大約十分鐘以後,這個老人的眼睛張開了,而且坐起來了。我就對這個老人說,我們今天有聚會,你要不要來參加,他說好,我們就走了。這個老人也跟著我們走到聚會的地方,結果全村的人通通都來了,那次聚會本來沒有多少人,但這時全村的人都來,聚會的地方爆滿,感謝主,神很幽默,藉著禱告奇蹟吸引全村的人都來參加聚會。可能這老人當時昏迷過去,倒在地上,鄉下沒什麽蠟燭,所以看不清楚,他們通常有好幾個太太,只要她們一哭,全村的人都立刻到齊。

(5)話劇宣教

有十六個教會領袖來門徒訓練中心受訓。有些宣教師教他們神學或聖經。我卻教他們演話劇,演劇來傳福音是很不錯。因爲我講的當地土話有限,講道還是要翻譯,但我用英文教他們演劇,他們可用當地土話演出,教他們演浪子回頭,撒該的故事,我的英文雖不流利,而他們演出來卻是標準的當地土話。那些村民從來沒有看過電影,現在演成話劇,全村的人都來。每一次的退修會,起初講道還需要從英文翻譯成班迪土話,而到了演話劇的時候則是直接用本地人的班迪土話表演,可以說是退修會的最熱鬧,最高潮。

去保羅悟村定居

(1)初到保羅悟

我們第一次去保羅悟村莊的時候,我的孩子才幾個月,推著小推車,全村的人都圍繞著這個孩子,他們說:「從來沒有看過白人的孩子。」我說我們不是白人,我們是黃種人。他們說反正不是黑的,都是白的。村長很客氣,我們第一次去保羅悟村拜訪的時候,他就說:「真希望你能夠留在我們當中」,於是他就送給我們一隻白雞,第二禮拜又去,他又送給我一隻白雞,我總共去拜訪他七次,他送了七隻白雞,表示他們是十二萬分的歡迎的我們去住在他們當中。我說我們是傳耶穌的,他問我說:「有沒有可能使我們這個回教村變成基督村呢?」我說,只要你有信心,一定可以。我說,我們要來找房子,村長說,你看我們這個村子,有那間房子你喜歡就住進去吧,我說如果那間房子已經有人住的話怎麼辦?他說沒關係,我叫他們搬走,你們就住進去了。後來,我們就租了一間是剛剛蓋好的,就住在他們當中。

(2)像金魚缸

他們非洲人是在外面煮飯,用三塊石頭將大鍋子墊起來,但是外面蒼蠅,螞蟻太多,我們在那裏要煮飯的時候,就請德國宣教士幫我們做了一個中國式的爐子(中國大竈)和厨房,所以我們的廚房是三面紗窗,一面牆,要砍柴,燒木柴。我太太第一次煮飯炒菜的時候,不到十分鐘,整個厨房都黑了,原來是全村的人都包圍在紗窗外面觀看,擋住陽光。有時睡午覺,剛躺下不到幾分鐘,就天黑了,原來是村民圍繞著窗戶在看著我們,擋住太陽,所以我們宣教師的生活,真像金魚缸爲世人所觀看。

(3)早晚聚會

我們教會的領袖說,回教徒一天要禱告五次,我們基督徒一天該禱告幾次,我說,你們在稻田工作,要聚集五次不容易,所以我們一天只要禱告兩次就夠了,早上六至七點一起靈修,晚上八至九點來查經,於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每天早上晚上兩個鐘頭,一個禮拜十四堂聚會,風雨無阻,從不中斷,直到我離開後他們仍然繼續。

我覺得花草,樹木要成長就要每天澆水才會長的好。回教徒五點半去禱告是敲鼓,而我們基督徒是敲鐘,大家就去參加聚會,有時我沒有聽到鐘聲,結果他們到了,而我這個講員卻沒有到。後來他們就將鐘,掛在我家的門口,所以每逢敲鐘的時候,我就必須第一個起床。有一天早上,天還很黑就被鐘聲叫醒了,我看看手錶才4點鐘,我問敲鍾的青年人,為什麼那麼早就敲鍾,他說:「我們都沒有手錶」。

(4)校長西博

在保羅悟村中有一位校長,他的名叫西博,每天早晚都來查經,背聖經,我到各村去露天佈道的時候,他是我最好的翻譯,我不斷的栽培他,鼓勵他,並且教導他們如何預備講道,每逢我回國述職的時候,他都能夠繼續的早上,晚上帶領會眾查經,及主日講道。

有時候我們開車到首都,當警察向我們攔車的時候,我們就把執照拿出來給他看,他說我不是要看你的執照,你是否有四福音的小冊子,請送給我一本。

(5)露天佈道大會

在非洲最大的事不是婚禮,因為他們多半還沒明白結婚的意義之前,就已經生了幾個孩子。所以在非洲最大的事倒是喪禮,我記得有一次,Taninahun的村長死了,立刻全村人為他大聲哭泣,但是過了不久,他們就忙著把屍體放在公廳,屍體旁邊放了一個很大的音響,開得很大聲,唱歌跳舞直到天亮,但我注意聽那音樂,是Pop music。接連一個禮拜之中,每天都有各種不同的活動,本來一個村子只有九百多人,一旦廣播出去來自不同村的人,幾千人都來集中住在一個村,邪教來主持喪禮,回教也來主持回教喪禮,全村擠滿了人,所以他們把握機會,利用光陰買賣商品,各村的青年人趁機會,交女朋友,開舞會,約會,運動大會,我就問喪家,你們有那麼多的會,要不要再多一個會,他們問我,是什麼會?我說,「露天佈道大會」他們說,「我們沒有聽過?」我說:「要不要試試看?」他們說:「好!」村子裏沒水沒電,而我有大燈光,大擴音器讓全村的村民都可以聽得到,於是我開露天佈道大會,傳講耶穌基督救世之道及信耶穌未來的盼望。他們聽了很高興,喪家還特別奉獻一些錢給我,後來每次有人過世,村民就立刻來通知我,這是機會事奉。

(6)耶穌福音影片

我有一台幻燈機是12V的電,可以在鄉下放耶穌的幻燈給他們看,他們的回教徒對我說,請等十五分鐘,我們從清真寺禱告完以後再放好嗎?他們是何等的渴慕主的福音。

我在保羅悟村的附近五個政府學校教聖經,他們都很喜歡上聖經課,平常會跟我辯論的回教徒,上聖經課的時候都乖乖的聽,因為還要考試。他們都沒有人看過電視,我從美國買了一台電視,可以用12V的電量,可以放聖經及福音影片,校長看見我來到,非常高興,就宣佈「報告好消息,現在可以全校停課看福音影片」,全校師生皆大歡喜。

(7)上帝用麵粉造人

我記得小的時候,聽人講故事,說上帝用麵粉造人,第一個放在爐子裏面烤,因為放太久,結果烤焦了,就變成黑人,第二個麵粉人,放在爐子裏面烤,很快的就拿出來,結果變成白人,第三次,上帝把麵粉人放在爐子裏面烤,時間算得剛剛好,拿出來就變成黃種人,所以,華人不太白不太黑,中庸之道也,不會給黑人帶來太大的自卑感與壓迫感。

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世紀

SIM國際事工差會過去在非洲有百多年的歷史,都是白人在黑暗當中宣教,不是白的就是黑的,演來演去都是黑白片,而最近我們亞洲人加入SIM的行列,有了黃種人在白與黑之間,使黑白電視,變為彩色電視,使差會變得多彩多姿,難怪當我要離開賴比瑞亞的時候,差會的總主席對我說,我覺得你們華人,可以做白與黑之間的橋樑,所以希望你回到台灣的時候,多多鼓勵台灣的宣教師參加SIM。

當九一一事件發生的時候,美國宣教師就拍拍龍維耐宣教師的肩膀說,看樣子向回教國家傳福音的大使命,應當交給華人了。因為非洲人,印度人,阿拉伯人,他們會反白,不會反黃,而且我們華人在過去的歷史中,從來沒有殖民侵略過任何一個國家,也從來沒有殖民侵略的不良記錄。他們喜歡華人,感謝主。許多人說,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世紀,我們也深信,主為了讓福音很快的傳偏普天下,神將要用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國人,來還這普世福音的債,正如計志文老牧師所說的,華人占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如果全世界華人歸主,只要一個向其他四個外國人傳福音,福音就傳遍普天下。

宣教乃是蒙福之源

經上記著說,施比受更為有福,當約伯最痛苦的時候,是什麼使他從苦境中轉回呢?不是靠智慧,也不是為自己禱告,而是當他為他的朋友,就是說話得罪神的三個朋友認罪,代求禱告之後,神就使他從苦境中轉回,如何使華人教會大復興呢?就是當華人教會擔負起跨文化的福音擔子之後,神就會使華人教會從苦境中轉回。

結論:地獄、人間、天上的呼聲

我們彷彿可以聽見三種的呼聲,第一個呼聲,是地獄的呼聲,當財主被下在陰間受痛苦的時候,就喊著說,我祖亞伯拉罕哪,可憐我吧,打發拉撒路來,用指頭尖蘸點水涼涼我的舌頭。因為我在這火燄裏極其痛苦,亞伯拉罕說,在你我之間,有深淵限定,要從這邊過到你們那邊是不能的。財主說,既是這樣,請你打發拉撒路到我父家去。因為我還有五個弟兄,他可以對他們作見證,免得他們也來到這痛苦的地方。財主在地獄裏才想到要作短宣,可惜已經太遲了。

第二個呼聲,是人間的呼聲,夜間有異象現於保羅。有一個馬其頓人,站著求他說,請你過到馬其頓來幫助我們。在我兩隻手的後面,還有成千上萬的手,非洲人的手、阿拉伯人的手、印度人的手、中國大陸同胞的手,也都向你伸出來了,他們彷彿在呼喚你,說,「請你來!請你來!!」「來呀!來幫助我們!!」你是否願意,去幫助他們呢?

第三個呼聲,就是天上來的呼聲,耶和華如此說,「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巴不得,我們從心裏面回答主說:「主啊!我在這裏,請差遣我。」











更多閱讀...

卓越的神學教育

蔡瑞益/本院院長

神學院實施神學教育,為的是要訓練神學生,提供教會的教牧人才,神學生是未來的傳道人,因此訓練卓越的神學生是本院的教育目標,要如何做才能訓練出卓越的神學生呢?下列四個要素是訓練卓越神學生的必要條件。

(一)要注重禱告靈修生活

有人將「神學」定義為研究神的學問,這定義部份正確,亦有部份錯誤,當然神學是一門學問,但「神」與其他被研究的對象不同,神是主體,人是客體,要認識神一定要謙卑受教,要接受神的啟示,要接受神的吩咐與教導,神學教育是要學生自己親自的經驗神,而不是得到一些有關神的知識。神學是研究歷代信徒屬靈經驗的學問,不可否認神學的研究有助於人對神知識的擴展,但如果荒廢了親近神的經歷,儘管有關神的知識,卻不代表認識神的知識也增加。神學院的課業繁重,稍不留意,很容易擠掉親近神的時間,馬丁路德說:「愈忙碌愈要花時間親近神」這是得力的秘訣。

(二)要有健全的神學

無愧的工人要按正義分解真理的道,因此提供健全的神學,才能使學生成為無愧的工人。依據艾列克森(Millard J. Erickson)對神學的詮釋,他認為健全的神學至少要有五個要件:(1)神學基於聖經(2)神學是有系統的(3)神學與一段文化和學問有關(4)神學同時也必須反映時代(5)神學必須講究實際。卓越的神學教育所提供的神學一定是依據聖經將神啟示的真理,置於時代的處境中,並以現代人的語言和思想,把神所啟示的真理表達和傳揚出來。

(三)要提供全人成長的課程

耶穌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耶穌從盡心、盡性,盡意、盡力四方面來說明全人的意思,神學教育不能偏頗於特定的部份,一定要提供全方位的課程。神學院所教授的科目大致涵蓋了聖經神學,歷史神學,系統神學及實踐神學四大類。除了理性的學習外,亦需注重學生的崇拜與靈性的成長,品德及個性的成熟,堅定事奉神的心志,並藉著實際的實習操練力行所領受的異象和使命。

(四)要持定宣教的目的耶穌說:「其次要愛人如己」愛神的人一定要有愛人的行動,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神用差派他的獨生子到世間來完成拯救人的行動表達祂的愛!神學生到神學院接受神學教育,為的就是要受差派到人群中,傳揚福音,實踐神的愛。可見研究神學的最終目的就是宣教,就是鼓勵信徒和幫助教會完成神給我們的大使命。神學教育是要訓練神國工人擴展神的國度,使萬民聽聞福音,轉向真神,作主的門徒,為主而活。

更多閱讀...

星期一, 9月 01, 2008

星期四, 7月 31, 2008

活到老,學到老

陳安安/本院專任老師、亞神副教務長

中國人常講「活到老,學到老」。這提醒我們要保持一顆願意學習的心,並存著一個追求進步的態度。很多在社會上打拼的人,因想要賺更多的錢,有更好的發展,他們會去上課進修,或接受特別訓練。既使是工作得很忙、很累,他們仍肯付代價,讓自己更進步。有些人不是為著工作的關係,也會挑戰自己去學習一些以前不會的東西,如學習電腦、上網、彈鋼琴、新的語言等。他們享受學習的樂趣,並期許自己繼續成長。但更高一層的學習是超越學位與技巧的追求,就是當一個人學習去改變自己,讓自己的想法、觀念、態度、品格、靈命得以更新與突破。有一句話說:「世界上最大的空間,就是進步的空間」(“The biggest room in the world is the room for improvement”) 。連保羅也說:「這不是說、我已經得著了、已經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得著基督耶穌所以得著我的。」(腓三:12)

沒有一個人生下來甚麼都會、甚麼都好。有些人可能是因為家庭的背景使他們養成某一種個性。有些人可能因為環境的關係使他們沒有練習另一種語言的機會。過去是我們無法改變的,但我們也不該受此限制。對基督徒來講更是如此。我們不是靠自己的意志力學習改變,乃是靠主的力量和恩典。我們更不是為著名或利才追求進步,乃是為著取悅神、榮耀神!因此,基督徒不是為學習而學習,乃是為主而學,為主而活,為主而成長。

認識自己

神的兒女應該要認識自己、勇敢面對自己才能知道自己需要學習與改進的地方。當一個人不願意誠實的面對自己,他就永遠不會覺得自己有什麼欠缺。當一個人不願意謙卑的學習,他就不能有所進步,只停留於「我就是這樣的人」。要認識自己除了要自我評估,我們更是需要以神的眼光看自己。我們需要有安靜的時間到神的面前才能更看清楚自己。畢竟神是創造我們的主,祂比我們更認識我們自己。透過神的話語來光照我們,幫助我們學習越來越像主。我們也可以透過別人的眼光,更客觀的認識自己。我們都有自己的盲點,而別人可以成為我們的一面鏡子。因此,我們的家人、朋友、同工、同事,甚至是批評取笑我們的人都可能是促進我們成長的人。雖然有些的評語是偏見而不能全盤接受,但它們若能刺激我們去思考,也可以帶給我們益處。

把握機會

筆者認為可以讀書是恩典,可以進修是神給的機會,應好好把握與珍惜。近幾年來在浸神就讀的同學中,有些年紀比較大,是從自己的工作退休才進神學院的。以他們的體力與記憶力要重新回學校讀書是很大的挑戰,但他們肯認真學習的精神令人佩服。很多經過幾年的基本神學訓練,而獲得神學學士或道學碩士學位的傳道人感覺到自己已經懂很多聖經與神學知識。進入服事工場之後,就會慢慢發現需要學習的東西是無止境的。當我們懂得越多,就覺得有更多不懂的。因此,有些校友會想回校進修充實自己。當筆者與牧者同工討論他們申請來亞洲浸信會神學研究院進修的計畫,都會問及他們服事的教會是否支持。大部分的同工的答覆都會是肯定的,但筆者發現有些教會只是理論上的支持,而沒有實質上的鼓勵,工作時間與內容都並未給予適當的調整。由此可見有些教會認為進修是傳道人個人的事情,與教會無關。其實傳道人進修並不是他個人的事,最終得益處的是教會。傳道人的成長與教會的發展有直接的關係。研究院的上課方式不再是老師講課,而更多是學生閱讀、研究、報告與同學之間的互動切磋、分享、批判。因學生都有實際牧會或宣教的經驗,所以討論的內容更深入與適切。透過老師的引導與指定閱讀的期刊、書籍等資料,學生能掌握與研究領域有關的最新資訊,並更多的了解最新趨勢。

上帝給我們很多學習的機會,不只是讓我們知識增加,也讓我們學習生命的功課,使我們不只活到老,學到老,也能活得好,學得好!

更多閱讀...

饒恕的真義


洪沛然/本院專任老師

無論在教會內或教會外,饒恕都是廣受注重的議題。在教會外,有識之士,包括學者專家,以及心理輔導都越來越重視饒恕;因為他們發現,人若不饒恕,就會產生許多嚴重的後果︰關係破裂﹑身心健康出問題﹑甚至團體之間有對立和仇恨。

饒恕與關係

對於基督徒來說,聖經告訴我們,自從人犯罪墮落後,神人關係就破壞了。若沒有饒恕(神的赦罪),人無法在神面前站立。[i]感謝神﹗因著主耶穌的十字架救贖,信主的人得到永遠的赦免。[ii]永遠的饒恕建立了我們與神持續到永遠的根本關係,但是基督徒活在世上,還要認識神饒恕我們的意義,並且活出祂的救恩樣式,去饒恕他人。

基督徒要饒恕人,這是主耶穌非常鄭重的教導。在主禱文中,神的兒女向天父的禱告是︰「赦免我們的罪,因為我們也赦免凡虧欠我們的人。」(路11:4)主還強調︰「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太6:14-15)換句話說,信徒饒恕人的程度決定了神饒恕信徒的程度。神永遠的饒恕決定我們的永遠生死,但我們饒恕人卻影響我們在今世與神和與人的關係。哇﹗好嚴肅哦﹗難怪,在教會內,不論是心靈醫治特會或有關書籍,都把饒恕看成心靈醫治的核心。

關於饒恕,有許多值得探討的主題。例如,基督徒如何才能做到饒恕?饒恕對方會不會有不好的副作用?對方要不要先認錯或悔改?神會完全饒恕我嗎?我饒不饒恕人對我有甚麼影響?限於篇幅,我們只從最根本的問題著手︰「饒恕是甚麼?」

談到饒恕,首先我們要確定一件事,饒恕牽涉到不道德的傷害。若當事人沒有受到傷害[iii],或雖然有受傷,但加害者卻沒有道德的責任,這些都不能算在饒恕的領域。[iv]那麼饒恕的範圍是甚麼?從小的冒犯,欠一點錢,到大的令人傷心欲絕的傷害,都屬饒恕的範圍。我聽過有人說,若是小事一樁,用「饒恕」兩個字好像言重了,不如說「諒解」﹑「不計較」,這反映了人們對饒恕的適用範圍,饒恕的意義為何,見仁見智,各有看法。參考中文辭典可知,饒恕有寬容﹑容讓﹑不爭較或赦罪的意思。我們可以這麼說,一般的中文用法中,饒恕包括了「諒解」﹑「不計較」,但「諒解」﹑「不計較」卻不全等於饒恕。我們思想饒恕的意義,特別是基督徒當如何看「饒恕」,還是要回到聖經來看,才能了解在聖經中神的教導。

聖經中的饒恕語詞的豐富意象

舊約希伯來文聖經和新約希臘文聖經中有幾個字[v],廣泛的被聖經學者標認出有「饒恕」的意思。在和合本中文聖經中這些字被翻譯為「饒恕﹑赦(免)﹑免(債)﹑開恩免了﹑恩免﹑寬容[vi]」。[vii]我們將這些字的原始含意中可以聯想到與饒恕有關的,還有聖經中其他具有饒恕意象的用語,匯集在一起,便可以看到象徵「饒恕」的豐富場景,它們包括︰遮蓋﹑潔淨﹑背負﹑帶走﹑塗抹﹑免債﹑不算﹑釋放﹑寬免懲罰﹑不再記念﹑踏在腳下﹑投在深海裡﹑扔在背後﹑使過犯遠離等,[viii]而這些行動,不論是神對人,或人對人,都是源於神的救贖恩典﹑憐憫﹑與愛。[ix]這些表達饒恕的字詞和畫面的上下經文,以及聖經中饒恕的故事,(例如,約瑟的故事﹑浪子的故事﹑十字架的故事)可以幫助我們發現許多有關饒恕樣式的教導。

饒恕的樣式

聖經所描繪出來的饒恕的樣式是一幅美麗動人的圖畫,它超越人墮落的本性,展現神無比的愛,發出神的呼喚,帶來新生與和平的希望。

饒恕的最高峰

當我們看聖經中的饒恕時,我們彷彿站在平地上看到大小的山丘矗立,層巒疊翠,但見其中有一高峰,遠超群山,直通天際。那就是神在基督裡的饒恕。聖經形容耶穌基督為愛世人,忍受十字架的苦難,身體心靈承擔了最大的痛苦,付出生命,也成為永恆的贖罪祭。[x]耶穌在十字架上受苦時,仍然為傷害他的人禱告︰「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路23:34)從這饒恕的最高峰流出生命河水,信主的人憑著信心白白取用。[xi]

分享和彰顯神的恩典

Alexander Pope說︰「犯錯是人之常情;饒恕則是神聖的。」饒恕的人要面對他人缺德的傷害,這需要有生命力。神先賜下饒恕之恩(弗1:7),這恩典改變了我們,也呼召我們去饒恕。[xii]恩典教導我們︰神的饒恕是我們不配得的,又是我們迫切需要的,我們欠神的債也是我們還不清的(太18:23-25)。我們既是蒙恩的人,也當「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xiii]
新約作者中保羅和路加偏好使用carivzomai(car`izomai)來表達饒恕。[xiv]這個字的字面意思就是表彰恩典。Shults認為在保羅的著作中,饒恕所蘊含的司法觀點已被統攝於「在基督裡」的生命這幅圖畫中;在信徒團契中,神聖恩典的真實臨在,成了救恩的管道,這正是福音的要點。[xv]所以,Shults認為饒恕是分享神的恩典。饒恕來自愛,愛的源頭是神(約壹4:7),不論人從普遍恩典(太5:45;雅1:17)或十字架的恩典的角度來思想,饒恕都需要神的愛和恩典。特別是要人饒恕很大的傷害時,墮落的人性往往是做不到的,這時只有倚靠神的恩典。

Corrie ten Boom曾在納粹的集中營受苦,她的親姐妹也死於集中營;二次大戰後,她覺得她已經饒恕了迫害她的人。可是有一天,一個曾經惡待她的納粹衛兵,在她演講後,來到她面前,伸出手來請求她的饒恕,她發現她的手凍僵在身旁,無法伸出去。她的內心既震驚又羞愧,當下求告神說︰「主啊,赦免我﹗我無法饒恕。」就在那時,神賜力量給她,她伸出手來,握住那個人的手;霎那間,奇妙的喜樂和溫暖充滿了她。[xvi]

Martha E. Stortz指出主耶穌的門徒中不只是猶大有罪惡感,其他的門徒也都覺得對不起耶穌。當主耶穌向他們顯現時,祂三次說︰「願你們平安。」(約20:19, 21, 26)其實就是向他們表示祂的饒恕。因此,當門徒進入世界時,他們記得他們曾經背叛了主,而主又是如何不吝惜的赦免了他們,這記憶就塑造他們的事奉,成為憐憫的事奉。他們饒恕人,同時記得他們自己也需要饒恕。[xvii]福音是神恩惠的福音(徒20:24),也是蒙饒恕的人向人宣告神饒恕的愛與大能;我們饒恕人,因為神先饒恕了我們。[xviii]

內心的改變,負面轉為正面[xix]

當我們饒恕時,我們對得罪我們的人,有心態的轉變。我們願意放棄自己定罪加害者的權利,不尋求報復。受害者因著加害者的不道德的傷害,有權利定罪加害者。但是聖經中饒恕的意義包括取消債務,寬免懲罰。約瑟就是這樣恩待他的哥哥們。加害者也許不願改變,聖經教導我們,把他們交給神。(羅12:19)加害者有時需要承受自然的後果﹑法律的責任﹑社會的制裁﹑教會的紀律﹑或上帝的管教,但饒恕者本身既不定罪也不報復。

饒恕者不躲避,並且願意復和。報復和躲避是受傷後常有的反應,饒恕者卻以善意迎向加害者,就像路加福音中浪子的父親,主動張開復和的雙臂。當然,能復和與否還要看雙方的意願,並且要經過一個建立互信的過程。加害者真誠的認罪和悔改,饒恕者本身的療傷情況,都會影響互信的建立。饒恕不等於愚蠢的同處一處或和好,只是因著神的恩典和愛,饒恕者能在內心懷抱不躲避和願意復和的動機。只是在行動上不躲避和復和都需要有智慧,絕不能出於盲目無知。箴言教導我們不要做不明智的事(箴20:16; 22:24; 26:6),約瑟與他的哥哥們復和前,也是經過一番觀察。

饒恕者轉化對加害者的態度,包括不抱持負面態度(憤怒﹑厭惡﹑苦毒﹑仇恨)並努力以正面態度(憐憫﹑寬大﹑神的愛)來看待他們。在此,饒恕者並不是同意加害者的罪過,乃是善待加害者,(羅12:9, 14)。[xx]

饒恕是決定也是過程,又是以耶穌基督為中心的愛的倫理

神在基督裡,既把罪除去,罪人就在地位上轉化成為無罪開釋的義人,這就是所謂的「因信稱義」。至於,仍帶有罪性的「被稱為義的罪人」,神的對待方法是要他不斷的在生活中去經歷與主同死同活的聯合。饒恕者對加害者的態度,也是有兩面。一方面,下決心無罪開釋加害者;另一方面,饒恕者要不斷的與主聯合,同死同活,這是一個過程。惟有如此,饒恕者才能勝過他的老我罪性在他身上,使他不願持續饒恕的影響力。

教會的遠景

教會在追求成長﹑突破﹑更新﹑復興的時刻,饒恕的真理就是教會的根本,是轉化教會和社會的大能。希望神藉著這篇文章啟發您和您的教會對神的福音有更新的認識,帶您們來到神生命的活水泉,並使您們成為流通的管道,分享神恩,祝福世人。

------------------------------
[i] 主耶和華啊,祢若究察罪孽,誰能站得住呢?但在祢有赦免之恩,要叫人敬畏祢。(詩130:3-4)
[ii] 永遠的赦免是指因著主耶穌成為永遠的贖罪祭(來7:27-28;9:11-12),信主的人就有永生(約3:16;10:28),可以靠著耶穌的血,坦然來到神面前(來10:19-22)。除了「永遠的赦免」外,神對人的饒恕還包括「恢復交通的赦免」(約壹1:6-9)和「管教的赦免」(神在管教目的達成後,撤消管教)。讀者有興趣可以參考︰林鶴之(1992)。靈命歷程(上冊)。香港︰天糧。
[iii] 傷害並不需要嚴格限於直接傷到自己,傷到自己所愛的,也是間接傷到自己。
[iv] 當事人可能有受傷的感覺,但對方沒有錯時,說「我饒恕你」,並不恰當。所以「饒恕神」不是個合乎聖經的想法。神沒有錯﹗我們若發現自己埋怨神,只適合說「神,我錯怪了您,請您原諒我。」至於精神病人傷人,法律上可能沒罪,道德上仍然可能有些責任。當然,這種事情就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更細緻的論理。
[v] rP,Ki, av;n:, jl's;, a[fesiV, carivzomai 和它們的語群,還有pavresiV。
[vi] 「寬容」一詞,和合本出現22次,其中羅馬書3:25的「寬容」,原文(pavresiV)在新約只有出現一次,且與罪連結一起,Bultmann認為那個字表達神的「赦」罪。(TDNT)A. T. Robertson指出它有減輕﹑寬免懲罰的意思,特別是在債務方面。(Word Pictures)
[vii] 這些原文字詞在聖經中不同的地方有時會有不同的含義,需要篩選,把有關饒恕這個主題的經文集合在一起,這是字詞的研究的第一步。再把雖然沒有用這些字,卻很可能有類似饒恕的含義的經文也歸納在一塊,這是第二步。然後仔細分析﹑比較﹑歸納有關饒恕的教導,這是第三步。至此,才算聖經中饒恕的字意做了基本的研究。在上述三步驟中,對尚未熟練用原文讀經的人,還有譯經的問題。中文聖經譯者在譯經時,已經努力想過用甚麼中文字詞去翻那些原來的文字是最恰當的。可是翻譯工作難免會遇見很難找到意義完全同等的譯詞的局面。因此,當我們用中文「饒恕」這個詞,去整理聖經有關「饒恕」的教導,在此同時我們的思想也受到了「饒恕」的中文含義的影響。
[viii] 例如︰利16:22;詩32:1; 51:1, 2; 103:12;賽38:17; 43:25; 44:22;耶31:34;彌7:18;太18:27;路7:42;約1:29;羅4:7-8。
[ix] 出34:6-7是耶和華神的自我宣告,許多聖經章節重申這個告白,而且越來越多強調神的憐憫﹑恩典﹑和慈愛; 參民14:18-19;詩103:8-10;珥2:13;尼9:17, 19, 31;Shults, F. L. (2003). Facing, forgiveness, and the Christian doctrine of salvation. In F. L. Shults & S. J. Sandage, The faces of forgiveness: Searching for wholeness and salvation (pp. 103-167). Grand Rapids, MI: Baker Academic.人際之間饒恕的動力與榜樣也是源於神和效法神;參弗4:24, 32; 5:1-2;西3:4, 10, 12-14;路6:35-37。
[x] 約1:29; 3:16-17;賽53;來9:12-14; 12:2
[xi] 高峰比喻的靈感來自賽2:2;生命河水的比喻取自啟21:6; 22:1-2。恩典是白白的,但要靠信心支取(弗2:8)。白白取用的意象也說明了神愛世人,祂願萬人得救明白真道(提前2:4),不願有一人沈淪(彼後3:9)。神的赦免是為所有的人預備的,但人必需憑信心接受;另有一種說法是神已經饒恕了所有的人,但惟有信主耶穌才能接受和經歷。
[xii] 相應於用信心支取救恩的描述,保羅用因信心與主聯合的意象來形容〔believe into (徒19:14)〕,這就帶我們進入基督的生命成為我們生命的境界。(羅6:3-5;林後5:21;加2:20;西3:1-4)如此,人際之間的饒恕也有了主的愛和生命的源頭,饒恕人如同主饒恕我們一樣(弗4:32;西3:13)也才可能實現。
[xiii] 弗4:32;參,西3:12-13;羅2:3-4;太18:27, 33
[xiv] 路7:42, 43;林後2:7, 2:10; 12:13;弗4:32;西2:13; 3:13
[xv] Shults, p. 137
[xvi] Gutherie, S. (2007, January). The scandal of forgiveness. Christianity Today, 58.
[xvii] Stortz, M. E. (2007). The practice of forgiveness: The disciples as forgiven forgivers. Word & World, 27(1), 14-22.
[xviii] 我們饒恕人,因為神先饒恕了我們。這句話是套用約翰壹書四章十九節︰「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此處我們愛的對象,可以是神,也可以是人。按照經文脈絡,對象應是主裡的弟兄姐妹。至於蒙神饒恕的經驗會使人更愛神,應該是很自然的結果。路加福音第七章記載有罪的女人用香膏抹主的故事,其中有一處和合本的經文是︰「她許多的罪都赦免了,因為她的愛多」(7:47);不如翻成「她許多的罪都赦免了,以致於(所以)她的愛多」(參,A. T. Robertson Word Pictures)
[xix] 關於這種轉變,可以特別參考North (1987), Enright (1991), Gassin (2001), Kendall (2003), 以及Shults & Sandage (2003), Worthington(2003)等人的看法。這篇文章,特別是本大段有許多觀點受到這些人的影響,但因篇幅所限,無法詳列書目。您若對他們的看法有興趣,想作進一步的研究,歡迎來函與我聯絡(e-mail: albertjoyhung@gmail.com)。
[xx] 賽12:1;何14:4;弗4:31-32;西3:8-10; 12-14

更多閱讀...

教會與神學教育

蔡瑞益/本院院長

神學的探討常被誤認為少數人的專屬,其實每一位基督徒都與神學有密切的關係,不一定自知,但基督徒確實正在做神學(doing theology),不一定要述之以文字,但理性的省思在信仰的生活中是不可少的,彼得後書三章十八節的經文已強調神學知識的重要性,勉勵基督徒要在恩典和知識上一起成長。

恩典是領受神在基督耶穌裡的賞賜,是信仰基督的實際體驗,而在基督耶穌裡的知識則是對神恩典的回響,是體驗基督信仰的理性反省。體驗的知識形成神學內涵的素材,而理性省思則成為信仰體驗的見證,當基督徒提出信仰體驗的見證之時就是正在做神學,可見領受神在基督耶穌裡的恩典與在基督耶穌裡認識神的知識必須結合,一併成長,缺一不可,若只強調經歷而忽略神學,或強調神學而忽略經歷都不是神的意思。

雖每一位基督徒都可以做神學,也正在做神學,但並不保證每一位基督徒的信仰見證都精準,更不可強將個人信仰見證加諸於他人,只能將個人的見證與他人分享,分享之時,必經印證與檢驗的歷程,真理的聖靈也會將真理指示教會,使眾人樂於接受這些見證,同被恩感,形成了眾人所接受的神學,如果經過教會所接受的程序,這些眾所接受的神學就成了教會的教義或信條,可見不僅個別的基督徒做神學,教會也得做神學,這是教會無法逃避的責任,不僅做神學,也得督導眾信徒對信仰的見證看得合乎中道。使徒保羅勸勉提摩太:「你在許多見證人面前聽見我所教訓的,也要交託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可見教會的事奉同工必須負起神學教育的責任,使徒保羅自述在教會之中是用諸般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裡完完全全的引到神面前,他為此勞苦,也照著運行在他裡面的大能盡心竭力。

什麼是神學的依據?什麼是信仰的檢驗基準?不是別的,就是這六十六卷的聖經,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靈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雖教會持守聖經的權威性,但並不會自動明白聖經的真理,一定要有人講解,而這講解的責任就落在神工人身上,不單講解還得要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才能得蒙神的喜悅。而神的工人從哪裡來?神可用各種方式預備祂的工人,神學院只是神所用的一種方式,藉著神學院培育神的工人,神的工人要有恩典與知識面的訓練才能成為無愧的工人。

神學教育與教會的成長有密切的關係,因此教會一定要重視神學教育,支持神學教育,呼召人到神學院受裝備,並為神學教育代禱。今日的神學生就是明日的牧者,今日神學院的成長,也就是明日教會的成長,唯有教會支持與關心神學教育,教會才會有成長的未來。

更多閱讀...

星期四, 5月 29, 2008

聖經記載中的好王


王琪/本院專任老師

  以色列在尚未建立君王以前,是神權政治。不需任何世上統治者媒介和干預。為神主民治,上帝親自揀選族長及摩西等做為領袖,在上帝的引導下行使統治權;領兵禦敵或帶領宗教和司法方面的審判,直接聽從上帝的治理,實際上是完全屬靈的理想。

  後來,在百姓面臨非利士人的威脅,對神保證他們的安全無虞、衣食無缺失去信心,以為神權不再切合實際、無視於上帝才是王的事實,需要一支穩定的軍隊,堅持希望有王治理我們、統領我們、為我們爭戰(撒上8:20)。說:「現在求你為我們立一個王治理我們,像列國一樣。」(撒上8:5)這種君王的希求,引起政治和宗教兩種理想的衝突,神雖不喜悅,還是允准膏立了以色列國的第一個王掃羅。

  王在希伯來文聯結亞述語根有忠告、諮詢、管理或治理的意思,為兼具主導和統治者才能的人。以色列理想的君王治國,應出自天命,與人民意願無關。君王為上帝所立,作神在世上的代表;應感恩載德,上體天命,君王犯法與庶民同罪;不得操縱權謀、橫徵暴斂、管轄奴役百姓。而應對百姓一視同仁、謀求全體國民利益,為民祈禱、給人民祝福,憑屬天公理統治,由智慧者發展為統治者。應先天下之憂、背負國家重擔、負有高瞻遠囑、帶領國家脫離危險的責任。

  猶太人舊約以及古代近東世界,基於人類的整體性關係,認為一群人與他們的領袖之間有互相依存及聯合為一體的觀念(就如亞伯拉罕的子孫可以分享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給族長的福,更是延及萬國),了解到領袖的道德行為會影響整個國家人民。因此好的君王的品格、寬厚的美德,無私包容成熟,溫良恭儉讓的態度,以公正引導人民的生活,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會帶給國家的復興。就如我們可以由幾位以色列的王看到,因著他們的智慧與氣度風範,帶給以色列國的影響。

I.合神心意的王

  以色列第二任偉大的君王,大衛,是經過 神自行揀選,來治理 祂子民的人。三十歲開始執政,近四十年的歷史,他在戰略方面兼備個人膽色與統御才能,被視為理想君王的模式。帶領以色列人果斷有系統地征服敵人,使以色列國的軍力如日中天,戰無不勝,顯示其軍事的才華。在政治方面他行政過人,為有遠見的政治家,以色列國的黃金月歲在大衛政權下,也由內部奮發圖強,任命忠心為國的適當人選,建立有效的中央政府,建造王宮、開闢公路、恢復貿易路線,促成了以色列國的富裕繁榮。

  其實更可佩的不是他的豐功偉業,而是他將自己交託在永遠有力的上帝手中,所表露的宗教情操及所擁有的屬靈的態度和品質,塑造其性格與生命力。大衛的兒子所羅門說:「你僕人、我父親大衛;用誠實、公義、正直的心行在你面前」(王上3:6)。大衛幼年擊敗對手巨人歌利亞,完全歸功於神賜予勝利,毫無狂言壯語,他一生是以神為導向的人,面對障礙,受壓制時都不作申辯、待敵人寬大,因著與約拿單忠誠的情誼對其父掃羅的後代,義無反顧的照料,可以看出其與人共處的個性價值觀與信念中,富人性深情的一面。

  大衛也是天生思想家和才華橫溢的詩人,由聖經大衛的讚美詩所記載也可看出,大衛一生向屬靈的方向發展,雖大衛不是完美無缺,也曾犯過政治和道德方面的過失軟弱。但是由其悔罪詩,也可以看出謙卑深深懊悔的心,肯真心回轉歸向神,對上帝的態度極其忠誠,因為大衛除了赫人烏利亞那件事,一直充滿宗教熱誠,是一個「尋求耶和華心意的人」,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一生沒有違背耶和華一切所吩咐的(王上15:5)。他對許多會幕崇拜體制方面如何帶領以色列的音樂崇拜的安排(尼12:24、36、45-46),使後來聖殿崇拜更形豐富。

  大衛如何在成功失敗、順境逆境等人生旅途各種經歷當中,展現他對上帝旨意的順服,「我尋得耶西的兒子大衛,他是合我心意的人,凡事要遵行我的旨意。」(徒13:22)被稱為合神心意者。就是隨神的心意為心意(a man after my own heart)正是神所要選的那種人(the kind of man I want)「大衛在世的時候,遵行了神的旨意」(徒13:36),在他的那一代,國際往來頻繁,帶給國家富強,四境太平,作以色列的神的見證。

II.尋求智慧的王

  以色列第三任君王所羅門在位四十年。他在廿歲左右幼嫩的年齡治國,所羅門知道為君的責任重大,需要務實的政治經驗、現實成功的領導,需要知道怎樣出入。深覺能力不足時,他不是祈求自己成為一個偉大的君王;而認為自己是神的僕人,願謙卑依靠神的恩典。

  在基遍的異象中,在夢中所羅門說「耶和華我的神阿,如今你使僕人接續我父親大衛作王;但我是幼童,不知道應當怎樣出入。」(王上3:7)又說「僕人住在你所揀選的民中,這民多得不可勝數。所以求你賜我智慧,可以判斷你的民,能辨別是非。不然,誰能判斷這眾多的民呢?」(王上3:8-9)。

  所羅門將神的百姓的利益放在自己個人的利益之上,知道責任的承擔與盡忠,需有效的抉策、應變能力與行動順暢的執行力。因需要負責帶領方向、解決問題,便求神賜給他一顆「明辨的心」。向神求智慧可以承擔神託付給他的工作。

  神非常喜悅所羅門的思想,不在內耗、剷除政敵、駕馭異己。單求聽訟、管治政府、百姓方式的智慧。因而所羅門空前絕後的聰明智慧得自於天,所羅門有智慧來處理無事生非、挑戰權威的人。在兩個妓女爭奪孩子的疑案中審斷(王上3:16-28),這種化解衝突、解決難題的才能,便是表明所羅門王者智慧的典型例子。所羅門還帶頭搜集及創作,上千的箴言和詩歌(王上4:32),名聲遠播成為東方最聰明的人。

  所羅門在建築方面建造聖殿和宮室頗有成就,而其統治能力更偉大,促進群體發展,使正確宏大的願景落實化。將支派同盟、政治模式的社會,轉化為一個由強大的中央政府統治的國家,來維繫以色列的王國。不但在國內鞏固了王國,對外與四周鄰國結盟,同時也擅長於發展各種貿易商務活動(王上10:28-29),努力擴展廣大王國的經濟利益,得到眾人的尊重支持與信任,使眾百姓都敬畏他。所羅門的政績—「天縱才智」是人民所愛戴的。

  「天下列王聽見所羅門的智慧,就都差人來聽他的智慧話」。(王上4:34)示巴女王見了所羅門王後說:「耶和華你的神是應當稱頌的!他喜悅你,使你坐以色列的國位;因為他永遠愛以色列,所以立你作王,使你秉公行義。」(王上10:9)。所羅門因尋求智慧這正確的選擇,把國家帶向富強康樂的美境,國運昌隆,戰績輝煌,為以色列帶來無與倫比的光榮和威望。

III.施行改革的王

  猶大國第十七位君王,登基的時候年八歲,作王三十一年。約西亞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行他祖大衛一切所行的,不偏左右(王下22:1-2)。為猶大列王中敬虔好王之一。

  他作王第八年,尚且年幼,就一心一意尋求神(代下34:3)。四年後,約西亞知道領導一個大國,君王不能優柔寡斷,必需作決策、有主見、果敢及超凡的作為。就在歸向耶和華的同時;政治解放、摒棄亞述的控制與神祇。不但宗教改革,掃除猶大國內殘餘的異教之風;崇祀習俗,且伸展至以色列境內(代下34:3下-7)。加強防禦工事,努力國勢的擴展。

  約西亞在位十八年下令重修聖殿的破壞之處時,發現了失傳已久的律法書,(王下22:8),瞭解到是因「列祖沒有聽從這書上的言語,沒有遵著書上所吩咐我們的去行,耶和華就向我們大發烈怒」(王下22:13)。因此他便憂傷痛悔,為了全國的罪而傷痛;深切悔罪,對錯誤抱持的態度影響其領導工作,也反映了他的質素與能力;願意認真面對失誤,盡責果敢有力的展現領導能力。他熱愛上帝的話語公開宣讀,視之為全國當行的律法。帶領國家邁向法治,因此恢復摩西的律例遵、守神的話語、並根據這輯錄的古舊律法的規定教導,以上帝的教訓作為他的行為準則,以激情和義憤推行必需的改革。

  他絲毫不懈地引發一連串、遍佈舉國上下,進一步的宗教改革。除掉邱壇、木偶、雕刻的像,和鑄造的像。「廢去那些拜偶像的祭司」(王下23:4-15),對抗當時整個彎曲的宗教體制、制衡數代君王的偶像崇拜與剛愎自用、潔淨聖殿、恢復成為可以敬拜上帝的地方、又宣告恢復慶祝逾越節(王下23:21-23)。

  約西亞重全國的心靈信仰,看重屬靈狀況超過政治狀況;虔誠努力執政、改革堅持正確的作法;果敢的作風,將國家帶回到上帝面前,帶給以色列一個新的日子,舉國上下,求智慧和虔敬、氣象一新,他尊貴的人品和德政成為人們欣賞鍾愛的人物,深得民眾的敬愛。「在約西亞以前沒有王像他盡心、盡性、盡力地歸向耶和華,遵行摩西的一切律法;在他以後也沒有興起一個王像他。」(王下23:25)

IV.屬神國度的王

  在大衛與所羅門空前絕後的王國盛世之後,分裂為南北國。除了少數好的王如約西亞外,由於列王的表現未如理想,偶像崇拜和戰爭犯罪的歷史記錄,看出他們多半採政治霸權本身無道,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鼓吹不公正的事,讓惡行滋長,帶給國家惡運。使國家多災多難,長期受鄰國埃及、亞述、巴比倫等國家欺壓統治。每當以色列人在這樣受苦的時候,都在等待拯救與復興,並強烈地寄望神決定性地干預,出現一位彌賽亞公義的統治者,一位拯救者親自臨世,挽救他們的國家的命運,把他們從敵人的勢力下解救出來,並期待神賜一個理想的國家境界出現,神的國的來臨。就如以賽亞書六十五章十七至二十五節所載:

  看哪!我造新天新地......我必因耶路撒冷歡喜,因我的百姓快樂;其中必不再聽見哭泣的聲音和哀號的聲音。其中必沒有數日夭亡的嬰孩,也沒有壽數不滿的老者......他們要建造房屋,自己居住;栽種葡萄園,喫其中的果子。他們建造的,別人不得住;他們栽種的,別人不得喫;因為我民的日子必像樹木的日子;我選民親手勞碌得來的必長久享用。他們必不徒然勞碌,所生產的,也不遭災害,因為都是蒙耶和華賜福的後裔;他們的子孫也是如此。他們尚未求告,我就應允;正說話的時候,我就垂聽。豺狼必與羊羔同食;獅子必喫草與牛一樣;塵土必作蛇的食物。在我聖山的遍處,這一切都不傷人,不害物。這是耶和華說的。

  這種彌賽亞的盼望,只有在耶穌基督這位屬神國度的王身上實現了。彼拉多問耶穌說:「你是猶太人的王麼?」,耶穌回答說:「你說的是。」(可15:2;太27:11;路23:3)。約翰福音更加一句說,但耶穌這個王回答說:「我的國不屬這世界」(約18:36)而是屬神的國度。這位耶穌,和平的君以公義治國,祂的國不用武力,沒有彊界,是普世的王。

  主耶穌這位王對其國的政見發表是宣讀「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路4:18-19)。

  這就職演說不重外表的興盛,而是要尋找和拯救失喪的人(路19:10),祂更實際的使瞎子看見,瘸子行走,聾子聽見,長大痲瘋的潔淨,死人復活,提攜拯救,使卑微的升高,使受壓制的得自由,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太11:5)。不只是改革社會、經濟,更是革心,拯救人脫離罪惡。「神的國近了」(可1:15)、「神的主權」在人的心中一直是耶穌宣講的中心主題,更由這位屬神國度的王的復活帶來一個新紀元,使神的主權掌控運作在歷史中,消除敵對、罪惡、死亡的災害。不斷宣告人的罪獲得赦免,拯救接受神國的人脫離黑暗的權勢(西1:13),憑內在改變的力量,過公義的生活(羅14:17)。

  主禱文說「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太6:10)。離開上帝的心意,不公義、不公平就會有仇恨、戰爭、困苦的產生,遠離神的心意就會遠離國家的強盛,認識並按神的心意而行即有神的同在、更新、救贖、再造及國家所需要的公義、慈愛、憐憫與和平。

由上文看我們的期待,想到我國歷史上也一致深切憧憬國家政治政策的理想,如禮運大同篇所載: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這種天下太平、沒有戰爭、豐衣足食、重整道德、扭轉頹風,人人和睦相處,安居樂業的景象。
今天五二零以後,我們寄望我們新總統的作為,期待我們的國家政治、經濟、教育、文化各方面的復興,消除仇恨、妒忌、毁謗,期待能和平相處,心平氣和地生存,擁有饒恕與和好、平靜,盼望寧靜與安逸。期望一個實現最理想的社會、國家與世界之時,我們彷彿門徒般要問:「主啊,你復興我們的國家就在這時候嗎?」(參徒1: 6)

  主似乎依然要回答我們說「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你所在的地方開始. . . 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參徒1: 8)。政治國家復興可由宣揚神國的福音開始,因以耶和華為神的那國是有福的。

  國家的復興不單是靠人的力量與努力,而更是要靠神的恩典大作為。

  讓我們基督徒們從祈禱代求,能擁有合神心意、尋求智慧、施行改革與屬 神國度的領袖。在上位者準備好了,「從感恩出發,從謙卑做起」開始。

  讓我們基督徒們由努力宣傳 神國的福音開始,讓 神的旨意更多不斷的能行在地上出發吧。

  願神恩手引領我們國家的發展。

更多閱讀...

聖靈的充滿

院長的話/蔡瑞益院長

  歷史是一面鏡子,也是一本活的書,可作為殷鑑與學習之依據。耶穌復活升天並按所應許的賜下聖靈充滿門徒的時刻,正是教會設立的開始,也啟動了新紀元的時代,但也是門徒最迷惘的時刻,平常有道成肉身的耶穌與門徒同在,他們可以具體真實的摸著耶穌,接受祂的指引,但耶穌升天後,不僅看不見肉身的耶穌,又被交付實踐大使命的任務,如何開始呢?要如何做才可以完成使命呢?耶穌給他們清楚的引導,要他們等候父所應許的聖靈,領受聖靈的能力並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撒瑪利亞直到地極為主作見證。使徒行傳記載著初期教會如何在聖靈的引導和幫助下進行主所託付的使命,這一段的歷史記載可作為教會的鼓勵與幫助。

  根據舊約中聖靈工作的記載,顯示聖靈的能力只臨到局部少數人身上,舊約先知約珥預言說:「在末後的日子,我要將我的靈澆灌凡有血氣的,你們的兒女要說預言,你們的少年人要見異象,你們的老年人要作異夢」,先知預言聖靈的能力將要臨到所有的人,不論性別,不論年齡,他們都要領受聖靈得著能力,不是局部,而是全面,不是微量,而是澆灌,不是可有可無,而是神所應許的,不是人苦苦求來的,而是出於神主動的賜予,若沒有聖靈全然的充滿,主的門徒無法承擔大使命的任務,也沒有能力執行大使命,聖靈與新約時代教會同在,內住在門徒的心中,並賜予各種不同的恩賜。

  五旬節的時候,聖靈充滿了主的門徒,他們就按著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的話來,這是多麼稀奇的事,沒有經過學習,竟能說出各地區的方言,這是神的作為,神是無所不能的,祂能使無變有。五旬節是收割節,表示豐盛的節期,許多收穫的果實,聖靈的澆灌,除了方言的恩賜之外,還有各種恩賜,因神的恩賜是豐盛的,不管恩賜有多少,最重要的是恩賜運用的目的,首要的目標是講說神的大作為,這大作為是在基督裡所完成的工作,透過基督完成了拯救人的救恩,這是聖靈所要使人明白的事實,吸引人到主的面前,領受基督的救恩,聖靈的工作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高舉基督。討論聖靈充滿之時,聖靈的恩賜不應是我們所關心討論的焦點,最需要關心的反倒是基督是否被高舉,基督是否被傳開,這是檢驗聖靈工作最好的指標。

  聖靈的充滿帶來正確的解經,耶穌對門徒說:「我還與你們同在的時候,已將這些話對你們說了,但保惠師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來的聖靈,他要將一切的事指教你們,並且要叫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話。」聖靈來的目的是要引導人明白真理。對於使徒們說起方言的現象,眾人不明白只有驚訝猜疑,最後認為他們是喝了酒,被酒灌滿了,正當被誤解的時候,彼得和其他的使徒,站起來為主的道爭辯,他們正確的引用舊約聖經,並且將聖靈澆灌的事實解釋為耶穌已被神立為主基督的明證,聖靈被稱為真理的聖靈,聖靈的充滿必會引領眾人對真理的認識,不單是知識的認識,更是生命的認識,因聖靈與我們同在,也在我們裡面。

  聖靈的充滿帶來福音傳播的果效,眾人聽見使徒們講道的信息,就覺得扎心,並問使徒他們當怎樣行,若不是聖靈感動人,沒有人會稱耶穌為主,聖靈來就要叫世人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五旬節那一天門徒約添了三千人。這不是世人所能作的,完全是神的靈動工的果效,聖靈的充滿與傳福音有關,聖靈愈充滿,福音的傳播愈熱心,果效也愈明顯,這是聖靈工作檢驗的指標,教會是否充滿了聖靈,就要看教會有否熱心傳揚福音,如果只追求屬靈的經驗,只談論屬靈恩賜的主題,卻不受感動傳揚福音,這都不是聖靈真實充滿的憑證。


  聖靈充滿帶來愛的見證,初期教會的信徒都在一處凡物公用,並且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天天同心合意恆切的在殿裡,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這是多麼美好的互動關係,不自私,不為己,凡事為人,關心人,犧牲自己,分享自己成全別人,幫助別人,這是多麼美好的見證,因此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就天天加給教會。

更多閱讀...

苦水杯佈道法


譚國才牧師/本院副院長

  記得青少年時就開始參加個人佈道訓練。訓練的內容一般都是要基督徒學會一套佈道說法,主動出去找人接談,要把基本福音道理用很短的時間陳述完,然後詢問佈道的對象是否願意接受基督為主,若是,就進一步帶領他作決志禱告,然後跟進。

  這種西方傳入的、硬碰硬的佈道法是否是好方法呢?我的心得是,那其實是鍛煉基督徒勇氣的好方法,至於傳福音的效果,老實說成效有限。不能說沒有效果,只是反效果也不小。向十人佈道,即或一人信了主,會不會另外九人都覺得基督徒像是推銷員,而覺得很反感呢?許多基督徒也覺得個人佈道很勉強,不自然,真要去做,就要冒人際關係變緊張的風險。

  我一直在想,有沒有更自然而有效的佈道法呢?

  在華人的社會中,比較好的佈道法應該是友誼關係式佈道法。在此把自己個人佈道的方式和心得與大家分享,姑且稱之為「苦水杯佈道法」。

適用對象:任何心中有苦情,需要有人傾吐者。

佈道者需具備
•聆聽和承擔他人苦情的心理容量──「苦水杯」;
•對上帝的權能並祂垂聽禱告的信心;
•能開口為別人祈禱。

  步驟:
1.隨身攜帶15分鐘容量的「苦水杯」──
–在禱告中隨時預備心靈的容量

2.接受親朋吐苦水15分鐘──
–在生活中隨時願意關懷身邊的親友
–他若向你吐苦水,你就具同理心的聆聽15分鐘
說明:我們身邊其實很多人心中有苦水,卻無人可傾訴。我們若知道人心中有苦水,就好像看到他臉上寫個「苦」字,往往會想要迴避他,因為我們缺少心靈的容量──沒帶苦水杯。現在我們預備好了苦水杯,有了承擔的容量,我們的臉上好像寫了個「來」字,那些有苦水在心的人,看到了我們就會來。

3.向主倒苦水──
–當他講了十五分鐘,趁他換氣時插入以下的話,
–你說:你的問題真地很難,我也沒辦法。不過我遇到困難都是向上帝祈禱,很有幫助,我為你祈禱好不好?
•說明:
–這一步驟就是苦水杯佈道法的關鍵了。聽十五分鐘應該已掌握到他問題的性質了。我們心理的容量是有限的,當已了解他的苦情時,就要為他禱告。是為了他,也是為我們自己,因為我們即時禱告交託,可以使我們不受這負面情緒的影響。
–他會不會願意接受禱告呢?應該會吧。你用心聽了他十五分鐘,你現在好意要為他祈禱,他大概不會拒絕吧。若是他拒絕了,你就說:「好,沒關係,我仍會為你祈禱的。」這樣做仍可為下次進一步的關係鋪路。
–把他的苦水一五一十地再轉倒給主。
•說明:
–他若願意接受你的禱告,你就將他的苦情扼要但懇切的向上帝禱告。這時會有兩個根本的關係變化。
–首先,在禱告中說的都是這福音朋友的心中之苦,他在聽見你將他心中的事再訴說出來時,會讓他感受到你真是用心了解他,他會對你產生很大的信任。這種信任是一般關懷卻不禱告時所無法產生的。因為沒有禱告,你就沒有機會如此清楚而具帶入感地將他的心事再訴一次。
–第二個關係的改變是他和上帝開始建立關係了。他原本對上帝沒有關係,但你卻和上帝有關係。當你為了他向上帝禱告時,你把他帶進到你和上帝的關係中來了。你所求的都是他的事,但你卻用和上帝很親切的語氣來祈禱,在禱告中,他霎時間會覺得他和上帝也變得很親切了。

4.教人禱告──
–問他:「禱告後你感覺怎樣?」大多數人會有:「感覺比較平安」之類的反應。
–告訴他:「你也可以向主禱告。」因為上帝愛每一個人。
–禱告三步驟:
•.稱呼:「天父啊!--上帝是每個人的天父」
•2.內容:「‧‧‧。」
•3.宣告:「奉耶穌的名,阿門。」
–解釋宣告意義:
•奉耶穌的名是因為
–我們從小到大有太多的罪惡,阻隔了我們和上帝的關係,禱告不會通;
–但耶穌是上帝的兒子,為我們的罪惡釘十字架,流血洗淨我們的罪惡,
–所以我們奉耶穌的名禱告就可以通達天父。
說明:福音的大要已在這步驟中傳達了,包括了天父的愛、人的罪惡、基督的贖罪、人的接受等。

5.跟進──
–電話問候他禱告是否得到上帝回應,若無明顯回應,就再一次以苦水杯服事他,聆聽他,為他禱告。也要問他自己是否開始禱告了,鼓勵他繼續禱告。
–過兩天再電話問候,是否得到上帝的回應了?
–若是,則和他一齊禱告感謝。
–邀他來參加小組,一齊成長。

  苦水杯佈道法的理念:

1.得救是在乎和上帝建立和好的關係,而不只是接受一套教義。
建立關係比傳播教義更根本。教義是信仰的思想面向,關係卻包含了信仰的全部。
西方佈道法的假設是人要接受一套教義才能得救,但苦水杯佈道法的信念則是人對上帝建立起信靠的關係才是得救的根本。因此要在聆聽中建立起與哀哭的人同哭的感通,然後在與這人感通的關係上,再將他帶到上帝面前。

2.在禱告中建立關係
傾聽與禱告是苦水杯佈道法的核心。苦水杯佈道法的前提是相信上帝乃是垂聽禱告的主,在祂凡事都能。聆聽人的苦情是以基督的心體恤人、憐憫人;奉基督的名為人禱告是運用主的權能。服事者和受服事者都能一齊經歷主的真實。服事者經歷了基督的憐憫和權能,受服事者則是在接受代禱後,有機會親身經歷主如何回應關於他的禱告。

3.作有君尊的祭司
「你們是‧‧‧有君尊的祭司」(彼前 2:2)。把人帶到上帝面前,聆聽代禱,這是作祭司;奉基督的名將上帝的權能帶到人的生命中,這是基督王權的彰顯。苦水杯佈道法是在實踐人人皆祭司,又是經歷與主同作王。

  苦水杯佈道法的優點:

1.每次服事都可有正面效果,不會引人反感
西方傳入的個人佈道法太俱侵略性,個人佈道結果往往有負面結果。但苦水杯是在別人所感受到的需要(felt needs)上來服事,無論受服事者是否在這一次歸信基督,他都已感受到基督徒的信心愛心,甚至已感受到上帝的真實慈愛能力。

2.不需好口才,只要有愛心信心
西方佈道法需要佈道者有基本的好口才來把信息講清楚,對許多信徒形成壓力,減低了他們佈道的意願。苦水杯佈道法並不需要好口才,因為主要是聽而不是講。至於禱告,則是把他人的苦水向主再說一遍,是大部份信徒都可以做得來的。

3.在互動中傳遞信息,接受度較高
西方個人佈道法往往透過類似上課的方式來傳信息,但苦水杯佈道法卻是在對談中將上帝愛世人、人有罪、基督流血替死等基本真理自然的傳達出去了。

4.跟進自然
苦水杯佈道法是自然發生的,不但不給人壓力,甚至更是為受苦者承受壓力。因此跟進起來很自然,後續的關懷是一齊禱告之後很自然的行動,受服事者感受到的是服事者的關心而不是緊迫盯人。

  若我們每週都找到一次機會以苦水杯服事人,那麼一年可以傳福音五十二次,其中是否可以有一人因此信主進入小組,加入教會?機會應該不小吧。苦水杯佈道法使我覺得傳福音變成很自然而喜樂的事,在此野人獻曝,與眾弟兄姐妹分享。

更多閱讀...

星期四, 3月 27, 2008

踏出宣教的第一步


田展艾/本院專任老師

  近年來愈來愈多的教會團體,或是除了宣教之外的基督教機構,實際參與宣教的事奉。筆者也不例外,曾經有過幾次可以參與國外宣教的機會;但是,每一次都因為一些不可抗拒的因素而無法成行。最後終於在今年年初時,筆者有機會應泰北伯特利聖道學院之邀,為該院的高年級生開了為期兩週的密集課程 – “音樂與崇拜”。從預備三十二小時的課程內容,以及一次的晚崇拜信息開始,到在當地實際上課與證道的過程中,每一步都經歷神奇妙的帶領和預備。

  對一位沒有任何宣教經驗,也不知道當地學生程度的教師而言,要如何安排適合當地學生需要的課程內容,這對任何一位授課者都會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所以,只有更迫切的禱告,求聖靈指引筆者做最恰當的預備。感謝主,在神的幫助與帶領下,憑信心很快地設計出每一堂課的課程內容。甚至於,在為晚崇拜中所需傳講的信息禱告時,神也很奇妙的、清楚地將題目 “沒有違背那從天上來的異象” 啟示出來。當時筆者心中還覺得奇怪,也不明白為什麼會是這個題目,並且還忘了它是出自聖經中那一段經文,只知道這一句話是使徒保羅說的。雖然如此,筆者還是順服聖靈的帶領,找到經文的出處 (徒 26: 12-23) ,憑信心在禱告中盡力地預備了這篇信息。而神美好的心意,是等筆者到了泰北以後才逐漸明白的。

  一月二十一日晚上五點多,我與同行的周興國宣教士夫婦一起抵達伯特利神學院。該院的杜光耀院長立即熱情的歡迎我們,並且款待我們與當地其他的宣教士們一起用餐。當時,雖然心中惦著晚上崇拜的證道服事,但還是樂意順服如此的安排,懷著平安的心與大家一起用餐。在餐桌上,我們不僅有非常美好的分享,更是透過當地一對宣教士夫婦生命的見證,我才恍然大悟,才明白為什麼神要我傳講那篇信息。

  首先,神讓我從這對宣教士的生命見證中,看到一個活生生現代版的使徒保羅。多年前,這對牧師夫婦順服神所託付的異象,甘願放下在法國巴黎牧養多年的教會,以及優渥的物質生活,為回應神的呼召,翻山越嶺的進入泰北山區,服事一群幾乎被世人遺忘,並且是在地上一無所有貧困無助的可憐人。只為愛他們,將福音傳給他們,而甘心冒著被傳染上愛滋病、肺結核、霍亂、瘧疾等疾病的危險,天天與他們生活在一起。甚至在他們需要的時候,還必須充當醫生,為病人開刀、看病。我一面聽著宣教士的分享,淚水便不聽使喚地流,心中的情緒也跟著愈來愈激動。我似乎能親眼看見,聖經中的保羅是如何順服神的呼召,甘願忍羞受辱,不顧性命只為完成神所託付的異象。我衷心的感謝神,在我擔憂沒時間預備晚上的講章時,就差派祂的僕人,不僅將這篇信息再一次地說在我心裏,更是將這篇信息 “活” 給我看。

  透過與宣教士的分享,使我更加確定神奇妙的作為,也更加確定神要使用這篇信息向那些神學生們說話。果真不錯,接下來的幾天,有不少的同學來與我分享使他們走不下去的難處,以及他們是如何的想放棄他們的異象走回頭路,而神就用那篇信息再一次堅定他們的心。提醒他們,不論這傳道的路是多麼的困難,他們都要靠主堅持地走下去,永不違背那從天上來的異象。經過這些分享之後,我以為神在這件事上的奇妙作為就到此結束了,可是,居然還有續篇,而這續篇就發生在此行最後一場的服事中。這場服事是由周興國宣教士擔任最後一堂晚崇拜的講員,當他宣佈當晚信息的經文也是使徒行傳二十六章12到23節時,我立即嚇一跳,更感到神是何等的可畏。因為,我與周宣教士在出發前,從未商討或問對方要傳講那一方面的信息,或是會用那些經文,而神確感動我們使用同一段經文,傳講兩個不同的主題,但都同樣的激勵人順服主。這樣的過程與結果,只有真神奇妙的作為才能成就的。我深刻的體會只要是神的工作,是神的兒女,祂就負他們一切的責任,親自供應,也親自餵養,使服事的或被服事的都得益處。我真要從內心深處,大聲的稱頌,哈利路亞,讚美神!

  另一個奇妙的經歷,是要在許多不知、不定的情況下設計課程內容。這真是需要依靠聖靈的帶領,才能預備適合當地學生程度與需要的課程。而這些憑信心設計出來的課程,是當我實際授課時,才更真實地體會到神在我備課的過程中,是如何的感動我帶領我,去作一些針對學生的需要,而設計出來的課程。不僅如此,整個課程的先後順序,像是專題的講授,或是學生的口頭報告,或是學生分組的崇拜設計等,不論是在內容的次序上或是時間的長短上,都在聖靈奇妙的帶領下被安排在最恰當的地方與時間點上。

  令我印象深刻的經驗是,在實際上課時有許多的不確定,但又得依照課程的需要,必須設計某些議題。其中的一個主題是探討有關民族文化與傳統風俗,會給崇拜音樂或風格帶來怎樣的影響。雖然在計劃中,這堂課是由我先分享一些原則性的議題,再邀請所有的學生上台分享他們的文化、風俗與傳統背景。但是,由於學生中文表達能力差距頗大的情況下,我一直到上課前都無法確定這樣的設計是否恰當。因為,這一班的學生雖然都是華人,但是從部族的角度來看,卻包括了來自教育環境貧瘠的地方,如從緬甸來的漢人,以及住在緬甸的雲南少數民族 (傣族、傈僳族),還有當地的泰國華僑與住在泰國的少數民族 (阿卡族、佤族);除此之外,也有從中國大陸河南省與福建省來的漢人。最後,我還是順服起初的感動,仍然邀請學生報告時,我們每一個人不僅從彼此的分享中,更深入地瞭解各個民族的特點,更從上台報告的經驗中得到了鼓勵與自信。

  這些課程在如此多元的組合裡,因著每位同學獨特的背景,以及課堂中的參與分享,使得每一堂課程的內容更顯得豐富有趣。特別精彩的是在最後四堂課的分組討論中,有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設計和多元化的內容。譬如,在設計婚禮崇拜的一組中,聽到來自中國大陸北方的民族技藝 “數來寶”,也被加在崇拜的程序裏,命名為 – 勸新人 “快板”。其內容是告訴新婚夫妻當如何彼此互敬互愛,以及得如何尊敬孝順父母,而所用的講話節拍就比照數來寶的節奏。這一段的設計真是別具特色,十分精彩有趣。另外,在預備當地民俗特有的感恩崇拜中,我們一起唱了五種不同語言的詩歌,以及屬於各民族特有的舞蹈,並且還看到各個民族美麗的傳統服裝。在整個過程中,當我們以尊重與欣賞的態度,唱著不同民族的詩歌時,我們輕嘗了在主裏合一的滋味,也體會到我們彼此需要何等的尊重彼此的文化,使弟兄姊妹得到鼓勵與自信。

  常有機會聽到弟兄姐妹分享時,提到在事奉的過程中,原以為是去服事人的,結果卻常是被對方服事了,這也就是我第一宣教的經驗。看到當地的一些學生需要放下父母、妻兒或是丈夫兒女,並且在無法供應家人經濟上的需要的掙扎中,為回應神的呼召而隻身到異地,如此的毅力與信心真是令我感動與學習的。同時,我也經歷到在極為有限的時間裏,不僅能完成所有的授課講義與信息講章,居然還能預備的恰到好處,這實在是神奇妙的作為。再一次地體驗學習到,我不過是神手中的器皿,當樂意隨祂調度使喚,而我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聽命跟隨,如此不僅能親身經歷到神蹟,更是能經驗到我自己居然就活在神蹟中。

更多閱讀...

以色列阿!耶和華——祂是你的神:申命記中的第三人稱陽性單數代名詞 hû’(aWh)


*本文的括弧原為希伯來文,但網頁無法顯示,請見諒。請另參考pdf檔:http://www.tbtsf.org.tw/169.pdf

劉光啟牧師/本院專任老師

  他、她、牠、它,或是祂,這幾個我們經常使用的字眼,都是所謂單數的「第三人稱代名詞」(third person pronouns),它們都是用來代表某些在日常對話、或是在書寫中,我們已知的對象。為了不產生累贅,我們會大量使用第三人稱代名詞。正因為這緣故,通常我們不會將注意力擺在這些字眼上。

古典希伯來文的第三人稱代名詞

  舊約聖經所使用的古典希伯來文,也有兩個「第三人稱單數代名詞」,分別是代表陽性(英文he)的hû’(aWh),以及代表陰性(英文she)的hî’(ayhi)。通常我們所熟悉的中文或是英文,會在動詞之前加上人稱代名詞(主詞),來表達該動作是由誰來執行的。但在希伯來文句子中,經常不會出現人稱代名詞,因為對希伯來文動詞而言,即使是相同的動詞字根,主詞不同,就有不同的動詞形式。譬如說,動詞字根’mr(rma)的第一人稱單數完成式(我說;I said)是’āmartî(yTir>m;a'),第二人稱陽性單數完成式(你說;you said)是’āmartā(T'.r>m;a'),而第三人稱陽性單數完成式(他說;he said),則是’āmar(rm;a')。以上這些動詞不單包含某個動作(說;said),它們也將採取行動的主詞(我、你、和他;I, you, and he)指出來了。因此,在一般的狀況下,這個主詞是不必再另外用一個獨立的代名詞標示出來。若是將這種人稱代名詞單獨提出,往往具有某種強調、或者是對比的意味。[1]當我們對於古典希伯來文的人稱代名詞有些初步的概念,我們就要將焦點擺在舊約的申命記這卷書。

申命記中的第三人稱陽性代名詞

  在整卷申命記的三十四章中,至少出現了八十次「第三人稱陽性單數代名詞」(英文he)hû’(aWh)。[2]在這八十次的hû’中,有五十四次是指某些人或物;然而,還有二十六次的人稱代名詞hû’,是直接或間接與耶和華神有關的。就文法的結構而言,在這二十六個例子中,有八節經文裏的hû’是與動詞相連接的,其餘的hû’則是出現在所謂的「無動詞子句」(verbless clauses)。[3]頗耐人尋味的是,這些經文的上下文也反映出若干申命記所強調的神學思想。

與動詞相連接的第三人稱陽性代名詞

  在與動詞相連的八節(十二次的hû’)申命記經文中,除了三處經文(9:3; 29:12; 31:3),大多數的人稱代名詞hû’都不是位於「主要子句」(main clauses),用來連接某些主要動作;[4]它們反倒是被擺在「從屬子句」(subordinate clauses)裏,來補充說明主要子句的主詞。在這樣的「從屬子句」裏,hû’(包括申命記9:3與31:3中出現的第一個hû’)都是與所謂的「分詞」(participle)相連的。希伯來文的分詞通常被視為一種「動詞形容詞」(verbal adjective):有時它可以反映出某種連續的動作(如創28:12的「神的使者 . . . 上去下來」〔ascending and descending〕);但有時它比較像是形容詞,用來形容與它連接的名詞(如申4:24的「烈火」〔consuming fire〕)。[5]雖然就文法的意義而言,這些hû’並非「主角」;但是就神學的意義而言,它們卻是不容輕視的,因為摩西透過它們提醒當代的以色列人(以及今天的我們),耶和華是怎樣的一位神:
首先,摩西提醒以色列人:耶和華他們的神,是那位引導他們出埃及、並率領他們進入迦南的神。申命記1:30a與3:22用兩個以who開頭的句子(即所謂的「從屬子句」)分別提到:耶和華你們的神——那位行在你們前面的——將要為你們爭戰(“Yahweh your God, who is walking before you, will fight for you”);不要怕他們!因為耶和華你們的神——正是那位要為你們爭戰的(“Don’t fear them! For Yahweh your God is the one who will fight for you”)。「正是這位耶和華」——是祂過去一路行在祂百姓前、保護他們;[6]也正是這位神——是祂在過去為百姓爭戰(1:30b)、並且要在不久的將來繼續為他們爭戰。申命記9:3與31:3更進一步藉著一系列的hû’指出,耶和華是那位「烈火」——正是祂[7]在祂百姓面(之)前[8]過(約但河)去;是祂滅絕那些強悍的迦南民族、並將他們制伏、叫以色列人可以承受應許之地。[9]這位神不單是在他們面前行(walks before them),祂也與他們同行(walks with them)——與他們同在,不會忘記他們、也不會丟棄他們。因此摩西一再地提醒以色列人、以及他的繼承人約書亞: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申31:6, 8)!

  除了為祂的百姓爭戰,耶和華也是那位賜福與他們的神。摩西在申命記8:18a叮嚀:「你當記念耶和華你的神,因為祂就是賜你能力得著財富的那位」(“You shall remember Yahweh your God, for He is the one who is giving you strength to get wealth”)。[10]正因為耶和華——就是那位親自買贖以色列、創造她、又建立她的父,當神的百姓轉離背道祂時,摩西質問他們:「愚昧無知的民哪,你們這樣報答耶和華嗎」(申32:6)?

在無動詞子句中的第三人稱陽性代名詞

  前面的若干經文提到了神的某些行動,而在「無動詞子句」(verbless clauses)中的人稱代名詞hû’,則是強調神的某些屬性:

  首先,申命記至少有四次[11]提到耶和華就是那位獨特的神(Yahweh, He is the God; ~yhiOla/h' aWh hwhy)。若在一般的寫作中,我們寫「耶和華祂是神」,這個句子中的人稱代名詞「祂」會顯得累贅,因為我們沒有必要在主詞「耶和華」後面再加上這字眼。這種看似累贅的人稱代名詞在希伯來文法被稱為「獨立主格」(nominative absolute),或是拉丁文的casus pendens,意為「懸而未決的案件」。它之所以懸而未決,是因為它實際上並不屬於目前所在的句子,而是屬於與它相連接的另一個句子(也就是其「上下文」),這樣不尋常的表達方式也具有聚焦的作用。[12]申命記32:39a合和本翻譯作:「你們如今要知道:我,惟有我是神;在我以外並無別神。」按希伯來經文可以直譯為:“Now see! For I, I am He (hû’)! And there is no god besides me!” 在這裏一方面,神重複地強調「就是我」(I, I);另一方面,神說「我就是那位」(I am He)——那位真實存在、掌管一切的神。藉由這樣的表達,摩西向以色列人宣告:在天上地下,除了耶和華,沒有其他的神(申4:35, 39; 32:39)[13]——祂曾經以大能的作為,將祂的百姓救贖出來,並且祂曾經在山上、在火中啟示他們話語——這些事,是任何其他的民族所未曾經歷過的(參申4:32-34, 35-38)。此外,祂也是那位掌管生命氣息的主;但很遺憾地!以色列人在進入迦南之後,卻忘記他們的神,去敬拜那些「不是神的」(non-God)、又無能為力的偶像(參申32:15-18, 21, 37-38)。

  這位獨一的神[14]不單是全地的主,祂也是信實的、是向祂百姓守約施慈愛的神(申7:9)。神與以色列這種立約的關係,[15]就如同婚姻裏夫妻雙方的關係一般,是必須全然委身、是不容許第三者(即任何其他的「神」)、且是具有強烈排他性的。因此申命記4:24說耶和華是「忌邪的神」(a jealous God),而以色列人則當專一地事奉、倚靠祂,以祂為他們的榮耀(申10:21)。[16]此外,耶和華也是至高的一位,並且祂是全然正直公義,不以貌取人、也不受賄賂的神(申10:17; 32:4)。[17]因此,摩西提醒以色列的審判官,當他們審判的時候,不可看人的外貌、不可懼怕人,因為耶和華才是那位最終的審判者(申1:17)。[18]

結論:以色列阿!耶和華——祂是你的神

  透過以上簡短的討論,我們可以發現到,儘管我們平常並不太注意這些人稱代名詞,可是當聖經的作者將它們放在一些特別的位置上時,它們能突顯出一些重要的信息。就如申命記所記載的,一方面我們可以看見神的行動:祂賜下救恩,為祂的百姓爭戰得勝,又繼續地賜福予他們。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認識神的屬性:祂是獨一至高的那位,是信實守約的神,也是全然公義的主。從申命記的信息中,摩西讓我們看到:神並不是一個抽象的、形而上的概念;相反地,耶和華神不單是超越歷史,祂也是在歷史中、在祂子民中施行大能的神。


[1]A. E. Cowley, ed., Gesenius’ Hebrew Grammar, 2nd English ed.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10), §32.b. Ronald J. Williams, Hebrew Syntax: An Outline, 2nd ed.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1976), 22. Bill T. Arnold and John H. Choi, A Guide to Biblical Hebrew Syntax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167-68. 這種強調的用法,有點類似耶穌在約翰福音所宣告的幾個egō eimi(Vegw, eivmi)「我是」(約4:26; 6:35, 41, 48, 51; 8:12; 10:17, 9, 11, 14; 11:25; 14:6; 15:1, 5; 另參約6:20; 8:18, 24, 28, 58; 13:19; 18:5-8)。這樣的宣告,將耶穌自己與出埃及記3:14中神的自我啟示—「我是自有永有的」(I am who I am),以及許多舊約信息中神的自我宣告(如:申32:39; 賽41:4; 43:10, 13, 25; 46:4; 48:12)聯結起來,指出耶穌的神性。D. A. Carso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1), 343-44. 有關耶穌在約翰福音裏不同類型的egō eimi宣告,參Raymond E. Brow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I-XII), Anchor Bible, vol. 29 (New York: Doubleday, 1966), 533-38. [2]有關申命記所出現不同形態的第三人稱陽性單數代名詞hû’,參Abraham Even-Shoshan, ed., A New Concordance of the Bible (Jerusalem: Kiryat Sefer Publishing House, 1986), 281-83. 除了作為人稱代名詞,hû’加上冠詞(aWhh;; hahû’)可作為所謂的「指示形容詞」(demonstrative adjective),即英文的that或是中文的「那」(參申1:19, 44; 3:13; 13:4, 6; 17:10, 12; 18:20; 21:23; 24:7; 27:11; 29:19; 31:17, 18, 22),但這種用法並不在本文的研究範圍內。

[3]Hû’出現在具有動詞的子句,包括了申1:30; 3:22; 8:18; 9:3(x3); 29:12; 31:3(x2), 6, 8(x2);出現在「無動詞子句」的例子,則包括了申1:17; 4:24, 35, 39; 7:9; 10:17, 21(x2); 32:4, 6(x2), 39等經文。由於在部份經文中,出現了一次以上的人稱代名詞hû’,以上經文後括號內數字,代表該希伯來單字實際出現在該節的次數。此外,申10:9與18:2也有兩個以人稱代名詞hû’代表神,出現在「無動詞子句」的例子。那兩節主要是強調:相較於其他的支派有土地,利未人並沒有產業,因為「耶和華神是他們的產業」。

[4]在聖經希伯來文的造句結構中,除了可以獨立成句的「主要子句」(main clauses)外,還有用來提供更明確說明的「從屬子句」(subordinate clauses),以及與主要子句結構類似、但與其相連接的「對等子句」(coordinate clauses)。 Todd J. Murphy, “Clause,” in Pocket Dictionary for the Study of Biblical Hebrew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Press, 2003).

[5]Choon-Leong Seow, A Grammar for Biblical Hebrew, rev. ed. (Nashville: Abingdon Press, 1995), 81-83.

[6]Jeffrey H. Tigay, Deuteronomy, JPS Torah Commentary (Philadelphia: Jewish Publication Society, 1996), 17.

[7]Moshe Weinfeld針對9:3a的hû’採取了一個特別的翻譯:“Know then this day that none other than YHWH your God is crossing at your head, a devouring fire.” Moshe Weinfeld, Deuteronomy 1-11, Anchor Bible, vol. 5 (New York: Doubleday, 1991), 398.

[8]在這兩節經文中,都有ləpānêkā(^ynEp'l.)——介系詞lamed加上第二人稱複數字尾:一方面,這個字可以譯作「在你們面前」,也就是說是以色列人可以親眼見證的;另一方面,它也可以翻為「在你們之前」,亦即神要親自作他們的開路先鋒。

[9]相對於強調耶和華神一聯串的行動,申命記9:3b也提到以色列就當趕出那些迦南人、使他們速速滅亡。而這些行動都是「照耶和華所說的」(亦參申31:3b)——再一次地,這裏還是強調以色列所作的,不過是配合神的工作。若是由馬索拉經文(Masoretic Text)中「分離性重音」(disjunctive accents)的角度來看,在這後半節的內容也是為前面的經文作補充。James D. Price, The Syntax of Masoretic Accents in the Hebrew Bible, Studies in Bible and Early Christianity 27 (Lewiston, NY: Edwin Mellen Press, 1975), 139-40. Russell T. Fuller and Kyoungwon Choi, Invitation to Biblical Hebrew: A Beginning Grammar (Grand Rapids: Kregel, 2006), 27, n. 8.

[10]很遺憾地!相對於記念耶和華的作為,這段經文的上下文告訴我們,進入迦南之後的以色列人會忘記神(申8:11, 14, 19),並以他們所得到的物質自誇(申8:12-14, 17)。

[11]申4:35, 39; 7:9; 10:17。

[12]Aronld and Choi, A Guide to Biblical Hebrew Syntax, 7. Williams, Hebrew Syntax, 10. Paul Joüon, A Grammar of Biblical Hebrew, trans. and rev. T. Muraoka (Rome: Editrice Pontificio Insituto Biblico, 2003), §§146.e, 156. Bruce K. Waltke and M. O’Connor, An Introduction to Biblical Hebrew Syntax (Winona Lake, IN: Eisenbrauns, 1990), §16.3.3.

[13]Tigay, Deuteronomy, 313. Eugene H. Merrill, Deuteronomy, New American Commentary (Nashville: Broadman & Holman, 1994), 424.

[14]對基督徒而言,一神的觀念(monotheism)也許是理所當然的;但對三千多年前的古代近東社會而言,這樣的宣告是很激進的,因為當時絕大多數的人都認為天上地下有各種不同的神明。有關古代近東的多神宗教信仰,參莊新泉,《美索不達米亞與聖經》(台北:聖經資源中心,2001),239-51。John H. Walton, Ancient Near Eastern Thought and the Old Testament (Grand Rapids: Baker Academic, 2006), 87-112.

[15]儘管神在過去與以色列人的祖先、或者是出埃及不久站在西乃山下的以色列人立約(創15:1-21; 28:13-15; 出19:1-6);在申命記中,神也要繼續地與他們的子子孫孫維持這種立約的關係(申29:12)。

[16]Tigay, Deuteronomy, 65-66. Peter C. Craigie, Deuteronomy,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Old Testament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76), 138. Christopher Wright, Deuteronomy, New International Biblical Commentary (Peabody, MA: Hendrickson, 1996), 53.

[17]申命記10:17a對耶和華有一個特別的描述:「祂是萬神之神,萬主之主」。乍看之下,這樣的說法似乎與前面所提到的、強調獨一神的觀念相牴觸。但事實上,這是希伯來文對所謂「最高級」(superlative)的一種表達方式。因此,如同Ronald Williams所建議的,這裏可以被譯為「至高的神」(the supreme God)——不管是任何其他的靈體、或是超自然的存在,都伏在耶和華神的權柄之下。Williams, Hebrew Syntax, 11. Wright, Deuteronomy, 147-48. J. G. McConville, Deuteronomy, Apollos Old Testament Commentary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Press, 2002), 200.

[18]申命記1:17中這個具有人稱代名詞hû’的「無動詞子句」,可以翻譯如下:“For the judgment, it belongs to God!”

更多閱讀...

向前行


院長的話/蔡瑞益院長


  林語堂先生所寫「信仰之旅」的書中把信仰當作像是一個人的旅行,英國的本仁約翰也有同樣的想法,在他所著的書「天路歷程」中把基督徒當作是走天路的人。使徒保羅回顧自己一生的腳蹤,也像是一位跑天路的人,他說:「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約翰福音記載耶穌的話:「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祂為人預備道路,並親自引領人走上真理的生命之路。

  既說旅行,這生命旅途的起點在哪裡呢?耶穌說:「祂來是要叫人得生命」,相信耶穌,接受耶穌為個人的救主,就有了神的生命,這是屬靈生命的起點,但生命是會成長的,因耶穌應許人得更豐盛的生命,從生命的開始到生命豐盛的地步,是要經過一段的歷程,就像以色列人出埃及,過紅海,經礦野,進迦南,不斷的向前行。

  以色列人所經過的路徑,也是基督徒必要走過的路徑,而他們所經過的每一個階段,可代表著基督徒不同階段的屬靈光景。

  以色列人在埃及受法老王管束,作苦工,被鞭打,生死掌控在法老王手中,生命受威脅,苦不堪言,何等無助,可謂生不如死。在聖經中「死」除指身體之死的意義外,也指與神的關係斷絕,亞當夏娃吃了神所吩咐不可吃的分別善惡樹果子後,身體雖活著,但靈性卻死了,保羅說未信主前的情況是死在過犯罪惡之中,但信主與神的關係恢復後,生命就活過來了,而且這新的生命是由耶穌掌權,基督徒生命的第一步就是出埃及,從自我中心或其他偶像與權勢的掌控下,轉移到以神為中心,由神掌管我們的生命。

  信主是一場屬靈的爭戰,惡者要用各樣方法來攔阻神的百姓歸向神,就像以色列人出埃及後,法老王不甘心,派兵要將以色列人追回,正當前有紅海後有追兵之際,神施展大能,拯救以色列人使他們平安走過紅海,經過海的水禮後,以色列民領受同樣蒙拯救的經驗,當到了西乃山他們與神立約,以耶和華為他們的神,成為神的子民。過紅海好像基督徒的浸禮一樣,信而受浸就必得救,因著信而受浸使信主的人與其他肢體聯為一體,同在基督的身體裡,有共同的生命、目標、行動與事奉。

  信仰的路有高有低,有順利,也有艱難的時候,有樂觀,也有眼淚的時候,有剛強,也有軟弱的時候,不管任何處境,神都與祂的百姓同在,任何一種情況都是經歷神,仰望神和成長的機會,曠野的路不是一條易路,但卻是信心受鍛鍊的時刻,若以感恩讚美的心領受就得造就,若以埋怨回應,本身就受虧損,惟有用信心靠主才能得勝,才能經過曠野的階段,經過曠野的試煉,信心更堅強,生命更成熟。

  神的心意是要祂的百姓進入迦南地並得著產業,這些產業是憑著信心宣佈領受,但卻要經過爭戰,得勝仇敵,才能實際得著應許的產業。我們的主盼望祂的兒女將心全然歸祂,主在我們的身上有全然的主權,惟有如此我們才能得著神全備屬靈的祝福,惟有更多捨己,藉著十字架與主合一,不再是我,乃是基督活在我裡面,全然的擁有我們,我們才能真正的全然擁有主,生命才可真正進入迦南美地的豐盛。

  信仰之旅不能停頓下來,正如希伯來書的作者所鼓勵:「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向前行,再向前行,神所賜的美好祝福正在前頭等著我們。

更多閱讀...

星期四, 1月 10, 2008

教導與牽引


梁兆昌/本院道碩三年級

  仔細回想過去的種種,若不是神漸漸地帶領和教導,今天的我是不可能進入神學院讀書的。我的父母親都不是基督徒,除了小時候在主日學吃冰棒的記憶外,對教會沒有什麼特別的印象。一直到大學畢業那年認識妻子郁芬,因為她家世代是長老教會的信徒,我也很自然地跟著她去教會聚會,並沒有什麼排斥。1997年我當兵的時候,由於自己心臟的問題,使我在醫院躺了將近半年的時間,我常常覺得我快要死了,但實際卻又沒有那麼嚴重,這種感覺使我壓力很大,因為沒有任何人可以幫助我,於是我只能禱告祈求神的幫忙,並且認真考慮成為一個基督徒的問題。1998年8月9日,我在屏東的建豐長老教會受洗,正式成為一個基督徒。

  退伍後我和妻子結婚,並且一起搬到新竹居住,從那時起,神開始為我的家預備許多教導,每一次我和妻子對神所給的功課有所領悟之後,我的家就會有大的變動,而新的功課又隨即展開。那時我和妻子都有令人稱羨的工作,我們都以為自己會跟著公司一起飛黃騰達,可是不到兩年,我們都發現這樣的夢想是遙不可及的,於是我們學會了神給我們的第一個功課,要信靠神而不要依賴人。接著我們搬到了台中,但由於公司拜偶像十分嚴重,並且行事作風也不誠信,在不能背棄自己信仰的前提下,只有放棄好的職務及薪水。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撒旦的誘惑,似乎只要選擇它,就有數不盡的財富。接著我們家的經濟限入長達一年的困境,奇妙的是神安排了我有一份兼職的顧問工作,所得恰好足夠每個月的需求。在這段期間,神讓我經歷到許多誘惑,也教導我如何分辨,並且用那份微薄的薪水,如同從天降下的嗎哪般支持我的生活。

  那份顧問的工作在半年後因為公司解散而結束,但神為我開啟了機械設計的新生意,於是我的家又由台中搬到桃園定居。那是一份收入還不錯、而且時間自由的事業,於是我可以經常和教會中的朋友一同聚會,分享彼此的見證,也開始參與教會的服事。後來我才瞭解,神給我一份自由的工作,其實是要讓我開始認識並參與教會,而不再只是當一個星期天的信徒。2004年5月,我聽到神對我的呼召,要我在教會中開始帶領禱告會。雖然我知道那時我聚會的教會已經很多年沒有禱告會了,並且覺得我並不是很適合的人選,但我還是很順服的嘗試去做。也許是神的引領,禱告會在沒有受到攔阻的情況下開始了,並且持續到現在。在這次的經驗中神讓我真實的體會與祂同工的奇妙,並且看到也相信祂必回應我們的祈求。

  2004年底我當選為教會的執事,這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沒想到卻因為教會內部對一些問題的看法與我的信仰有很深的差異,使我被迫必須做出離開教會的決定。我和妻子對這樣的結果都很傷心,因為我們將那個教會視為是自己的家,許多與我們十分親密的會友就如同家人一般。就在不知何去何從的心情下我們開始到浸信會溢恩堂聚會。第一次在溢恩堂的主日崇拜是浸信會神學院的譚國才牧師來呼召年輕人報考神學生,我也開始興起讀神學院的想法,且過完農曆新年就利用晚上到神學院選修課程。這段期間,神問我是要選擇繼續做生意,還是先去神學院裝備自己。就在4月2日浸神於中壢舉行的佈道會上,我對上帝的呼召做出回應,感謝神,我和妻子都考上了神學院。從我們家進入神學院的那一天起,神的賜福與感動就源源不斷。我相信神必與我同在,也必成為我一生中最大的幫助。

更多閱讀...

廿一世紀第八年

陳黃慶雲/本院專任老師

  曾經期待廿一世紀,以為它會自然轉化為一個嶄新的時代。如今,邁入廿一世紀,而且即將進入第八個年頭,心裏很想說日子並沒有更新,卻好像比以前更褪色。但是,再仔細想想,這種渴求外界大環境使自己更新,使自己邁入嶄新時代的想法,並不健康,自己應該改變這種不負責的思想。若是重新體認自己的每一年都是全新、未著色的一張畫紙,要使它鮮豔或褪色,全看自己是如何使用每一個時辰?使用哪一種色彩揮灑時光?這一張畫紙所逐漸呈現的景致,豈不都是自己有心或無心的作品?怎能責怪大環境的影響?

  雖然,面對廿一世紀第八年,每個人都不知道大環境會怎麼變化,可是,怎能被動地讓環境左右自己呢?所以廿一世紀第八年,您是否願意拋開期望外界環境為自己效力的想法,讓自己主動積極地,為自己未來的一年,有些新計畫、新憧憬?

為新年命名

  過去曾經嘗試為新的一年命名,曾經使用過:「更新年」、「喜樂年」、「關懷年」…等,今年期望命名為「聆聽年」,多聆聽上帝的旨意、多聆聽人的心聲、多聆聽寫作者的智慧言語。有時候自己喜歡表達,教學也使自己比較多有表達的機會,試試多聆聽,相信會有更多、更豐富的領受。

  有一首詩歌「新年來臨」,[i]在第二節的歌詞提到:「新年又是『恩典年』,充滿信心恩惠;新年又是『快樂年』,常見聖顏光輝;新年又是『倚靠年』,緊靠恩主愛懷;新年成為『信託年』,賴主憩息愉快。」根據這節歌詞的提示,若想為新的一年命名,其實可以有許多的選擇。

  您期望為自己的新年命名嗎?相信這個命名的小動作,可以引導您在廿一世紀第八年,有一個比較明確的新意義與新方向。

為新年揚棄

  中國人通常比較重視農曆新年,在預備迎接農曆新年時,家家戶戶都會選擇陽光普照的日子舉行大掃除,將家中舊的、沒有用的東西,諸如破舊的桌椅、書報雜誌、衣物…都清理丟棄,還有家中的污垢與灰塵…都仔細地刷掃乾淨,期望整頓環境之後,可以在新的一年開始一個新的局面。

  猶太人重視的是猶太曆新年,日期在猶太曆七月初一與初二兩天(約在陽曆九月底或十月初)。猶太人迎接猶太曆新年,也很重視除舊,但是不是環境的潔淨,而是自己內心的潔淨。在新年期間,猶太人會很嚴肅地內省禱告,思想過去一年成功或失敗的經驗。在新年的家庭宴會或是會堂崇拜,都會誦讀一些特別的禱文或經文,引導會眾思想上帝至高的王權,當他們思想上帝的至高權柄時,會在上帝面前為自己的過失認罪悔改,祈求上帝的赦免與饒恕,期望上帝以憐憫之心施行審判。這樣的省察與悔改的禱告,一連持續進行十天之久,最後一天是猶太曆的七月初十,是悔改的高峰:「贖罪日」。

  從中世紀開始,猶太人在新年還有一個「揚棄儀式」的習俗,就是在新年的黃昏時刻,群眾聚集在海邊、湖邊、河畔或溪水旁,大家將所攜帶的麵包屑、小石子、或是一小包沙土,揚棄到水裏,象徵將自己的罪惡拋到水中,讓流水帶走自己的罪過,使自己脫離過去的罪惡,成為一個心靈潔淨的自由人。[ii]

  您想為新年揚棄什麼嗎?或是清除住家堆積不用的雜物,或是依靠耶穌基督的寶血,將心中堆積的鬱悶、苦毒、仇恨、罪惡都清除乾淨。快快在新年期間為自己舉行一個揚棄儀式,讓自己的廿一世紀第八年,成為一個外在環境與內心世界都全然潔淨的新開始。

為新年憧憬

  通常在迎接新年時,自己喜歡更換新的月曆、新的記事本、新的讀經禱告記錄卡、新的朋友地址錄…等,預備這些事,內心感覺很喜樂,好像一個整裝待發的旅人,規劃了遙遠的行程,內心充滿期待與興奮,預備勇敢地走向未來的挑戰與新奇。

  中國人在新年時喜歡說:「一元復始,萬象更新。」表明新年是宇宙天地氣象重新開始運轉的時刻,比較偏向重視萬物的更新變化。

  猶太人過新年,關注的焦點不是宇宙天地的創造物,而是創造主雅威。猶太新年最重要的意義是慶賀雅威至高的王權、雅威勝過以色列的仇敵、雅威統管全地、雅威是以色列的救主。所以猶太人過新年,是在秋季豐收之後,慶賀創造主以其權能創造萬物,並以其權能治理、保護以色列民的節期。[iii]

  猶太人過新年時,會邀請家人和親友一起共享晚宴,晚宴開始時,先點上蠟燭,再頌讀一段禱文:「哦!我們的主上帝,願您的旨意成全,使我們得到更新,迎接一個美好又甜蜜的新年。」之後,宴席開始時,大家先吃沾了蜂蜜的蘋果,象徵大家內心對新的一年充滿甜蜜的渴望。在晚宴時,還會吃一種圓形的「哈拉餅」(challah),這種餅象徵冠冕,象徵大家願意尊崇上帝的君權,也願意在新的一年遵行上帝的旨意。

  在新年的會堂崇拜,所有的布置,包括布幔與《妥拉》卷軸的布套都會換成白色,象徵新的一年,大家要渴望追尋純淨、聖潔的生命。

  猶太人也喜歡將他們的新年祝賀詞寫在卡片、信函上,或是打電話、或是親自登門表達祝福之意,賀詞通常是「願您有個好年。」或是「願上帝在生命冊裏命定您有一個好年。」這些賀詞,使大家同心信靠上帝,相信新年裏必蒙受健康、喜樂與平安的日子。[iv]

  您對廿一世紀第八年有何憧憬?不管環境會如何變化,當我們對上帝充滿信心,願意渴望美好與甜蜜,追尋純淨與聖潔,相信上帝必使我們有一個健康、喜樂與平安的好年。


[i] 紀哲生、麥堅理編輯,《頌主新歌》(香港:浸信會出版部,1973),452。
[ii] 魏道思拉比(Rabbi Wayne Dosick),《猶太信仰之旅--猶太人的信仰、傳統與生活》,劉幸枝譯(台北縣中和市:聖經資源中心出版,2006),208-13。
[iii] 雖然也有學者認為猶太新年是在春季,不過多數學者認為是在秋季。D. I. Block,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e Encyclopedia. ed. Geoffrey W. Bromiley (Grand Rapids, MI: Willia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90), s.v. “New Year,” 529-32; Julye Bidmead, Eerdman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ed. David Noel Freedman (Grand Rapids, MI: Eerdmans, 2000), s.v. “New Year,” 962-63.
[iv] 魏道思拉比(Rabbi Wayne Dosick),《猶太信仰之旅--猶太人的信仰、傳統與生活》,208-13。

更多閱讀...

豐盛之道

院長的話/蔡瑞益院長

  台灣曾被譽為「經濟神蹟」的國家,但現在好景不在,明顯經濟衰退,百姓賺錢不易,大多數人感受到景氣差,深信各界一定想辦法要改善經濟問題,教會不像為政者或經濟學者能提出經濟改善的政策,但卻可提出聖經中所啟示的解決之道。箴言作者,智慧的所羅門王提出四點去貧致富的有效辦法:

(一)要殷勤:箴言十章4節「手懶的要受貧窮,手勤的卻要富足」。勤勞者具有一種積極、打拚、創業的心態,所謂勤能補拙,勤儉致富,這是一種美德。正是當今最需要恢復的核心價值。

(二)敬畏神:箴言二十二章4節「敬畏耶和華,就得富有、尊榮、生命為賞賜」。敬畏神的人,就會產生敬業的態度,因受上帝所託,就得忠心,因所服事的是主,更會全力以赴,高品質的事奉,以致提高競爭力。

(三)要謙卑:箴言二十二章4節「心存謙卑,就得富有、尊榮、生命為賞賜」。謙卑的態度,易與人相處,所謂和氣生財。

(四)得智慧:箴言三章16節「得智慧,他右手有長壽,左手有富足」。

  這是一個全球化的世代,競爭的範圍擴大了,只有不斷的精益求精,才能在各種競爭中不被淘汰,不斷進修才能增長知識。

  耶穌說:「祂來是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十10)。所謂豐盛包括物質與靈性面兩方面,若只重物質而輕靈性,或重靈性而輕物質,都非基督教信仰所主張。對於豐盛的定義,基督徒與世人的看法有所不同,世人常以擁有用不完、囤積為豐盛,但基督徒卻以夠用、感恩有餘分享為豐盛。追求豐盛與追求富有不等同,耶穌曾教誨人要謹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貪心,因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凡為自己積財的,在神面前卻不富足。(路12:13-21)

  使徒保羅勸勉信徒:「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因為我們沒有帶什麼到世上來,也不能帶什麼去,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提前六:6-8)。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要靠屬靈的食物,神的話語,因此屬靈的豐富更要追求,如何可以得著呢?

一. 聯於基督:葡萄樹枝子不聯在葡萄樹上,得不著養份,生命就枯萎,無法結果子,生命豐盛的第一步就是聯於基督。

二. 認識基督:神本性一切的豐盛,都有形有體的居住在基督裡,若不認識基督,就無法得著神的一切豐盛,因此使徒保羅為以弗所信徒的禱告是求神將那賜人智慧和啟示的靈賞給他們,使他們真知道祂,並且照明心中的眼睛,使他們知道神的恩膏有何等指望,祂在聖徒中得的基業,有何等的豐盛,並知道祂向我們這信的人所顯的能力是何等浩大。

三. 經歷基督:困難的環境促使我們更全心仰望神,仰望的過程中,更經歷神的恩典,正如使徒保羅所說:「我們又藉著祂,因信得進入現在所站的這恩典中,並且歡歡喜喜盼望神的榮耀,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羞恥。」正如彼得所說:「叫我們的信心既被試驗,就比那被火試驗,仍然能壞的金子,更顯寶貴,可以在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得著稱讚、榮耀、尊貴。」

四. 效法基督:效法基督的榜樣,樂於捨己成全別人,他本來富足,卻不與神同等為強奪,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象,成了人的樣式,為了我們成為貧窮,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致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因著他所成就的救恩,我們可以從貧窮變為富足,他的生命捨了,卻結出許多的子粒來,生命更加豐盛。

  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這一切都要加給你們,靈性與物質的優先次序擺對了,神應允的豐盛就會臨到,求神賜我們智慧,作智慧的選擇和安排。

更多閱讀...

神的道路高過人的道路-進入婚姻之路


by 李毛相云(55屆畢業生)

「當將你的事交託耶和華、並倚靠祂、祂就必成全。」(詩37:5)

許多女人對年齡是相當敏感的,我當然也不例外,尤其當年齡衝破三十大關時,總期待感情能夠穩定並找到婚姻歸宿,生命中增加一起同奔天路的夥伴!

談到我為婚姻禱告的歷史,就要從十六歲開始談起,那時因著在感情上受到挫折及傷害,當時輔導我的傳道人就教導我要為自己的婚姻及伴侶禱告,因此我便單純的相信上帝,祈求祂為我挑選及預備最適合我的伴侶。

當時屬青少年時的我,要學習等候不是一件易事,因為學校有許多聯誼的機會,班上同學也開始交男朋友,但我既然要學習把自己的感情及婚姻主權交託給祂,就只能藉著禱告求神保守我的心,不叫我戀慕不是上帝為我預備的異性,直到祂為我預備的那一半出現,讓我的心單單屬他。

在漫長的等待歲月中,上帝熬煉我對祂信心及耐心等候的心,剛開始我會在禱告時會將自己對伴侶的喜好及條件告訴上帝,也給上帝十年時間,希望祂能夠按著我所求的為我預備伴侶。

直到我為婚姻禱告至二十五歲時,我發現我身旁並沒有按我所禱告的優秀弟兄出現,而我的一些朋友感情很穩定,有些朋友更進入了婚姻,讓我感覺到不平,為何倚靠祂在感情的事上並不順遂呢!我便哭訴地對上帝埋怨,認為祂不聽禱告,而且讓倚靠祂的人羞愧,上帝便光照我心,讓我看到我在感情及婚姻的事上是何等的小信,深怕上帝為我預備的是我不喜愛的那一類型,深怕祂讓我等候太久,因此將條件及等候年限都告訴祂,希望祂按我心意成就,我看到自己對上帝的懷疑和不信,便跟祂認罪並求祂賜下一顆真實信靠祂的心。

當我放下自己的對伴侶及婚姻的堅持,願意相信祂為我預備的是超乎我所求想的,祂便透過事奉的機會引導我跟外子熟識,在事奉中我們才開始真正認識了解彼此的個性、價值觀、事奉觀等,但當時的我們彼此並不欣賞,因為彼此的差異性太大,更沒想到會成婚姻的伴侶,直到上帝的介入,將同樣的感動放在我們當中,使我們在禱告時,都清楚知道對方就是上帝為我們預備的伴侶,我們便學習順服、堅信倚靠神,祂便按著我們的需要賜彼此欣賞及愛慕的心,因為祂乃是愛的源頭。

當我們以婚姻為前提進入交往時,我發現自己像是倒吃甘蔗一樣,我對於外子的行事為人的態度及想法越來越明白,以前都是用自己的想法解讀外子的行為,現在乃是能夠真實的透過他的分享更加認識他,因著我們的差異性,讓我學習到用另一種不同的眼光和角度來看待各樣的人、事、物,使我的生命更加寬廣。

因著在交往前我們對於彼此的優缺點、個性、價值觀、軟弱都很了解,所以我們並不會有像一般情侶在交往後有美夢破滅的感覺,因我們乃是想清楚能接納對方的全部,才進入交往的階段,並且我們相信將對方的不足或軟弱,透過禱告交託給上帝,祂要負完全的責任。

在交往的三年中我們也在尋求上帝的心意,想明白什麼時候是最合適進入婚姻的時間,在去年九月上帝透過我在讀經時感動我,要我將自己最寶貝的結婚基金獻給祂參予短宣的事奉,剛開始我有些不願意,因為擔心積蓄花了,要進入婚姻的日子,更是遙遙無期了,但當我願意順服祂,將自己的寶貝獻上時,祂便行奇妙的工作,感動外子在我短宣回來的當天跟我求婚,祂教導我明白不要倚靠無定的錢財,乃是單單的倚靠祂,祂必為我們成就大事,在籌備進入婚姻的階段,我與外子經歷了一些波折及煎熬,但因著神的恩典及話語的應許,使我們在一些難處中不致失了指望,祂也感動教會裡的弟兄姐妹及學校的師生關心幫助我們,使我們在今年八月十一日,在眾人的祝福中進入了婚姻。

一路走來數算上帝的恩典,真是超乎自己所求所想,就如經上所記:「神為愛祂的人所豫備的,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

更多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