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3月 26, 2009

全是主恩


沈鈺華/本院道學碩士四年級

十七歲信主

  從我十七歳還未信主之前,我一直覺得自己是一個很平凡的女孩,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沒有什麼特別會讀書的恩賜,特別好的家庭背景,或特別好的人際關係,四年前進入神學院學習,以為自己捨網的跟隨,捨棄很多,漸漸地我才明白,能夠專一服事主,能夠全心跟隨主,全是主的恩典,不是因為自己有多好,乃是因祂的恩典與榮耀。

  我是個客家村長大的孩子,小時候爺爺奶奶帶著我們長大,家裡有四個兄弟姐妹,父母都是傳統的客家人,因父親工作因素全家常常到處遷移,家族裡宗族觀念很深厚,信主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十七歳同學帶領我進入教會,渡過了青少年時期的信仰大革命,大部份去教會換來的是母親的責罵、父母的爭吵及兄弟姐妹的輕視,家族中更視信主為可恥的事情,面對信仰帶來的衝擊,好幾次真想放棄,當時信主的小阿姨、姨丈帶給我許多鼓勵與支持,也因著許多弟兄姐妹的代禱,使我越發堅心倚靠主,流淚禱告時,聖經的安慰及應許就臨到,上帝總有奇妙的恩典,賜我勇氣渡過一次又一次因信仰而帶來的難題。

青宣營的衝擊

  大學第三年,第一次參加校園團契舉辦的第八屆青宣,那是我第一次參加大學的營會,那年因著一些特殊原因,將接任團契主席的事奉,初到台南唸書的我,因著過去斷斷續續能去教會的時間不多,父親又生重病期間,內心實在有股惶恐,面對人生未知的方向、親人生病的傷痛,及將要接任的服事,不知該如何是好,其實內心根本無心聆聽營會中的任何信息,依稀記得,矇矇懂懂地睡了很多場精彩的講道,也不太知道為什麼大學生要在台上辯論信仰哲學的價值觀,事實上,我一點也聽不太懂他們在說什麼!

  為期一週的營會,有更多的時間面對上帝,看見自己許許多多的問題,格外需要上帝的憐憫、信心及力量。那天,我在聖潔的主面前,看見自己蒙了神的恩典還能服事主是何等地不配,痛哭認罪悔改在主前,那天之後的講道,看見除了台灣以外,有許許多多的人沒有聽過福音,我的內心,頓時像被針扎地那般刺痛,講員呼召聲音不斷浮現腦海裡,為什麼我有如此感受?儘管如此,卻仍因沉重的家庭包袱,選擇沉默與不回應。

生命的成長

  大學三、四年期間,是校園團契裡事奉的草創時期,有幾位很有領導才能的學長幫助以及輔導的鼓勵,慢慢地建立學校的校園團契,用自己很生疏的領導方式,帶領學校的團契生活,當時和學弟妹們培養起一股陪讀聖經的熱潮,一同在校園裡興旺福音,當時的團契生活相當甜美,即使常常在服事後疲累不堪,卻能因著一同查經、禱告而喜樂,記得聚會結束後和輔導及同工一同吃宵夜,互道再見,很滿足地回家,主裡弟兄姐妹相愛的團契生活,陪養了許多革命情感,一直到如今,令人永難忘懷,校團契的輔導在我們當中的陪伴及支持,也使我立下了日後在主裡事奉的基礎及榜樣。

事奉與呼召

  我的母會花蓮美崙浸信會,是在青年及青少年事奉裡很活耀的一個教會,從母會的栽培中,很自然地在青年及青少年領域事奉:暑期營會、教會主日學、小組的服事,總有學不完的經歷,即使已在醫院工作,但教會的事奉卻一點也沒有減少過,並且也開始在醫院裡有一個小型的研經班,對象竟是不分階層的醫護人員。學生時期及工作經歷,一直幫助我對上帝保持那顆愛主的單純,離開工作的那年,再次回到第九屆青宣,神用同樣的方式,呼召我走宣教的道路,當年的逃避,不順服浮現在眼前,上帝卻仍以祂的愛捥回我悖逆的心。

  回想過去大學畢業後選擇先投入工作,似乎是神特別恩典的帶領,因過去三十年的成長過程裡影響我最多的朋友,大部份是醫療工作的同事及朋友,因為上帝讓我在他們的生命中,看見耶穌。我不是醫護人員,卻能因著神的恩典,在醫療管理部門中工作,認識了醫師、護理督導和很好的基督徒主管,僅管當年我只是個初出茅蘆的小女孩,他們卻給了我莫大的支持與鼓勵,透過人際互動及專業奉的團隊裡,我體會了人的思想與工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當時因著需要和很多專業背景不同的人協調,常常得花很多時間的禱告,以支取足夠的勇氣面對一次又一次工作上的挑戰。

  雖然日後工作漸入佳境,卻毅然決定離開工作,面對同事、主管的各種聲音,內心面臨無比大的爭扎,但心底清楚明白若不回應神的呼召,內心無法得著滿足。感謝主!當人順服神時,神就開道路,記得當年提辭呈時,順利的放下醫院的工作、教會的事奉,並且尚未信主的母親竟能同意我唸神學院!

  蒙恩與揀選上帝總有奇妙的恩典及預備,對我總有不放棄的呼召,想起保羅曾在哥林多前書十五章十節所說:「然而我今日成了何等的人,是蒙神的恩才成的」神的揀選並不徒然,回首過往神的恩典未曾離開過,想起當年剛開始進入神學院在一間佈道所實習,一個月的生活費只有一千元,神未曾缺乏的供應,竟然不知覺過了好幾個月,到底是為什麼?以前在醫院工作的時光,看見人身體的病痛需要得著醫治,現在卻看見靈魂得拯救更為迫切,我明白這是神所賜事奉的道路,使我內心得著滿足的喜樂,我願如此回應神:「神啊!我在這裡,請差遣我,我願將祢恩典中所賞賜的一切全然奉獻,願主陶塑我成為祢合用的器皿,願我一生為主使用!」。

更多閱讀...

教會史譚(一)


查時傑/本院專任老師

一、前言:

  從事研究與教學中國基督教史卅餘年,回顧入門時,大小問題不斷,光是教會史上以中文譯出的基本名稱,明知是出於「音譯原則」命名者,或出於「意譯原則」命名者,但有些專有名稱的命名,既非依「音譯原則」,也非依「意譯原則」,對於這些不依照翻譯原則而出現的名稱,何以有這樣的命名法,往往百思不得其解,當閱讀到下列有關的名詞,如「抗羅宗」、「誓反教」、「也里可溫教」、「聶斯脫里派」、「聖公宗」、「路德宗」、「加爾文宗」、「美以美會」、「監理會」、「貴格會」、「一賜樂業」、「挑筋教」、「景教」、「五旬節派」、「靈恩派」、「三巴會」、「天主教」、「羅馬公教」、「希臘正教」、「綱紀慎會」等名詞,又對名稱中的「宗」、「教」、「會」、「派」間應如何界定並得以區別?又「教堂」何以要稱做「寺」,或稱「廟」,如「大秦寺」、「大興國寺」、「西敏寺」、「羅剎廟」、「三巴寺」等,還有「彌施訶」、「翳數」、「移鼠」、「清教徒」、「盤古阿當」等名詞,又是所稱為何?後來接觸日深,見聞日廣,閱讀日豐,逐漸能悟出何以有這樣的命名法。頃借本專欄,逐期談談所尋找與探得的命名原因,此類寫作,徒以增教會史之談興,實不登大雅之堂也。

二、基督教史範圍下各名詞的譯法:

  「基督宗教」或「基督教」一詞由「Christianity」譯來,而其字根「Christ」則依「音譯」的原則,譯為「基督」,早期有音譯全部音節而為「基利斯督」者.後來約定俗成,都統一譯成「基督」一詞.而信奉基督的宗教,自是應譯成「基督宗教」或「基督教」了。不過近數十年來,「基督宗教」己約定俗成,指的是有最大時間與空間,所有屬於基督信仰的各宗派;而「基督教」一詞,則專指十六世紀後,脫離「羅馬公教會」而另行成立的新教派者,他們也是修正「羅馬公教會」所倡導的教義者,在這些範圍內的,就界定為「基督教」。

  而「基督宗教」在二千餘年歷史的傳承中,一共發展出三個主要的大系統,這三大系統,在中文中就分別把「Roman Catholic Church」譯成為「羅馬公教會」,而「Greek Orthodox Church」譯成「希臘正教會」,「Protestant Church」則譯成「基督新教會」。而此三個中文名詞的譯出,有的是依「音譯」原則譯出的,有的是依「意譯」原則譯出的,有的又是以混合方式譯出的。

  如「羅馬公教會 ( Roman Catholic Church )」中的「羅馬」一詞是由音譯「Roman」一詞而來,而「公教」則是意譯「Catholic」一詞而來的,而「Catholic」完整的意譯應是「大公的、普遍的」.而 「Church」一詞自是意譯而得「教會」、「教堂」的名稱,所以把「Roman Catholic Church」完整地合譯成中文,就應譯成「羅馬大公的教會」,但「羅馬大公的教會」在中文名詞的命名上,又嫌太長,很不合習慣法,所以省去了形容詞的「大」與「的」兩字,就成了「羅馬公教會」或「羅馬公教」了,經過一段時間的流傳後,約定而俗成,就定型了,從此就有了統一的譯名,不過早期還有音譯「Catholic」為「加特力教」者,今則已少見。

  在「羅馬公教會」或「羅馬公教」在中文的名稱中,還被譯成「天主教」的,這種譯法,則是較依意譯的原則而再引申譯出的。原來自從明末耶穌會士來華傳教後,對其信仰核心「God」這一中文名稱的譯法,有正式的正名宣告,所以「God」一詞,從此只能譯成「天主」一詞,再無其他的譯名;而以教主的名字來命名一種宗教,又是中國社會上的一種習慣,特別是對外地傳入中國的宗教,都是以其教主的名字來命名的,如「佛教」、「釋教」、「摩尼教」、「穆護教」、「聶斯脫里教」、「耶穌教」、「基督教」等,所以「羅馬公教」就以「天主教」的名號,在中國傳播開來,至於「天主教」這一名稱名號是教會期望的正式名號,主動正名的,還是中國官方與民間約定俗成後,漸漸叫響流傳起來的,就無從查考了。不過「天主教」這一名稱,卻是所有相關名稱中最響亮的,也是最普遍被人所知的一個名號,在社會中,不知「羅馬公教」者,還大有人在,這也不足為怪.但不知「天主教」者,可就少之又少了。

  而「希臘正教會 (Greek Orthodox Church) 中的「希臘」一詞是由音譯「Greek」一詞而來,而「正教」一詞則是意譯「Orthodox」一詞而來,而「Orthodox」完整的意譯應是「正統的」.而「Church」一詞自是意譯而得的名稱.如是「Greek Orthodox Church」完整地合譯成中文就應譯成「希臘正統的教會」,但「希臘正統的教會」在中文名詞的命名上,又嫌太長,也不合習慣法,所以省去或簡化形容詞中「正統的」一詞的後兩個字,就成了「希臘正教會」或「希臘正教」了。 而「基督新教 (Protestant Church)」則譯名眾多,按「Protestant」的原意,是「抗議」的意思,但直接意譯成「抗議教」意思仍不明確,仍然看不出抗議的對象,所以早期就按意譯原則,將之意譯而成「抗羅宗」者,表明是因抵抗「羅馬公教會 ( Roman Catholic Church)」而成立的「新教會」;又因為要去「更正」當年「羅馬公教會 ( Roman Catholic Church)」的錯誤,固含有「復原」、「更正」或「歸正」的意圖,所以又意譯出「復原教」、「更正教」、「歸正教」、「耶穌教」、「基督教」與「基督新教」等不同的名稱,這種譯名名稱眾多的現象,在素來重視正名的中國而言,自是帶來不少的負面影響,如今則是區隔清楚,「基督教」與「基督新教」兩個名稱是公認的專屬名稱了。

更多閱讀...

服事態度的省思


陳黃慶雲老師/本院專任老師

  一個健康的教會,會展現五項基本功能:崇拜、教育、團契、服事、傳道。這五項功能的聖經根據是耶穌教導的的大使命與大誡命。

  耶穌頒佈的大使命(太28:18-20),其中「你們要去,使萬民作主的門徒」指出教會要行使的傳道功能(見證、宣教);「奉父、子、聖靈的名為他們施浸」指出教會要發展的團契功能(在神裏面建立以愛相待的團體);「凡我所吩咐的,要教導他們遵守」指出教會應實踐的教育功能(培育信徒成為門徒)。

  耶穌所說的大誡命(太22:37-40),其中「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指出教會要重視的崇拜功能(尊崇榮耀神);「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如己。」指出教會要實踐的服事功能(服務會友與社會)。

  新舊約聖經都提及服事的重要,舊約中摩西鼓勵以色列人服事,他說:「你們要事奉耶和華你們的神,他必賜福與你的糧,與你的水,也必從你們中間除去疾病。」(出23:25)新約中耶穌說:「若有人服事我,我父必尊重他。」(約2:26下)由此可知,參與服事的人是蒙福的,也是蒙神敬重的。

分歧的工作理念

  一般人對工作的分歧看法,影響信徒對服事的看法,甚至誤解服事的意義,或是造成服事的痛苦與難處。這些分歧看法,大致以「人類墮落」為一個分界點。

  人類墮落以前,上帝吩咐亞當與夏娃負起管理世界的責任,要他們修理看守伊甸園,其屬靈意義是要他們遵守上帝的命令,作祭司,順服、敬拜、事奉神與榮耀神。工作是上帝眷顧人類的一種方式,上帝創造一個充滿資源和潛能的世界,期望藉著人的工作,繼續祂的創造之工。一個人參與工作,能彰顯自己的尊嚴與價值,完成使命,獲得成就感。因此,工作對人而言,是一項充滿神聖意義的服事。

  自從人類墮落之後,工作的神聖性被貶低,成為生存、生活不得不從事的苦差事,工作變成單調無趣、無價值、無意義。尤其工業革命之後,現代人對工作產生消極的態度,勞動者認為工作是無意識地重複沒有完整意義的動作;中上階級的人,把工作當作是追求權力、財富、個人價值的手段,工作目的是獲得較高的地位與享受富裕的生活。

  這些分歧的工作理念,影響信徒的服事呈現四種不同的層級,以下分別簡介服事四個層級的不同特徵與例證。

服事的第一層級

  服事的第一層級:服事就是工作。在此層級,服事焦點是「工作」,忽略工作的神聖價值。服事者缺乏動力,喜歡拖延、懶惰或取巧。

一、亞當的服事模式:

  當亞當與夏娃違背神的吩咐,偷吃了分別善惡的果子,他們的罪使大地也受到咒詛。(創3:17-19)從此,亞當每天辛苦工作,地卻不為他效力,地上野生的荊棘與蒺藜,長得比農作物還快,他汗流滿面的勞動,卻不一定有好收成。

  服事對亞當而言,服事不是祝福,而是勞苦,為了生存,為了肚腹,不得不做的苦工。他體會不到服事的喜樂、尊嚴、與神聖。

二、亞倫的服事模式:

  亞倫是摩西的哥哥。當摩西到西乃山上朝見耶和華,接受耶和華用指頭寫的兩塊石版,百姓見摩西遲遲不下山,就慫恿亞倫為他們做神像。亞倫要百姓將他們妻子、兒女耳上的金環收集起來,然後熔鑄成一隻金牛犢,把它當作引領他們出埃及的神。亞倫在金牛犢前築壇,宣告守節,他們獻燔祭和平安祭後,就坐下吃喝,起來玩耍,行淫亂的事。(出32:2-6)

當摩西下山,看見金牛犢,又看見人跳舞,便發烈怒。摩西責怪亞倫時,亞倫卻為自己辯解,把責任推給百姓,說他們專於作惡的。(出32:19-25)

  亞倫是祭司,是屬靈領袖,他的服事是討好百姓,不尊重神,帶領百姓拜偶像,縱容百姓犯淫亂,使獻祭的神聖意義蕩然無存,最後還撇清責任,怪罪他人。

三、拿答與亞比戶的服事模式:

  拿答與亞比戶是亞倫的孩子。他們身為祭司,執行祭司任務時,卻草率隨便,拿自己的香爐,盛上火,加上香,獻上凡火,結果有火從耶和華面前出來,把他們燒滅,他們就死在耶和華面前。亞倫很難過,但是摩西告訴他,耶和華說:『我在親近我的人中要顯為聖;在眾民面前,我要得榮耀。』亞倫就默默不言。(利10:1-3;民3:4)

  拿答與亞比戶貴為祭司,他們的服事完全忽略祭祀的神聖,不重視服事的目的是榮耀神,他們行事草率、任意而為,導致死亡。

四、馬大的服事模式:

  在伯大尼的村莊裡,有一對愛主的姊妹,馬大與馬利亞。馬大個性急,希望把事情做得完美,工作一多,她就心煩意亂,失去享受服事的樂趣,也體會不到服事的神聖價值,還抱怨妹妹不來幫忙。(路10:40-41)

  服事心態屬於第一層級的信徒,最大的問題是忽略服事的神聖,太專注工作本身,經常感覺壓力很大,只想趕快把事情完成,或是敷衍了事,或是太注意細節,一出差錯,就生氣,怪罪旁人,心靈常覺得疲憊,缺乏喜樂與尊嚴。

服事的第二層級

  服事的第二層級:服事是為了自我實現。服事焦點是提昇自我價值、重視自己的權益與榮耀、喜歡展現自我成就、注意提昇自我價值,有時忘卻疲累,陷入不眠不休的工作狂現象。

一、馬斯絡的人本理論:

  馬斯絡是猶太裔的美國心理學家,他是人本心理學的創始者,推崇發展自我潛能(恩賜),強調成功經驗、高峰經驗,以達成自我實現的成就感。

  馬斯絡的理論,可以幫助一些缺乏自信心的信徒,了解每一個人都有上帝所賜的特別潛能與恩賜,若是善加發展,可以建立自我價值。但是在這個無限廣大的世界,一個人的視野若單單專注自己,還是會產生許多服事的偏差與弊端。

二、押沙龍的服事模式:

  押沙龍是一個專重自己榮耀的典型,他是大衛王的第三個兒子,他一直想謀取王位。首先,他為了報復太子暗嫩強暴自己的親妹妹他瑪,用計謀殺暗嫩,事實上,也是藉此除去一個爭奪王位的敵手。押沙龍謀殺暗嫩之後,逃到母親的娘家基述國去,三年之後,大衛思念押沙龍,派元帥約押把押沙龍帶回來,重新恢復父子關係。

  之後,每當押沙龍出門,就為自己預備車馬,又派五十人在他前面作前導。他清早就站在城門路旁,見有人為爭訟去求王判斷,就說:「你的事有情有理,無奈王沒有派人聽你的申訴。」又說:「恨不得我作國中的士師,凡有爭訟求審判的,到我這裏來,我必秉公判斷。」若有人要拜押沙龍,押沙龍就伸手拉住他,與他親嘴。押沙龍暗暗得了以色列人的心。(撒下15:1-6)
押沙龍貴為王子,滿懷野心,極力想拓展個人的政治舞台,爭取王位、權勢與榮耀,最後,在追殺父親大衛的戰役中,因傲人的美髮纏住大橡樹的樹枝,所騎騾子離他而去,整個人掛在樹上,後來被約押所殺。(撒下18:9-15)

三、利亞、拉結的服事模式:

  利亞與拉結是姊妹,同嫁雅各為妻,她們一生的價值是在比賽生孩子。聖經記載:耶和華見利亞失寵,就使她生育,拉結卻不生育……利亞懷孕生子……她又懷孕生子……她又懷孕生子……拉結的使女懷孕生了一兒子……又生了第二個兒子……利亞的使女悉帕生了一個兒子……又生了第二個兒子……利亞給雅各生了第五個兒子……生了第六個兒子又生了一個女兒。……拉結懷孕生子,說:「神除去了我的羞恥。」(創世記29:31-30:24)

  「利亞與拉結比賽生孩子」所代表的服事,常充滿競爭、嫉妒、生氣、與相爭的景況。仔細想想,有時教會(或小組)誇耀自己的信徒人數,比賽教會的分堂數目,或是較量教堂的大小,不都是落在「比賽生孩子」的服事模式中?

  服事心態屬於第二層級的信徒,服事的焦點總是注意自己,自己的成果、自己的地位、自己的榮譽、自己的價值,總是想不斷擴展自己的舞台,喜歡與人比較,活在競爭、嫉妒、生氣、相爭的氛圍中。

服事的第三層級

  服事的第三層級,把服事當作造就其他信徒的機會。服事的焦點是關懷他人,建造教會。服事的態度是以關懷弱勢、成全他人為喜樂。

一、管家的服事模式:

  基督徒在世的身份是上帝的管家,我們所有的一切,包括:身體、時間、才能、恩賜、機會、財物、家庭、工作……等,都是上帝所賜,各人都要藉恩賜完成上帝所託付的責任。

  彼得說:「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彼前4:10)管家的服事模式,就是要善用神所賜的各樣恩賜,去服事他人、造就他人。

二、門徒訓練的服事模式:

  上帝賜給教會有使徒、先知、傳福音的、牧師和教師等不同的恩賜,目的是要造就其他信徒,使他們能夠長大成熟,執行自己的職責與使命,以建立健康的教會。(弗4:11-12)

  服事屬於第三層級的信徒,服事焦點是關懷他人與教會,他了解自己的恩賜是上帝所賜,目的是幫助其他信徒生命成長,所以不會把恩賜當作自我炫耀的資產,而是盡力善用恩賜去裝備其他信徒,當他看見信徒生命成長,心中就充滿喜樂與滿足。

服事的第四層級

  服事的第四層級,服事就是敬拜。服事的焦點是上帝,與上帝的國。服事的態度是重視親近神、獻祭給神(敬拜神、感恩、讚美神)、以及榮耀神。

一、勞倫斯的服事模式:

  勞倫斯是巴黎,加默羅會苦修派的修士,他的服事是負責廚房雜務,每天要張羅柴米油鹽,料理三餐。勞倫斯在服事中,隨時保持與上帝心靈的相通。煎蛋時,他是懷著愛主的心去煎蛋,蛋煎好了,若有空閒,他就俯伏敬拜神,感謝神讓他靠著恩典可以把蛋煎好。勞倫斯在服事中,享受上帝的愛,也表達他對上帝的愛。

  勞倫斯的服事模式是將自己的服事與敬拜連結,在服事中親近神,也享受神的愛。

二、德瑞莎的服事模式:

  德瑞莎是仁愛傳教修女會的創始人,這修會服事的對象是印度瀕臨死亡的窮人,事工艱難且繁雜,德瑞莎深知服事前的禱告、靈修,是使修女能持續以愛心服事的關鍵時刻。她自己每天早上花很長時間禱告,尋求從神那裡來的愛心與能力,才能精力充沛地從事一天忙碌的工作。

  修會的制度,也要求修女的服事要有節制,當規定的服事時數結束時,不要因為還有許多工作而繼續留下來,要立即回去修院,花時間禱告、親近神。因為只有親近神,可以重新思考自己的使命,以及獲得參與艱難事工的愛心與力量。

  德瑞莎說:「很多人誤解我們的本能是作工,其實我們的本能是基督的愛。」服事需要的愛心,是從神而來,服事是讓神做工,並且將神的愛傾注在他人的生命中。

三、馬利亞的服事模式:

  馬利亞喜歡坐在耶穌腳前,聽耶穌講道。馬大怪妹妹不幫忙做家事,耶穌卻說: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奪去的。(路10:39-42)

  馬利亞的服事是與敬拜相連結的服事。馬利亞的上好的福份就是沈浸在神的愛中,使自己的生命更有熱忱與愛心。在服事中,熱忱與愛心比恩賜更重要,是服事更有屬靈果效的秘訣。

四、彼得的服事模式:

  「你們來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為靈宮,作聖潔的祭司,藉著耶穌基督奉獻神所悅納的靈祭。」(彼前2:5)彼得深知服事的目標是把人帶到主的面前,使人因耶穌基督的救贖恩典,獲得重生的屬靈生命(服事的第三層級),所有信徒的屬靈生命連結起來,一同建造屬靈的教會。而且每一位信徒都是聖潔的祭司,藉著耶穌基督一起奉獻神悅納的靈祭,就是聖潔生命的奉獻與敬拜(服事的第四層級)。

  所以,信徒的服事不只是工作,而是獻上自己聖潔生命的敬拜。

五、保羅的服事模式:

  保羅是神重用的僕人,他謙卑地說:「並不是我們憑自己能承擔甚麼事,我們所能承當的,是出於神。」(林後3:5)又說:「因為我們是與神同工的。」(林前3:9)可知他深深體會服事的神聖,超越了服事的第一層級。

  保羅也說:「我們作基督的使徒,雖然可以叫人尊重,卻沒有向你們或別人求榮耀。」(帖前2:6)保羅不求自己的榮耀,又超越服事的第二層級。

  當他勸勉信徒:「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敬拜),乃是理所當然的。」(羅12:1)顯明他重視服事與敬拜的連結,已經進入服事的第四層級。

六、耶穌的服事模式:

  耶穌服事的基本精神是捨己、犧牲。祂說: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約10:11)

  耶穌主要的工作是揀選門徒,造就他們、栽培他們;耶穌也關懷弱勢者,祂走遍各城各鄉,在會堂裏教訓人,宣講天國福音,醫治各樣的病症……。」(太9:35-36);最後,祂將聖潔生命奉獻給神:「……基督藉著永遠的靈,將自己無瑕無疵獻給神……。」(來9:14)

  耶穌的服事是完全的服事,他看重服事的神聖,不但不求自己的榮耀,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他造就門徒、關懷弱勢、又奉獻自己給神,祂的服事是最完美的榜樣。

  服事心態屬於第四層級的信徒,服事的焦點是上帝,與上帝的國。服事的態度是重視與神的連結,經常在服事中享受親近神、獻祭給神、以及榮耀神的最高價值。

  服事的四個層級不是隔斷的,當我們調整不合宜的部分,就能找到服事完整的真意義:服事是參與神聖的工作(有遠景、有價值、有意義),藉由善用神所賜的潛能與恩賜(不專注個人的榮耀),以達到造就他人、成全信徒(愛人),以及親近神、獻祭給神、榮耀神(愛神)的目的。

親愛的弟兄姊妹:

  不要計算自己做了多少工作?要提醒自己,服事的目的是使他人生命成長;
  不要計算自己用了多少時間?要提醒自己,服事的價值是傾注更多的愛心;
  不要計算自己奉獻多少金錢?要提醒自己,服事的崇高是獻上聖潔的生命。

更多閱讀...

扭轉乾坤

蔡瑞益院長

  面對全球性金融海嘯的衝擊,上帝必有信息給痛苦中的百姓,大家引頸盼望,寒冬快快過去,春天速速來到,到底應如何行,整個大環境才會有所改變?舊約以利亞先知時代相類似的情境可做為今日借鏡,學習如何得著翻轉的經歷。

一、信靠真實上帝

困難的環境提供信心受試煉的機會,叫我們的信心既被試驗,就比那被火試驗,仍然能壞的金子更顯寶貴。以利亞在乾旱所造成的災難中,全心仰望上帝,學習信心的功課,飲水於基立溪旁,並吃烏鴉叼來的餅和肉過活,藉此學會全心 仰望上帝的供應,這種經歷讓他堅信耶和華上帝是又真又活的神。他在迦密山上向以色列百姓提出選擇真信仰的挑戰,必須在耶和華與巴力之間,真神與偶像之間作出選擇。亞當、夏娃所犯的罪就是錯誤信仰的選擇,起初上帝創造宇宙萬物之時,安排了神-人-物 的秩序,在秩序中,上帝看一切創造是美好的,但人沒有將神當神,反將人或物當神之時,就是罪的開始,緊接而來的是,因罪所帶來的災禍。拼經濟有必要,但比拼經濟更重要的,是建立正確的信仰,這是真正能扭轉今日困境的主動力,除非人摒除錯誤的信仰,歸向真神才能帶給百姓真正的幸福,因耶和華所賜的福不加上憂慮。

二、歡歡喜喜的盼望

若單看目前的短缺,心裡必產生懼怕,若把焦點放在問題上,只會增加憂傷難過,但若將眼光轉移向著上帝,就有喜樂,一定會有盼望,《羅馬書》五章三至四節:「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愈在困難時,愈要有喜樂,因憂愁並不能改變難處,正如耶穌所說:「沒有人能用憂愁,使壽數增加一刻」,憂愁反倒使我們失去面對與處理問題的能力,惟有喜樂的盼望,才能掌握轉機,正如使徒保羅在《腓立比書》當中的勸言:「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是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

三、主動關懷有需要的人

經濟的困境提供學習愛心的機會,因為愛弟兄,就曉得是已經出死入生了。凡有世上財物的,看見弟兄窮乏,卻塞住憐恤的心,愛神的心怎能存在他裡面呢?愛弟兄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愛要先從自己的家人開始,《提摩太前書》五章八節:「人若不看顧親屬,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還不好,不看顧自己家裡的人,更是如此。」關懷家人之外,也關懷周遭的人,除了教會弟兄姊妹之外,也愛眾人,營造出一種「給」的文化,施比受更為有福,社會就有福了。

四、等候神開創新未來

等候不是浪費時光,等候是自我反省,與精進的階段,藉著這困頓的機會,使腳步慢下來,多多的檢討,調整優先秩序,多多充實自己,藉此提昇自己的實力,準備好一切再出發。等候神是順服神的表徵,不再憑血氣行事,乃藉著更多的禱告尋求,明白神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神的意念高過人的意念,祂是創造者,也是一切創意的源頭,當再出發時,必定是充滿全新創意的局面。若有人在基督裡,祂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

更多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