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9月 25, 2006

團契之愛


陳黃慶雲/專任老師

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這好比那貴重的油、澆在亞倫的頭上、流到鬍鬚,又流到他的衣襟,又好比黑門的甘露,降在錫安山,因為在那?有耶和華所命定的福,就是永遠的生命。(詩133)

一首團契之愛的短詩

  詩篇133是一首描述信徒相聚、團契之愛的短詩,列於詩篇120篇至134篇的上行之詩中。上行之詩是以色列人登耶路撒冷聖殿崇拜時,沿途一起吟唱的短詩集。朝聖團體吟唱這些短詩使他們忘卻艱難,有勇氣繼續前進。在您的屬靈旅程中,四周的弟兄姊妹是否常常給您許多的支持與鼓勵?

  讀到詩篇133篇,您的感覺如何?我會想起高中時期,有一群喜歡唱詩歌的朋友,假日去教會讀書,休息時一起唱詩,好像升學考試不是那麼痛苦,也增加不少的勇氣與力量。有時也會想起不同階段的禱告同伴,有一位屬靈同伴,是高中同班同學,一起在台南府前路浸信會聚會,我們一起參加教會聚會,每週兩人同禱,當我就讀神學院時,她常用金錢與禱告支持我的家庭,雖然她在卅七歲離世,但是這份團契之愛,依然離我很近、很親。在基督的團契之愛?,無論是團體的或個人的情誼,都常常給我許多幫助。

  雖然團契之愛有許多美好的回憶,但也想起,有段時間讀詩篇133篇覺得很痛苦,因為被肢體傷害的感覺是那麼強烈,讀這詩篇像在傷口上撒一把鹽,令人覺得刺痛而哀傷。

  弟兄姊妹,不知道,您的團契生活美好的感覺多?還是刺痛哀傷的感覺深?感謝神,祂醫治我的心,使我肯定在基督?的團契是上帝賜福的管道,不是我沒有再遇見受傷的事,而是我學會以合適的心態來面對團契生活。

潘霍華與尤金畢德生的影響

  在探討團契之愛的過程,除了聖經,有兩位作者對我影響很深,一位是潘霍華牧師(Dietrich Bonhoeffer, 1906-1945),他是德國神學家,今年是他生一百週年紀念。他很懂得享受人生的美好事物,也懂得為信仰付出生命代價。他處於希特勒時期,看出希特勒是違反基督信仰,當時有的教會採取沈默,他覺得這不是神的旨意,暗中參與刺殺希特勒的計畫,計畫失敗被捕,處死時只有卅九歲。另外一位是尤金畢德生牧師(Eugene H. Peterson, 1932-),他是加拿大維真學院靈修神學教授,也是北美深具影響力的靈修作家之一,撰寫了一系列牧養書籍,他牧會時,專注牧養工作,而非行政或活動,他有「牧者中的牧者」之稱。

  詩篇133篇這首上行之詩,描述朝聖旅程中的同伴情誼是非常重要。當眾人合唱這首詩歌時,會以感恩的心,珍惜同行的朝聖伴侶。

  第一節說:「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描述朝聖群體,有伴同行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何等的善」是多麼美好的意思;「何等的美」是多麼快樂的意思。弟兄姊妹,您會為自己身邊的基督徒而獻上感恩嗎?您珍惜他們嗎?基督徒在一起的時間不會長久,要珍惜。

  第二節「這好比那貴重的油澆在亞倫的頭上,流到鬍鬚,又流到他的衣襟。」貴重的油,象徵神的恩典。從神來的豐富恩典,像是聖靈的膏油,先倒在祭司亞倫的頭上,流到鬍鬚,又流到他的衣襟(衣領)上。亞倫是祭司,祭司行使代禱職分,象徵代禱可以使神的恩典與膏油,在彼此相愛、和睦相處的屬靈團契中,一直流傳下去。

  第三節「又好比黑門的甘露降在錫安山。因為在那?有耶和華所命定的福,就是永遠的生命。」黑門山在以色列北方的敘利亞境內,山的高度有九千呎,黑門山距離錫安山很遙遠,錫安山只有一千呎的高度。雖然距離這麼遙遠,高度差距這麼大,但是黑門山的水氣,會飄過連綿不絕的千山萬嶺,到達錫安山,遇見冷空氣後,凝結成甘露。神的恩典就像錫安山凝結的甘露,不管屬靈團契距離多遠,處境多低,耶和華命定屬靈團契一定要得到祝福,就是得到永恆而豐富的生命。

一、團契之愛的淵源

  詩篇133篇指出團契之愛的淵源是神的恩典(聖靈的膏油)。在屬靈團契中,如何讓上帝的恩典,像膏油一直流傳下去?或像黑門的水氣,飄過千山萬嶺抵達錫安山凝結成甘露?

  原則一:以基督為連結。屬靈團契是倚靠基督作連結,彼此之間是間接關係,不是人與人的直接關係。過去我們是遠離神恩典的人,藉著耶穌基督的救贖,被圈在基督的身子裡,我們是靠基督連結的團契。這是潘霍華的原則,也是耶穌的原則。耶穌不把自己交給人。最明顯例子是在迦拿婚宴,馬利亞說:「他們沒有酒了。」耶穌說:「婦人,我與你有何相干?」耶穌不讓馬利亞直接干預他,他希望與母親之間是有神作橋樑的間接關係。

  這也是保羅的原則,他說:「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全身都靠他聯絡的合式……」(弗4:14-15)這也是約翰的原則,約翰說:「……使您們與我們相交,我們乃是與父並他兒子耶穌基督相交(團契)。」(約壹1:3)屬靈團契是有基督在中間的團契,不是單由人聚集的團契。

  原則二:高舉神的話(聖經)。耶穌說:「你們若遵守我的命令,就常在我的愛?。」(約15:10上)在基督?的團契,若遵行神的話就能認識神、明白神的旨意與神的應許,也能領受神豐富的恩典,並且活在神的愛中。

  原則三:彼此代禱。讓代禱成為神恩典流通的管道。我們所信靠的不是教義、制度或是組織,而是又真又活的神,這位神樂意施恩憐憫。當我們行使祭司的職分,彼此代禱,我們就會看見神的恩典,像膏油、像甘露,流到我們中間,滋潤團契中的每一位肢體。

  當我們在團契中重視這三個原則,讓神的恩典流到團契之中,會產生許多美好的現象,其中包括喜樂、自由、醫治與建造等的現象。

二、團契之愛的表徵

(一)喜樂的表徵

  當我們以基督為連結,讓基督成就的和睦在團契之中,可使我們經歷美好、喜樂的感覺。正如詩篇133:1「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既使在陌生環境,遇見基督徒,馬上會有喜樂親切的感覺,因為基督的連結,使我們喜樂。

  當信徒以神的話彼此激勵,或是分享個人生命故事、一起唱詩讚美神,都是何等甜美的經驗。詩55:14「我們素常彼此談論,以為甘甜,我們與群眾在神的殿中同行。」作者想到過去與同伴在神的殿裡相聚,彼此的交通、談話享受團契之愛的甜蜜。可是五十五篇十二至十三兩節提及親密的肢體有時傷我們最深「原來不是仇敵辱罵我,若是仇敵,還可忍耐;也不是恨我的人向我狂大,若是恨我的人,就必躲避他。不料是你!你原與我平等,是我的同伴,是我知己的朋友。」可見,團契生活有時帶給我們喜樂,有時也會使我們受傷。

  在團契中,若因服事而受傷害,受攻擊、受誤會,就容易失去喜樂,這時若將基督放在自己與受服事者中間,學習保羅所說:「無論做什麼,都要從心?做,像是給主做的,不是給人做的。」(西3:23)內心就不容易受傷了。

  有時可能受到肢體無意、有意、惡意的傷害,不要自己去面對人,讓基督在人我之間,像約瑟讓神站在弟兄和自己中間,透過神看弟兄,就醒悟過來,弟兄們傷害他的意念與行動,透過神,都轉化為好的意思,是神祝福家族的計畫。所以在傷害中,若有基督在中間,還是可以喜樂。

  當我們彼此代禱,為個人的重擔與困難一起禱告,經歷神的美好成就,我們的心,豈不是充滿喜樂。所以屬靈的團契的最明顯表徵就是喜樂。

(二)自由的表徵

  潘霍華認為有兩種團契,一種是神的團契,一種是人的團契。神的團契是降服神的旨意,等候神的計畫、神的工作、讓人自由的順服神。人的團契是因人的夢想、理想或野心所建立,用威脅、利誘拉攏人,聖經的「結黨」就是指人的團契。潘霍華時代的希特勒組織就是人的團契,潘霍華認定人的團契會在神的恩典中毀滅,雖然潘霍華被處死的時候,希特勒的勢力還存在,但是他死後三星期希特勒自殺,再過一個月,希特勒的帝國完全瓦解。

  在屬靈團契中,我們以基督為連結。因為有基督,所以有自由。「因為基督釋放了我們,叫我們得以自由。」(加5:1)當我們遵行神的話也可以得自由,因為耶穌對信他的猶太人說:「你們若常常遵行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門徒,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不是研究神的話就曉得真理,而是遵行神的話必曉得真理,遵行真理,必然會得以自由。

  當我們彼此代禱,看見許多不可能的變成可能,知道屬靈工作不是靠自己勞苦,而是靠神的恩典,內心就體會耶穌說:「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太11:30)的自由與釋放。

  彼前5:2-3「務要牧養在你們中間神的群羊,按著神旨意照管他們;不是出於勉強,乃是出於甘心;也不是因為貪財,乃是出於樂意;也不是轄制所託付你們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樣。」在屬靈團契中,有人負責牧養,像牧師、區牧、小組長、組員之間都有彼此牧養的功能,但是牧養是按著神的旨意,以榜樣、了解、支持、鼓勵來對待弟兄姊妹,彼得提醒我們,不能為貪財,更不能轄制他人。在給予自由與轄制中間,有時真的很難拿捏,基本原則就是要有高度的期望與要求,但是卻是在體諒中,鼓勵個人按著適合自己的速度達成目標。

  在屬靈團契中,我們可以享受聖靈?的自由。弟兄姊妹,您覺得自己的靈?自由嗎?

(三)醫治的表徵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二章談到基督?的肢體關係,他說:「不但如此,身上肢體,人以為軟弱的,更是不可少的。身上肢體,我們看為不體面的,越發給它加上體面;不俊美的,越發得著俊美。」(林前12:22-23)在基督團契中,軟弱的是不可少的,幫助軟弱者是健全者存在的意義。俊美肢體的責任是使不體面的成為體面,不俊美的得著俊美。這些都是在團契中,以彼此服事使弱勢肢體得醫治的基本觀念。

  新約腓利門書,記載有一個逃跑的奴隸阿尼西母,因為保羅接納他,視他為捆鎖中生的兒子,稱他為心上的人,願意替他償還債物。保羅懇求他的主人腓利門重新接納他為親愛的弟兄。這是使不體面成為體面;使不俊美成為俊美的實例。阿尼西母因著保羅的接納,得到醫治,成為真正對人有益的(「阿尼西母」的字意)新造的人。

  畢德生提到牧養者的角色,特別說牧養者不是救主,我們不能靠自己解決別人的問題。是的,我們不是救主,但是可以彼此代禱,靠著主的應許「因他受的鞭傷,你們便得了醫治」(彼前2:24下)相信基督會在團契中繼續施行奇妙的事,因為耶穌說:「我父做事直到如今,我也做事。」您相信嗎?

  信徒在教會提出的代禱事項,大部分都是身體的需要或事工的需要,很少提到比較內在的,像是情緒、個性、人際關係、與神的關係等的困難與需要,其實內在生命更是需要代禱關懷的部分,我們卻往往忽略檢視自己的內在。

  有一天讀到一本書《我為什麼是我?》,內中提及在人的?面,最常具有的負面形象就是自卑感、罪惡感、害怕被人拒絕、害怕失敗等。當誠實面對自己,突然覺醒自己有自卑感,雖然自己未察覺,別人也未必知道,但是真相是如此,神很快地藉著一張大張的感謝卡,安慰、醫治我的心。在基督的團契中,真的需要互相鼓勵,使內在的生命,得安慰、受醫治。

  弟兄姊妹,您有內在的軟弱嗎?您需要醫治嗎?內在醫治不一定需要在特別的醫治聚會中,或是經歷特別的情緒反應現象,在團契的愛裡,藉著基督,藉著神的話,藉著彼此的關懷代禱,我們可以都得醫治。

(四)建造的表徵

  在團契中,我們有喜樂,有自由,又蒙醫治,我們還有更積極的目標就是建造。「你們來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為靈宮,作聖潔的祭司,藉著耶穌基督奉獻神所悅納的靈祭。」(彼前2:5) 屬靈生命的建造不是個人獨自發展,而是在團契中建造,成為靈宮。在屬靈團契中,我們的建造就是在基督?連結眾人的生命與恩賜,一起建造神的國。

  基督所賜給我們的聖靈,使我們可以建造屬靈的果子(品德或生命),也建造屬靈的恩賜。屬靈生命的成熟是在團契的肢體關係中互相激發成長,甚至在衝突中反省而得成長,使我們結出美好的屬靈美德。

  當我們發掘自己的恩賜,操練恩賜,應用恩賜,會使我們的屬靈生命價值綻放出來,也使我們獲得成長的喜樂。並且,屬靈恩賜不是屬於個人,而是屬於屬靈團契。我們眾人的屬靈恩賜,要在基督裡互相連結,才能發揮最大的功效。聖靈賜下恩賜是因為團契有需要或是要完成上帝託付的使命,去服事人、造就信徒、完成神的計畫。若沒有需要或使命,就不需要恩賜。我們不需要、不使用的恩賜,聖靈也會隨時收回。很多人渴慕屬靈恩賜和屬靈經歷,把它看成是自己靈性成長的記號或是資歷表,這真是誤解上帝賜給我們聖靈恩賜的用意。

  基督團契之愛的四個表徵喜樂、自由、醫治與建造,不是獨立存在,而是連鎖的,當團契充滿這四個表徵,就見證神的慈愛與恩典像膏油、像甘露,流到我們中間。

二、團契之愛的效果

  當屬靈的團契產生的喜樂、自由、醫治與建造等現象,自然會有兩項特別的效果:

  (一)榮神益人:基督團契充滿喜樂、自由、醫治與建造,清楚顯明我們所蒙受的益處,這些個人生命轉變的故事,就成為榮耀神的見證。在屬靈團契中,常彰顯出人無法做到,只有神能成就的工作,既然是神的工作,自然應當歸榮耀給神。

  (二)教會增長:當團契中有愛、自由、醫治與建造,看見信徒生命「質」的增長。當未信者被神的作為、基督徒的團契之愛所吸引,會自然歸向神,這是「量」的增加。

  使徒行傳2:42-47 描寫耶路撒冷教會,有神作為─奇事、神蹟、有教導、有物質的分享、有喜樂讚美,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這?所說,得救的人是「主」加給他們,教會增長是主的工作,不是人的工作。

  弟兄姊妹,您相信基督?的團契是上帝賜福的管道?您渴望神的恩典像膏油、像甘露,流到每一位肢體,使團契充滿喜樂、自由、醫治、建造的積極現象,並產生榮神益人、教會增長的美好果效?

更多閱讀...

為主獻上六萬卡路里──支持台灣浸信會神學院向教育部立案


王偉強/香港浸會出版社社長

尋找一個值得獻上的祭壇

  您禁食過嗎?您想過在未來的一百天,認真地為一個需要、一個目標,每天都禁食一餐嗎?
  其實禁食並不難,難在有沒有一個值得您如此獻上的祭壇!
  這如同若您找到您最愛的人時,您會甘心情願地為對方煮一百餐飯、甚至是一輩子的飯。
  浸信會神學院懇切祝福您,盼望您能找到心所愛的人,也能找到一個值得您一輩子獻上的祭壇。
  感謝神,如今在您我前頭的,就有一個值得我們獻上百餐禁食代價的祭壇,那就是──為浸神的立案基金奉獻。
  為什麼這是值得獻上的祭壇?或是用另一個說法,向教育部立案對浸神、對福音的傳播、對上帝國度的推展、對教會、甚至對您個人,或是您蒙召的子女有什麼效益或重要性?

同感一靈,眾心連結

  是的,浸神立案,的確有其深刻而重要的意義,值得我們一起去奮鬥。
感謝神,從去年第155期《院訊》(2005年11月)?出〈為什麼臺灣浸信會神學院要申請立案〉的說明,並開始向各教會及弟兄姊妹傳遞立案異象後至今,我們已收到約七十一間教會及1919人次,共約三仟五佰萬新臺幣的奉獻。

  這些奉獻,代表的絕不止是金錢而已,而是眾教會眾弟兄姊妹的「心」。主耶穌說得很清楚:「因為你的財寶在那?,你的心也在那?。」(太6:21)
因此這些奉獻,代表的不止是金錢的累積,更是眾人的心愈來愈多的連結,讓我們更加確認,立案並非我們閉門造車一廂情願,而是有許多關心浸神的主內弟兄姊妹,教會肢體同感一靈,一同為這個意義深刻與影響深遠的祭壇而獻上。

  主?謝謝每一位董、執事,長老、牧者傳道及弟兄姊妹,我們雖然平凡,卻可以為主做不平凡的事。

關鍵時刻,關鍵行動

  雖然目前浸神立案基金已突破目標的一半,然而眼見其他宗教的研修機構已備妥五千萬,正式向教育部申請立案,我們知道,這也是另一種的屬靈爭戰,我們不應該遲延,我們應該更加的積極,再好好地加一把勁。

  關鍵時刻,需要關鍵行動:我們要迫切禱告,而且是禁食禱告。

  禁食不是苦修,禁食是為了更加的專注。

  禁食不是絕食,禁食是為了屬靈的目標而暫時停止進食。
禁食是感恩,禁食幫助我們了解,原來上帝一直在供應我們,養活我們。
禁食是擴展,幫助我們更加敏銳地從關注自身的需要,擴展到神國的需要。
禁食可以幫助我們在繁忙且又不景氣的日子中,依然可以找到時間與金錢來為台灣浸信會神學院的立案基金奉獻。

  為了不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及適合不同年齡層的基督徒都可一起參與,我們建議的方法很簡單:

  在未來的一百天,每天禁食一頓午餐或晚餐,為浸神、為神學教育、為神學生、為教會、為臺灣、國外的宣教及您自己的靈命、服事、家庭、工作來禱告。

  想想,若每餐需花一小時來預備及享用;若每餐的熱量為六百大卡又需花費六十元。那每天禁食一餐、一百天、一百餐,您最少可以空出一百個小時來禱告,又可省下六千元來奉獻。同時,您也可能在三個月中減下好幾公斤的重量。
基督徒總是有時間可以禱告,總是有金錢可以奉獻,總是有機會可以操練,只要您找到一個清楚而又值得獻上的祭壇。

  如今就是時候!

  在未來的一百天,我們會跨過聖誕節、跨過新年,甚至農曆新年,您可以為主獻上什麼呢?您可以為主獻上六萬卡路里,您會變得更輕盈、更儆醒,同時,您可最自然又無壓力地為浸神立案多走一里路,多奉獻六千元新臺幣。

主耶穌對禁食的教導與提醒


  若您有這感動,然而因身體健康或某種原因無法加入這「百天百餐為浸神立案禁食行動」,您不必覺得氣餒,您可找一位願意禁食與禱告的弟兄姊妹,分享這個活動,並支持與鼓勵他/她來禁食,在百天百餐的禁食結束後,您們可一起奉獻六千元或一萬兩千元。

  當然,若您覺得這個祭壇太重要,需要更多人投入獻上,您也可在團契、在教會中一起來推動,操練禁食、操練奉獻、操練如何推動一個屬靈運動、操練如何尋找一個有價值的祭壇,然後把自己獻上。

  請利用資料中的「為主獻上六萬卡路里行動表」,作為您自己或所屬的小組、團契或教會與神的立約、督促與記錄。您可以個人認養這一百餐;也可由多人共同認養這一百餐。

  適當的禁食有許多的好處,為了屬靈的目標更是如此,但禁食並非一種我比你屬靈、我比你愛主的身份象徵。耶穌從未命令人要禁食,但是祂在登山寶訓中似乎又假定了基督徒會禁食,不過主還是提醒我們:

  「你們禁食的時候,不可像那假冒為善的人,臉上帶著愁容,因為他們把臉弄得難看,故意叫人看出他們是禁食。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己經得了他們的賞賜。你禁食的時侯,要梳頭洗臉,不叫人看出你禁食來,只叫你暗中的父看見,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太6:16-18)

爭一時,更爭千秋

  浸神立案只有一次,何時募足五千萬基金了,何時即可申請;反過來說,若一直達不到這「門檻」,後續的事工便難以開展。

  神學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工作,但籌募「立案基金」卻是可以加速?理的工作。為了爭千秋,我們也爭這一時,盼望在未來的一百天,除了本來已在進行的奉獻外,因著「為主獻上六萬卡路里行動」,我們能在今年底把不足的一仟五佰萬元的立案基金募齊,明年我們便可具體地備齊所有的文件向教育部申請立案。

  親愛的弟兄姊妹,深信神已在您的心中動工,不然您不會有這麼大的耐心與興趣閱讀這篇說明,能否請您現在暫時放下這份說明,安靜幾分鐘,然後禱告求問上帝:

  「主耶穌,雖然現今的世代艱難,雖然我已為主的國度獻上並奉獻許多,但,?是否仍盼望我參與這為主獻上六萬卡路里行動?是否在未來的一百天,?盼望我禁食一百餐,把空出來的時間拿來禱告,把省下來的六千元為浸神立案奉獻?若這是?的心意,請給我平安與感動,並賜我力量、堅忍,讓我完成這一百天、一百餐的禁食。奉主耶穌的名祈求。阿們。」

  若主耶穌感動您,煩請您現在便拿起筆來,填寫「為主獻上六萬卡路里行動表」(可向浸神索取),與神立約,並從您設定的那一天開始吧!

  若主沒有給您這感動,盼望您繼續為浸神立案的過程守望;若主有給您其他更大的奉獻感動,請不要消滅聖靈的感動。

  若您是一家之主,或是家庭主婦,可決定未來的那一百餐不開伙的話,那夫妻二人或全家一起利用那段時間舉行家庭崇拜,為浸神守望,並將這一百餐的餐費省下來為浸神立案奉獻,也是很美的安排。

  若主感動您有其他更有創意的方式,就請按著行吧,主必悅納。

奉獻不是減少,是恩典的流通

  末了,我們在這?的異象傳遞,並非要「爭奪資源」,若您所屬的宗派已有神學院,懇請您先為您所屬的宗派神學院奉獻,或是您可多走一里路,同時為兩個神學院奉獻;同樣,也懇請您勿挪移給教會的什一捐,因教會也有教會的需要與服事。

  我們也更盼望您不要挪移本來對浸神的經常費奉獻,因我們目前的經常費嚴重不足,而立案奉獻乃專款專用,我們並不會挪來填補經常費的不足。

  奉獻不是減少,奉獻是恩典的流通。深信上帝會使用您所奉獻的金錢,賜福祂自己的聖工,並賜福於您、您的全家和手所作的工。

更多閱讀...

美南浸信會差會首對來台宣教士──雷漢理、雷涵芳夫婦

費琳/圖書館館長/楊方麗玲譯

  1954年,雷漢理夫婦以美南浸信會差會宣教士身份差派來台灣。在這之前,所有的美南浸信會宣教士要到台灣以前,都必須先在中國事奉過,才能由中國轉至台灣來。因此,當年雷漢理牧師夫婦和他們的兒子到台灣時,受到當時在台灣宣教士的熱烈歡迎。

  雷漢理(Harry Raley)生於1925年8月14日,出生地是南卡羅萊納州的比遜市(Bethune),大學時就讀於貝里大學(Berry College),就學期間因二次世界大戰而中斷,1944到1946年他進入美國海軍服務,然後在1948年從另一所富曼大學(Furman University)畢業。接著他得上帝呼召進入西南浸信會神學院進修,於1951年獲神學學士學位。同年的8月21日,他與雷涵芳姊妹(Helen Frances Bibb)結婚。

  在他們被差派來台灣之前,雷漢理於1951-1954年期間曾任南卡羅萊納州拉塞福登(Rutherfordton)第一浸信會的助理牧師,以及赫尼路哥倫比亞教會(Columbia Church, Honea Path)的牧師。

  雷涵芳師母出生於1927年6月11日,出生地是密西西比州的慕黑市(Moorhead, Mississippi),她進入克拉克紀念大學(Clarke Memorial College),於1949年畢業於另一所學校密西西比大學。她對於宣教非常有興趣也積極參加短期的宣教工作。1946和1947年的夏天她擔任密西西比州的暑期宣教士,1948年在夏威夷服事。1949-50年她擔任密蘇里州肯薩斯加利利教會的秘書,同時也開始進入西南浸信會神學院進修。她和雷牧師育有四位子女,老大Lynn在美國出生,和父母一同來到台灣,其他三位子女Bruce, David, 和Beth都是在台灣出生的。

  雷漢理牧師夫婦到台北後,1955-56年間先學中文,之後搬到台南繼續學習中文,這時雷牧師開始和其他的宣教士一起從事福音工作,雷師母則在教會參與婦女事工和兒童工作。但他們的心掛念著佈道工作,希望在每一個宣教的事工有所行動並且滿足不同的需要,於是他們在1961年回到台北事奉。

  1961-1970年雷牧師擔任美南差會的會計工作,1970-1974年擔任差會的事工部部長,1974-1980年擔任浸信會文字中心主任,在這期間雷牧師仍盡其所能的參與福音工作。由於他承擔差會的行政工作,所以他也變成差會和聯會之間的聯絡人;他認識所有本地的牧師,與他們建立良好的友誼關係,如朋友般的鼓勵他們。他也在當地教會積極參與弟兄會,最後在台的幾年則全職從事福音工作。

  當雷牧師1961年搬到台北時,他們搬到嶺頭山莊,雷師母開始擔任營地的負責人,一直做到1966年。陽明山嶺頭山莊這個美麗的環境對他們的孩子們來說,是非常美妙的環境,帶給他們成長美好的經驗。另一方面,雷師母投入婦女工作,她禱告上帝給她一個可以在台北服事非基督徒婦女的機會,所以她發現婦女們喜歡學英文,她積極的準備訓練,協助這個工作。她曾描述這個事工說:「十三年來,我經歷了我生命中最興奮的成長,有六十至一百個婦女每個禮拜學習英文,他們中間大部份都未信主,但他們願意單單查考聖經和參加見證聚會。」

  幫助未信者來認識耶穌基督,是雷漢理牧師夫婦在台灣服事三十六年來最大的使命。他們愛同工也接納他們,後來被浸信會弟兄會的主席提名參加中華民國政府舉辦表揚對國家有傑出貢獻的「好人好事代表」,雷牧師在1989年得到該年好人好事的榮譽。以「好人好事」來形容他,實在適合不過了,這也是雷漢理夫婦在台灣事奉三十六年忠實的寫照。

更多閱讀...

為新學期祈禱文2006年9月4日


by 吳昶興?專任老師

  當受讚美的主,慈愛的天父,經過一整季的盛夏,我們來到了新的學期,為我們在暑期各樣的收穫獻上感謝。您在我們的內心發出生命的大能,任何時候都能經歷主的同在和喜悅,經過兩個月的假期,我們帶著生命的豐盛回到美麗的校園。

  懇求慈悲的主幫助我們跨進這新的學期,能有謙虛和感激的心,也懇求您堅固我們的決心和毅力,在各樣的學習與操練上,使我們謹遵您的聖道,尤其是主耶穌在世所宣揚的教訓和所建立的聖範,使我們時刻效法您,更加親近您,為您忠心服事,勤勞不懈。

  懇求主亦增添我們每個人的信心,使我們忘記背後努力面前,不讓過去種種的錯誤和罪愆繼續跟隨我們,使我們重新有正直的靈,有純潔的目標,有更良善的盼望,在您聖靈的引導下,從幽暗進入光明,越成長越茁壯。

  今晚我們向主許下生命成長的盼望,求主在新的學期與我們每一個人同在,所有的一切更增進更美妙。阿們。
更多閱讀...

轉型中的神學院

院長/蔡瑞益

  神學院向教育部立案會使神學院的辦學宗旨改變嗎?招生和辦學的自由會失去嗎?這是本院有意向教育部申請立案初期,最多被質疑最需被釐清的兩個問題。其實,這兩個問題是本院所有教職員及董事會也都關心的問題,為釐清疑惑,董事會早在兩年前就責成一個訪問小組拜望教育部高教司,經高教司司長當面說明教育部立場及解釋條例之後,確知這兩個問題不會成為我們的顧慮。神學院的宗旨依然不變,仍以裝備蒙神呼召的弟兄姊妹成為基督工人為本院宗旨,仍可嚴格把關,只有蒙神呼召願事奉神的弟兄姊妹,才是招收的對象。課程的設計也是照著宗旨而規劃,軍訓和政治科目不必包含在課程中,亦不需設立軍訓教官。

  辦學的方向依然不變,但學校名稱有所變動,各宗教領袖與教育部磋商,最後以「宗教研修學院」為統稱,與大學的宗教研究所有所區隔,宗教研修學院以培養神職宗教人才為目標,准許有宗教活動和禮儀的舉行,這些是神職人員養成過程中所必須的訓練,故此教育部私校法第九條修訂之後,成為各宗教神職人才培育的學院的法源依據,與教育部的體制順利接軌。

  學位的頒發要取得教育部的認證,就得符合教育部的設校標準,除了學術的提升外,宗教研修學院的學生有其養成的特質,靈修、德性、氣質、心志,及事奉恩賜各方面的教導都是裝備學生成為合格神職人員所必須的,因此需要更多具有特殊專業的人員來教導,故教育部准許大部分教師以特殊專業人員的身分參與教學行列,這是宗教研修學院教師的特色。

  宗教研修學院的學生數量,初期階段以兩百人為限,學生人數不像一般私立學校那樣多,因此教育部對校地及建物面積的要求降低,只要求校地兩公頃,建物面積五千平方公尺以上即符合標準,雖已降低校地與建物的要求,但並不是所有的神學院都可達到這樣的標準,有些神學院雖符合標準,但仍有法律相關的問題需要釐清,感謝主,本院的校地有3.39公頃,建物面積也超過五千平方公尺,以致本院立案的申請可按進度進行,這都是早年先輩們的遠見與貢獻,讓後生小輩可蒙厚恩。

  向教育部申請立案,必須先成立一個新的財團法人,這新的財團法人歸屬教育部督導,而成立財團法人之前須有定額的基金,一般大學院校的標準是兩億新台幣,但宗教研修學院只要求五千萬的立案基金,感謝神,透過教會及弟兄姊妹的支持,自去年十一月至今已有3,400萬的基金奉獻,我們計劃今年年底可以完成所需要的五千萬立案基金。目前我們正著手申請文書的預備,盼望明年元月份可以送件至教育部,開始申請的各項手續。

這一次的轉型,是神學教育發展的關鍵時刻,我們絕不缺席,不單是學位認定的問題,更是福音工作發展的契機,求主幫助本院得以順利完成。

更多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