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0月 30, 2005

五斗櫥的故事

by 圖書館館長費琳教士/楊方麗玲姊妹譯

  這樣的櫥子可以在許多的家中看見,不同的是它的背後有著一段特別的宣教故事。如果這個櫥子會說話,那麼它一定會告訴我們……

首位主人:晏馬太牧師夫婦

  宣教士晏馬太牧師夫婦(Dr. and Mrs. Matthew Tyson. & Eliza Moring Yates)是它的第一個主人,當年輕的晏牧師夫婦在1847年4月26日結婚後,便坐船來到中國。我們無法確定這個櫥子是和他們一起坐船來的,還是在他們1847年8月23日抵達上海的時候買的,晏牧師夫婦是美南浸信會在上海宣教的第一對宣教士夫妻。同年11月6日又有兩個宣教士家庭來到,並成立上海第一浸信會,當時有十位會友。

  我們的櫥子還要告訴我們:晏師母於1848為中國的孩子們創立了學校,該年她生下了女兒,並以Annie-James Yates為名,紀念她來上海途中因船難死去的宣教士。

  最令人興奮的工作是成立第一浸信會(通常都叫「老北門教會」),而且開始老北門福音站。原本承租的房子太小不夠用,所以搬進位於法租界的大房子,並將房子分給後來的宣教士們。

  這個櫥子見證了晏師母如何照顧那些母親因難產死亡的嬰兒;同時也看到在晏氏家庭中飽受疾病纏身的同時,仍年復一年的投入宣教工作。還目睹了在太平天國時,晏牧師在家中躲過從上海被接管到政府軍隊奪回該市的經歷,當時的宣教士住處和教會都身陷戰火前線,房屋破損嚴重,因此進行重建。

另一個十八年的故事

  另有一個十八年的故事,就是晏牧師家庭是美南浸信會唯一留下來在上海工作的宣教士。在美國內戰期間,晏牧師還應聘上海市府議會的口譯員工作,來賺取家用和宣教費用,上帝的恩典和供應總是及時的,雖然伴隨著艱難。在上海有一條「同孚路」(Yates Road),可能就是紀念他的。

晏牧師對中國這些失喪的人有很大的負擔,他看到有許許多多的人想要得著福音,但只有少數的人明白並願意委身基督。所以他每週講道十二次,以致過分使用聲帶而失聲,甚至無法說話,僅能發出微弱的私語,長達好幾年。但這些無法掩蓋他們看見每一個生命的改變、信心成長而且受浸加入教會的喜樂。教會會友自願奉獻來支持教會工作,並且開始新的事奉工場。最令他們欣喜的是新的宣教士陸續抵達,而且滿有信心的中國同工,也一起投入福音工作的擴展,甚至延伸至崑山、蘇州、鎮江等地。

  晏馬太牧師為了幫助新的宣教士,在學習語言時的需要,著手寫中文字典和詞彙,同時翻譯新約聖經成為當地常用的方言給上海地區的華人基督徒使用。1877年在上海舉行的「第一屆宣教士會議」中,晏馬太牧師分享「祖先崇拜」的論文,而晏師母則以「婦女工作」總編輯的身分,談到各宗派女宣教士在中國的工作。

  1888年3月7日,宣教先鋒晏馬太牧師安息主懷,晏師母仍在上海接續工作,直到1894年3月24日安息。四十七年間這對充滿信心的宣教士,將自己的生命交付給中國人。

第二個主人:吉慧麗教士

  1894年12月1 日,晏師母安息後,有一批新的宣教士來到上海,他們在晏牧師夫婦所奠定的根基下接續工作。其中有一位是吉慧麗教士(Miss Willie H. Kelly), 她得到晏馬太牧師夫婦用過的五斗櫥,陪伴她在上海的宣教日子,因著這個櫃子的轉移開始了另一段宣教故事。

  吉慧麗教士和柏樂緹教士(Miss Lottie W. Price)接續晏師母的工作。柏教士是學教育的,因此負責剛成立的學校工作,而吉慧麗教士則作婦女工作。吉教士在第一浸信會教美語,而且在婦女探訪方面做得非常好,她的服事延伸到上海鄰近的鄉村。

  當柏教士的健康出現問題時,吉慧麗教士便接管她的工作,這對她而言不是容易的事,畢竟她的恩賜不是在教育方面。她特別喜歡傳福音給婦女們,在1899年她寫給國外傳道部的報告中,說到:「我必須特別提那些一直跟著我上聖經課的婦女們,她們是一群充滿信心又結果纍纍的人。」常陪在吉教士身邊做都市宣教工作的婦女是諸女土,她是曾幫助晏馬太牧師在蘇州設立教會的中國同工的遺孀。

  不僅擁有這個櫥子,在晏牧師的女兒(Anna-James Yates Seaman)離開中國返美居住時,「吉慧麗教士接續Mrs Seaman’s,照管這對宣教先鋒的墳墓。」當吉教士退休時,晏馬太牧師創立的第一浸信會的會友延續這個責任,並視它為他們的特權。

  當然,這個櫃子目睹在吉教士身上的一切悲與喜。當她在中國期間,浸信會的宣教工作相當增長,有許多的靈魂歸向耶穌基督。晏牧師夢想能將福音從上海到徐州,到鎮江然後再回到上海形成一個三角地帶,如今已美夢成真。在上海的晏摩氏女學校(Yates Academy )及滬江大學,就是分別為紀念晏馬太師母及晏馬太牧師,這兩位先鋒宣教士在教育事工上卓越表現的典範。
就政策面而言,這在中國並不是最好的時機。義和團拳亂事件對宣教士及其他外來工作人士來說,是一個非常危險的時間。當時孫中山先生看見蕭條的政治體制,並創立民主政府;在上海甚至全中國,因著第一次世界大戰之故,所有的宣教工作陷入艱難時期。

  山東大復興的浪潮,也對上海發生影響,然而這個小櫥子也歷經了這些年日。

第三個主人:高樂民教士

  1937年吉慧麗教士退休後,這個櫥子給了高樂民教士(Miss Inabelle Coleman),高教士在美國時擔任教職及編寫工作,1933年曾任美南浸信會國外傳道部的編輯部秘書。1940年到中國,是以教授身份擔任滬江大學的英文老師。1943年正式差派為宣教士,並繼續她在滬江大學的教職,直到1950年共產黨接收時才離開。

  高樂民教士的英文非常傑出,不管是說、是寫。她關愛學生們屬靈的狀況,猶如他們在英文上的精練。在她的宣教生涯中,向許許多多的青年人傳福音,而且對他們的影響很大,當中有一些人後來成為浸信會非常傑出的領導者。其中兩位因著她的服事而認識耶穌的學生是周聯華牧師和陸頌熙小姐,他們的生命為基督影響更多人。

  高教士在上海的服事,由於二次世界大戰中斷了,1942年被日本拘留,1943年遣返回美,一直到1946年才回到上海。1949年5月共產黨滋事,入侵上海,由於對中國人的愛,她堅持儘可能的撐著服事不走。但後來宣教士反倒成為中國基督徒的危險時,她帶著沈重的心情於1950年離開中國。

  1947年的大事,就是開始了浸會事工守望會,當時充滿了感謝與讚美,宣教士們和中國各浸信會教會一起,聚在第一浸信會慶祝,並恢復了他們的傳承。對所有參與這個慶祝會的人而言,這是令人個興奮的時刻,其中有一個年輕人是周聯華,他協助辦理慶祝會,也從這當中學習到晏馬太牧師夫婦的工作與奉獻精神。

在周聯華牧師家族五十七年

  1948年高樂民教士突然擔心,在她那裡的那份宣教紀念物,她深信如果共產黨進到上海,而這個櫥子留在宣教士家,那麼這個櫥子以及伴隨它的歷史,將隨之消失。她決定要將這個櫥子送給她以前的學生周聯華,當時他正在神學院進修。她非常確信他將成為未來的傳道人和浸信會領袖,而且他也一定能體會珍惜這個櫥子的歷史價值。她親自會見他的家人,並將這件寶貝交給他們保管,她清楚的知道,櫥子在中國人的家庭,是倖存的唯一機會。

  1948年櫥子送給了周聯華牧師,1949年當周牧師去美國時,將櫥子留下之時,特別交待家人,要妥善保管這個櫥子,更甚於其他任何他個人的東西。周牧師的母親和妹妹,為他們所愛的兒子和哥哥,小心奕奕的照管這個櫥子。雖然期間他們曾搬過家,從大房子搬到小很多的房子,她們仍然信實的將櫥子帶在身邊。

  1988年,當周聯華牧師能再次回到上海時,他很高興看見他的家人確實地保存了這件宣教紀念物。1998年台灣浸信會神學院成立「歷史資料中心」時,周牧師就想??下次回老家時把它帶回來。當然這當中費了一些周章才達成。2005年周牧師回上海參加弟弟的喪禮,回程時,他就將櫥子空運回台北。自1949年至2005年,這個櫥都在周牧師的家族。

目前這個櫥子展示在本院的「歷史資料中心」。我們竭誠的歡迎您前來參觀這個宣教士的寶貝。

◎晏馬太牧師夫婦在中國宣教四十多年。
◎吉慧麗教士在中國宣教四十三年。
◎高樂民教士在中國宣教十年。之後來到台灣,浸信會懷恩堂的副堂「樂民館」,就是以她為名。

更多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