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1月 30, 2005

聖誕之應驗


王琪/本院神道系專任教師

  慶祝聖誕之日子又近了,在二千多年前那位為天使所宣告,為牧羊人所傳揚喜信的小小嬰兒之誕生,為何成為普天同慶,年年紀念慶賀的日子,因為他的誕生是應驗了先知以賽亞所說童女i懷孕生子的預言,也應驗了彌迦所言出自小小的伯利?城中的那一位(彌5:2)統治者牧人君王(彌5:2-9)。然而他的誕生被稱為「聖」,到底應驗了什麼?

他應驗了由舊約以來神的許多應許(林後1:20)。最重要的是,這一位嬰兒的誕生,應驗了古希伯來,因在歷史上常受到綿延不絕的苦難與災禍,而預言中要來的,這一位救贖主彌賽亞,這位上帝的獨生子的降生,成為肉身顯現的彌賽亞。帶給全人類的救贖促成應許救恩的出現與應驗。他的誕生、虛己、顯現就是為了應許救恩的應驗。

  除了十二歲在聖殿說「我豈不應以我父的事為念」外,主耶穌按人的眼光是木匠的兒子,照一般人的情況長大,但聖誕應驗的意義要在主耶穌誕生約卅年後,主耶穌展開明確而有目標的公開傳道事工時,才能看得更為清楚,路加福音有清楚的記載。

彌賽亞基督使命的宣告「耶穌來到拿撒勒,就是他長大的地方。在安息日,照他平常的規矩進了會堂,站起來要念聖經。」(路4:16)

  首先,按路加福音特有的資料,路加提到這日他照「平常的規矩」進了拿撒勒早年歲月聽人宣讀律法的會堂(路4:17)。那天在會堂中,無疑已讀過律法書的經課,有人看見他站起來,就將當天以賽亞書經文交給他,他就站起來極自然地唸那會堂?當日事先指定的經課,iv唸到以賽亞書第六十一章一至二節有關耶和華僕人型彌賽亞的預言。這不是偶然的,這原為以賽亞宣告受神膏立,耶和華的僕人被差派向同胞所傳講的復興信息,以此安慰、鼓勵猶太人,所引用的經文。主耶穌在讀完論到彌賽亞將神的愛和憐憫帶給人的這話之後說,將在耶穌他自己的身上應驗(路4:18-19),這是主耶穌把有關彌賽亞的一些詞彙,用在他自己身上,這所讀的預言指明他在世上正要展開肩負的偉大彌賽亞的事工與使命。

「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路4:18)

  主的靈,即神的靈,聖靈在我身上,這是彌賽亞君王而有的屬靈經歷(賽11:2),有神的靈也是僕人型彌賽亞的資格(賽42:1)。耶穌念這句話可表達聖靈好像膏油,為了他的工作而膏他,他將「滿有聖靈的能力」來開始他的事工。事實上從童女由聖靈懷孕而生,到為世人釘在十字架上、復活,都是在聖靈的大能中成就的,使此話得以應驗。

  用膏膏我,指用聖靈塗我,可表達耶穌如君王、祭司、先知為神所膏所封立,有這三種的職份,符合希伯來人對彌賽亞的期待的三重意義。他的誕生,象徵有著彌賽亞的使命與差遣,如先知傳講神的信息,能帶來一個完整而最終的啟示;如祭司代人贖罪,能提供完全的救贖,且如君王在人心中掌權。

  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在描述耶穌主要的工作職責方面,可指其在世的工作是傳福音好的信息給那些受苦窮困、傷心的人。貧窮的人也可指謙卑的人,不僅指沒有錢的人,也是指缺乏心靈財富的人、屬靈上貧窮虛心的人。耶穌的福音是要帶領人與神直接交往並建立正確的關係,其他一切的關係都因之改變,這比解除人的疾病痛苦更具重要性。耶穌當日所讀的顯然是根據希臘文七十士譯本的版本與今日和合本的譯文略有出入,如耶穌沒有讀「醫好傷心的人」這句話,又讀了以賽亞書所沒有的「瞎眼的得看見. . .」這句話等。

「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路4:18)

  被擄的得釋放,原不是指從預言被擄的歷史經驗中獲釋,而是指因負債而被淪為奴隸的,甚至被囚禁之奴隸得開釋、解放(利25:10)。「瞎眼的得看見」,以賽亞書六十一章一節下原為「被囚的出監牢」,在舊約中常解為開瞎子的眼,可能是因囚在監牢內,生活在幽暗之中如同瞎子一樣(賽42:7),領被囚的出黑暗的牢獄,坐在黑暗中如同瞎眼的的出監牢,進入光中,重見光明得看見,故主耶穌使瞎眼的得看見。以表主受差遣到世上,要使人從身體各式各樣如同被關在監裡的人得釋放,不是政治性的,而是從肉身的束縛中得釋放。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是使受罪惡所捆綁並壓制的人,心境不再受限制。這表達主耶穌解救者的身分,他到世上來,是要成就這種使人被罪壓制、為私欲捆綁的心靈得釋放的工作,使他們從各樣的捆綁中獲得靈性上的自由。

「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路4:19)

  舊約中七個安息年後的第五十年為禧年(參利25:8-17),每五十年有一次,人在禧年中要彼此憐恤,律法規定在這一年要讓奴婢得釋放,使為奴者得自由、積欠債務的要得豁免,貧苦者得溫飽。貧窮人典賣祖傳產業可復得,可以平等的獲得新生的機會,解決經濟與社會的問題。以賽亞書為報告「耶和華的恩年」是同樣的意思,表示神要施恩與他的百姓。不過禧年在以色列是否真正實現過似無任何證據可尋。此處這句話應驗在耶穌身上,可以說耶穌的傳道就是表達上帝悅納人的禧年之開始,他的使命就如他所讀的要引導另一種表徵自由與復興的禧年來到,那不是只有一年,因是救恩的時代到來,也就是彌賽亞的世代的來到。

「於是把書捲起來,交還執事,就坐下。會堂裡的人都定睛看他。耶穌對他們說:今天這經應驗在你們耳中了。」(路4:20-21)

  耶穌對那些會堂?定睛看他的人宣佈這經應驗在你們耳中了,今天正是預言應驗的日子。耶穌從未自稱彌賽亞,但他宣佈的應驗(聖誕的應驗),表示以賽亞所預言的彌賽亞的使命與工作,就是他的使命與工作。表達舊約所言的彌賽亞要來拯救全人類的已經出現,已活活的站在人類中間,他本身就是所預言的這一位人類的救主,看到了耶穌就是看到了彌賽亞,他的來到世間、降生將成為彌賽亞預言的應驗。「今天」不可單指耶穌宣佈信息的那時代、或說話的那一日,這最初的「今天」已成為預言應驗時代的一部分,從那日起的時代就是神賜人救恩的時代,因應驗是表示繼續存在的狀況,賜福是將耶穌的傳道開始一直繼續下去。

彌賽亞基督使命的應驗「那將要來的是你嗎?」(路7:20)

  由施浸約翰的問題,可以證實主耶穌所宣讀的彌賽亞的使命,因耶穌的作為已開始應驗。  施浸約翰在坐監時聽到耶穌的事蹟,風聲傳遍了周圍所居之地,為眾人驚奇,歸榮耀與神時(路7:18)。施浸約翰並不懷疑驚訝於耶穌所作的事,乃是驚訝他沒有作的事。他因基督所採用的方法而感到困惑,這是約翰必須查證耶穌基督身份主要因素,因為他想基督既能行神蹟奇事,醫病趕鬼的神蹟,甚至使拿因寡婦的兒子死裡復活,有這樣的能力,遠超過一般人所期盼君王式的彌賽亞角色,那麼耶穌應像約翰自己一樣所傳的是審判的信息(太3:7-12),卻為何沒有鼓勵、煽動、率領猶太人反抗推翻當時羅馬帝國的暴政,復興猶太國,他希望主耶穌大刀闊斧使惡人遭報,在那個社會政治環境下有所作為。因他所見耶穌所行工作方式與他所想像的不一樣,與一般認知上的彌賽亞有極大的差異,不符他對彌賽亞期望,而表示失望,就打發他的兩個門徒去問耶穌,「那將要來的是你麼?還是我們等候別人呢?」(路7:19)你的誕生來到,應驗了那將要來的彌賽亞嗎?你是那真正的拯救者嗎?還是您只是與自己一樣是彌賽亞的先鋒使者,我們得耐心的去等候別人呢?這是反面的激將法,希望主耶穌若真是彌賽亞,當顯出彌賽亞的作為來。

  正如主耶穌在宣告其使命之應驗時,讀到報告神悅納的禧年時,就停止了,沒有接下去唸以賽亞書中「和我們神報仇的日子」這一句話,不是這句話不重要,而是耶穌在世,不是要應驗約翰所想像的,啟示文學中的那個末世性的,作為一位審判者的彌賽亞,他停在正是當時他在世上使命所及之處,引導那新的禧年到來。他是道道地地的來自上帝差遣之拯救者;公義的審判與報仇不是他道成肉身誕生的所要應驗的使命。「正當那時候,耶穌治好了許多有疾病的,受災患的,被惡鬼附著的,又開恩叫好些瞎子能看見。耶穌回答說:「你們去,把所看見所聽見的事告訴約翰,就是瞎子看見,瘸子行走,長大痳瘋的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路7:21-22)

  在約翰門徒來問的時候,比用言語回答更好,耶穌以自己所行的神蹟作為、醫病,醫治人們的痛苦、解除人的禍患的作為,這些具體的實例來回答,直接的方法,讓約翰的門徒,不只是耳聞主的教訓言語及事蹟,更是剛好親眼看見所聽說的。親眼看到耶穌讓好些瞎子恢復視力,使有病受苦的,一切肉身上的疾病痊癒得醫治。也應驗實現先知以賽亞所預言的話,「那時,瞎子的眼必睜開;聾子的耳必開通。那時,瘸子必跳躍像鹿」(賽35:5-6)。他真的成為貧窮人的福音,使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路4:18)。這些神蹟的目的不在傳述耶穌醫治的大能,而在說明他對人的同情、憐憫、幫助與救贖,使人從被惡鬼附著中,痛苦中得以釋放。

  耶穌要約翰的門徒,把所看見所聽見的彌賽亞的所為,當作證據回覆約翰,讓約翰更明白、更肯定耶穌有彌賽亞的能力和作為,他所傳的道和所行的神蹟是應驗著彌賽亞新紀元的標誌。他已應驗所宣告彌賽亞的使命與工作,向人宣佈他就是那位將要來的彌賽亞,即所期待的希臘文的基督。

  耶穌應驗的方式是要解除人的疾病和軟弱,是一位醫治者,肉身及屬靈的醫生,是赦罪的,是安撫破碎心靈的彌賽亞,且是生命的救贖者。誠然,主耶穌在世的救贖工作,是在加略山上以十字架救贖與復活來完成其應驗的,然而他彌賽亞的使命與工作今天仍繼續著,主耶穌還繼續不斷的工作與拯救,直到他再來的日子。今天在慶祝聖誕的前夕,這位聖誕的耶穌基督,仍能滿足普世那些飢餓、貧窮、赤身之人的需要。

  基督祂傳福音、醫治、解救的工作,也就是今日整個基督教事工的縮影。今日不忽視窮人,傳福音給貧窮的人,教會建立醫院減輕人的痛苦,使一切受轄制的因信福音,從功課、工作事業、前途、感情、婚姻各種壓力憂鬱痛苦中得以解除,得到自由的新生時,就更能使我們體會到聖誕之應驗。

更多閱讀...

走動神學


蔡瑞益牧師/本院院長

  今年六月22-24日本院專任教師和行政主管齊聚澎湖三天二夜,省思神學教育的過往與發展。「走動」這個思想深深扣住我們的心弦,感動是從馬太福音九章32-38的經節而來,耶穌帶領門徒走遍各城各鄉,教訓人、宣講天國的福音,又醫治各種疾病。走動就會看見需要,接著產生負擔,更以實際的禱告和行動回應事實的需求,神學無法抽離現實,是在時空歷史的現實中產生的,愈接近真實的環境,神學內容更有啟發的作用,所給予的幫助也更貼切、更實際。不單神學的研究需要走動,本院的各項聖工都需要走動,因此我們的同工以建立走動的神學院為本院的異象,為落實異象的推行,將有七項重點的發展計劃。建立走動的關係走動帶來互動與了解,激發同心事奉的感動,更聯絡主內一體的關係,當有生命的共通,就容易產生事工的合作。神學院老師將拜訪地區教會,了解教會需求,主講神學主日,分享神學院異象,差派神學生組成的訪問小組,鼓勵弟兄姊妹獻身傳道,支持神學教育。神學院亦將搭配聯會各部聖工建立同心合作的關係。

釐定走動的方向

  沒有主軸走動就沒有方向,什麼是我們的主軸?宣教是我們的主軸,本院要藉著宣教週的宣教教育、宣教禱告會,參與短宣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宣教心志,接待述職宣教士,輔導並差派學生海外宣教實習,提供空間作宣教團體行政辦公室之用,一年兩次短宣裝備營的招生,開設語言班,並鼓勵學生台、客語講道,並主持宣教的研究與座談會,一切活動都與完成主大使命有關聯。

分享走動的願景

  沒有工人就沒有工作,先呼召工人才有工場的服事,工人在哪裡呢?本院是群蒙神呼召傳道之人的結合,我們將在神學主日鼓勵並呼召更多人接受獻身傳道的裝備,指派專人跟進輔導,每年舉辦兩次神學體驗營,聯結福音團體,鼓勵福音團體的同工在神學院進修基督教研究碩士學位的課程,更以每年兩次招生,提升招考學生人數讓更多人接受裝備,成為受差遣的僕人、使女。造就走動的僕人 神學教育的使命是裝備服事神,服事教會及服事社會的僕人,要完成這崇高使命的挑戰,必須有優異的裝備系統,因此建構精緻深入的教育平台是必須的,學識、靈性及恩賜操練的平衡發展是我們所用的策略,學程與學制的規劃將回應時代的需求,增加圖書,購買網路期刊,舉辦學術講座,提升學術研究環境,並注重學生靈修習慣的培養及健全品格的塑造,更要加強學生在實習工作上的輔導,學習僕人事奉的操練。 

加快走動的速度  

  因著交通工具速度的加快及資訊網絡傳輸緊密的互動,全球化已成為現代的趨勢,全球化對基督徒而言並不是新名詞,主給我們的大使命就是作見証直到地極,因著電腦工具的使用,將使作見証的範圍加大,速度也將加快。本院將增聘資訊人員,建立線上報名機制,並發展遠距教學的課程,使更多因著時空受限的人可以得著造就。

徵募走動的支持

  神學教育需要人員、經費及代禱的支持才能正常運作,沒有具體支持系統,神學教育無法平穩的成長,多年來神藉著許多浸神之友支持本院,我們將更多徵募浸神之友有份於神學教育,我們希望在各地能找到各種義工,推動本院的聖工,最重要的是代禱網的建立,有更多的人為神學院代禱,使我們所作的都能蒙神喜悅。  

掌握走動的優勢

  多年來神學教育沒有被列在教育的體系內,是台灣整體教育的缺失,2004年四月立法院通過私校法第九條,准許神學院在教育部立案,雖然只是條文的小修正,但卻是神學教育一大步,對神學教育的發展將有很深遠的影響,這是神學教育發展的契機,本院將按著教育部所提出設校標準積極準備,基金、圖書、硬體的更新、設備的添購,並建構人事與會計制度以符合立案的需求。

  若沒有神的幫助是無法成就,唯有更仰望主才可完成,如詩人所說:「若非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若非耶和華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儆醒。」(詩127:1)

更多閱讀...

星期五, 11月 25, 2005

基督教與中國第一次相遇


吳昶興/本院專任老師

  本院在10月31日至11月3日舉辦基督教史講座,特別邀請在基督教與中國文化這個課題造詣精湛的朱心然博士主講,筆者藉此機會也談論基督教與中國的第一次相遇,也希望華人教會對此課題有更深入的認識。

  當耶穌要他的門徒奉他的名,傳悔改赦罪的道,從耶路撒冷起直到傳到萬邦(路24:47);又對他們說,直到地極做他的見證(徒1:8),當時這群尋常百姓如何理解「萬邦」、「地極」這樣的概念?在第一世紀的時候,恐怕無人有能力畫出真正完整的世界地圖,他們不僅不知道需跨海遠渡重洋的北極、南極、美洲、澳洲這些地方,恐怕連跟亞洲相接的中國都一無所知。
公元二十年希臘地理家Strabo在Geographika所繪製的球體地圖,看不到今日的俄羅斯、中國、阿富汗這些地方。但中國漢代的甘英、班超倒是已知有大秦(羅馬帝國),只是對大秦很陌生。門徒雖在第一、第二世紀許多地方建立教會的根基,不過由於對地理知識的貧乏,遲至七世紀東方教會才將福音傳到地極─中國長安,時為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又三年才建立第一間教堂(在長安的義寧坊),這時中國仍搞不清楚基督教的來歷,十分簡略的以宗教的發源地來命名基督教曰「波斯教」,這是錯的。等過了一百一十年,天寶四年九月唐玄宗發現錯誤才正名為「大秦教」,這第一次的相遇,竟是如此的朦朧,基督教也未在第一時間上書更正,反而等到一個世紀後,才由中國主動改正錯誤已久的資訊。

  過去,由於東方教會採納摩普綏的狄奧多(Theodore of Mopsuestia)與聶斯多留(Nestorius)的神學見解,在教會政治的運作下,被打成了異端,造成有許多教會也跟隨這樣的誤解,不承認他們是正統的基督教;另外由於路德改教的歷史淵源,造成之後的教會與天主教之間的不和,間接漠視1245年天主教教皇英諾森四世差派方濟會宣教士柏朗嘉賓的宣教歷史,更不用說明末清初天主教在中國宣教取得更大成果的歷史事實。有不少的更正教華人信徒是以英國浸禮會的宣教士馬禮遜在1807年入華來做為基督教進入中國的起點,然而,這不幸的讓基督教與帝國主義、殖民主義、洋槍大砲有扯不清的關係,使華人世界對基督教負面的觀感。

  1994年11月11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與東方教會的教宗Mar Dinkha IV簽署了《共同聲明》(Common Christological Declaration),恢復教會的情誼,天主教放棄了「以弗所會議」的毀謗。因此,更正教的信徒也應儘早修正錯誤已久的中國教會史觀,讓基督教的入華冠冕堂皇的從635年開始算起:「大秦國有上德曰阿羅本,占青雲而載真經,望風律以馳艱險,貞觀九祀至於長安。帝使宰臣房公玄齡,總杖西郊,賓迎入內,翻經書殿,問道禁闈。」(參《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10、11行)

  因此,基督教不是乘著大砲進來的,而是被待以上賓之禮在635年進入中國的。

更多閱讀...

星期日, 10月 30, 2005

五斗櫥的故事

by 圖書館館長費琳教士/楊方麗玲姊妹譯

  這樣的櫥子可以在許多的家中看見,不同的是它的背後有著一段特別的宣教故事。如果這個櫥子會說話,那麼它一定會告訴我們……

首位主人:晏馬太牧師夫婦

  宣教士晏馬太牧師夫婦(Dr. and Mrs. Matthew Tyson. & Eliza Moring Yates)是它的第一個主人,當年輕的晏牧師夫婦在1847年4月26日結婚後,便坐船來到中國。我們無法確定這個櫥子是和他們一起坐船來的,還是在他們1847年8月23日抵達上海的時候買的,晏牧師夫婦是美南浸信會在上海宣教的第一對宣教士夫妻。同年11月6日又有兩個宣教士家庭來到,並成立上海第一浸信會,當時有十位會友。

  我們的櫥子還要告訴我們:晏師母於1848為中國的孩子們創立了學校,該年她生下了女兒,並以Annie-James Yates為名,紀念她來上海途中因船難死去的宣教士。

  最令人興奮的工作是成立第一浸信會(通常都叫「老北門教會」),而且開始老北門福音站。原本承租的房子太小不夠用,所以搬進位於法租界的大房子,並將房子分給後來的宣教士們。

  這個櫥子見證了晏師母如何照顧那些母親因難產死亡的嬰兒;同時也看到在晏氏家庭中飽受疾病纏身的同時,仍年復一年的投入宣教工作。還目睹了在太平天國時,晏牧師在家中躲過從上海被接管到政府軍隊奪回該市的經歷,當時的宣教士住處和教會都身陷戰火前線,房屋破損嚴重,因此進行重建。

另一個十八年的故事

  另有一個十八年的故事,就是晏牧師家庭是美南浸信會唯一留下來在上海工作的宣教士。在美國內戰期間,晏牧師還應聘上海市府議會的口譯員工作,來賺取家用和宣教費用,上帝的恩典和供應總是及時的,雖然伴隨著艱難。在上海有一條「同孚路」(Yates Road),可能就是紀念他的。

晏牧師對中國這些失喪的人有很大的負擔,他看到有許許多多的人想要得著福音,但只有少數的人明白並願意委身基督。所以他每週講道十二次,以致過分使用聲帶而失聲,甚至無法說話,僅能發出微弱的私語,長達好幾年。但這些無法掩蓋他們看見每一個生命的改變、信心成長而且受浸加入教會的喜樂。教會會友自願奉獻來支持教會工作,並且開始新的事奉工場。最令他們欣喜的是新的宣教士陸續抵達,而且滿有信心的中國同工,也一起投入福音工作的擴展,甚至延伸至崑山、蘇州、鎮江等地。

  晏馬太牧師為了幫助新的宣教士,在學習語言時的需要,著手寫中文字典和詞彙,同時翻譯新約聖經成為當地常用的方言給上海地區的華人基督徒使用。1877年在上海舉行的「第一屆宣教士會議」中,晏馬太牧師分享「祖先崇拜」的論文,而晏師母則以「婦女工作」總編輯的身分,談到各宗派女宣教士在中國的工作。

  1888年3月7日,宣教先鋒晏馬太牧師安息主懷,晏師母仍在上海接續工作,直到1894年3月24日安息。四十七年間這對充滿信心的宣教士,將自己的生命交付給中國人。

第二個主人:吉慧麗教士

  1894年12月1 日,晏師母安息後,有一批新的宣教士來到上海,他們在晏牧師夫婦所奠定的根基下接續工作。其中有一位是吉慧麗教士(Miss Willie H. Kelly), 她得到晏馬太牧師夫婦用過的五斗櫥,陪伴她在上海的宣教日子,因著這個櫃子的轉移開始了另一段宣教故事。

  吉慧麗教士和柏樂緹教士(Miss Lottie W. Price)接續晏師母的工作。柏教士是學教育的,因此負責剛成立的學校工作,而吉慧麗教士則作婦女工作。吉教士在第一浸信會教美語,而且在婦女探訪方面做得非常好,她的服事延伸到上海鄰近的鄉村。

  當柏教士的健康出現問題時,吉慧麗教士便接管她的工作,這對她而言不是容易的事,畢竟她的恩賜不是在教育方面。她特別喜歡傳福音給婦女們,在1899年她寫給國外傳道部的報告中,說到:「我必須特別提那些一直跟著我上聖經課的婦女們,她們是一群充滿信心又結果纍纍的人。」常陪在吉教士身邊做都市宣教工作的婦女是諸女土,她是曾幫助晏馬太牧師在蘇州設立教會的中國同工的遺孀。

  不僅擁有這個櫥子,在晏牧師的女兒(Anna-James Yates Seaman)離開中國返美居住時,「吉慧麗教士接續Mrs Seaman’s,照管這對宣教先鋒的墳墓。」當吉教士退休時,晏馬太牧師創立的第一浸信會的會友延續這個責任,並視它為他們的特權。

  當然,這個櫃子目睹在吉教士身上的一切悲與喜。當她在中國期間,浸信會的宣教工作相當增長,有許多的靈魂歸向耶穌基督。晏牧師夢想能將福音從上海到徐州,到鎮江然後再回到上海形成一個三角地帶,如今已美夢成真。在上海的晏摩氏女學校(Yates Academy )及滬江大學,就是分別為紀念晏馬太師母及晏馬太牧師,這兩位先鋒宣教士在教育事工上卓越表現的典範。
就政策面而言,這在中國並不是最好的時機。義和團拳亂事件對宣教士及其他外來工作人士來說,是一個非常危險的時間。當時孫中山先生看見蕭條的政治體制,並創立民主政府;在上海甚至全中國,因著第一次世界大戰之故,所有的宣教工作陷入艱難時期。

  山東大復興的浪潮,也對上海發生影響,然而這個小櫥子也歷經了這些年日。

第三個主人:高樂民教士

  1937年吉慧麗教士退休後,這個櫥子給了高樂民教士(Miss Inabelle Coleman),高教士在美國時擔任教職及編寫工作,1933年曾任美南浸信會國外傳道部的編輯部秘書。1940年到中國,是以教授身份擔任滬江大學的英文老師。1943年正式差派為宣教士,並繼續她在滬江大學的教職,直到1950年共產黨接收時才離開。

  高樂民教士的英文非常傑出,不管是說、是寫。她關愛學生們屬靈的狀況,猶如他們在英文上的精練。在她的宣教生涯中,向許許多多的青年人傳福音,而且對他們的影響很大,當中有一些人後來成為浸信會非常傑出的領導者。其中兩位因著她的服事而認識耶穌的學生是周聯華牧師和陸頌熙小姐,他們的生命為基督影響更多人。

  高教士在上海的服事,由於二次世界大戰中斷了,1942年被日本拘留,1943年遣返回美,一直到1946年才回到上海。1949年5月共產黨滋事,入侵上海,由於對中國人的愛,她堅持儘可能的撐著服事不走。但後來宣教士反倒成為中國基督徒的危險時,她帶著沈重的心情於1950年離開中國。

  1947年的大事,就是開始了浸會事工守望會,當時充滿了感謝與讚美,宣教士們和中國各浸信會教會一起,聚在第一浸信會慶祝,並恢復了他們的傳承。對所有參與這個慶祝會的人而言,這是令人個興奮的時刻,其中有一個年輕人是周聯華,他協助辦理慶祝會,也從這當中學習到晏馬太牧師夫婦的工作與奉獻精神。

在周聯華牧師家族五十七年

  1948年高樂民教士突然擔心,在她那裡的那份宣教紀念物,她深信如果共產黨進到上海,而這個櫥子留在宣教士家,那麼這個櫥子以及伴隨它的歷史,將隨之消失。她決定要將這個櫥子送給她以前的學生周聯華,當時他正在神學院進修。她非常確信他將成為未來的傳道人和浸信會領袖,而且他也一定能體會珍惜這個櫥子的歷史價值。她親自會見他的家人,並將這件寶貝交給他們保管,她清楚的知道,櫥子在中國人的家庭,是倖存的唯一機會。

  1948年櫥子送給了周聯華牧師,1949年當周牧師去美國時,將櫥子留下之時,特別交待家人,要妥善保管這個櫥子,更甚於其他任何他個人的東西。周牧師的母親和妹妹,為他們所愛的兒子和哥哥,小心奕奕的照管這個櫥子。雖然期間他們曾搬過家,從大房子搬到小很多的房子,她們仍然信實的將櫥子帶在身邊。

  1988年,當周聯華牧師能再次回到上海時,他很高興看見他的家人確實地保存了這件宣教紀念物。1998年台灣浸信會神學院成立「歷史資料中心」時,周牧師就想??下次回老家時把它帶回來。當然這當中費了一些周章才達成。2005年周牧師回上海參加弟弟的喪禮,回程時,他就將櫥子空運回台北。自1949年至2005年,這個櫥都在周牧師的家族。

目前這個櫥子展示在本院的「歷史資料中心」。我們竭誠的歡迎您前來參觀這個宣教士的寶貝。

◎晏馬太牧師夫婦在中國宣教四十多年。
◎吉慧麗教士在中國宣教四十三年。
◎高樂民教士在中國宣教十年。之後來到台灣,浸信會懷恩堂的副堂「樂民館」,就是以她為名。

更多閱讀...

星期六, 10月 22, 2005

宣教萬里,從根基開始

江榮義牧師/本院宣教系專任教師

  許多人問我,如何成為一個宣 教師?如何有傳福音的熱忱?我自己本來以為:得了更高的學位,就可以成為一個成功的宣教師。其實,學了跨文化、宣教神學、人類學…甚至學了非洲土話,仍不能成為一個宣教師。對寫作有興趣的,可成為作家;對科學有興趣的,可成為科學家;對電腦有興趣的,成了電腦專家;他們不一定要對人有興趣,但有些科目,是必須對人有興趣的。正如醫生花了十年學醫,或心理學家對人心很了解,可惜,他們對人沒有興趣、也沒有愛,仍然與世人無益。原來學識只是工具,使人更有效的去瞭解人,幫助人。

  神創造宇宙萬物,也愛天空飛鳥,野地百合花,但耶穌並沒有為百合花及飛鳥釘十字架,而是為人捨命,因為神在萬物中,最大的興趣就是人,所以要成為宣教師,就要對人有興趣。在這一個人情淡薄的世代中,怎樣才能對人產生興趣呢?除非有美好的靈命,才有可能去愛神所最愛的人類。

  而且在聖經中,凡是成功的宣教師,成功的秘訣都與靈命有關。如約瑟,神與他同在。大衛因神公義的典章,一天七次讚美神。但以理一日三次靈修,他們固定的靈修生活,使他們能勝過一切的難關。

  今日在美國及加拿大,有許多神學院的教授發覺,花了很多時間、金錢栽培了神學生,得了高學位,卻不傳福音也不牧會。於是他們開始認真的思考,如何使學生更真實有效地為神的國度努力?最後結論是「回到聖經,從根基開始」將「靈命塑造」的課定為必修課。

聖經是一切知識、智慧的源頭

  早期的劍橋大學、牛津大學本是修道院,神學院,起初只是讀聖經、禱告,差遣了許多的宣教師到第三世界宣教。美國的哈佛、耶魯大學,起初只是教會,後來變成神學院,早期的哈佛是基督至上,一千畢業生中,差派了四百位宣教師,到世界各地;五百位當牧師;有些還當總統。後來其他的科系,文學,天文,地理,心理,哲學,科學…漸漸加進來,也漸漸變成世俗化,失去了屬靈的目標。

1.由聖經而產生出來的其他知識:
(1)歷史:聖經是人類歷史的作者,從創世到末世,從今生到來生,寫的清清楚楚。
(2)心理學:心理學家可以分析人心,而聖經說屬靈人能看透萬事。
(3)經濟學:聖經說:「施比受更為有福。」
(4)兵法:以利沙可以將敵國,王在枕頭邊講的機密說出來。
(5)未來學:先知可預言將來要發生的事。
(6)醫學:有神蹟隨著,證實所傳的道。
(7)文學:聖經是一本偉大的文學作品。
(8)倫理學:聖經的倫理品格遠超過世人。

聖經是人類一切知識智慧來源的大綱。

2.人們需要神的話
  有一位老牧師退休後,他的兒子來接棒,因為他們的教會,多是博士級的,有科學家,音樂家,藝術家,哲學博士。當他講一點有關心理方面的,心理學家坐在下面,講一點有關科學方面,科學作家坐在下面,他的兒子覺得有困難準備講章。就來問父親,父親說:「你的專長是什麼?」他說:「神的話。」父親說:「那就夠了!因為科學家需要神的話,心理學家需要神的話,音樂家需要神的話,藝術家需要神的話,哲學家需要神的話,他們若要聽科學,哲學可以去外面聽,不需要來教會,他們來教會,就是要聽神的話,你的專長就是要成為一個最能講解神話語的人。音樂家差來的就講音樂,電腦商人差來的講電腦,人壽公司差來的講人壽保險,魔鬼差來的就講鬼話,『神所差來的,就說神的話,因為神賜聖靈給他,是沒有限量的。』(約3:34)保羅是一位大有學問的人,但是他說:『從前我到你們那裡去,並沒有用高言大智對你們宣傳神的奧秘。因為我曾定了主意,在你們中間不知道別的,只知道耶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林前2:1-2)」

用神話語的爭戰

  「魔鬼對他說:『你若是神的兒子,可以吩咐這塊石頭變成食物。』耶穌回答說:『經上記著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魔鬼又領他上了高山,霎時間把天下的萬國都指給他看,對他說:『這一切權柄、榮華,我都要給你,因為這原是交付我的,我願意給誰就給誰。你若在我面前下拜,這都要歸你。』耶穌說:『經上記著說:當拜主你的神,單要事奉他。』魔鬼又領他到耶路撒冷去,叫他站在殿頂上,對他說:『你若是神的兒子,可以從這裡跳下去;因為經上記著說:主要為你吩咐他的使者保護你。他們要用手托著你,免得你的腳碰在石頭上。』耶穌對他說:『經上說:不可試探主你的神。』(路4:3-12)

  耶穌是神,他的話就是神的話,但他還是用聖經對付魔鬼,這原是給我們作榜樣,若耶穌需要用神的話來勝過魔鬼,何況我們呢?魔鬼背聖經,耶穌也背聖經,只有人不背,所以當魔鬼曲解神話語的時候,我們就受騙了。「箭袋充滿的人便為有福。他們在城門口和仇敵說話的時候,必不至於羞愧。」(詩127:5)腦袋充滿神話語的人有福了。他在城門口和魔鬼對話的時候,必不至羞愧。

背聖經的好處與重要性

  中國古代的教育,從小就要背四書五經,有話說:「半部倫語可以治天下。」小時雖然看不懂文言文,也要死背,等長大了就懂,甚至能以文言寫文章。

  猶太人從小五歲到十二歲,就要將全本的舊約聖經都背下來,便可成為公民,稱為律法之子。

  在科學上,如國父所說:「是知難行易」但在屬靈上是「背易知難」「知易行難」如背主禱文,小孩幾分鐘就背下來,但要真瞭解內容意思就要花很長的時間。要背哥林多前書十三章只花二十分鐘,但要明白且實踐,可能花了一生的時間還不完全懂。既是「背易知難」不如趁記憶力好時先背下來,之後再慢慢去晝夜思想而明白之。

  小時背下來,就一生永屬他,到老也不偏離。

  耶利米說:「我得著耶和華的言語就當食物吃了,因為你的言語是我心中的歡喜快樂。」看聖經而不背,有如水過鴨子背。將神的話吃下去,成為我們的營養,細胞,血肉,生命,且生命影響生命。光看不背不是你的,背了才成為你的。

  我在非洲賴比瑞亞班迪族宣教,他們每天只吃一餐,而且每天都只吃一種菜,就是地瓜葉,營養不夠。我若運一貨櫃蔬菜去,太貴了而且未到就爛了,最聰明的辦法就是買多樣種子去種,這種子就是背聖經。亮光只能講一次,講第二次時,人就說:「聽過了」,但神的話可不斷的發出新的亮光。

  背了聖經才會成為我們的維他命,我們今天有很多人追求IQ、EQ等,或追求維他命,養份等,我們除了物質的維他命外,我們還需要屬靈的維他命,使我們有屬靈的智慧,就必須去經歷神的話,不單是背神的話,更是要經歷神的話,因為看人結婚跟自己結婚是不一樣的,看人結婚是不痛不癢的,自己結婚是很興奮甚至整夜睡不著覺。我們要自己去經歷神,並且我們要將神的話當作至寶。

  當火燒房子時來不及搬所有的東西,你在火燒很旺的時候跑到屋子裡面做什麼?你要去拿最重要的東西對嗎?第一先把人救出來包括嬰孩,第二去拿最重要的金銀財寶等東西,所以當火來到時要拿最重要的,我們基督徒,最重要的就是神的話,譬如說你家有很多寶貝的書都是屬靈的亮光,如蔬菜的葉子,這些葉子你吃掉一片就少掉一片。聖經本身是種子,能夠不斷地長出新的菜葉,種子是不斷的成長,當你吃掉一粒蘋果還會再長蘋果,要抓住那重要的,你既然知道聖經是一切知識的源頭,抓住聖經,你就抓住智慧的源頭,就能發出很多的亮光。

  屬靈書籍會因著時代的過去而過去,譬如說馬丁路德那時候的亮光,我們現在看不太懂,那是因為我們沒有歐洲的時代背景,美國屬靈人寫的亮光,我們台灣人看不太懂,因為我們沒有美國人的背景,美國人看我們台灣人寫的亮光,也看不太懂,因他們也沒有我們中國的背景。所以,亮光是隨著天時、地利、人和而存在的,在當時可用的,換了時代就不太能用了。

  惟有聖經是跨時間、跨空間、跨文化、跨種族、跨性別、跨歷史、地理背景,甚至跨年齡、男女老少、它都能不斷地發出亮光,對人說話;這就是聖經和其它書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年齡,亮光也不一樣;聖經是一樣,但講出來的亮光卻不一樣;所以我們不能千篇一律地,把亮光套在別人身上。

以神的話為至寶

1.世界的聲音
  我們正活在一個資訊爆炸的世代,每一個資訊與潮流都在呼喚著你的參與,他們都說他們是最新,最熱門的,我們不能再無所不看,無所不聽,每會必到,毫無取捨,樣樣吸收,成了垃圾桶。

  「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4:23)我們要謹慎每日所輸入的資訊,我們的時間不多,所以要選世界上最好的音樂來聽,看世上最有價值的屬靈書,做最有價值的事。如果我很聰明,我可以樣樣看,如果我很笨,我就多背聖經。因為神的話能使愚昧人有智慧。

2.兔子與烏龜
  兔子象徵聰明人,不靠神只靠自己,到處跑,結果結錯婚,嫁錯人,投資倒閉,聲敗名裂。所羅門用七年建造聖殿,卻用十三年去建造宮殿,擺放妻妾的外邦神像,是最聰明也最笨。東方的博士走兩年,還找希律,害死了兩歲以下嬰孩。牧羊人單純,反而立刻見耶穌。烏龜象徵較愚昧的人,但天天背經禱告,單單倚靠神,二十年後就看出真不一樣。在那裡必有一條大道,稱為「聖路」:「污穢人不得經過,必專為贖民行走。行路的人雖愚昧,也不至失迷。」(賽35:8)

  兔子象徵聰明人,有1000 Giga bytes的硬碟,什麼節目都輸入但不倚靠神,沒有聖經;烏龜象徵較愚昧的,只有2 Giga bytes,他只將聖經背入;所以別人問他問題,他沒有自己的話,只用神的話回答。

  宋尚節被關在瘋人院一百九十三天,把聖經看了四十遍。聖經背得很熟,當他為主發狂時,就立刻流出活水江河來,帶領百萬同胞歸主。一般人若愛說長道短,當他發狂時,就一直罵人;整天看報紙的人,當他發狂時就報告新聞,「因為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太12:34)

  每日靈修所輸入的是什麼,出來的也是什麼。平常聖潔,大難臨頭時也是聖潔的,美好的品格不是一天造成的。

3.因為他心怎樣思量,他為人就是怎樣(箴23:7)
  人的思想充滿的是什麼,出來的就是什麼,希特勒為何殘殺六百萬猶太人?你要去研究他的童年,或者像尼采,史達琳、像默罕默德他的童年到底如何?我們去研究就會知道他為什麼會成為這樣的人。

  默罕默德他在的童年,是孤兒,首先母親養了一陣子就過逝,祖父帶不久又過逝了,又給親人帶,所受的淩辱、欺壓、憎恨留在裡面,心?想有一天等我長大了,我一定要報復。後來從麥地那回到麥加時候,把以前那些仇敵,他所痛恨的殺了。我們就可以知道,童年所受的傷害等到他長大報復的時候,是很可怕的。

  在一個沒有被愛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長大後也不會去愛人;心裡面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也作出來;包括我們過去所受的虐待,也會影響到我們的後來,不懂得愛人又會虐待人。所以,我們要小心,曉得我們所輸入到腦海裡的是什麼。

  一般人抓住機會,但是聰明人會創造機會,而我們要如何創造機會?我想最聰明的人是立定心志背聖經,「背聖經」就是為自己創造一個好土的機會,假若你這粒種子老是撒在荊棘裡面,受虐待、受摧毀,你長出來的不會是好東西,如果你為你自己建立一個屬靈的環境,背神話語的環境,這樣你就可以成為一個更完美的人,正如為自己預備一塊好土,就長三十倍六十倍,一百倍的。

  像孟母三遷,就是把自己放在好環境裡;「背神的話」,就是把自己放在屬靈的好環境裡。我們追求的復興,不是那種每年一度的奮興,佈道會、培靈會、奮興會來了,就很熱心,等到奮興會一過了,就回到低潮;一年又一年,後來還是原地踏步。我們所需要的復興,是每天不斷地靈修、親近神,是「向上的」靈命追求。

開到水深之處─話語的能力

  「耶穌對西門說:『把船開到水深之處下網打魚』,西門說:『夫子,我們整夜勞力並沒有打著什麼,但依從你的話我就下網。』他們下了網就圈住許多魚,網顯些裂開,便招呼那隻船上的同伴來幫助,他們就把魚裝滿了兩隻船,甚至船要沉下去。」

  船必須開到水深之處。水淺之處打不到魚,要開到水深之處才會有魚。當我們有主的話就有能力,沒有主的話就沒有能力。彼得說我們整夜勞力都打不著半條魚,但主耶穌的話一來,能力就來;能力一來,神蹟就來;神蹟一來,事情就成;所以我們需要有主的話。

  為何我們說話不得成,而主的話一句就成呢?我們用人花很多力氣絞盡了腦汁才能作成的事,在神只要一句話就成,他命立就立,說成就成,這是何等省時間的事!所以我們必須有神的話,而這話是「瑞瑪」(Rhema)??是神藉著聖靈的言語,能夠使一切改變。這能力從何而來?有這麼多魚,是因為我們把船開到水深之處,「水深之處」代表著我們必須追求屬靈的深度,至於魚怎麼來,來多少,不是我們能計劃的,這是神的工作。

  美國一位非常出名的神學院長說:「我們只管盡量追求深度,神就自然會負責他的廣度。」「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神叫他生長。可見栽種的算不得甚麼,澆灌的也算不得甚麼,只在那叫他生長的神。」(林前3:6-7)

  我們常替神計劃,規定蘋果的顏色、高度、密度,枝子應靠左彎或靠右彎,及一年要長幾顆蘋果,才算是教會增長;果樹長的樣子主權不在我們,「只在那叫他生長的神。」成果、榮耀是屬乎神。我們只管追求裡面的深度,內在的生命;不要去追求外面;要多追求裡面。注意外面成果、榮耀,會使人驕傲而失去起初的愛心;外面的成果、榮耀,是屬呼神。既是神作的,就勿看、勿誇、勿奪主尊榮,要立志作無名的傳道者。

  當我們對非基督徒傳福音時,神的話10%,人的話佔 90%;當我們對基督徒傳福音時,神的話30%,人的話佔 70%;當我們對神學生講課時,神的話50% 人的話佔 50%;當我對牧師勉勵時,神的話70%,人的話佔 30%。

  你曾否聽過100%皆神的話的講台呢?沒有,除非你是先知,當先知被聖靈感動的時候,神的話是百分之百的臨到他們。所以,當你背聖經的時候,就可以讓當年感動先知的靈,再一次的來感動你。

兩種價值觀

1.屬世的價值觀
  世界的價值觀,在世上的地位,有平民、鄰長、里長、鄉長、鎮長、市長,部長、縣轄市長、行政院長,做總統,作王等,或者是學歷方面的地位,一般如:幼稚園、小學、國中、高中、大學、碩士,博士,或是超博士等等,其實這些在神的眼中都算不得什麼。

2.屬靈的價值觀
  屬靈的價值觀是向著屬靈的高處行,我們本是世人,我們慕道、信主重生得救而且受洗加入教會,天天背聖經禱告,而且奉獻一生為主而活,蒙召為主使用,讀神學作主的門徒,被聖靈充滿,結出聖靈的九種果子及各種屬靈恩賜來,蒙神揀選。

  經上記著說:「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蒙召讀神學的有100人,讀到畢業的有90人,畢業後作牧師的有80人,服事三十年的剩50人,至死忠心的剩30人。 願我們成為蒙神揀選的人,並且竭力追求過成聖的生活,作聖潔的神人。

  又願我們靈命登峰造極,如保羅(有三層天的經歷)、亞伯拉罕或像摩西,他是神的朋友,「以後以色列中再沒有興起先知像摩西的;他是耶和華面對面所認識的。」(申34:10)最好能像以諾與神同行三百年。若能與神同行一小時,我就已感激不盡,何況是一生與神同行,那更是好得無比。

更多閱讀...

你這屬神的人

蔡瑞益牧師/本院院長

  使徒保羅提攜後進,對他的同工提摩太給予適切的指導,他提醒提摩太說:「但你這屬神的人」(提前6:11),這是一種強調的表達法,保羅對提摩太有很高的期許,?對要與當時的假牧師有區隔,因為提摩太與他是們不同,他是屬神的人,現代中文譯本將「屬神的人」譯為「神所重用的人」。何謂「神所重用的人」?神的標準與世人的標準不同,人看外面,神看內心;人用數量與大小衡量工作的成就,但神看重成長的生命。
如何行才能成為神所重用的僕人呢?


要明白神的旨意

  「屬神的人」常出現於舊約,用於稱謂神的僕人,如摩西、撒母耳及先知。他們的主要職責,是將神的旨意和信息傳遞給神的百姓。神是主,他們是主的僕人,主如何吩咐,他們就照樣傳,不能照自己的意思,只能照著神的旨意。因此,常等候在主面前,是必要的。惟有從主而來的恩言,才是僕人的信息內容。聖經是神所默示,是神啟示的記錄,要成為神所重用的僕人,就必須深研聖經,清楚明白神的旨意。
保羅勸誡提摩太:「要按照正意分解真理的道,作無愧的工人。」因此神學院的各種訓練,都是要幫助學生了解聖經,每一種學科都有用處,都是從不同的角度來引學生認識神和明白衪的旨意。
要追求生命的長進

  提摩太所面對的假教師,具有自高自大,喜歡辯論,喜歡在字句上吹毛求疵,因而造成嫉妒、?謗、猜疑、無休無止的爭吵,以宗教為得利的門路等情形,保羅要提摩太逃避不造就人的事。不單要逃避,更要積極建立好的品德與性格。事奉工作的果效與好的品德和性格有密切關係,沒有好的品德和性格,工作無法推動,事奉也很難被人所接納,生命的見證要在工作之先,沒有好的生命見證,工作無法進行,因此生命的長進和成熟是非常必要的。

  保羅要提摩太「追求公義、敬虔、信心、愛心、忍耐和溫柔。」公義是指從神的律法來察看都是正確的。因此,公義的必要條件是先明白神的旨意;人若常背誦神的話語並晝夜思想,才有公義的可能;才能產生公義的品格。敬虔的意思就是像神一樣,積極將神的屬性這出來,才能越來越像神,言語是敬虔最易見到的指標,保羅要提摩太棄?那世俗言語和老婦荒渺的話,不要在言語上叫人小看他年輕。信心是指值得信任的品格,亦即能否得到別人的信任?信任是累積所成的,平時說話算話嗎?

  愛心是滿足別人基本需要,真愛是不求回報的付出,願意為別人犧牲自己。忍耐是在苦難、折磨、迫害、管教中仍有喜樂。忍耐是以試煉和苦難為友,讓試煉和苦難來美化我們的品格。溫柔不是軟弱而是受神管制的力量。溫柔是將我們的權利交給神讓衪透過我們顯出衪的平安與大能。溫柔將我們一生中又又難又重的擔子,換成基督又容易又輕省的軛。

要釐定目標全然擺上

  保羅鼓勵提摩太「你要為真道打那美好的仗,持定永生,你為此被召也在許多見證人面前,已經作了那美好的見證」(提前6:12),現代中文譯本譯為「在信仰的競賽上要盡力奔跑,為自己贏得永恆的生命,就是為了這個目的,蒙上帝呼召,在許多人面前公開宣認那美好的信仰。」
每一運動場上的競賽者一定有自己的目標,在許多見證人面前作美好的見證持定永生,這就是傳道者蒙召之所在,也是傳道人的目標,當目標確定後就要全力以赴,盡心盡性盡意盡力的愛神沒有保留,全力以赴,全心擺上,這是事奉者的態度。

  要成為神所重用的僕人一定有其必要的條件,提摩太前書六章十一至十二節給我們很好的指導,要多親近神,明白神的旨意,這是作無愧工人的要件,比傳講還重要的是用生命事奉,傳道者的品格和性格比傳講的信息重要,人經常先接受人再接受他的信息,因此生命的見證特別重要。有見證也要有事奉,而事奉一定要有目標,事奉者要有被召的使命感,並用全力以赴的精神,盡心竭力的擺上,事奉才會有果效。


更多閱讀...

星期日, 9月 25, 2005

當神學遇上管理學:再思走動神學


吳昶興/本院專任老師


  上期院訊談論本院神學教育走向,有個新的神學名詞「走動神學」出現,許多人對此大感興趣。究竟「走動」和「神學」是怎麼接上的?耶穌為了福音之故走遍各城各鄉,這是必要的,從事神學教育也要如此嗎?

  走動神學的「走動」來自新興的管理方式「走動管理學」,這是史丹福大學帕斯卡(Richard Pascale)教授所提出,所謂「走動管理」(management by walking around,簡稱MBWA)是一種加強機構主管、員工和顧客三方的一種管理制度,管理人須經常四處走動,和員工、顧客作直接的溝通,以瞭解工作的進度與困難、員工的能力與意見、顧客接受的服務情況與要求。MBWA是在解決管理上的問題,即管理人相信威權或過分相信授權,以致員工與管理人之間在期望值與工作成果造成落差的問題,所以MBWA便是針對管理人忽視與員工一齊站在前線所提出的解決方法。因此,「走動」的概念基本在解決上級與下級的管理與互動的方式,使得自身創造出來的產值進而符合顧客的期待。

  筆者認為,應用管理學的概念在神學教育上是無可厚非,但應留意神學院與教會之間並無直接管理的關係,教牧人員或是弟兄姊妹只是神學院教育的對象,而不是管理的對象,若真要使用這套管理方法,則是神學院的主事者在現有的教育體制內去處理上級與下級的關係,而非將管理層面延伸至神學院以外的區塊,這樣恐怕只會模糊彼此專業的界限。管理的本質是在於協調,而非將描述管理的現象當作內容或是本質,因此將管理學名詞接植在神學上,而不對神學教育的內容加以檢討消化,將會使這個神學名詞空洞化,況且管理學與神學在目的上原本就南轅北轍,一個理論如果沒有實質內容的話,恐怕很難贏得別人的認同。因此,筆者更加關心的是「神學」,而非「走動」,提供給信徒什麼樣的內容,遠比提供的方法更重要,因為多數在台灣的神學院在神學研究的質與量,一直很難在台灣的教會與社會發出有力的聲音來。

  假若,「走動」只是在呈現一種新的神學院管理方式,筆者倒是很樂見神學院在管理方式引進了MBWA,藉著聆聽、聯繫、收集意見、廣開言論,改善事工效率,使大家相處融洽,建立團隊事奉,這倒是很有意義的管理方式。畢竟,過去台灣神學院校的主事者進行管理時,多是依靠個人主觀經驗,採用一些特殊的管理方法,缺乏客觀性的管理方法。一旦接替人選改變,或是環境發生變化,就會造成主事者不知加以變化,進而產生管理不當的後果。筆者論述走動神學這個議題,乃期盼神學院的主事者能領會真正的方法,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根據具體的情況採用適合的管理方法,從而有效地達到神學教育的目的。


更多閱讀...

星期二, 9月 06, 2005

亞洲浸信會神學研究院第廿一屆畢業典禮

蔡鄭賜珍師母受頒博士肩帶


蔡鄭賜珍師母是蔡院長的夫人
主修教會教育,論文題目是:
兒童基督教教育創意美勞活動研究

願主繼續賜服她前面的事奉
以她的專業幫助教會的弟兄姊妹
更多閱讀...

開學典禮

亞洲浸信會研究院香港總部教務長
譚司提反博士開學典禮證道


譚博士證道的題目:
去、浸、教──實踐大使命

譚博士(左)以廣東話證道
王偉強牧師翻譯
更多閱讀...

新生訓練

新生訓練閉幕禮拜

今年本院新生共有52名。
新生訓練從8月25日至29日結束
願神賜福祂呼召的僕人使女
在奔跑天國的路上
打美好的勝仗
更多閱讀...

星期四, 9月 01, 2005

台灣浸信會神學院學術年刊2005‧基督教與華人釋經

台灣浸信會神學院學術年刊2005‧基督教與華人釋經

目錄

作者簡介.................................................................................... iii
稿例........................................................................................... vii
院史........................................................................................... 1
2005年畢結業生........................................................................... 2
學位統計..................................................................................... 6
學生統計..................................................................................... 8
亞神.畢業論文........................................................................... 9

主題專文/Main Article

敘事解經法.................................................................... 王 琪 13
Interpreting the Bible in Chinese Context................ Winston Crawley 29
明末福建宣教的開山鼻祖─艾儒略及其傳教策略之研究....... 吳昶興 41
洛格斯基督論的護教面─護教士游斯丁的處境化基督論(二).............................................................................. 譚國才 59

其他專文/Other Article

到民間去!─徐寶謙與黎川基督教農村服務運動!.............. 許頌聲 73
Jesus Christ and Baptist Women: The Heritage and Hope of Asia (2)........................................................................ Catherine B. Allen 91

書評/Book Review

書評─《基道釋經手冊》................................................. 陳壽穗 131
書評─Revelation............................................................. 陳壽穗 135
Response to Jesus in Beijing: How Christianity is Transforming China and Changing the Global Balance of Power by David Aikman ........................................................................... Samuel Pearson 137
評大衛·埃克曼的《耶穌在北京─基督教如何正在改造中國以及改變全球的勢力均衡》......................................................................... 撒母爾.皮爾森 145
Response to Jesus in Beijing: How Christianity is Transforming China and Changing the Global Balance of Power by David Aikman ............................................................................... Faye Pearson 151
評大衛·埃克曼的《耶穌在北京─基督教如何正在改造中國以及改變全球的勢力均衡》......................................................................... 裴斐 157

會議/Conference paper

神學、教會、宣教三方面的平衡發展................................. 江榮義 163

分享/Sharing

「智慧的言語」之詮譯.................................................... 蔡瑞益 173

回應 單..................................................................................... 177
版權 頁..................................................................................... 179
更多閱讀...

星期二, 8月 16, 2005

雨過天晴

作者:張真光牧師/本院前任院長

  列王記上十九章三至八節:「以利亞見這光景,就起來逃命,到了猶大的別是巴,將僕人留在那裡。自己在曠野走了一日的路程,來到一棵羅騰樹下。就坐在那裡求死,說:『耶和華阿,罷了。求你取我的性命,因為我不勝於我的列祖。』他就躺在羅騰樹下,睡著了。有一個天使拍他,說:『起來喫罷。』他觀看見頭旁有一瓶水,與炭火燒的餅,他就喫了喝了,仍然躺下。耶和華的使者第二次來拍他,說:『起來喫罷,因為你當走的路甚遠。』他就起來喫了喝了,仗著這飲食的力,走了四十晝夜,到了神的山,就是何烈山。」

  我不是氣象家,我只是想到聖經上,那時是大雨過後,「雨過天睛」沒想到,帶來那麼大的雨給台灣。

  在二十四年以前,在同一場合裡,我曾經用「一小片雲」,講過一篇道;我不知道那一小片雲後,有沒有下雨?。但我今天是接著講,在那一小片雲之後的續集。當雨水停了以後,他們感到有點緊張,也有點失望。我們剛剛所讀的聖經,在列王記上十九章,那個時候「亞哈將以利亞一切所行的,和他用刀殺眾先知的事,都告訴耶洗別。耶洗別就差遣人去見以利亞,告訴他說,明日約在這時候,我若不使你的性命像那些人的性命一樣,願神明重重的降罰與我。」(王下19:1-2) 。

小心轟轟烈烈

  一個大先知以利亞,在迦密山上曾經行過那麼樣轟轟烈烈的大神蹟;這個轟轟烈烈的事件過後,有國王的太太耶洗別來向他傳遞警告,他就嚇壞了,他就起來逃跑。

  聖經告訴我們,他就跑到一棵羅騰樹下,甚至他在那?求死。(求死不代表要自殺,也不等於自殺。求死,只是求上帝把他的性命拿去,他可以早一點回天家。)

  我不知道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同樣有一位先知約拿,他奉上帝的命,到尼尼微城去宣告上帝的警告,尼尼微城上上下下,連國王到老百姓都悔改了;所以,上帝就沒有降那個災難在尼尼微;而約拿卻是一肚子不高興。他坐在蓖麻樹下,上帝安排了一條蟲,把他的蓖麻樹吃掉了,有太陽晒在他的頭上,把他晒得發暈,他就在那裡求死。我再說求死不等於自殺。

  我們曉得,當我們作上帝的僕人的時候,我們會藉著上帝的力量,上帝的吩咐,作一些轟轟烈烈的事情;但是,這一些轟轟烈烈的事情,並不代表我們會永遠轟轟烈烈。當轟轟烈烈的事過去的時候,這些偉大的人也會想到求上帝把他們接走。

  在這一大段聖經之中,轟轟烈烈可分為有兩種,一種就是自己的轟轟烈烈,好像以利亞在迦密山上,他何等的威風,何等的光榮,為上帝作了何等偉大的見證??轟轟烈烈。像約拿在尼尼微微城,他在那裡宣佈上帝的警告,使全國都悔改了,這是何等的轟轟烈烈,但這一切都會過去。

  除了人的轟轟烈烈以外,也有環境的轟轟烈烈。

  我們剛剛所看到,在列王記上十九章,當以利亞到了何烈山以後,「他在那裡進了一個洞,就住在洞中。耶和華的話臨到他說,以利亞阿,你在這裡作甚麼。他說,我為耶和華萬軍之神大發熱心,因為以色列人背棄了你的約,毀壞了你的壇,用刀殺了你的先知,只剩下我一個人…」

  聖經告訴我們說:「耶和華說,你出來站在山上,在我面前。那時耶和華從那裡經過,在他面前有烈風大作,崩山碎石,耶和華卻不在風中。風後地震,耶和華卻不在其中。地震後有火,耶和華也不在火中。火後有微小的聲音。以利亞聽見,就用外衣蒙上臉,出來站在洞口。有聲音向他說,以利亞阿,你在這裡作甚麼。他說,我為耶和華萬軍之神大發熱心。」(王下19:9-13)

  這是環境的轟轟烈烈,當上帝叫他從那裡出來的時候,有大的風在那裡經過,耶和華卻不在風裡面;有地震,耶和華卻不在地震裡面:有火,耶和華也不在火中。而耶和華卻在那個「微小的聲音」裡面。

注意上帝微小的聲音

  很多時候,我們看到那個轟轟烈烈的環境,但上帝卻不在那裡。上帝的工作有些時候,是用那些微小的聲音來通知我們;所以,要注意那些那些微小的聲音,不要單單尋求那些轟轟烈烈。

  上帝的工作,最偉大的工作,就是給予生命;在生命裡面,生長是上帝所作最偉大的工作之一,是沒有人能作的。但生長是沒有聲音的,你聽見那一個人過了幾天,ㄎㄧ.ㄌㄧ.ㄎㄚ.ㄌㄚ,ㄎㄧ.ㄌㄧ.ㄎㄚ.ㄌㄚ,身體就長起來了,骨頭也長起來了?沒有!生長是沒有聲音的。

  上帝的作為往往是比較沒有聲音的,包括大衛要準備建殿的時候,他為上帝的殿所準備的材料,他是先在山裡面把它鑿好。為什麼先把它鑿好?因為在建殿的時候是不需要聲音的。所以,在現在這個時刻,我們喜歡熱哄哄的時候,要多注意上帝微小的聲音。

  當以利亞藉著上帝所賜的餅和水,上帝給他一些任務,要他去完成。在列王記上十九章十五至十八節:「耶和華對他說,你回去,從曠野往大馬色去。到了那裡,就要膏哈薛作亞蘭王。」

  很奇怪,一個以色列的先知,上帝卻要他去膏一個亞蘭王,敵人的國王。「又膏寧示的孫子耶戶作以色列王。」這個耶戶以後,要把現任的亞哈國王去掉。上帝要他去膏那麼樣的一個人,來處理現任的國王。第三個任務是要他去「膏亞伯米何拉人沙法的兒子以利沙作先知接續你。」要膏以利沙作先知來取代他自己。

  以利沙是以利亞的學生,以利沙有一天也跟你們一樣,要畢業了。我相信我們同學對聖經都很熟悉,所以,都知道以利沙要畢業的光景。

  當以利沙要畢業的時候,就是以利亞要離開他的時候。他就跟著以利亞,死都不讓他走開,別人告訴他,你的老師要走了,你要小心。他就叫他們不要講話,他就一直跟,一直跟到何烈山。

  「以利亞對以利沙說,我未曾被接去離開你,你要我為你作甚麼,只管求我。以利沙說,願感動你的靈加倍的感動我。以利亞說,你所求的難得,雖然如此,我被接去離開你的時候,你若看見我,就必得著;不然,必得不著了。」(王下2:10)

  一個老師問一個學生說,學生啊!我要離開了,你要我給你什麼?這個有信心的以利沙,向他要的不是他的外衣,不是老師的書籍,不是他的衣砵,他只是要求他的老師說,「但願感動你的靈,加倍的感動我」。

  以利亞是一位先知,他知道他學生要的東西,他沒有辦法給他。我們人都要知道,我們沒有辦法給人什麼東西;若不是上帝賞賜給我們的,人什麼都沒有。

  所以,以利亞就跟以利沙說,「你所求的難得」,意思是我沒有把握給你,你所求的不是我能給的,我不能答應你,我沒有能力給你。所以,以利沙就要等候。

你所求的難得
  
  今天,我的第二個題目就是「你所求的難得」。為什麼不寫這個題目在節目單上呢?因為這個題目實在是不會給我們太大的希望。

  我不知道我們今天的畢業生,是不是求這個難得的事情,還是求那個容易得到的事情。這件事情難得,因為不是人能夠給的。

  以利亞是一個很誠實的老師,他告訴他的學生說,你所求的「難得」,我沒有能力,這不是我能給的。 在同樣的聖經當中,也有另一件事情,是我們知道,是「難得」的。

  就是當時的亞哈,他看上了一塊田,這塊田,大概各位都知道,那塊田是拿伯的葡萄園,拿伯的葡萄園靠近亞哈的田地。所以,亞哈看那塊田,實在很美,愈看愈美,所以他就想要要,可是,他所求的難得。

  他碰到拿伯這樣一個人,他是耶斯列人,不是以色列人。亞哈要去向拿伯要這塊田,他就說,拿伯啊,你知道我為什麼要你這塊田啊?因為你這塊田,靠近我的田。所以我要你的這塊田。他跟拿伯說,我可以跟你換,跟你換地,你一畝地我可以跟你換兩畝地,地換地,不然你也可以賣給我,我也可以給你銀子。

  這位不是以色列百姓的拿伯,回答亞哈說:「我敬畏耶和華、萬不敢將我先人留下的產業給你。」(王上21:3)他是一個外邦人,他說:「我敬畏耶和華、萬不敢將我先人留下的產業給你。」那個意思說:我也不賣,也不換,我就要死守著,我先人留下來的這塊田。

  各位都知道,其結果是這塊田還是落到亞哈的手裡。他們用了各種人的方法,開始的時候,他是想用正當的方法,來跟他換,來跟他買。可是因為這位拿伯先生不知趣,他要死守著這塊田。他的先人留給他的這塊田,他也不賣,也不換。所以,他們就用人的方法;他們以為「人定勝天」,所以,就用人的方法,把這塊田取去了,拿伯也死了。可是,這個最後的結局是可怕的。

  今天我們知道,很多的時候我們會碰到一些事情,是我們想要,可是「難得」的。雖然「難得」,如果上帝給我們,我們還是可以得著。但是,千萬不要用人的方法。

  以利沙求加倍的靈要感動他。這件事是難得,可是以利沙好像是得著了,因為他看見以利亞乘著火車火馬離開了。

  上帝要常常來看我們,看我們所求的是什麼。今天我們一個學生要離開學校的時候,你要向你的老師們所求的是什麼?上帝要來看。你是來求一個學位嗎?你是來求一些知識嗎?你是來求一些地位嗎?你還是求一些財富嗎?

  上帝要看。上帝要根據我們所求的,來衡量我們。

  在歷史上,所羅門所求的是智慧。我們都知道,所羅門所求的是智慧。當所羅門求智慧的時候,聖經上告訴我們:「所羅門因為求這事,就蒙主喜悅。上帝對他說,你既然求這事,不為自己求壽,求富,也不求滅絕你仇敵的性命,單求智慧可以聽訟。我就應允你所求的,賜你聰明智慧,甚至在你以前沒有像你的,在你以後也沒有像你的。你所沒有求的我也賜給你,就是富足,尊榮,使你在世的日子,列王中沒有一個能比你的。」(王上3:10-13)

  因為,所羅門所求的蒙上帝的悅納;所以,上帝不但把智慧賞賜給他,並且也把他所沒有求的,也賞賜給他。如果所羅門開始就求富貴的話,上帝就說,好啦!你這個人反正也沒什麼用,錢給你就好了,以後就沒有了。

  如果當時所羅門說,我要滅絕我一切仇敵,上帝可能也能辦得到,上帝卻不會因此給他智慧。但是,所羅門所求的是智慧,所以,上帝很悅納,上帝非常的高興。所以說:「連你所沒有求的,我也給你。」

  在新約馬可福音第十章,那裡有一個瞎子,名叫巴底買。當耶穌經過那裡的時候,巴底買在那裡大聲喊著說:「大衛的子孫耶穌阿,可憐我罷。」耶穌就站下來,耶穌問他說,你「要我為你作甚麼?」巴底買可以求一百塊、也可以求一千塊、甚至可以求一萬塊,他可以求一棟房子,可是他都沒有。

  他說,主耶穌!「我要能看見。」「我要能看見。」因為別的人不能給我,讓我能看見;只有主耶穌你,你可以給我,讓我能看見;所以,我向別人要的,可能是一百塊,可是我跟你要的,就不是一百塊,我向你要的就是使我能看見。耶穌就動了慈心,就讓他看見了。

  有一個人,他坐在美門口,是個癱子,當彼得、約翰經過那裡的時候,他還是求賙濟,他還是求彼得、約翰賙濟他。不過幸虧彼得、約翰沒有帶錢包,他們就跟他說:「對不起啊!金錢我都沒有,但是,我要把我所有的你,就請你起來,走吧!」

  這不是他求的,這是意外,他求的是賙濟;可是幸好彼得、約翰沒有帶錢包,如果那天彼得、約翰帶錢包,他只能拿到一百塊。

  上帝要看我們所求的是什麼?要按著我們所求的,來賞賜給我們。

  神的僕人不要再向人求賙濟。有少數的,也許是別的宗派的宣教士,在過去的歷史中,會把中國的傳道人變成一個只會求賙濟的人。有些教會領袖也會把傳道人變成一個只會求賙濟的人。

  傳道人不應該求賙濟,傳道人應該求的是,金銀我都沒有,把我所有的給你的,就是把上帝的靈給你。今天,以利沙所求的,是求感動以利亞的靈,加倍的感動他。可惜的是,以利沙的僕人基哈西,基哈西求的是乃縵的饋贈,幾件衣服,幾個銀子。他同時也得著了乃縵的大麻瘋。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我們所求的,是非常非常的重要。上帝要看我們究意所求的是什麼,上帝會按著我們所求的,來賞賜給我們。

  很多的時候,我們所求的,不一定能蒙上帝的喜悅。神的僕人要向上帝來求那「難得」的。我不是叫你們起貪心,但是,為了以後你們要牧養的百姓,你要向上帝來求那些「難得」的。要求只有上帝能給的東西,不要求那些人能給你的東西。

  我不知道我們的同學會覺得你們的老師,像我這樣的,能給你們什麼?我也常聽說,某某人還有什麼東西可以給我們呢?除了「kol, ga, po, be, ni 」(一種讀譜的方法),他還能給我們什麼呢?

  你們知道人不能給你們什麼,所以,不要向人求,所以要向上帝求。要向上帝求什麼呢?要向上帝求只有上帝能給的東西,人不能給的。像智慧、像神蹟就是瞎眼可以看見、瘸腿的能夠行走,要求那最妙的道就是愛心。當我們用這樣的方式來求的時候,上帝就會按著我們需要,來加給我們。

  今天的信息是小心轟轟烈烈。在人的一生當中,有高潮的轟轟烈烈,同時也會有低潮的求死。在高峰,太得意的時候,在低谷的時候,就會求死。高峰的時候,也不要太得意,在低谷的時候,你就不會求死。

  第二、要注意上帝微小的聲音。因為上帝是無微不至的。祂的動作有的時候很大,大到使我們嚇得要死;可是,最寶貴的,還是上帝那個輕輕的撫摸,和祂微小的聲音。

  第三、要知道你所「求」的是什麼?要求那「難得」的,只有上帝能給你的,不是人能給的。

  主耶穌在世界上,開始講道的時候,他就給我們一句話,他說:「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6:33)

(本文為張真光牧師於2005年6 月20日畢業典禮的證道)

更多閱讀...

星期一, 7月 25, 2005

走動神學──神學教育的下一步?

吳昶興/本院專任老師


耶穌走遍各城各鄉,在會堂裡教訓人,宣講天國的福音,又醫治各樣的病症。他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太9:35-36

  在蟬鳴不絕餘耳的盛夏,神學院為了未來的發展與改造,今年特別在澎湖白沙的鎮海灣舉行退修會,蔡院長帶著一行同工十餘人,以三天兩夜的時間為浸神的未來進行熱烈的辯論與共識的達成。

  這次有一個相當重要的名詞在討論中被提出來:「走動的神學院」,這主要看見教會裡需要接受裝備的人越來越多,不只是全職的傳道人要受裝備,有心事奉神的弟兄姊妹也要受裝備,但由於交通地理的限制,他們很難在神學院學習,使得他們僅能以很有限的神學裝備事奉神,因此在事奉上很容易遇到難以克服的瓶頸。如果神學院能以比教會擁有更龐大的資源到處走動,給予地方教會必要的訓練,這樣就可打破地域限制。並且,神學院長期處於都會城市優渥的環境中,神學教育者往往不容易察覺偏遠地區所發出的「馬其頓呼聲」,無法想像他們的處境是多麼的庸劣不堪。

  就以這次我們拜訪的吉貝佈道所,各方面都十分缺乏,詩歌本是用蠟筆一首一首的畫出,放在譜架上大家看著唱;崇拜的程序是貼在窗子的玻璃上…如果神學院沒有像耶穌走遍各城各鄉,如果沒有到各地「走動」,有許多被人遺忘的角落,就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隨著曠日時久,教會終將和神學院越來越疏離。

  在熱烈的討論中,教員頗有共識地把走動的神學院,再化約成一個神學概念:「走動神學」,標幟著神學教育者的心態,非以教師為本位的教育理念,而是以學習者為主體的教育模式,並且將神學教育以靈活的方式輸送到各處,擴大訓練的對象,使得神學教育不再僅以獻身的全職傳道人為主,而能擴及更多有心事奉神的人,使得神學課程不再遙不可及。

  上一代神學教育的先驅者,他們在艱難的環境下付出大量的心血與努力,奠定今天的傳道人的地位與社會的接納度,也為今日的神學教育打下美好的根基。走動神學似乎是神學教育的下一步,但筆者必須指出,神學教育機構畢竟不是教會,也不是佈道團,浸神為了迎合時代所需,為神學教育注入更大的機動性,但未來必須注意的是,辦理神學教育也需要有相對的穩定性,如果在老師素質與授課品質不夠穩定的話,這樣「走動」的美意,恐怕會大打折扣,浸神在發展的同時,也須先站立得穩,才能將豐富營養的神學汁液輸送至各處。


更多閱讀...

星期三, 7月 20, 2005

台灣浸信會神學院教會歷史講座

朱心然博士 (Dr. Chu Sin-jan)

朱博士專精於基督教歷史、思想史、西方文明及世界宗教領域
本次講座再思基督教東漸的初期軌跡,銘誌第一代入華宣教士
的艱辛與貢獻。期盼華人教會能重新認識華人的教會史,本院
開放各界報名,詳情請參153期院訊。

時間:2005年10月31日-11月4日
內容概要:
10月31日(星期一)
第一課(2:00-3:30p.m.) 希臘基督教、拉丁基督教、敘利亞基督教: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的影響
第二課(3:50-5:30p.m.) 敘利亞的思微:聖經傳統、禁欲主義、修道主義、摩普綏提亞的狄奧多、聶斯多留

11月1日(星期二)
第三課(8:00-09:50a.m.) 基督教:羅馬帝國的國家宗教、451年迦克墩會議、基督一性論(後為雅各派)、基督二性論(後為聶斯多留派)
第四課(10:10-12:00a.m.) 基督教:波斯帝國寬容下的宗教、波斯的東方教會、聶斯多留派、伊得薩與尼西比斯的神學院、拿西主教、巴拜主教

11月2日(星期三)
第五課(8:00-09:50a.m.) 中國的思微:儒家、道教、中國佛教
第六課(10:10-12:00a.m.) 東方教會之東漸中國: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11月3日(星期四)
第七課(8:00-09:50a.m.) 中國景教文獻:註解與詮釋(一)
第八課(10:10-12:00a.m.) 中國景教文獻:註解與詮釋(二)

更多閱讀...

星期一, 6月 20, 2005

浸神宣教中心啟鑰典禮

在眾人祝福聲中
歡欣的開啟浸神世界宣教中心
標幟著浸神在宣教事業跨出歷史性的一步

更多閱讀...

第51屆校友會

感謝神,在2005年6月20日下午三點
共有五十幾位校友聚集在一起,
彼此認識,彼此感恩

更多閱讀...

星期五, 6月 17, 2005

高品質的愛

張院長在榮退談話中,感性的熱淚盈眶,
為了堅持高品質的愛,他「愛」鐵不成鋼


更多閱讀...

張真光院長與張蘇誌夷師母榮退紀實

/譚國才牧師•神道系教授




周宗崙•45屆校友:

  我是四十五歲才來讀神學院,我五音不全。有一次學校手鐘隊召募隊員。我雖然出錯,但張院長都很有耐心,他也鼓勵我,給我信心。因著他的鼓勵,我畢業後就參加宇宙光百人合唱團已六年。

翁福文•45屆校友:

我考神學院時,張師母口試時,看起來很正直、嚴格。我生病時,張院長叫我到辦公室禱告,開刀房出來,第一個看到的就是師母。他們也教導我說,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是好人。

曾牧師•本院副院長:

  第一次看到張院長,心想怎麼有這麼英俊的牧師,看到張師母,想怎麼有這麼美麗的師母。又有一次他用七張紙寫,寫著一至七的號碼,隨便排列後,他就用這個旋律,即興作曲,令人佩服之至。

徐壯華•校友會會長:

  張院長每天早上到宿舍,要看到我們燈要打開。因此從神學院開始,直到如今,我都是每天五點五十分前就起床靈修。張院長在學院經費方面,強調要禱告倚靠主。這對我牧會時有很深的影響,我在教會經費方面都是禱告倚靠主。

蔡院長:

  張院長說當飛機要起飛和降落的時候是最危險的時候。華人教會在領導職位轉移都還是很不穩定。我感謝張院長是我們家中有一老,勝過有一寶。我要請張院長和師母如摩西一樣,繼續舉起手,為我這個約書亞禱告。

深入閱讀請參:http://spaces.msn.com/members/jkttan2/
更多閱讀...

星期四, 6月 16, 2005

神奇動力

校友會主席.徐壯華牧師

6月17日張真光院長夫婦榮退歡送會及6月20日校友會。歡迎校友一同回來感恩。

演員趙自強在電台主持一個節目,每晚訪問一位小學校長,校長有男有女,年齡上有老年、壯年、中年、青年。主持人問每位校長治校的風格與目標,也請該校的小學生「現場叩應」,在電話線上,小朋友問了許多千奇百怪的問題,請校長回答。


許多家長和小朋友常守候在收音機前面,一方面聽大家的想法,一方面聽校長的說法。有時,一連好幾位兒童問了類似的問題,校長都是耐心地重複回答,但用不同的方法來表達。有的學校只有一百多位學童,但透過廣播,彷彿與全世界連線,覺得世界都在傾聽,這種力量很神奇,剎那間把大家的心靈融合在一起,化成源源不絕的動力。

浸神是一百多人的小型大學和研究所,如果加上選修生和眷屬,就再增加一、兩百人,但再加上校友和校友所牧養的教會,浸神就是一所大型大學了。如果廣播或MSN也在浸神師生、浸神校友、浸神之友、浸神校友所事奉的教會中有「現場叩應」的效果,神奇力量將在我們中間出現。

傳遞經驗、關心和愛不只使神奇力量湧現,更能無限量散播。傳遞正是初代教會興旺的特色之一,願校友們和校友所事奉的教會享受這種無比神奇的力量。

*校友會電子報:歡迎提供電郵及消息給徐壯華牧師(echurch@ara.seed.net.tw、傳真02-273-63492)


更多閱讀...

星期三, 6月 15, 2005

2005年浸神巡迴特會.報導與分享

生命的投資──不能錯過的抉擇


  感謝恩主的帶領與保守,特別感謝眾教會同工及關渡基督書院的接待、參與和幫助,透過各區的巡迴特會,經歷主同在的恩典,神透過奇妙的盛會,在各場次將祂的子民帶到祂的面前(4/2桃園800人、4/3新竹150人、4/8關渡900人、4/9本院298人),我們看到許多弟兄姊妹在會中感動,有人甚至大大的流淚悔改,亦有人被主呼召決定走全職事奉的道路,連本院師生亦都感到神再一次的更新,使我們更堅定的走這一條不後悔的道路。

   僅此一生,轉眼就過去,我們就是要快快的把握機會,把福音用各樣的方式傳出去,把上帝的呼召帶出去,我們深切感到與眾牧者配搭同工的喜樂,因為這樣的服事有最大的價值。願將一切的頌讚與榮耀歸給神!



祂與我們同在

曾敬恩牧師/副院長

   我雖因4月4日即出發前往孟加拉短宣,未能全程陪同走完巡迴之旅的後面兩站:關渡基督書院及本院。然而4月2日週六晚上在中壢平鎮文化活動中心,桃園區的浸信會及校友所屬教會就來了八百多人,有精練過的舞蹈敬拜團,及百人彌賽亞聯合大詩班。不僅將整個會場擠得水洩不通,更是令所有的出席者知道:「我們真的有神的同在。」4月3日主日晚上新竹北大路,教會場地雖不能與文化中心相比,卻更顯出團隊的默契與會眾的凝神專注。兩次聚會都看見神的靈動了奇妙的工。有許多青年回應了主的呼召!


用戲劇傳福音

莊順欽同學/戲劇組

   用戲劇傳福音已有多年的事奉經歷,如今在神學院中,與一群未來的傳道人,同心的配搭事奉,心裡很受感動,因為同學們都是戲劇的門外漢,卻在演戲、音響、燈光、舞台、場務、字幕等專業的戲劇中,各就崗位,發揮了非專業卻具有爆發力及感動力的影響。

   籌備這巡迴活動的時間有半年時間,演員從大背台(演戲時背對觀眾)、肢體的同手同腳,到整齊的動作,深刻的情感,大家都花了許多的時間及精力,有人揣摩角色不斷觀看戲劇錄影帶、有人反覆練習認真到連作夢都夢見肢體動作、有人為了演老戲從家鄉借了阿媽的衣服回來…而負責幕後的同學,從服裝道具的製作收集、燈光音響的網羅外借,以簡單陽春的器材做出協調動人的效果,大家的熱心和主動,讓戲劇的每個環節都在說話。

   這些投入收穫最大的是每個付出的同學,除了學習和成長,更令人感動的是同學間的友誼,在互動訓練中更加的緊密契合,如同詩篇132篇1節:「看那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不分學齡、不分男女,在聖靈的感動與交通中,成為未來服事的好夥伴、好兄弟。   這次巡迴活動的過程中,整體信息相當連貫,從詩歌的敬拜、戲劇的演出到講員的短講、呼召與陪談,每個段落都有不同的果效。敬拜團的詩歌把人帶領到神的面前,融化人的心思意念,戲劇的主題則在預備好的心中播下種子,當講員將神的話一解開時,那扎心的信息就叫人回應神的呼召,真看見聖靈的恩膏帶來奇妙的工作,叫人降服在神的面前。

   每當呼召的那一刻,眾多人從座位上湧到台前,我們這些在背後禱告的同學們,在炙熱的舞台燈光下,臉上流下分不出的淚水或汗水,心中好歡喜,一方面感謝神使用了我們這群卑微的人,另一方面也為著這群被呼召的人感謝神。

   神恩典的觸摸,讓我的心如今仍是悸動與感恩,願將一切榮耀歸給愛我們的天父上帝。

我真的經歷合一

林莉菁同學/敬拜組

   這次的服事,我經歷一個合一的團隊事奉,能夠在培育神工人的神學院,經歷如此美好的事奉,我真的要說:「我好滿足喔!」總彩排那天,神感動我在敬拜中禱告:合一不一定帶來復興,但復興一定有合一!我們每一個人要看別人比自己強,唯有團隊合一,才能使天父的心滿足,神也在我們當中得榮耀!

   服事結束了,我真的經歷合一,我為在巡迴中接受每個人的服事感恩,為幫助敬拜團喜樂的感恩、為在後面禱告扶持我們團隊的感恩、為即使感覺像瘋子,仍然賣命為主舞蹈的敬拜團感恩、為無論好或不好,都盡力鼓勵我們的同工感恩,謝謝你們每一個人,因為有你們,我經歷聖靈的工作。

只有神辦得到!

潘惠貞同學/音控組

   喜歡跟大家一起服事。每每看見台前湧上願意回應神的人群,心中常是悸動不已,台上台下一片感動。今年四場聚會中,神很奇妙的得著了三個我很親近的朋友,分別回應了決志信主、再次委身、全職服事的呼召。在這次巡迴事中,我再次經歷到:如果今天神要行奇事,什麼樣的環境都可以為祂效力,這只有神辦到!

禱告的力量

林盈君同學/敬拜組 

  這次巡迴領受最多的是禱告的力量很大,禱告領袖的力量也是很大的。領敬拜不只是要會唱歌,更是要付上禱告的代價,才會帶出生命的果效,以及敬拜團的凝聚力。

戲劇組嘉揚的感謝

蔡嘉揚同學/戲劇組

謝謝老師們辛苦的付出;
謝謝戲劇組順欽哥&美容姊的用心;
謝謝場務的「大力」相助;
謝謝燈光&音樂的默契Timing;
謝謝演員台上精湛演出&台下的精湛搞笑;
謝謝很讚的Power Point播放手;謝謝載道具東奔西跑「運將」同學;
謝謝我們的主,謝謝我們的主。


與聖靈同工

羅袁禮達同學/招待組

   感謝主,第一次參加巡迴特會,全校師生為各項事工及環節、人及道具懇切地禱告。四天分別在平鎮、新竹、基督書院及本院巡迴特會,來回的交通、各場的演出,及當場招待,樣樣都全人體到聖靈運行與同在。過程沒有人吆喝或爭執,一切聯繫有手機輕言細語,恩典的主與聖靈同工,是多麼愉快經驗!正如羅馬書八章二十六節:「我們的軟弱有聖靈幫助。」


一生服事主

謝詩同學/敬拜組

   每一次看見人們來到台前回應上帝的呼召(特別是決志信主)時,我的內心總是非常的激動。求神加增我愛靈魂的心,將祂對失喪者的愛放在我裡面;也願神使用我成為祂福音的管道及出口。我願一生一世住在耶和華的殿中,專心愛祂、敬拜祂、讚美祂,一生服事祂!

更多閱讀...

為什麼不是你?

廖秀靈/本院宣教碩士科二年級

   自小就生長在基督化家庭裡,自然而然成為了基督徒,雖然在生活中從母親身上看見神的作為,對神產生敬畏的心,然而個人並沒有與神建立真正的關係。

  1985年來台灣後,開始學習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向神禱告,尋求神的幫助。然而,生命並沒有更新和改變,生活也沒有見証,甚至比沒有信主的人還要軟弱可憐,也經常被心中的罪惡感壓迫得喘不過氣來。

  就如保羅所說的:「…立志行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真是苦啊!…」(羅7:18-24)生活中充滿了信仰與個人好惡的衝突,痛苦極了;雖然經常向主禱告,願意將生命中最美好的獻給神,讓神來使用我的生命榮耀祂,然而善與惡的爭戰,經常使我懷疑自己是否重生得救。  直到1987年春天透過禱告和神的帶領,向神認罪並將自己生命的主權交給神,也決定選擇過一個聖潔的生活,讓基督耶穌成為我的救主和生命的主宰。感謝主,得救並非我比別人好,而是神對悔改的人永遠如此仁慈和寬容,願榮耀歸給神。

為什麼不是你?

   小時候就一直很羨慕那些為了傳福音而遠離家園到世界各地的宣教士,也一直渴望有一天自己也能成為他們當中的一員。1985年來台就學後,一直有一個心志,渴望將來能用奉獻金錢的方式來服事神,因為一直覺得自己沒有學問、才幹、也沒有聰明和智慧,而唯一能做的是努力工作賺錢。

  1987年春天在教會有一場佈道大會,講員是位宣教士,當他講道後,發出一個呼召─要青年人奉獻自己為主所用。當時筆者坐在後面,做了一個禱告說:「主啊!求你感動教會中的青年人們奉獻自己來服事你吧!」(因當時有許多本會的青年人來參加),當時在筆者心中有一個意念發問說:「為什麼不是你?」筆者立刻禱告說:「主啊!我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會,聽力又不好,如何奉獻自己來服事呢?」然而同樣的意念在心中說:「為什麼不是你?」,那時筆者只是痛哭而沒有順服神的呼召。

把最好的獻給神

   在後來的幾個月,心裡有許多的掙扎和痛苦,因為,筆者一直有一個想法,就是要把最好的獻給神,直到同年的夏天參加校園福音團契在南部舉辦的夏令營,在那裡看見許多弟兄姊妹有才幹、有學問,各方面都非常優秀,相形之下,自己實在卑微得算不了什麼,不禁自問說:「神會用像我這樣的人嗎?」神透過祂的僕人給了筆者答案,那就是撒迦利亞書四章六節所說:「…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神)的靈方能成事。」

  感謝主!當筆者願意順服神的帶領和呼召時,神的恩典和豐盛也開始臨到筆者,並透過環境、人、事、物來造就筆者的生命。

來自落後國家

  可能是因來自落後國家,從小只是一個做禮拜的基督徒,在家鄉的時候,除了幫傳道人打掃教會之外,沒有什麼機會服會。來到台灣之後才慢慢從學習參與教會詩班、兒童主日學教學、擔任少年團契同工、參加佈道會陪談、到公園發單張或是個人佈道等等。

  1991年五專畢業之後以實習傳道的身份留在母會(嘉義浸信會)學習服事,除了以上的服事外,特別負責兒童主日學的事奉、教會探訪工作、教會行政事奉等等。而且也發掘出筆者事奉的恩賜與心志:個人協談、個別關懷、兒童教導事奉、能敏銳的發掘個人(會友)的恩賜並提供適當的事奉機會、及敏銳的觀察力。

  雖然許多時候跌倒灰心了,神不丟棄筆者,反讓筆者在軟弱中看到神的慈愛和寬容,並且讓筆者於1995年進入台灣浸信會神學院接受裝備(主修教會教育)。

本族本鄉的呼聲!

   1991年有機會回故鄉探親,很驚訝才七年的時間,當地的浸信會華語部,竟然從當地浸信會獨立出來,並建立了一個華人浸信會,參與聚會人數約120-150人左右,約有五十個家庭,記得七年前華語部只有十多個家庭,如今經過發展,已經增長了很多,且不斷地增長中,當時非常感動,在參加主日崇拜的時候,主任牧師分享保羅回應馬其頓的呼聲,那時候非常的感動,但只認為是出於個人的情感衝動,因此,並沒有特別放在心中。

  1994年再次有機會回故鄉,當地教會的牧師問筆者,讀完神學院是否要回當地事奉,當時筆者認為不太可能,因為考量到很多的因素,所以也沒有特別的放在心中。

   1997年暑假又有機會再次回到故鄉探親,牧師再次問是否要回故鄉幫助當地的福音事工發展,當時筆者回答說:「耶穌說:『大凡先知除了在本地親屬本家之外,沒有不被人尊敬的。』(可6:4)所以,傳道在本鄉是不會受尊重的。」牧師回答說:「禱告神,因聖靈能改變人心」。筆者心中暗想:「我才不要禱告,因為一禱告我的麻煩就大了。」

   回台灣後筆者的麻煩的確很大,不是因為禱告,而是因為筆者不願意順服的緣故,後來經過在神面前的調整,和順服,也看見當地福音事工的需要,因此,願意順服神給的異象和感動,決定在畢業後回到故鄉協助福音事工的發展。

   1999年6月畢業,同年七月與母會(嘉義浸信會)所組的宣教隊前往當地考察,並於2000年正式被差派前往宣教,於一所神學院擔任老師,負責教會教育課程的訓練工作並兼任教務主任的職位。也於附近鄉村華人教會配搭服事,亦同時參與該國華福大會的兒童事工的發展工作,透過暑期兒童大會,進行兒童的事奉。至2003年4月為止。

把握機會再裝備

  2003年原本計劃繼續宣教的事奉,因為5月底入境之時,體溫超出當地的規定(37℃),被強制送醫院隔離十天,經過觀察後一切正常,但在過程中,被移民局及情報局詳細察問,恐怕帶給當地神學院及教會不必要的麻煩(當地禁止國外宣教士在境內傳福音),經過禱告及與教會牧者、執事等討論後,認為目前不適合繼續發展宣教的事奉,先暫時停止,等到當地政局穩定後,再繼續宣教的事奉。在事奉的過程中,發現筆者雖有實際的經驗,卻沒有宣教的理論和知識來作為根基,使得在面對宣教事奉的許多困境時,不知道如何自處,也不知道如何去調整因事奉所帶來的文化、人際、觀念的衝突。另外,筆者過去專修教會教育事工,在聖經的知識方面,仍覺得不足,應加強聖經的知識;適逢本院宣教碩士科的課程於2003年設立,因此決定利用宣教事奉暫緩的時候,抓住機會進修,加強自己的聖經知識,裝備自己能成為更合主用的器皿。

  願神賜福整個學習的過程,更求神繼續帶領筆者未來有通達的道路,使服事的心志,無論何時、何地、何環境及何境況都能順服神的帶領,讓主的旨意成全。

更多閱讀...

全心,全新

陳安安老師/本院神道系專任教師

  每次參加神學院的「獻身研討會」(即本院目前的「巡迴特會」)令我最感動的就是看到青少年回應神的呼召,願意奉獻自己為主所用。回想我自己十三歲獻身走全職的道路,心中有說不盡的感恩。這一路走過來經歷了很多神的恩典。雖然也有很多的挫折、灰心、難過,但也從來沒有後悔我所做的決定,我相信這一生沒有別的比全心服事主更有意義,更有價值!

  可是「獻身」只是傳道人的責任與權利嗎?羅馬書十二章一至二節是一個很關鍵的經文,幫助我們了解如何過一個「全心,全新」委身於主的生命。

全心的奉獻

「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羅12:1)

神學與應用平衡

  羅馬書十二章一節開始了羅馬書信實際應用的部份。「所以」連結了前十一章神學教訓的部份。保羅書信的其中一個特徵就是看重教義與應用的平衡。羅馬書一至十一章是後面五章的神學基礎。基督信仰不能只有教義而沒有實際的應用;不然就只有理論而沒有生命。

  相對的,若只有實際而沒有穩固的神學架構,只是膚淺的基督徒生活,沒有深度,沒有內涵;兩者都是重要的,是不可或缺的。  當我們有心要事奉神,必須好好接受裝備並同時有實際服事的經歷。因此,有心事奉的弟兄姊妹應該要接受訓練,準備自己更有效地服事主。因事奉只有熱心是不夠的;僅有理論、方法與策略也不夠的。羅馬書十二章一至二節是基督徒熟悉的經文之一,這兩節經文表達信徒對於前十一章所描述福音的大能及神極大恩典的回應。

  原來,基督徒的委身不僅是一個神學理念或口號,它也應該實現在信仰生活的各個層面,包括家庭與教會生活工作,人際關係,友誼等。事奉不能只限於教會裡面的事工。我們經常會把基督徒的生活劃分成屬靈及世俗兩個似乎不相干的層面。但保羅教導卻是要把信仰生活化,使它能落實在日常生活中。他甚至勸勉信徒「或吃或喝,無論做什麼,都要為榮耀神而行。」(林前10:31)

委身的責任與權利

  使徒保羅稱呼他的收信者為「弟兄們」,表達他們都是屬於神的家,是指已接受救恩的信徒。這名詞當然也包括「姊妹們」。當保羅想到獻身,他的對象是羅馬教會的全體會眾,而非只有全體的傳道人。委身於主的生命是所有信徒的權利與責任。每一位信徒都可以在他的家庭工作上為主所用。從這角度來看,每位信徒也都是全時間服事主的人;只是服事主的性質和範圍有別。每位信主的人都被神選召來事奉祂,這是一般性的呼召。另外,還有特定性的呼召,就如神特別選召一些人作傳道人、宣教士、神學家、佈道家等。

將身體獻上

  獻祭是從古以來,人的宗教行為之一。舊約提及以色列人的獻祭,羅馬書十二章一節提到的祭,就是反映「燔祭」。就像以色列人把牲物完全獻上一樣,我們也應當把自己完全的獻給神!  利未記第一章說明無論獻牛或羊或必須獻上?有殘疾的才可以在耶和華面前蒙悅納。祭司要把燔祭牲切成塊子,頭和脂油擺在壇上火的柴上,並把一切全然奉獻在壇上,獻與耶和華為馨香的火祭。(利1:2-13)

  我們已不再像舊約以色列的百姓獻燔祭;因耶穌基督為最完美的祭,且一次獻上就足夠了。(希10:10-18)那我們能拿什麼獻給神呢?就是將身體獻上為祭,這指著我們的全人,並非只是我們的身體。雖然我們有軟弱與限制,但我們的身體也是神賜給我們的,且是聖靈的殿(林前6:19)。

  只有完全降服於神的身體,才能完全被神用。我們一切的事奉都藉我們的身體表達,如講道、寫作、敬拜、教導、輔導等。我們透過肢體的獻上,來表達我們內心的虔誠、順服與敬拜。保羅所想到奉獻不僅是靈性的或是抽象的,而是具體把身體獻上,也代表獻上我們心、靈魂和意志,就如耶穌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太2:37)

  那麼委身的事奉是出於愛主的神,而非是一種重擔或責任。因此,全心事奉是甘心樂意,並在生活上的每件事上流露出來;無論做什麼都必全力以赴,把最好的獻給神!

活的、聖潔的、神所喜悅的祭

  保羅勸勉信徒要獻上的祭是活的、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在原文這三個形容詞都緊接著「祭」這個名詞。因此,不僅要強調活祭,且三個特徵都重要。

  當我們把自己當作活祭獻給神,就代表是自願的奉獻。這就是與舊約燔祭最大的差別。燔祭的牛或羊都是被人拿來獻的,並且都是死的祭物。但基督徒的奉獻卻是活的,以每天的生活如馨香的祭獻給主,乃是天天為主而活。

  正如燔祭必須是?有殘疾的,信徒也必須獻上聖潔的祭,是分別為聖的,不僅在禮儀上的潔淨,更應該是道德的聖潔。既然把身體獻上,基督徒就不能憑己意使用身體去做不聖潔的行為,而是遠離罪,過一個手潔心清的生活。基督徒所獻的祭也應該是討神喜悅的祭。只有當獻祭的動機與誠意得神喜悅的時候,所獻的祭才能夠被悅納。只有當我們遵守主旨意,才能真正討主的喜悅並蒙悅納。我們如此事奉是理所當然的,是合理的,是應該的,並是我們靈裡的敬拜。如此敬拜才能真正達到耶穌所說「用心靈和誠實」的敬拜。(約4:23)

全新的事奉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12:2)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

  一個全心的事奉會產生全新的生活方式,而不效法這個世界。我們不能完全脫離這世界,因仍活在世界上,但我們不屬於世界。我們行事為人不要按世界的模式,如詭詐、欺騙、玩手段、操縱,這些被一般人認為是普遍待人處事的方式。當我們一不小心,很容易就被世界牽著走。心意更新而變化  全新的生命也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心思意念是意識的中心,而當基督徒有全新的屬靈的觀點,就會影響他整個生命,並且被改變。這樣的變化是由內而外的改變,並帶出嶄新的生命力量。變化在原文是被動的動詞,表示是聖靈在信徒內在的工作,而非靠自己所能做的;也是現在式的動詞,代表繼續不斷的過程,而不是一次單一經歷。

  信徒必須不間斷地追求聖靈在他生命中做更新與改變的工作。因此,基督徒不能以過去曾經有過的屬靈經歷而滿足,乃要每天被更新;不然很容易在不知不覺當中,被世界或原有的世俗觀念並心中的私意佔據,使他無法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更多閱讀...

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

蔡瑞益/本院院長

  約翰福音二十章三十一節:「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

  按理說,寫作至此作個結論,這是最合理的安排,為何仍續有一章才結束呢?在第二十一章中復活的主三次向彼得提出了愛的呼喚,「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當彼得回覆說:「是的。」主接著給予使命的吩咐:「你餵養我的小羊」、「你牧養我的羊」、「你餵養我的羊」。

主啊!離開我

  約翰福與另三本福音書一樣,在書的末了,主都發出大使命的吩咐,只是約翰福音的表達方式不同,作者以愛的呼召來吩咐福音的大使命。門徒在提比哩亞海整夜打魚,卻沒有得著;但經主指示後,門徒下網打魚竟拉不上來,因魚甚多。門徒因而認出是復活的主。

   這種經驗曾發生過,路加福音第五章記載著類似的經歷,門徒依從主的指示後,就網住許多魚,網險些裂開。正當高興感恩之際,彼得卻俯伏在耶穌的腳前說: 「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 (路 5:18b )耶穌卻對西門彼得說: 「不要怕,從今以後,你要得人了。」 (路 5:10 )門徒把船攏了岸後,就撇下所有的跟從了耶穌,約翰福音在書的末了記載這事,表示復活的主向門徒再次的發出呼召,要他們得人如得魚。

  彼得把網拉上岸,那網卻滿了大魚,共有一百五十三條。一百五十三條魚有多種意義,按字句就是一百五十三條魚。約翰福音的數目字除了按字面了解外,另外有涵義。亞歷山大城的區利爾解釋為外邦人和以色列人的總和,153=100+50+3,100代表外邦人的數目,50代表以色列人的數目,3代表三位一體的神促成神的救恩臨及外邦人和以色列人。

  奧古斯丁解釋為律法和恩典時代的人,10代表著舊約律法,7代表新約恩典,而153等於1+2+3+…+17的總和。耶柔米解釋為加利利海魚的所有種類。這三位古教會領袖所表示的是所有的世人都是主所愛,主所關心、牧養的對象。

你愛我嗎?

  面對這麼大的任務挑戰,一定要有特殊的能力才能完成。而愛的力量最大,因此主以愛來呼召彼得跟從。

  到底「這些」指的是什麼?有三種解釋:1.魚船和網;2.愛其他門徒;3.比其他門徒更愛主。不管是哪一種說法,主要彼得重新安排秩序,愛主為第一優先的選擇,有了愛主的心才有力量去愛其他的人。不是我們能愛,乃是神先愛我們。彼得三次否認主,但主對他的愛永不改變,三次的問彼得:藉此表達他對彼得的愛沒有改變,這就是神的愛,不像人的愛變來變去。

  主看世人如同羊沒有牧人一樣,因此祂要差派門徒去牧養他們,用神的愛去牧養他們,主對彼得說:「餵養我的小羊」、「牧養我的羊」、「餵養我的羊」,愛神的人,要愛主所愛的,而這些羊正是主所愛的,甚至已為他們而捨了自己的生命,因此祂要呼召門徒接續這愛的使命,愛主所愛的羊。主要彼得有所準備,為這愛的事奉要付出代價,主對彼得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你年少的時候,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但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約21:18)耶穌說這話是指著彼得要怎樣死榮耀神說的。

  愛的事奉是要付出代價的,耶穌為愛世人成就救恩,願將自己的命捨了,祂為我們捨了自己,我們為主捨了什麼呢?主今日仍在呼喚,誰願回應這愛的呼召,有誰願選擇愛主?

更多閱讀...

星期二, 5月 31, 2005

一陣大風吹過

吳昶興/本院專任老師

忽然從天上有響聲下來,好像一陣大風吹過,充滿了他們所坐的屋子。(徒2:2)

  過完五月九日的母親節之後,接著就進入教會年曆中另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期,從五月十五日聖靈降臨節開始,一連有二十六個主日都在這個節期當中。這個節期提醒世上所有信徒,聖靈的恩賜豐富賞賜給人,不僅為了內心的滿足與個人的成就,更促使我們在世上以福音的行動來宣告我們的信仰。正如保羅在羅馬書十二章一節所說:「所以弟兄們,我以上帝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我們如此承受這個永生之道,就是獻出我們的身體,獻上有兩個向度,即服事上帝,也愛我們的鄰舍。

  耶穌曾以「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問說:「誰是我的鄰舍呢?」撒瑪利亞人是猶太人所憎惡的族群,他們生長在異教的文化底下,在猶太人眼中是不可能得救的,然而耶穌說,他們才是我們的鄰舍。跨出這一步是耶穌給我們的挑戰,在我們的四周多數都是生長在非基督教文化底下的人,似乎他們與基督教有著巨大的鴻溝,但在「一陣大風吹過」,這些障礙都將會迅速消失。

  在耶穌升天後的五旬節早上,那時有從天下各國前來耶路撒冷朝聖的群眾,當聖靈降臨在這些使徒的身上,他們開始以各國的方言述說福音的奧蹟,五旬節的神蹟,將過去緊緊把人綑鎖在一起的文化、種族、性別、語言等牢籠,透過耶穌基督醫治與復和的福音,拆毀了人與人之間隔斷的牆,並以祂自己的身體廢掉冤仇,成就世人的和睦。

  時直今日,還是存在人與人之間互相排斥的行為,即便與我們住得很靠近的人們,我們也有可能視他們為「非我族類」。五旬節的福音信息卻告訴我們,耶穌呼召我們對普世的人類要有新的諒解,我們要進入他們當中,成為他們的鄰舍,而非以對抗、排斥的態度來面對這個世界,這樣才能化為上帝福音的器皿,正如當年使徒所做的一樣。

  五旬節的一陣大風吹來,帶來聖靈的大能,帶來豐富的屬靈恩賜,但這一陣大風更重要的是吹倒一切在人與人之間建築的高牆、世世代代的冤仇,我們看到救恩的大門是為世上所有的人敞開,這是大風的信息。願這一陣大風再次吹入你我的心中。

更多閱讀...

星期四, 3月 31, 2005

台灣浸信會首位華人女宣教士-彭蓮生教士傳


吳昶興老師/本院神道系專任教師

家庭與信仰

  彭蓮生,山東平度人,在山東煙台長大,於1920年出生於一個基督教的家庭,父母在煙台浸信會的教會學校教書。父親彭鶴年在煥文男校教書,母親紀文奎在衛靈女中教書,蓮生幼時隨母親於該女校讀書,小學即參加日光會。之後升上中學,學校各種活動都參加,包括課間禮拜、一年兩次的學生佈道會、週六的少年團契等無不參與,從小對基督信仰非常熱心。

  十二歲那年,在一次的佈道會中決志歸主,也隨同學報名受浸,但當時的浦其維老牧師認為蓮生得救確據不清楚,希望下一次再受浸,然蓮生執意不肯,於是浦牧師把以後輔導的責任當眾交由其母親負起。十五歲那年初中畢,進入黃縣崇實高中,適時正逢山東大復興的尾聲,聖靈工作仍堅,同學禱告迫切、心?火熱、傳福音有能力。蓮生見此感受自己生命似乎少了什麼,故每晚隨他們禱告。一次的禱告中經歷主,體驗主在十架受死的大愛,因而痛哭認罪,經歷耶穌寶血洗罪功效,當時向主說:「罪是我犯的,你為什麼為我死?你既然如此愛我,我願意為你活,一生事奉你。」那刻感到罪被洗淨,喜樂的靈澆灌下來,自那晚起,不再懷疑自己是否重生得救,經歷聖靈的同證自己是神的兒女(羅8:16)

蒙召

  兩年後,蓮生已是高二學生,參加了浸信會在黃縣召開全國浸信會少年團(後改名「助道會」)第一次領袖代表大會,在會中特別提及邊疆工作的重要。有一天下午的夕陽會,大家聚集在黃縣神學院女生宿舍外樹蔭下,眾坐聆聽懷麟醫院徐上達大夫有關邊疆佈道的異象,聖靈大大工作,許多人因此站起獻身,當中還包括蓮生的鋼琴老師董淑貞、崇實小學女生部主任陸友梅,蓮生雖深受感動,始終沒有站起,但心中已暗暗將自己獻給主。

  1937年中日戰爭事起,有救國抗日的呼聲,亦有國共合作的訴求,許多基督徒都被稱為帝國主義者、走狗、賣國賊。在這種惡劣情勢下,隔年寒假同學多數回家,僅少數學生留校,蓮生與另外七人組伙食團,並一起唱詩讀經禱告,甚至舉行農村佈道會。聖靈反而在此時工作,許多人悔改得救,連小學部晚上自習的時間都變成培靈會了。

  1939年夏高中畢,蓮生返母校衛靈女中教書,同時亦在黃縣浸信會聚會。教會牧師是范明經牧師,經常為教會復興迫切禱告,1940年春,一個邊疆佈道的呂冰芝姊妹來做見證,燃起復興火燄,教會、學校、醫院、神學院都看到靈火燃燒。

  1941年6月,柯理培牧師親自差派徐上達到甘肅武威,差派董淑貞及陸友梅至廣西桂林,在苗人與傜人中工作。由於董淑貞離去,神學院需教琴老師,柯理培院長至衛靈女中與校長塔珍珠教士交涉,急需蓮生去神學院協助司琴課程,蓮生因此到了黃縣神學院,一邊教琴一邊讀神學院。

教會事奉

  當年神學院規定第二年的暑假,神學生必須回母會實習,因此蓮生回到煙台大馬路浸信會實習,教會安排她到距煙台四十里遠的萊山鎮萊山禮拜堂實習三個月。開學後,董吉亭老師去萊山考察其實習工作,知蓮生受到教會肯定,故預訂她畢業即往萊山禮拜堂工作。在神學院學習,蓮生學到一門重要的功課,即「信靠順服」,無論如何都跟隨主。

  畢業後,蓮生果去萊山工作,當時萊山受到日本及偽軍統管,之後又有八路軍管治,甚至還有游擊隊,局勢非常混亂。當時她與曹積英及孫、解三位姊妹同住,有一晚遇士兵叨擾借住一宿,雖無任何事發生,但已不敢再住禮拜堂了,隨即搬到教會孫書閣長老家中。

  有次,在一筵席間,一位老師言:「年輕人,應當遠走高非,窩在一個小地方,沒什麼出息。」此言對蓮生不無刺激。

  大約1946年前後,清算鬥爭開始,幹部有三天訓練大會,人心惶惶,誰也不知會不會在黑名單上,主藉著詩篇一四一篇第七節:「網羅破裂,雀鳥逃脫」來安慰弟兄姊妹,果然第一次名單沒有他們,蒙主保守渡過。時局越來越惡劣,1947年2月16日主日清晨,崇拜時來了一群民兵,將所有外村參加禮拜的弟兄姊妹全數帶走,接著又通知本村村民都要開會,教會只剩蓮生一人。自此以後,主日已不能自由聚會了。此時她心中覺得,第三次可能就是她了,差不多是要離開萊山的時候。

  適時楊美齋牧師託人帶信通知其全家南下,也問蓮生是否離開萊山。蓮生心情矛盾,不想離開弟兄姊妹,但當時局勢不明,一個外地人留下對教會不無影響,於是到了煙台,然後再至青島,而楊美齋牧師已經南下。之前幫助蓮生的董吉亭老師建議她到上海浸信會神學院進修,得柯理培牧師接納,因此1948年秋季就進入該校就讀。隔年邊疆佈道委員會應楊美齋牧師之請,派至台灣協助開荒工作,於是1949年5月3日抵台。因此,彭蓮生就成了台灣首位華人的女宣教士。

在台灣開荒

  1949年4月10日,楊美齋牧師於仁愛路二段25巷一住宅開始崇拜聚會,明俊德教士協助司琴、輔導青年聚會、帶領詩班、姊妹會等,待彭教士一到,就接下明教士原有的工作,明教士則到另一個地方開荒了。

  在台灣初期先後在浸信會仁愛堂、嘉義浸信會、高雄的鼓山、旗山、美濃、六龜等地工作。在台北仁愛堂時投入各種事奉:團契、主日學、主日崇拜、各級助道會、福音聚會、禱告會、查經會、家庭禮拜等。1952年柯理培夫婦來台,就把仁愛堂工作交給柯師母及黃汝影姊妹,隨康樂教士到嘉義,接著也在高雄與芮克德教士同工。

  1959年芮教士返美,彭教士得神引導至基隆,由王嘉迺長老介紹與邵旭弟兄相識,經過多方印證,在1959年9月5日由柯理培牧師證婚,與邵旭結婚。之後開始輔助邵弟兄在教會的工作。  彭、邵所事奉的基隆教會是一間地方教會,多數都是聽不懂台語的,由於海員居多,姊妹比弟兄多,初期工作十分艱難。從1963年開始建立「新堂」之後,陸陸續續建立了「六堵會堂」(1977)、「弟兄之家」(1979)、「安樂之家」(1983)、「百福之家」(1984)、「深美之家」(1995)、「隆聖之家」(1997)、「喜樂之家」(1997)等。下一代漸漸長大,成家立業,工作逐漸開展,有恩賜的人越來遇多,目前教會全職同工有十四位,聚會地點有七處。轉眼之間,基隆教會的開展在2003年8月23日歡渡了五十週年。回顧以往,時時蒙主眷顧,處處看見神的恩典。

退休  

  1994年彭教士退休,目前主要從事禱告和巡迴的工作。並且曾赴大陸當年實習的教會,協助福音工作,並見證萊山東庄教會在2000年9月17日正式復堂,教會座無虛席。  從彭教士事奉主的經歷,筆者看見上帝為她預備一個基督教的家庭,又為她預備了一顆柔軟渴慕的心,再為她預備了全職服事的道路,由山東、上海而至「邊疆」─台灣,事主不輟,在基隆教會與邵旭牧師夫婦兩人齊心牧養主的羊群,終至開花結果。也許在旁人眼中來看,她可能是一個柔弱的女子,但她卻照著耶穌的教導一生忠心事主,並且不知不覺的成了中國基督教史一個重要的足印,那就是浸信會台灣首位來台的華人女宣教士。



參考資料
1.吳昶興、費琳訪問,《彭蓮生教士見證稿》(2004/6/10),1-10。
2.彭蓮生,〈在學校中的復興〉,《青年良友》(1969年7月號),9-11。
3.彭蓮生,〈在教會中的復興〉,《聖經報月刊》(1969年8月期),14-15。
4.邵彭蓮生,〈十架旗幟永飄揚〉,《浸會來華150週年紀念特刊》(1987),92-93。
5.邵旭,〈主愛重溫歷久彌新〉,《僕人1953-2003:基隆教會建堂五十週年紀念特刊》(基隆:基隆教會,2003),10-23。


更多閱讀...

醫治與和好

吳昶興老師/本院專任老師

「眾稅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穌要聽他講道。」(路15:1)

今年五月九日至十六日,希臘雅典即將舉行「世界宣教與佈道會議」(Conference on World Mission and Evangelism),主題為「醫治與和好」,祈求聖靈能賜下醫治與復和的能力,提醒教會不要忘記基督的召命是要我們去與鄰舍和好,同時也醫治他們受傷的心靈。  

九十年前,曾經遭受鄂圖曼帝國(ca. 1350-1922)屠殺一百五十萬的亞美尼亞人,該國基督徒回想起這個痛苦的過去,就像一幅黑幔不時侵擾受傷者的心靈。這個現今仍保存教會第一座教堂的古老小國,其東正教的牧首亞蘭一世(Aram I)今年二月憑著無畏的勇氣呼籲世界的教會,應該將醫治做為最全面的事奉,以帶來生命的更新、上帝的權能及基督的復和。並且他認為上帝給已得醫治的教會一個任務,就是獻身於這個破碎日益疏離的世界。亞蘭一世的呼籲實在令人動容,也令人想到耶穌的服事。  

翻看耶穌在世的傳道工作,都是在一群最被社會忽略或排擠的人群中服事,像是被邪靈附身的人、痲瘋病人、癱子、手枯乾的人、血漏的女人、耳聾舌結的人、瞎眼的人、瘸腿者、得水腫病的人、寡婦、稅吏、妓女等,他們多數身體充滿了痛苦,然而他們的心靈痛苦更甚,耶穌在醫治這些人的同時,也指向這些不公義的根源,因為一些罪惡的現象,往往出於人的自私,人與人之間的對立,因而失去了愛,失去了憐憫。  

與上帝和好不應只建立在自己與上帝之間的關係,也要在另一個上帝所造的群體之間搭一座橋樑,以跨越社會、宗教與文化的隔膜,這包括了意識上的改變,態度的扭轉和記憶的醫治。如果連潛藏的記憶都無法得到醫治,那表示我們的復和還未完全。這並非說我們要忘記歷史,忘記過去,而是讓世人知道基督徒有不同於世界的人生態度,我們有永生的盼望,因為我們懷著新的信心、盼望與異象瞻望前程。  

上帝醫治的大能主要在轉化人類能力的不確定性,能夠把世界上一切的專制、集權、暴力的力量轉為柔弱的、負責的、和平與分享的力量。耶穌的身上正是表現這樣特質,祂看起來像是柔弱的、受苦的、一無所有的,最後卻能翻轉整個世界,祂以復活的能力在一個最不可能處境中,展現最堅強無比的生命力,實現了天國的基礎。我們祈求上帝賜給台灣教會醫治的使命,在一個分裂的現況,以醫治與和好來服事所有的百姓。
更多閱讀...

星期一, 1月 31, 2005

大道氾兮,豈可左右

吳昶興老師/本院專任老師

去歲年終,當教會普世歡騰慶賀基督耶穌的降生,突然地球板塊的瞬間變動造成了一場人類的浩劫,令人無法置信的現象透過媒體真實的呈現在世人面前,海嘯的威力以每平方公尺約有3.6至5公噸的力量橫掃南亞的國家,甚至連非洲東南也都承受這股巨大的破壞力。目前的數字顯示已有二十五萬人喪生,還有成千上萬的人失蹤,此次空前的大海嘯造成了所在地區人民巨大的損失和心理創傷。  

在馬太福音廿四章記載著耶穌在耶路撒冷與門徒論到世界末了的預兆,在三十七至三十九節那裏說:「挪亞的日子怎樣,人子降臨的日子也怎樣。當洪水以前的日子,人照常喫喝嫁娶,直到挪亞進方舟的那日;不知不覺洪水來了,把他們全都沖去,人子降臨也要這樣。」在南亞國家的沙灘上,藍天碧海,是許多寒冷國家消暑的勝地,這裏人潮如織,觀光業發達,有誰知道一場大地震已經在千里之外發生,沒有人知道一場大難悄悄逼近,他們正如以往的遊客享受著日光、沖浪潛水的樂趣,他們對災難茫然無知,在驚奇地看到柔順的海水一剎那間退去,裸露出黝暗的礁石與來不及和水退去的魚群之後,然後我們聽到無數驚恐的尖叫,還有被海水吞噬的人民。這一幕彷彿耶穌當年預言的景象,在我們面前出現。  

當然,我們必須獻上最深的同情,為那些失去生命與失去摯愛親人的家庭禱告,我們也必須鼓勵那些前往災區伸出援手的弟兄姊妹,因為聖經教導我們:失喪的要去尋找;被逐的要去領回;受傷的要去纏裹;有病的要去醫治。在這個關鍵時刻,就是讓一息尚存的人們,更能堅強的活下去,祈求上帝賜給災區的百姓信心,克服天災所帶來的苦楚。  

在基督降生的節慶中,我們同時要面對生命充滿了許多的困惑與矛盾,我們處在一個破碎的世界,面對大難我們似乎徬徨無措。然而,基督的道成肉身為我們指出一條明白的道路,上帝住在我們中間,從基督教歷史證明,祂可以把毀滅的可能轉為生命的可能。因此我們身負重任,我們要去到世人中間,掃除毀滅的咒詛,使他們找到新的避難所。不僅如此,這次的大海嘯也提醒世人,我們未來有一個更大的責任,就是如何維護上帝起初創造世界的美好,讓人類居住的地球更健康。
更多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