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3月 31, 2005

台灣浸信會首位華人女宣教士-彭蓮生教士傳


吳昶興老師/本院神道系專任教師

家庭與信仰

  彭蓮生,山東平度人,在山東煙台長大,於1920年出生於一個基督教的家庭,父母在煙台浸信會的教會學校教書。父親彭鶴年在煥文男校教書,母親紀文奎在衛靈女中教書,蓮生幼時隨母親於該女校讀書,小學即參加日光會。之後升上中學,學校各種活動都參加,包括課間禮拜、一年兩次的學生佈道會、週六的少年團契等無不參與,從小對基督信仰非常熱心。

  十二歲那年,在一次的佈道會中決志歸主,也隨同學報名受浸,但當時的浦其維老牧師認為蓮生得救確據不清楚,希望下一次再受浸,然蓮生執意不肯,於是浦牧師把以後輔導的責任當眾交由其母親負起。十五歲那年初中畢,進入黃縣崇實高中,適時正逢山東大復興的尾聲,聖靈工作仍堅,同學禱告迫切、心?火熱、傳福音有能力。蓮生見此感受自己生命似乎少了什麼,故每晚隨他們禱告。一次的禱告中經歷主,體驗主在十架受死的大愛,因而痛哭認罪,經歷耶穌寶血洗罪功效,當時向主說:「罪是我犯的,你為什麼為我死?你既然如此愛我,我願意為你活,一生事奉你。」那刻感到罪被洗淨,喜樂的靈澆灌下來,自那晚起,不再懷疑自己是否重生得救,經歷聖靈的同證自己是神的兒女(羅8:16)

蒙召

  兩年後,蓮生已是高二學生,參加了浸信會在黃縣召開全國浸信會少年團(後改名「助道會」)第一次領袖代表大會,在會中特別提及邊疆工作的重要。有一天下午的夕陽會,大家聚集在黃縣神學院女生宿舍外樹蔭下,眾坐聆聽懷麟醫院徐上達大夫有關邊疆佈道的異象,聖靈大大工作,許多人因此站起獻身,當中還包括蓮生的鋼琴老師董淑貞、崇實小學女生部主任陸友梅,蓮生雖深受感動,始終沒有站起,但心中已暗暗將自己獻給主。

  1937年中日戰爭事起,有救國抗日的呼聲,亦有國共合作的訴求,許多基督徒都被稱為帝國主義者、走狗、賣國賊。在這種惡劣情勢下,隔年寒假同學多數回家,僅少數學生留校,蓮生與另外七人組伙食團,並一起唱詩讀經禱告,甚至舉行農村佈道會。聖靈反而在此時工作,許多人悔改得救,連小學部晚上自習的時間都變成培靈會了。

  1939年夏高中畢,蓮生返母校衛靈女中教書,同時亦在黃縣浸信會聚會。教會牧師是范明經牧師,經常為教會復興迫切禱告,1940年春,一個邊疆佈道的呂冰芝姊妹來做見證,燃起復興火燄,教會、學校、醫院、神學院都看到靈火燃燒。

  1941年6月,柯理培牧師親自差派徐上達到甘肅武威,差派董淑貞及陸友梅至廣西桂林,在苗人與傜人中工作。由於董淑貞離去,神學院需教琴老師,柯理培院長至衛靈女中與校長塔珍珠教士交涉,急需蓮生去神學院協助司琴課程,蓮生因此到了黃縣神學院,一邊教琴一邊讀神學院。

教會事奉

  當年神學院規定第二年的暑假,神學生必須回母會實習,因此蓮生回到煙台大馬路浸信會實習,教會安排她到距煙台四十里遠的萊山鎮萊山禮拜堂實習三個月。開學後,董吉亭老師去萊山考察其實習工作,知蓮生受到教會肯定,故預訂她畢業即往萊山禮拜堂工作。在神學院學習,蓮生學到一門重要的功課,即「信靠順服」,無論如何都跟隨主。

  畢業後,蓮生果去萊山工作,當時萊山受到日本及偽軍統管,之後又有八路軍管治,甚至還有游擊隊,局勢非常混亂。當時她與曹積英及孫、解三位姊妹同住,有一晚遇士兵叨擾借住一宿,雖無任何事發生,但已不敢再住禮拜堂了,隨即搬到教會孫書閣長老家中。

  有次,在一筵席間,一位老師言:「年輕人,應當遠走高非,窩在一個小地方,沒什麼出息。」此言對蓮生不無刺激。

  大約1946年前後,清算鬥爭開始,幹部有三天訓練大會,人心惶惶,誰也不知會不會在黑名單上,主藉著詩篇一四一篇第七節:「網羅破裂,雀鳥逃脫」來安慰弟兄姊妹,果然第一次名單沒有他們,蒙主保守渡過。時局越來越惡劣,1947年2月16日主日清晨,崇拜時來了一群民兵,將所有外村參加禮拜的弟兄姊妹全數帶走,接著又通知本村村民都要開會,教會只剩蓮生一人。自此以後,主日已不能自由聚會了。此時她心中覺得,第三次可能就是她了,差不多是要離開萊山的時候。

  適時楊美齋牧師託人帶信通知其全家南下,也問蓮生是否離開萊山。蓮生心情矛盾,不想離開弟兄姊妹,但當時局勢不明,一個外地人留下對教會不無影響,於是到了煙台,然後再至青島,而楊美齋牧師已經南下。之前幫助蓮生的董吉亭老師建議她到上海浸信會神學院進修,得柯理培牧師接納,因此1948年秋季就進入該校就讀。隔年邊疆佈道委員會應楊美齋牧師之請,派至台灣協助開荒工作,於是1949年5月3日抵台。因此,彭蓮生就成了台灣首位華人的女宣教士。

在台灣開荒

  1949年4月10日,楊美齋牧師於仁愛路二段25巷一住宅開始崇拜聚會,明俊德教士協助司琴、輔導青年聚會、帶領詩班、姊妹會等,待彭教士一到,就接下明教士原有的工作,明教士則到另一個地方開荒了。

  在台灣初期先後在浸信會仁愛堂、嘉義浸信會、高雄的鼓山、旗山、美濃、六龜等地工作。在台北仁愛堂時投入各種事奉:團契、主日學、主日崇拜、各級助道會、福音聚會、禱告會、查經會、家庭禮拜等。1952年柯理培夫婦來台,就把仁愛堂工作交給柯師母及黃汝影姊妹,隨康樂教士到嘉義,接著也在高雄與芮克德教士同工。

  1959年芮教士返美,彭教士得神引導至基隆,由王嘉迺長老介紹與邵旭弟兄相識,經過多方印證,在1959年9月5日由柯理培牧師證婚,與邵旭結婚。之後開始輔助邵弟兄在教會的工作。  彭、邵所事奉的基隆教會是一間地方教會,多數都是聽不懂台語的,由於海員居多,姊妹比弟兄多,初期工作十分艱難。從1963年開始建立「新堂」之後,陸陸續續建立了「六堵會堂」(1977)、「弟兄之家」(1979)、「安樂之家」(1983)、「百福之家」(1984)、「深美之家」(1995)、「隆聖之家」(1997)、「喜樂之家」(1997)等。下一代漸漸長大,成家立業,工作逐漸開展,有恩賜的人越來遇多,目前教會全職同工有十四位,聚會地點有七處。轉眼之間,基隆教會的開展在2003年8月23日歡渡了五十週年。回顧以往,時時蒙主眷顧,處處看見神的恩典。

退休  

  1994年彭教士退休,目前主要從事禱告和巡迴的工作。並且曾赴大陸當年實習的教會,協助福音工作,並見證萊山東庄教會在2000年9月17日正式復堂,教會座無虛席。  從彭教士事奉主的經歷,筆者看見上帝為她預備一個基督教的家庭,又為她預備了一顆柔軟渴慕的心,再為她預備了全職服事的道路,由山東、上海而至「邊疆」─台灣,事主不輟,在基隆教會與邵旭牧師夫婦兩人齊心牧養主的羊群,終至開花結果。也許在旁人眼中來看,她可能是一個柔弱的女子,但她卻照著耶穌的教導一生忠心事主,並且不知不覺的成了中國基督教史一個重要的足印,那就是浸信會台灣首位來台的華人女宣教士。



參考資料
1.吳昶興、費琳訪問,《彭蓮生教士見證稿》(2004/6/10),1-10。
2.彭蓮生,〈在學校中的復興〉,《青年良友》(1969年7月號),9-11。
3.彭蓮生,〈在教會中的復興〉,《聖經報月刊》(1969年8月期),14-15。
4.邵彭蓮生,〈十架旗幟永飄揚〉,《浸會來華150週年紀念特刊》(1987),92-93。
5.邵旭,〈主愛重溫歷久彌新〉,《僕人1953-2003:基隆教會建堂五十週年紀念特刊》(基隆:基隆教會,2003),10-23。

2 則留言:

  1. 台灣浸信會的開創工作,許多都是女性開始的,但她們在過去一直無法按立做牧師,出頭的都是男性牧者,做事的卻是她們,其實她們所做的往往比牧師更多,她們應該得到應有的尊敬與地位。

    回覆刪除
  2. 彭蓮生教士已於2008年3月20日上午8時42分安息主懷,享年88歲,並於3月21日火化安葬在平安園。追思禮拜是在4月5日下午2時於基隆新堂舉行。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