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6月 17, 2005

高品質的愛

張院長在榮退談話中,感性的熱淚盈眶,
為了堅持高品質的愛,他「愛」鐵不成鋼


更多閱讀...

張真光院長與張蘇誌夷師母榮退紀實

/譚國才牧師•神道系教授




周宗崙•45屆校友:

  我是四十五歲才來讀神學院,我五音不全。有一次學校手鐘隊召募隊員。我雖然出錯,但張院長都很有耐心,他也鼓勵我,給我信心。因著他的鼓勵,我畢業後就參加宇宙光百人合唱團已六年。

翁福文•45屆校友:

我考神學院時,張師母口試時,看起來很正直、嚴格。我生病時,張院長叫我到辦公室禱告,開刀房出來,第一個看到的就是師母。他們也教導我說,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是好人。

曾牧師•本院副院長:

  第一次看到張院長,心想怎麼有這麼英俊的牧師,看到張師母,想怎麼有這麼美麗的師母。又有一次他用七張紙寫,寫著一至七的號碼,隨便排列後,他就用這個旋律,即興作曲,令人佩服之至。

徐壯華•校友會會長:

  張院長每天早上到宿舍,要看到我們燈要打開。因此從神學院開始,直到如今,我都是每天五點五十分前就起床靈修。張院長在學院經費方面,強調要禱告倚靠主。這對我牧會時有很深的影響,我在教會經費方面都是禱告倚靠主。

蔡院長:

  張院長說當飛機要起飛和降落的時候是最危險的時候。華人教會在領導職位轉移都還是很不穩定。我感謝張院長是我們家中有一老,勝過有一寶。我要請張院長和師母如摩西一樣,繼續舉起手,為我這個約書亞禱告。

深入閱讀請參:http://spaces.msn.com/members/jkttan2/
更多閱讀...

星期四, 6月 16, 2005

神奇動力

校友會主席.徐壯華牧師

6月17日張真光院長夫婦榮退歡送會及6月20日校友會。歡迎校友一同回來感恩。

演員趙自強在電台主持一個節目,每晚訪問一位小學校長,校長有男有女,年齡上有老年、壯年、中年、青年。主持人問每位校長治校的風格與目標,也請該校的小學生「現場叩應」,在電話線上,小朋友問了許多千奇百怪的問題,請校長回答。


許多家長和小朋友常守候在收音機前面,一方面聽大家的想法,一方面聽校長的說法。有時,一連好幾位兒童問了類似的問題,校長都是耐心地重複回答,但用不同的方法來表達。有的學校只有一百多位學童,但透過廣播,彷彿與全世界連線,覺得世界都在傾聽,這種力量很神奇,剎那間把大家的心靈融合在一起,化成源源不絕的動力。

浸神是一百多人的小型大學和研究所,如果加上選修生和眷屬,就再增加一、兩百人,但再加上校友和校友所牧養的教會,浸神就是一所大型大學了。如果廣播或MSN也在浸神師生、浸神校友、浸神之友、浸神校友所事奉的教會中有「現場叩應」的效果,神奇力量將在我們中間出現。

傳遞經驗、關心和愛不只使神奇力量湧現,更能無限量散播。傳遞正是初代教會興旺的特色之一,願校友們和校友所事奉的教會享受這種無比神奇的力量。

*校友會電子報:歡迎提供電郵及消息給徐壯華牧師(echurch@ara.seed.net.tw、傳真02-273-63492)


更多閱讀...

星期三, 6月 15, 2005

2005年浸神巡迴特會.報導與分享

生命的投資──不能錯過的抉擇


  感謝恩主的帶領與保守,特別感謝眾教會同工及關渡基督書院的接待、參與和幫助,透過各區的巡迴特會,經歷主同在的恩典,神透過奇妙的盛會,在各場次將祂的子民帶到祂的面前(4/2桃園800人、4/3新竹150人、4/8關渡900人、4/9本院298人),我們看到許多弟兄姊妹在會中感動,有人甚至大大的流淚悔改,亦有人被主呼召決定走全職事奉的道路,連本院師生亦都感到神再一次的更新,使我們更堅定的走這一條不後悔的道路。

   僅此一生,轉眼就過去,我們就是要快快的把握機會,把福音用各樣的方式傳出去,把上帝的呼召帶出去,我們深切感到與眾牧者配搭同工的喜樂,因為這樣的服事有最大的價值。願將一切的頌讚與榮耀歸給神!



祂與我們同在

曾敬恩牧師/副院長

   我雖因4月4日即出發前往孟加拉短宣,未能全程陪同走完巡迴之旅的後面兩站:關渡基督書院及本院。然而4月2日週六晚上在中壢平鎮文化活動中心,桃園區的浸信會及校友所屬教會就來了八百多人,有精練過的舞蹈敬拜團,及百人彌賽亞聯合大詩班。不僅將整個會場擠得水洩不通,更是令所有的出席者知道:「我們真的有神的同在。」4月3日主日晚上新竹北大路,教會場地雖不能與文化中心相比,卻更顯出團隊的默契與會眾的凝神專注。兩次聚會都看見神的靈動了奇妙的工。有許多青年回應了主的呼召!


用戲劇傳福音

莊順欽同學/戲劇組

   用戲劇傳福音已有多年的事奉經歷,如今在神學院中,與一群未來的傳道人,同心的配搭事奉,心裡很受感動,因為同學們都是戲劇的門外漢,卻在演戲、音響、燈光、舞台、場務、字幕等專業的戲劇中,各就崗位,發揮了非專業卻具有爆發力及感動力的影響。

   籌備這巡迴活動的時間有半年時間,演員從大背台(演戲時背對觀眾)、肢體的同手同腳,到整齊的動作,深刻的情感,大家都花了許多的時間及精力,有人揣摩角色不斷觀看戲劇錄影帶、有人反覆練習認真到連作夢都夢見肢體動作、有人為了演老戲從家鄉借了阿媽的衣服回來…而負責幕後的同學,從服裝道具的製作收集、燈光音響的網羅外借,以簡單陽春的器材做出協調動人的效果,大家的熱心和主動,讓戲劇的每個環節都在說話。

   這些投入收穫最大的是每個付出的同學,除了學習和成長,更令人感動的是同學間的友誼,在互動訓練中更加的緊密契合,如同詩篇132篇1節:「看那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不分學齡、不分男女,在聖靈的感動與交通中,成為未來服事的好夥伴、好兄弟。   這次巡迴活動的過程中,整體信息相當連貫,從詩歌的敬拜、戲劇的演出到講員的短講、呼召與陪談,每個段落都有不同的果效。敬拜團的詩歌把人帶領到神的面前,融化人的心思意念,戲劇的主題則在預備好的心中播下種子,當講員將神的話一解開時,那扎心的信息就叫人回應神的呼召,真看見聖靈的恩膏帶來奇妙的工作,叫人降服在神的面前。

   每當呼召的那一刻,眾多人從座位上湧到台前,我們這些在背後禱告的同學們,在炙熱的舞台燈光下,臉上流下分不出的淚水或汗水,心中好歡喜,一方面感謝神使用了我們這群卑微的人,另一方面也為著這群被呼召的人感謝神。

   神恩典的觸摸,讓我的心如今仍是悸動與感恩,願將一切榮耀歸給愛我們的天父上帝。

我真的經歷合一

林莉菁同學/敬拜組

   這次的服事,我經歷一個合一的團隊事奉,能夠在培育神工人的神學院,經歷如此美好的事奉,我真的要說:「我好滿足喔!」總彩排那天,神感動我在敬拜中禱告:合一不一定帶來復興,但復興一定有合一!我們每一個人要看別人比自己強,唯有團隊合一,才能使天父的心滿足,神也在我們當中得榮耀!

   服事結束了,我真的經歷合一,我為在巡迴中接受每個人的服事感恩,為幫助敬拜團喜樂的感恩、為在後面禱告扶持我們團隊的感恩、為即使感覺像瘋子,仍然賣命為主舞蹈的敬拜團感恩、為無論好或不好,都盡力鼓勵我們的同工感恩,謝謝你們每一個人,因為有你們,我經歷聖靈的工作。

只有神辦得到!

潘惠貞同學/音控組

   喜歡跟大家一起服事。每每看見台前湧上願意回應神的人群,心中常是悸動不已,台上台下一片感動。今年四場聚會中,神很奇妙的得著了三個我很親近的朋友,分別回應了決志信主、再次委身、全職服事的呼召。在這次巡迴事中,我再次經歷到:如果今天神要行奇事,什麼樣的環境都可以為祂效力,這只有神辦到!

禱告的力量

林盈君同學/敬拜組 

  這次巡迴領受最多的是禱告的力量很大,禱告領袖的力量也是很大的。領敬拜不只是要會唱歌,更是要付上禱告的代價,才會帶出生命的果效,以及敬拜團的凝聚力。

戲劇組嘉揚的感謝

蔡嘉揚同學/戲劇組

謝謝老師們辛苦的付出;
謝謝戲劇組順欽哥&美容姊的用心;
謝謝場務的「大力」相助;
謝謝燈光&音樂的默契Timing;
謝謝演員台上精湛演出&台下的精湛搞笑;
謝謝很讚的Power Point播放手;謝謝載道具東奔西跑「運將」同學;
謝謝我們的主,謝謝我們的主。


與聖靈同工

羅袁禮達同學/招待組

   感謝主,第一次參加巡迴特會,全校師生為各項事工及環節、人及道具懇切地禱告。四天分別在平鎮、新竹、基督書院及本院巡迴特會,來回的交通、各場的演出,及當場招待,樣樣都全人體到聖靈運行與同在。過程沒有人吆喝或爭執,一切聯繫有手機輕言細語,恩典的主與聖靈同工,是多麼愉快經驗!正如羅馬書八章二十六節:「我們的軟弱有聖靈幫助。」


一生服事主

謝詩同學/敬拜組

   每一次看見人們來到台前回應上帝的呼召(特別是決志信主)時,我的內心總是非常的激動。求神加增我愛靈魂的心,將祂對失喪者的愛放在我裡面;也願神使用我成為祂福音的管道及出口。我願一生一世住在耶和華的殿中,專心愛祂、敬拜祂、讚美祂,一生服事祂!

更多閱讀...

為什麼不是你?

廖秀靈/本院宣教碩士科二年級

   自小就生長在基督化家庭裡,自然而然成為了基督徒,雖然在生活中從母親身上看見神的作為,對神產生敬畏的心,然而個人並沒有與神建立真正的關係。

  1985年來台灣後,開始學習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向神禱告,尋求神的幫助。然而,生命並沒有更新和改變,生活也沒有見証,甚至比沒有信主的人還要軟弱可憐,也經常被心中的罪惡感壓迫得喘不過氣來。

  就如保羅所說的:「…立志行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真是苦啊!…」(羅7:18-24)生活中充滿了信仰與個人好惡的衝突,痛苦極了;雖然經常向主禱告,願意將生命中最美好的獻給神,讓神來使用我的生命榮耀祂,然而善與惡的爭戰,經常使我懷疑自己是否重生得救。  直到1987年春天透過禱告和神的帶領,向神認罪並將自己生命的主權交給神,也決定選擇過一個聖潔的生活,讓基督耶穌成為我的救主和生命的主宰。感謝主,得救並非我比別人好,而是神對悔改的人永遠如此仁慈和寬容,願榮耀歸給神。

為什麼不是你?

   小時候就一直很羨慕那些為了傳福音而遠離家園到世界各地的宣教士,也一直渴望有一天自己也能成為他們當中的一員。1985年來台就學後,一直有一個心志,渴望將來能用奉獻金錢的方式來服事神,因為一直覺得自己沒有學問、才幹、也沒有聰明和智慧,而唯一能做的是努力工作賺錢。

  1987年春天在教會有一場佈道大會,講員是位宣教士,當他講道後,發出一個呼召─要青年人奉獻自己為主所用。當時筆者坐在後面,做了一個禱告說:「主啊!求你感動教會中的青年人們奉獻自己來服事你吧!」(因當時有許多本會的青年人來參加),當時在筆者心中有一個意念發問說:「為什麼不是你?」筆者立刻禱告說:「主啊!我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會,聽力又不好,如何奉獻自己來服事呢?」然而同樣的意念在心中說:「為什麼不是你?」,那時筆者只是痛哭而沒有順服神的呼召。

把最好的獻給神

   在後來的幾個月,心裡有許多的掙扎和痛苦,因為,筆者一直有一個想法,就是要把最好的獻給神,直到同年的夏天參加校園福音團契在南部舉辦的夏令營,在那裡看見許多弟兄姊妹有才幹、有學問,各方面都非常優秀,相形之下,自己實在卑微得算不了什麼,不禁自問說:「神會用像我這樣的人嗎?」神透過祂的僕人給了筆者答案,那就是撒迦利亞書四章六節所說:「…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神)的靈方能成事。」

  感謝主!當筆者願意順服神的帶領和呼召時,神的恩典和豐盛也開始臨到筆者,並透過環境、人、事、物來造就筆者的生命。

來自落後國家

  可能是因來自落後國家,從小只是一個做禮拜的基督徒,在家鄉的時候,除了幫傳道人打掃教會之外,沒有什麼機會服會。來到台灣之後才慢慢從學習參與教會詩班、兒童主日學教學、擔任少年團契同工、參加佈道會陪談、到公園發單張或是個人佈道等等。

  1991年五專畢業之後以實習傳道的身份留在母會(嘉義浸信會)學習服事,除了以上的服事外,特別負責兒童主日學的事奉、教會探訪工作、教會行政事奉等等。而且也發掘出筆者事奉的恩賜與心志:個人協談、個別關懷、兒童教導事奉、能敏銳的發掘個人(會友)的恩賜並提供適當的事奉機會、及敏銳的觀察力。

  雖然許多時候跌倒灰心了,神不丟棄筆者,反讓筆者在軟弱中看到神的慈愛和寬容,並且讓筆者於1995年進入台灣浸信會神學院接受裝備(主修教會教育)。

本族本鄉的呼聲!

   1991年有機會回故鄉探親,很驚訝才七年的時間,當地的浸信會華語部,竟然從當地浸信會獨立出來,並建立了一個華人浸信會,參與聚會人數約120-150人左右,約有五十個家庭,記得七年前華語部只有十多個家庭,如今經過發展,已經增長了很多,且不斷地增長中,當時非常感動,在參加主日崇拜的時候,主任牧師分享保羅回應馬其頓的呼聲,那時候非常的感動,但只認為是出於個人的情感衝動,因此,並沒有特別放在心中。

  1994年再次有機會回故鄉,當地教會的牧師問筆者,讀完神學院是否要回當地事奉,當時筆者認為不太可能,因為考量到很多的因素,所以也沒有特別的放在心中。

   1997年暑假又有機會再次回到故鄉探親,牧師再次問是否要回故鄉幫助當地的福音事工發展,當時筆者回答說:「耶穌說:『大凡先知除了在本地親屬本家之外,沒有不被人尊敬的。』(可6:4)所以,傳道在本鄉是不會受尊重的。」牧師回答說:「禱告神,因聖靈能改變人心」。筆者心中暗想:「我才不要禱告,因為一禱告我的麻煩就大了。」

   回台灣後筆者的麻煩的確很大,不是因為禱告,而是因為筆者不願意順服的緣故,後來經過在神面前的調整,和順服,也看見當地福音事工的需要,因此,願意順服神給的異象和感動,決定在畢業後回到故鄉協助福音事工的發展。

   1999年6月畢業,同年七月與母會(嘉義浸信會)所組的宣教隊前往當地考察,並於2000年正式被差派前往宣教,於一所神學院擔任老師,負責教會教育課程的訓練工作並兼任教務主任的職位。也於附近鄉村華人教會配搭服事,亦同時參與該國華福大會的兒童事工的發展工作,透過暑期兒童大會,進行兒童的事奉。至2003年4月為止。

把握機會再裝備

  2003年原本計劃繼續宣教的事奉,因為5月底入境之時,體溫超出當地的規定(37℃),被強制送醫院隔離十天,經過觀察後一切正常,但在過程中,被移民局及情報局詳細察問,恐怕帶給當地神學院及教會不必要的麻煩(當地禁止國外宣教士在境內傳福音),經過禱告及與教會牧者、執事等討論後,認為目前不適合繼續發展宣教的事奉,先暫時停止,等到當地政局穩定後,再繼續宣教的事奉。在事奉的過程中,發現筆者雖有實際的經驗,卻沒有宣教的理論和知識來作為根基,使得在面對宣教事奉的許多困境時,不知道如何自處,也不知道如何去調整因事奉所帶來的文化、人際、觀念的衝突。另外,筆者過去專修教會教育事工,在聖經的知識方面,仍覺得不足,應加強聖經的知識;適逢本院宣教碩士科的課程於2003年設立,因此決定利用宣教事奉暫緩的時候,抓住機會進修,加強自己的聖經知識,裝備自己能成為更合主用的器皿。

  願神賜福整個學習的過程,更求神繼續帶領筆者未來有通達的道路,使服事的心志,無論何時、何地、何環境及何境況都能順服神的帶領,讓主的旨意成全。

更多閱讀...

全心,全新

陳安安老師/本院神道系專任教師

  每次參加神學院的「獻身研討會」(即本院目前的「巡迴特會」)令我最感動的就是看到青少年回應神的呼召,願意奉獻自己為主所用。回想我自己十三歲獻身走全職的道路,心中有說不盡的感恩。這一路走過來經歷了很多神的恩典。雖然也有很多的挫折、灰心、難過,但也從來沒有後悔我所做的決定,我相信這一生沒有別的比全心服事主更有意義,更有價值!

  可是「獻身」只是傳道人的責任與權利嗎?羅馬書十二章一至二節是一個很關鍵的經文,幫助我們了解如何過一個「全心,全新」委身於主的生命。

全心的奉獻

「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羅12:1)

神學與應用平衡

  羅馬書十二章一節開始了羅馬書信實際應用的部份。「所以」連結了前十一章神學教訓的部份。保羅書信的其中一個特徵就是看重教義與應用的平衡。羅馬書一至十一章是後面五章的神學基礎。基督信仰不能只有教義而沒有實際的應用;不然就只有理論而沒有生命。

  相對的,若只有實際而沒有穩固的神學架構,只是膚淺的基督徒生活,沒有深度,沒有內涵;兩者都是重要的,是不可或缺的。  當我們有心要事奉神,必須好好接受裝備並同時有實際服事的經歷。因此,有心事奉的弟兄姊妹應該要接受訓練,準備自己更有效地服事主。因事奉只有熱心是不夠的;僅有理論、方法與策略也不夠的。羅馬書十二章一至二節是基督徒熟悉的經文之一,這兩節經文表達信徒對於前十一章所描述福音的大能及神極大恩典的回應。

  原來,基督徒的委身不僅是一個神學理念或口號,它也應該實現在信仰生活的各個層面,包括家庭與教會生活工作,人際關係,友誼等。事奉不能只限於教會裡面的事工。我們經常會把基督徒的生活劃分成屬靈及世俗兩個似乎不相干的層面。但保羅教導卻是要把信仰生活化,使它能落實在日常生活中。他甚至勸勉信徒「或吃或喝,無論做什麼,都要為榮耀神而行。」(林前10:31)

委身的責任與權利

  使徒保羅稱呼他的收信者為「弟兄們」,表達他們都是屬於神的家,是指已接受救恩的信徒。這名詞當然也包括「姊妹們」。當保羅想到獻身,他的對象是羅馬教會的全體會眾,而非只有全體的傳道人。委身於主的生命是所有信徒的權利與責任。每一位信徒都可以在他的家庭工作上為主所用。從這角度來看,每位信徒也都是全時間服事主的人;只是服事主的性質和範圍有別。每位信主的人都被神選召來事奉祂,這是一般性的呼召。另外,還有特定性的呼召,就如神特別選召一些人作傳道人、宣教士、神學家、佈道家等。

將身體獻上

  獻祭是從古以來,人的宗教行為之一。舊約提及以色列人的獻祭,羅馬書十二章一節提到的祭,就是反映「燔祭」。就像以色列人把牲物完全獻上一樣,我們也應當把自己完全的獻給神!  利未記第一章說明無論獻牛或羊或必須獻上?有殘疾的才可以在耶和華面前蒙悅納。祭司要把燔祭牲切成塊子,頭和脂油擺在壇上火的柴上,並把一切全然奉獻在壇上,獻與耶和華為馨香的火祭。(利1:2-13)

  我們已不再像舊約以色列的百姓獻燔祭;因耶穌基督為最完美的祭,且一次獻上就足夠了。(希10:10-18)那我們能拿什麼獻給神呢?就是將身體獻上為祭,這指著我們的全人,並非只是我們的身體。雖然我們有軟弱與限制,但我們的身體也是神賜給我們的,且是聖靈的殿(林前6:19)。

  只有完全降服於神的身體,才能完全被神用。我們一切的事奉都藉我們的身體表達,如講道、寫作、敬拜、教導、輔導等。我們透過肢體的獻上,來表達我們內心的虔誠、順服與敬拜。保羅所想到奉獻不僅是靈性的或是抽象的,而是具體把身體獻上,也代表獻上我們心、靈魂和意志,就如耶穌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太2:37)

  那麼委身的事奉是出於愛主的神,而非是一種重擔或責任。因此,全心事奉是甘心樂意,並在生活上的每件事上流露出來;無論做什麼都必全力以赴,把最好的獻給神!

活的、聖潔的、神所喜悅的祭

  保羅勸勉信徒要獻上的祭是活的、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在原文這三個形容詞都緊接著「祭」這個名詞。因此,不僅要強調活祭,且三個特徵都重要。

  當我們把自己當作活祭獻給神,就代表是自願的奉獻。這就是與舊約燔祭最大的差別。燔祭的牛或羊都是被人拿來獻的,並且都是死的祭物。但基督徒的奉獻卻是活的,以每天的生活如馨香的祭獻給主,乃是天天為主而活。

  正如燔祭必須是?有殘疾的,信徒也必須獻上聖潔的祭,是分別為聖的,不僅在禮儀上的潔淨,更應該是道德的聖潔。既然把身體獻上,基督徒就不能憑己意使用身體去做不聖潔的行為,而是遠離罪,過一個手潔心清的生活。基督徒所獻的祭也應該是討神喜悅的祭。只有當獻祭的動機與誠意得神喜悅的時候,所獻的祭才能夠被悅納。只有當我們遵守主旨意,才能真正討主的喜悅並蒙悅納。我們如此事奉是理所當然的,是合理的,是應該的,並是我們靈裡的敬拜。如此敬拜才能真正達到耶穌所說「用心靈和誠實」的敬拜。(約4:23)

全新的事奉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12:2)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

  一個全心的事奉會產生全新的生活方式,而不效法這個世界。我們不能完全脫離這世界,因仍活在世界上,但我們不屬於世界。我們行事為人不要按世界的模式,如詭詐、欺騙、玩手段、操縱,這些被一般人認為是普遍待人處事的方式。當我們一不小心,很容易就被世界牽著走。心意更新而變化  全新的生命也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心思意念是意識的中心,而當基督徒有全新的屬靈的觀點,就會影響他整個生命,並且被改變。這樣的變化是由內而外的改變,並帶出嶄新的生命力量。變化在原文是被動的動詞,表示是聖靈在信徒內在的工作,而非靠自己所能做的;也是現在式的動詞,代表繼續不斷的過程,而不是一次單一經歷。

  信徒必須不間斷地追求聖靈在他生命中做更新與改變的工作。因此,基督徒不能以過去曾經有過的屬靈經歷而滿足,乃要每天被更新;不然很容易在不知不覺當中,被世界或原有的世俗觀念並心中的私意佔據,使他無法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更多閱讀...

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

蔡瑞益/本院院長

  約翰福音二十章三十一節:「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

  按理說,寫作至此作個結論,這是最合理的安排,為何仍續有一章才結束呢?在第二十一章中復活的主三次向彼得提出了愛的呼喚,「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當彼得回覆說:「是的。」主接著給予使命的吩咐:「你餵養我的小羊」、「你牧養我的羊」、「你餵養我的羊」。

主啊!離開我

  約翰福與另三本福音書一樣,在書的末了,主都發出大使命的吩咐,只是約翰福音的表達方式不同,作者以愛的呼召來吩咐福音的大使命。門徒在提比哩亞海整夜打魚,卻沒有得著;但經主指示後,門徒下網打魚竟拉不上來,因魚甚多。門徒因而認出是復活的主。

   這種經驗曾發生過,路加福音第五章記載著類似的經歷,門徒依從主的指示後,就網住許多魚,網險些裂開。正當高興感恩之際,彼得卻俯伏在耶穌的腳前說: 「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 (路 5:18b )耶穌卻對西門彼得說: 「不要怕,從今以後,你要得人了。」 (路 5:10 )門徒把船攏了岸後,就撇下所有的跟從了耶穌,約翰福音在書的末了記載這事,表示復活的主向門徒再次的發出呼召,要他們得人如得魚。

  彼得把網拉上岸,那網卻滿了大魚,共有一百五十三條。一百五十三條魚有多種意義,按字句就是一百五十三條魚。約翰福音的數目字除了按字面了解外,另外有涵義。亞歷山大城的區利爾解釋為外邦人和以色列人的總和,153=100+50+3,100代表外邦人的數目,50代表以色列人的數目,3代表三位一體的神促成神的救恩臨及外邦人和以色列人。

  奧古斯丁解釋為律法和恩典時代的人,10代表著舊約律法,7代表新約恩典,而153等於1+2+3+…+17的總和。耶柔米解釋為加利利海魚的所有種類。這三位古教會領袖所表示的是所有的世人都是主所愛,主所關心、牧養的對象。

你愛我嗎?

  面對這麼大的任務挑戰,一定要有特殊的能力才能完成。而愛的力量最大,因此主以愛來呼召彼得跟從。

  到底「這些」指的是什麼?有三種解釋:1.魚船和網;2.愛其他門徒;3.比其他門徒更愛主。不管是哪一種說法,主要彼得重新安排秩序,愛主為第一優先的選擇,有了愛主的心才有力量去愛其他的人。不是我們能愛,乃是神先愛我們。彼得三次否認主,但主對他的愛永不改變,三次的問彼得:藉此表達他對彼得的愛沒有改變,這就是神的愛,不像人的愛變來變去。

  主看世人如同羊沒有牧人一樣,因此祂要差派門徒去牧養他們,用神的愛去牧養他們,主對彼得說:「餵養我的小羊」、「牧養我的羊」、「餵養我的羊」,愛神的人,要愛主所愛的,而這些羊正是主所愛的,甚至已為他們而捨了自己的生命,因此祂要呼召門徒接續這愛的使命,愛主所愛的羊。主要彼得有所準備,為這愛的事奉要付出代價,主對彼得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你年少的時候,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但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約21:18)耶穌說這話是指著彼得要怎樣死榮耀神說的。

  愛的事奉是要付出代價的,耶穌為愛世人成就救恩,願將自己的命捨了,祂為我們捨了自己,我們為主捨了什麼呢?主今日仍在呼喚,誰願回應這愛的呼召,有誰願選擇愛主?

更多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