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月 10, 2006

走向普世萬民



by 裴斐教士(Dr. Faye Pearson)/吳昶興老師譯

  一如往常的坐在浸神理培堂聽道,從布丹來的年輕牧師在講台上分享他的故事,這個故事述說一個重生得救的人,如何在萬難中信靠那位復活的主,並且計算過做門徒的代價,也為此下到監牢好幾個月。他以此挑戰神學生,不要為自己籌算,要跟隨主走向普世萬民。

  聖靈帶領我的思想轉到另一個時間和地點,這是關於上帝如何呼召祂的百姓,把福音傳給歷世歷代的萬民。

  在十八世紀前後,有一群人他們奉上帝的呼召差遣到世界各地把福音傳給萬民。1793年,克里威廉和妻子杜樂絲(Dorothy and William Carey)來到印度的加爾各答;幾年後,南非宣教士先驅也是聖經譯者莫法特(Robert Moffat)說:「在一個晴朗的早晨,我看見非洲許多的村子炊煙裊裊,那裡是未曾聽過耶穌基督的地方。」

  1812年寒冷冽冽的二月,耶德遜和妻子安妮(Adoniram and Ann Hasseltine Judson)、路德懷士(Luther Rice)、撒母耳和妻子哈莉(Samuel and Harriet Atwood Newells)航向印度,他們都對此宣教事奉有高度的期待,但上帝已經在這群年輕人身上有另外的計劃。除了路德懷士,他們都已決定根植在緬甸並埋葬於此,路德懷士則是回到美國成為一個演講家,在他的同僚間宣講有關印度和緬甸的一切。耶德遜夫婦成為美國浸會宣教的鼻祖,他們和其他人透過書信述說他們宣教的故事,也幾次回到美國現身說法。上帝又再呼召,然後又有一群年輕的男女宣教士到中國和世界各處。

  對於美南浸信會,李題鰲(一般都稱之慕拉第Lottie Moon)、華為仁(Bill Wallace)、柯理培(Charles Culpeppers)和其他許多的人來到中國,然後他們有機會返美,他們就述說他們在中國的故事,接著又有許多青年男女回應了上帝的呼召。當時有些中國人有機會到美國浸會神學院的課堂,講述他們的故事,振奮大家,他們在教室述說他們新建立的信仰,他們如何放下所有來跟隨萬主之主,他們挑戰最優秀的美國人也要跟隨主直到地極。

  今日這樣的景象再次重現,台灣浸會信徒、香港浸會信徒、韓國浸會信徒等,都進入萬民中間,他們所結的果子回到他們的神學院、教會分享宣教的故事。我們看見新的委身在主耶穌面前,我們的神學生走到祭壇前說:「主啊,我願意到新的地方,在那裡您的名字還未被傳揚。」

  過去與現在有不同嗎?那些在兩百年前、一百年前、五十年前、三十五年前離開家鄉的人,他們都是為了分享大好信息因而獻上他們的一生。然而,今日許多的決志卻是為了短期宣教,時間長一點的用上二至四年,短的呢只花上兩個禮拜或是半年。

  在今年,從台灣和亞洲地區到世界各地做短期宣教的有好幾百人,短期宣教的參與者從神學院的教授、商人、醫生、老師、神學生、教會的青年小組、女演員乃至家庭主婦都有。我從來不是一個強烈支持短期宣教的人,做為一個地區性的宣教士,我花上許多寶貴的時間預備短期宣教隊的抵達和事奉。我要求弟兄姊妹在他們的一生中,願意花上至少兩年的時間來宣教。然而,我必須接受短期宣教的方式做為上帝的方法,如此也能把祂的愛傳給萬民,我也從聖經裡認知短期宣教的模式。

聖經中短期宣教模式

 1.約拿是一個短期宣教士,他用了三天與三十七天來完成他的任務。
 2.彼得在哥尼流家裡把福音帶給外邦人,他花的時間不超過一個禮拜。
 3.偉大的宣教士保羅是一個短期宣教士,他停留在旁非利亞兩個禮拜,待在路司得和特庇十四個禮拜。
 4.巴拿巴和保羅拜訪巴拿巴的家鄉居比路,他們花了八週的時間。

短期宣教何以出現在今天?

 1.今天的人是活在「光碟的世界」,光碟代表小巧簡潔。
 2.今天的人有經費可以到處旅行。
 3.今天的人有假期可以用來旅行。
 4.許多的海外差傳團體教育基督徒嘗試做短期宣教。
 5.這一代的基督徒需要經驗,在1990年代最暢銷的書是亨利布克比與理察布克比的《每日經歷神》(又名《經歷神同在》),該書告訴我們不只需要知道神,他們也要經歷神,不是只在學術殿堂上討論祂。
 6.這個世代什麼事都要「即時」,例如「即食麵」(方便麵)、「即食粥」、「即時線上遊戲」等。
 7.今天基督徒身處的環境提醒他們必須信任環境,同時做事要快。

短期宣教的益處

 1.它提供了親身的、直接的與跨文化宣教的接觸。
 2.它刺激了全球化事工真實的願景。
 3.它提供了機會,看見上帝在人的生命裡作工,也在宣教禾場上作工。
 4.它指出重要的事實,沒有禱告什麼也不能做。
 5.它使人的生命與宣教有份,並且為宣教動了起來。
 6.它創造了需要,去短期宣教的人回到自己的教會時,服事往往會更有果效。
 7.它是見證,成為強化長期宣教的例子與事奉的技巧。
 8.它成為長期宣教的挑戰,一生委身在宣教服事裡。
 9.它榮耀我們又真又活的上帝,短宣能表示我們順服祂的帶領。

短期宣教的缺失

 1.短宣有時給人一種錯誤的印象,以為這就是回應向萬民傳福音。
 2.有一些人參與了多次的短期宣教,就自詡是宣教專家。
 3.短宣有時在執行當地信徒的目標時,往往忽視與當地的領袖合作。
 4.短宣隊時間太短,費用也太昂貴。
 5.短宣隊提出的要求,有時讓當地領袖和宣教士感到精疲力盡。

宣教心態

  短宣隊必需具備聖經的視野,帶著上帝的愛,而不是去幫倒忙,或是宣教造成損害的行為。
 1.瞭解世上的人都需要藉著耶穌基督恢復與上帝和好的關係。
2.瞭解耶穌是主。在多元的全球文化裡,有許多的方法,但就聖經的觀點,耶穌才是唯一的方法,只有祂才是真理,只有祂才是生命。
 3.瞭解宣教是每一個人跟隨耶穌基督的人的責任,上帝使用每一個信徒將祂的救恩傳給萬民。
 4.上帝呼召人需要有行動,成為一個滿足世界需要的人。

短期宣教需注意的事項

 1.短宣隊員必需清楚明白為什麼他要參加宣教。
 2.短宣隊在臨行前,必需花上時間和精力好好準備。
 3.短宣隊需花時間的代價認識當地的民族、文化,以及基督教的群體。
 4.短宣隊一旦在海外,就是一個學習者。
 5.短宣隊必需瞭解當地文化與自己國家基本上的差異,例如時間的觀念、如何處理衝突、自我的價值觀、權威等。
 6.短宣隊必需欣賞別人的語言。
 7.短宣隊必需瞭解當地民族的宗教背景,例如亞洲深受儒家影響,儒家文化是亞洲文化的基礎,正如論語所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8.短宣隊必需懂得欣賞長期宣教。
 9.短宣隊必需願意道成肉身見證上帝。

短宣隊的資格

 1.有增長的信心。
 2.確信宣教隊是上帝的計劃。
 3.具有健康的身體。
 4.為人有彈性。
 5.重視團體行動。
 6.有強烈學習新事物的動機。

短宣隊的組織

 1.短宣隊領袖:負責行程的安排、從出發前到回程一切任務的講解、與當地合作領袖訂定宣教計劃。
 2.在地的短宣領袖:這個人是短宣隊一到當地的負責人,把總領隊交辦的事告訴大家,負責作息的安排、在地任務的講解、服事的機會、參觀教會。
 3.短宣隊的每一個成員必須負責個別的分配工作,配合領隊規劃的路線和事奉工場。

短宣隊的壓力

 1.空中旅行的壓力。
 2.面對新文化調勢的壓力。
 3.在一個時間內被不停需索的壓力。
 4.缺乏足夠醫療裝備的壓力。
 5.排山倒海來的需要所形成的壓力。
6.經常欠缺隱私的壓力。
 7.在自己教會或事奉裡,對自己角
色困惑的壓力。
 8.溝通出問題的壓力,這包括與短宣隊成員、專職宣教士、當地教會、當地信徒或是支持自己的教會。

回到自己國家或差傳國家

  當從宣教旅程返抵家鄉,告訴別人宣教的故事是很重要的,因為家人、朋友、教會都因為您參與宣教計劃而做出犧牲,他們很值得您分享宣教的經驗。與他們交流時,有些建議給您:
 1.記錄:宣教成員應該保留一份記錄,記載所看的景象、聲音、氣味、對話、遇見誰、對方的名字和故事等。
 2.有人問起宣教之旅如何時,能給予扼要有趣的評論。
 3.主動的要求牧者、執事,可以在教會不同的聚會分享;自己也可以到不同的教會或是地區性聚會分享。
 4.準備一份有趣、資訊性、富有挑戰性的簡報:包括秀出在當地生活照、訴說當地文化的重點、說明前往國家的基督教狀況、教會的需要以及社會的需要。講的時候要集中在人身上,並分享他們的故事。不要集中講自己做了什麼,而要講上帝在您身上做了什麼,或在您的服事做了什麼,不要集中講前往國家負面的方向。避免講太多您做過什麼細節,例如,秀出火車站的照片,說:「這是火車站!我們搭了十小時的火車……我們在火車上有許多有趣的事……」這樣的簡報沒有人要聽。記住,您正在講的是還未認識基督的人,他們沒有聲音,上帝正使用您發聲,把他們的消息告訴別人。
 5.分享您在宣教之旅中激勵人心的事,挑戰別人願意為此禱告,也願意參與宣教。

短期宣教的行前說明

  行前說明對於短宣是非常必要的,每一個宣教隊伍都是不同的,因為隊員有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經驗、不同的技巧與能力,對上帝也有不同的經歷。

  大部分短宣小組都是與海外華人一起合作,或是和亞洲國家合作。許多人認為亞洲人去亞洲人的地方沒有困難,因為亞洲人的行為與思想都像華人。其實,亞洲人雖然在許多事情上與華人共通,但不是完全一樣,他們之間仍有許多分別,因為亞洲有非常多的族群,他們有許多的差異存在,所以行前說明是何等重要。

  上帝已經主動的搭起文化的橋樑,我們必須參與在聖靈的工作,透過我們跨越這座文化橋樑。我們不但要跨越這座橋,也要走進他們的生活。我們在新文化裡,必須嘗試聆聽、思考、感受、學習像他們一樣。因此,每一個短宣隊在出發前必須至少有一天的行前說明,大部分理想的行前說明是在出發前的六個禮拜前就開始,每一個禮拜有四小時聚集成員進行。

 1.評估隊員參與宣教的動機。
 2.透過分享救恩的經驗、教會的經驗、首次宣教經驗,以掌握隊員的情形。
 3.讓隊員分享他們期待該次短宣的收獲是什麼?從自己可以學到什麼?從上帝可以學到什麼?從上帝的百姓可以學到什麼?從前往國家的教會可以學到什麼?從文化如何影響一個人理解福音可以學到什麼?從門徒的代價可以學到什麼?從世界各地的生活方式可以學到什麼?從自己的未來可以學到什麼?
 4.有一個簡單的查經,討論上帝對於萬國萬民的計劃,並安排一個禱告時間。
 5.準備一份每日或每週的查經材料給隊員,查考上帝對於萬國萬民的計劃,然後有禱告的指引來為短宣隊、前往國家、要去的教會禱告。
 6.介紹短宣隊前往國家的文化,例如如果是穆斯林國家,可以邀情講員來介紹伊斯蘭教的要義,如何與穆斯林做朋友。邀請生活在前往國家的人來教導他們的文化,學習簡單的語言,講解這個文化應做與不應做的事。邀請來的人也許是基督徒,也許不是基督徒,他們可能來自南亞或是中東,只是在台灣工作。這些都是美好的資源,可以幫助我們瞭解他們的同胞,使我們更好的去服事他們。
 7.介紹前往國家的教會。
 8.介紹宣教計劃,也做好功課,在出發前有心理準備知道任何可能的改變。
 9.討論旅程的計劃:旅程的費用、簽證、護照、攜帶的物品,像是盥洗用具、附帶行程、衣物、醫藥、可帶行李的數目等。
 10.討論如何提高個人或是宣教隊的補助:事先計劃、告知牧者和宣教委員會、有清楚的異象和目標、溝通異象和有效果的需要、有創意的使人支持補助。
 11.解釋文化衝擊並如何處理:有心理準備會經歷某些文化衝擊、容許有壓力、給自己有某些自由的時間以及個人隱私、欣賞異文化、不要論斷長期宣教士、做一個好的溝通者、在歸國以前能按日期完成任務。

任務報告

 1.討論短宣隊行前說明會的問題。
 2.討論短宣隊的成功與失敗。
 3.討論如何改進下一次的宣教。
 4.做計劃找到住在前往國家的人,他們若在台灣,就和他們建立友誼的關係。
 5.做計劃在自己的教會、神學院分享宣教的故事。
 6.發展禱告小組,為特定國家的需要禱告。

總結

  大使命是上帝使用的工具,為了幫助基督徒學習更深的信靠祂,也深信祂有更完全的方法。上帝在這過程有三個部分--起初、過程、末了:「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上帝呼召那些全職、長期宣教士去到萬民中間,祂也呼召短期宣教士去到萬民中間,我深信在上帝的安排裡,這裡有許多的人都會回到與他們有關的土地上做長期的宣教士,然後道成肉身見證主耶穌救恩的大能。

  我為此禱告,直到永永遠遠。

附註:

1.McBeth, Leon, Men Who Made   Missions, Broadman Press,1968,p. 80.
2.The Complete Works of Tasan, II-3, 2b
3.McBeth, p.118.
4.Dearborn, Tim, Short-Term Missions Workbook, p.19

參考書目:

1.Berry, Bill. The Short-Term Mission Handbook. Berry Publishing Services, 1992.
2.Dearborn, Tim. Short-Term Missions Workbook. Intervarsity Press, 2003
3.Elmer,Duane.Cross-Cultural Connections. Inter-Varsity Press, 2002
5.Gibson, Tim. Stepping Out. Ywam Publishing, 1992
6.Hoke, Steve and Taylor, Bill. Send Me! Your Journey to the Nations. William Carey Library, 1999.
7.“Is Short-Term Mission Really Worth the Time and Money?”Ministries of Short Term Evangelical Missions, 1999.
8.Jones, Marge and E. Grant. Psychology of Missionary Adjustment. Logion Press, 1995.
9.Lewis, Jonathan. Working Your Way to the Nations. Inter-Varsity Press, 1996.
10.Lingenfelter, Sherwood G., and Mayers.Marvin,inistering Cross-Culturally. Baker Book
House,1986.
10.McBeth, Leon. en ho Made Missions. Broadman Press, 1968.
11.Schreiter, Robert J., Mission in the Third Millennium, Orbis Books, 2002.12.Stiles, Mack and Lee Ann. Guide to Short-Term Missions, Inter-Varsity-Press, 2000.

更多閱讀...

陸頌熙:典型的中國女性基督徒


by 費琳教士/本院圖書館館長
  楊方麗玲姊妹譯

  陸頌熙於1925年出生中國的北平。她的家原是住在靠近上海的宋明島,後來遷至青島。由於二次世界大戰,陸女士的家人將她送到上海的叔叔家。在她進入大學之前就先在上海大學的圖書館工作了,在那裡認識了任職該校英文的老師高樂民(Inabelle Coleman)宣教士。高教士是影響她生命的重要人物,因著高教士將耶穌介紹給她,陸女士就在滬江大學就讀時成為基督徒。

  共產黨接管中國時,陸女士再遷到香港住在另一位叔叔家,高教士再次幫助她到美國完成她的學業。陸女士在美國十年間,曾就讀Meredith College, Peabody College和美南浸信會神學院,隨後她來到台灣工作。她主要的工作是在浸信會懷恩堂擔任音樂同工和青年詩班指揮。後來她又回到美國進入Westminster Choir College進修。

  浸信會懷恩堂座落在台灣大學的正對面,因此學生工作成為教會的重點工作。陸小組就用宣教士的方法,她開始在台灣大學的外國語言中心教課,同時一面在教會中服事。這樣的服事模式使得陸女士有許多機會接觸學生並傳福音給他們,許多進到教會的年輕人都是大學裡的學生。

  為了要提升學生的外展工作,教會在旁邊加蓋了一座學生中心。陸女士就住在學生中心二樓的一間小套房,並且負責該中心的服事。藉此她有更多的機會向學生們傳福音。

  在學生工作者的角色外,她對音樂有極深的熱愛,或者可以說她對台灣基督教事奉的主要貢獻是在音樂上。因著她在音樂及英文語言能力的專才,她翻譯許多的聖詩、讚美歌,翻譯過的中文詩歌有好幾百首,懷恩堂的詩班總是在早崇拜中首次演唱這些歌曲。

  陸女士在幼年時就隨從母親學習國畫,她當時不過是十幾歲的孩子,竟可以在母親的書房中學畫到廢寢忘食。她曾寫道:「我多麼喜歡看到一根根的樹枝,樹枝上冒出花,小鳥兒在旁邊飛。」小鳥成了她作畫中的主角。她同時也寫了一手好書法,曾經在美國開過好幾次的畫展。

  1972年陸女士罹患乳癌,癌症的陰影從她十六歲時母親因著癌症過世便一直籠罩在她身上,她的阿姨也在她大學時因癌症過世,她最愛的高樂民教士以及她的一位同學都相繼死於可怕的癌症。陸女士都在這些至親好友身旁陪她們走完人生最後路程,所以總有一個問題總縈繞在她心裡:「我也會死於癌症嗎?」她寫道:「我的懼怕成真了,當醫生宣布診斷結果『你罹患乳癌』時,我甚至沒有驚訝或恐慌…。好像沒有什麼不正常,經過卅一年的追逐,這個可怕的敵人最後逮到我了,總之,我決意搏鬥到底。」

  接下來的幾年她竭力的搏鬥,她用她的疾病祝福了別人,她寫了三本書《癌症與我》、《一顆小珍珠》和《我與癌症較量》都是敘述她與病魔搏鬥的經過,藉以鼓勵他人,並向人見證上帝在她生命中的大能。儘管在病痛中她仍持續在教會和大學的服事,直到1979年安息主懷。陸女士是得勝的,她回到愛她的天父懷裡,她終身奉獻自己的生命給神和愛她的人。浸信會懷恩堂為紀念她,成立了「陸頌熙音樂獎學金」,支持教會中有志於音樂訓練的青年音樂人才。

更多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