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月 28, 2003

你們都是弟兄

郭文生牧師(Rev. Dr. Winston Crawley)/本院客座教授 ‧ 吳昶興老師譯/本院專任老師

「......你們都是弟兄」(太23:8)

上面的標題之後應不應該跟著一個「問號」?如果按這句話原來的背景和其原意,耶穌的話肯定不是問句。然而按今日教會的情況來描述,加個問號可能更為適當。基督教歷史發展的過程,教會常常遠離了主的原意。

理念  

耶穌向祂子民闡述的理念是很清楚的,在馬太福音這段話,耶穌將祂的門徒和法利賽人之間做個對比,因為法利賽人追求地位、階級和頭銜。祂要祂的門徒不可受「拉比」、「父」、「師尊」等稱呼,反而要他們把握機會服事別人。耶穌較早曾經說過,當門徒們彼此爭論誰為大(可9:33-35),其中雅各和約翰更是追求要坐在耶穌的左邊和右邊(可10:35-45),耶穌將祂的門徒和外邦人做個對比,因為外邦人領導的地位是建立在「權柄」上。耶穌並不希望祂的門徒因著地位、階級和權柄的不同而分裂,所有的人應該都是「弟兄」。

歷史事實  

基督教作為一個屬靈的運動,不可避免的發展出組織與架構。但這些組織架構漸漸地遠離了耶穌所關注的基本原則。他們變得越來越像羅馬帝國的組織和辦法,擁有統治階層、祭司階級特權和繁複的禮儀形式。經過多個世紀,整個的系統變成了傳統,換句話說,每個人認為教會應該就是這個樣子。聖經的解釋雖然基於理解,卻把傳統的制度不知不覺地讀進去新約原本的普世觀點。  新教改革企圖把所有歷史上的增添物,回歸至新約的基本原則,至少包含了信心與救恩的基本教義。然而宗教改革並不完全,僅部分處理了信心的結構與實踐,甚至極端的重洗派改革者和之後的浸禮運動都失敗了,承認了教會傳統當中某些非聖經的原素。

傳統:正面性與負面性  

正如個人的習慣,族群的傳統可以是有助益的,也可以是有傷害的(或是兩者同時出現)。大部分教會生活和事工的要素,並無法清晰地呈現聖經原則,以傳統做事的方式反而有它很大的價值。不過當套用屬靈原則的時候,傳統的方法必須推動這些的屬靈原則,而非隱藏於其後。可以確信的是,一旦教會和事工的傳統變成了障礙,就會阻礙福音廣傳的速度和果效。在本文筆者的重點,放在非聖經的傳統阻礙宣教的向度,因為宣教的核心是耶穌對門徒的教訓:「你們都是弟兄。」

教會領導的模式  

介於聖職人員和平信徒之間,有一個主要的障礙使他們區隔開來,這包含了不同的地位、特權和權柄。新約聖經並沒有提及太多這種區隔,它只提到一個字laos(其字根來源是「平信徒」laity or layman),指的是上帝的「子民」,包含了所有相信上帝的人,乃上帝全部的子民。以耶穌的話來說,laos指的就是「你們都是弟兄」。因此把聖職人員區分成另一個更高的階級,這是不符合聖經的。  

浸信會在很多地方都有一個傳統,就是只有聖職人員才可以為人施浸(通常是按立的牧師)。因此很多來自美國的宣教士,他們為很多人施浸,卻沒有領人歸主。在此情形下,許多信徒歸主是靠著那些未按立的佈道者或是平信徒傳道人。他們帶領人信主並且令他們預備接受浸禮,然後某個時間宣教士來為那些預備好心的人施浸,接著宣教士又到下一個地方為另一些人施浸。這並不符合聖經,因為這提供了牧師特別的權柄,然而聖經卻沒有這樣教導。  

在某些華人的教會,只有按立的牧者才可以在崇拜的末了為信徒祝福,這也變成了傳統。當然這也是不符合聖經的,這也造成了聖職人員與平信徒之間的區隔。  

近來美國許多教會(尤其是大型教會),越來越強調牧師的權柄。聖經中理想的牧師,以耶穌的闡釋,並非在於其權柄。以權柄來領導的模式是異教徒(外邦人)的觀點,聖經的觀點是以事奉來領導的模式。  

耶穌認為教會的分裂是太看重頭銜造成的,因為我們都是人,樂於擁有獨特或榮耀的地位。這也是為什麼雅各和約翰會追求榮耀的地位,這也是為什麼法利賽人在宴會的場合,或是在會堂、市集喜歡得到別人的注目,並且喜歡別人稱呼他們為「拉比」,他們也是人。我們也很容易去追求認同、地位和階級,但是聖經在羅馬書十二章十節教導我們:「愛弟兄要彼此親熱,恭敬人要彼此推讓。」  

很可能華人的文化受到儒家「愛人有等差」觀念的影響,使得基督徒中間也區隔出不平等的階級來,這似乎是可以理解的。但高舉領袖的情形一旦被處境化後,就會扭曲了耶穌當年對門徒的耳提面命。

按立聖職  

其實吾人現今繼承了一個相當令人困惑的按立傳統,藉著牧者的地位和權柄使得他們和平信徒之間區隔開來。按立的觀念與實踐,相當程度是傳統遺留下來的,但在聖經裏很難清楚找到關於這方面的教導來支持。  

英文聖經裏對於按立(ordain)包含了幾種不同的用法,在中文這個字有不同的翻譯,但這些用法都不涉及任何的儀式。聖經中有八處提到「按手」,其中三個很明顯都是關於浸(洗)禮或是接受聖靈。一處在提摩太前書的五章二十二節:「給人行按手的禮,不可急促......」,這裏的意義很模糊,其經文背景很可能是某種共同的禮儀,在教會中赦罪用的。另一處處很明顯的是和牧養角色有關的,在使徒行傳第六章提到「按手」,使徒按立了七個人為了幫助管理眾人之事,這是耶路撒冷教會遇到了暫時性的需要而做的。在使徒行傳第十三章,巴拿巴和保羅為了宣教事工(非福音事工,因為他們兩人在安提阿已經有好些年了)而被按手差派出去。還有兩個例子是和提摩太有關(提前4:14和提後1:6),是論到恩賜而非角色和職位。所有這些例子都沒有顯示關於地位永恆性的改變,除非詮釋者以傳統的預設讀進聖經裏。因此,現今關於按立的理論和實踐都只能說是傳統,而非屬於聖經的。  

有時按立是為了教會領袖的需要,要有更高層次的訓練,但這樣的作法卻會形成福音傳播與教會增長主要的障礙。舉例來說,從歷史來看牙買加的浸信會發展是沿續英國的模式,做一個牧師必須神學院畢業才能真正的事奉,當那裏沒有足夠的牧師,每一個牧師可能要服事四個到五個教會,因此要開始一個新的教會將被視認為不太可能,即使牙買加還有許多人未信主。相對來說,巴西的浸信會認為未必有完全的神學訓練就可以帶領大部分的教會,只要信徒擁有熱忱願意去並且承擔責任,就可以開始新的工作,所以教會植堂和福音廣傳是可以預期的。這和牙買加的教會多麼不同啊!然而這卻是最接近新約聖經的模式啊!

教會增長運動  

在台灣和其他的地區,很多的禱告和努力是基於促進教會增長運動,這可以定義為「快速地按著人口指數的分佈去接觸特定的族群、城市和鄉村」,這樣的觀念也在2002年台灣浸信會聯會的年會中討論過。  

因為如此快速的教會增長(提供了台灣福音化的盼望),台灣浸信會需要超越來自傳統上的和文化上的教會觀,並且回到新約的模式。小型團契、家庭聚會或是任何地方,只要有為這樣角色提供特別的領袖訓練,就可以成為教會增長的中流砥柱。

兩者兼得  

因新約描述的教會有其背景,現今的教會常不希望只草率地重複新約的模式與方法,我們需要有更合適的模式與方法適應我們現今的世界,然而我們不能預設只有一種現代的模式是正統且為必要的模式,當然我們也不能按傳統的路線,排除教會應有的功能。但我們真的需要向那些增長的、非傳統教會開放,不只是接受新穎不同的模式,而且更要積極地鼓勵培育他們。這麼做的話,我們才可改變我們自己對於教會領導的思維,我們才能歸回聖經的理念:「你們都是弟兄!」

─────
本篇內容大致可參筆著所撰"Traditions of Church and Ministry as an Obstacle in Christian Missions," Southwestern Journal of Theology (Summer 1988, vol. 30), pp. 32-39. 另外,在筆者所著《全球宣教》(Global Mission)的第310-312頁,已經強調為每個層級的基督徒領袖提供合適的訓練,這涵蓋了那些小型和較不正規的信徒群體。

更多閱讀...

宣教與多元宗教處境

吳昶興老師/本院專任老師    

在猶太基督教傳統中,上帝往往被視為一個只活動於其選民歷史中的上帝,這樣一來,上帝的救贖行動就被排除於亞洲及其他地域的歷史之外。在先知阿摩司時代,以色列人上述的見解就被先知批判與挑戰(摩9:7),因為這樣傳統的看法,不知不覺限制了上帝的自由與權能。除此之外,在以賽亞先知的信息中,也不支持這種排他性以勝利者為中心的信仰宣告(賽10:5; 45:1-4)。  

對許多的亞洲人來說,都能相當感受到上述觀點的威脅,因為持著排他性觀點的救贖,而拋棄自身的歷史文化傳統,都是一種對文化尊嚴的冒犯。所以過往四個世紀無論如何努力亞洲的傳教事工,只有接近平均百分之二的亞洲人成為基督徒,這樣的數字也顯示了上述的問題。因此,在Voices from the Margin一書中Stanley J. Samartha提出一位香港的婦女神學家的建議:「把其他宗教的人民,看為和我們一同不斷地追求真理的對話伙伴。」這樣的建議值得吾人參考。  

台灣位處亞洲的邊陲,然而各宗教、教派林立目不暇給,基督教身在這樣的處境,其實和保羅當年到外邦傳道的處境並不遑多讓。在使徒行傳十七章路加記錄保羅的「亞略巴古」講道,提供了基督教信仰在多元宗教及文化處境中對話的範本,保羅的作法在於使當地人能夠跨越宗教、文化,然後進入基督信仰的核心。他在宣講中提到上帝的介入、參與、拯救和審判,沒有處處迎合來討好其他的宗教,但他也沒有貶低別人的宗教信仰為無物,他把上帝的「可知」與「作為」攤在他們面前,採取其他宗教共通的語言,進而使基督信仰在社會處境中突出基督徒的信仰與立場。  宣教是大使命,也是刻不容緩之事,但宣教非僅止於佈道的層次而已,若不能從根本的意識上著手,宣教的努力則有流於表面之嫌,也無法真正突顯上主真正的心意。  

本期院訊郭文生牧師的<你們都是弟兄>,在宣教場域中點出若不善用傳統來推動聖經的基本原則,反而會成為宣教的阻礙;蔡院長以<大大張口,主必充滿>勉勵我們以信心、勇氣,祈求主的應許臨到我們;費琳教士的<全心為主的信徒>介紹現年九十歲高齡的王載弟兄,分享他積極參與教會、與主同行的美好生命;一年級新生韓福祿則分享他如何在第四代天主教家庭中轉而信主、蒙召的見證。透過這些文章讓我們看見萬事都互相效力,在多元處境下,深信主必賜給我們智慧成就祂的事工。
更多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