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台灣浸會歷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台灣浸會歷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星期四, 11月 27, 2008

關懷弱勢者心靈的浸會牧者─邱光明牧師

吳昶興/本院專任老師、學術發展中心主任

前言

談到台灣基督教的殘障牧者,為人所知的有聖教會的劉瑞賢牧師(1935-2003),他是在1954年入讀中台聖經學院,還以殘障之軀於1966年前往日本留學十二年,後來還擔任中台神學院的院長(1995-2003);台灣長老會則有陳博文牧師(1948-1998)、白光勝牧師(1954-),陳牧師曾任壽山中會中庄教會的牧師,在1987年10月組織了「中華民國殘障人協會」,結合全國所有的殘障團體組織,謀求殘障者的福利;身為台灣布農族的白牧師在1984年從台南神學院畢業後,回到布農族部落牧會,開墾原鄉保存布農文化,獲得企業贊助於1995年成立布農部落文教基金會,建立布農部落文化體驗園區,使遠在外地求學的部落孩子在寒暑假回部落跳舞打工賺學費,失業的族人也可找到就業機會。

而台灣浸信會廣為人知的殘障牧者,則不能不提到邱光明牧師(1946-)。以下就是浸會殘障牧者邱光明牧師的故事。

不幸的童年

邱光明牧師生於1946年12月3日,三歲時罹患小兒痲痺症(急性脊髓灰白質症poliomyelitis),他生有一副堅強的外表,承襲了台南人剛毅的性格,這應與他從小經歷了一段難以回首的歲月有關。

在民國四、五十年台灣開始流行小兒痲痺之前,邱光明即罹患此疾,當時三歲的他,感冒發高燒,家人沒有留意,並且不知小兒痲痺此病,以為只是普通的感冒,就算知道,當時也不知道怎麼治療,因為台灣是在民國四十四年才將小兒痲痺列為法定傳染疾病,並且民國五十年才開始接種沙克疫苗或口服沙賓疫苗。現今的醫療進步,還可以透過早期治療,得到相當的療效。但當時醫療尚落後,邱罹患小兒痲痺後,身體有一邊的行動不便,但還是可以走路、爬山、郊遊,只是一跛一跛。當時邱的家境富裕,還請了兩個傭人,一個照顧邱的生活起居,一個陪著他出去玩,一直到六歲的時候。邱因患有小兒痲痺,耳朵也不太好,另外,手也有點痲痺。

家道中落衰敗

邱的父親是個浪蕩子,喜歡交朋友,愛做老大,慢慢的把錢財分給人家,把家裡敗光,據邱以今日的市值來算有三億家產。家庭頓成一無所有,父親不常在家,幾乎都住在朋友家裡,邱有兩個弟弟和一個妹妹,媽媽只好做裁縫來養家。

那時常常連米都買不起,有米也只是煮稀飯拌醬油。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媽媽只好外出上班,漸漸有自己生活的圈子和朋友,無法好好照顧孩子。

邱身為長子,照顧家裡的責任自然落到他身上,因此自幼訓練一身照顧自己和弟妹的功夫,煮飯洗衣都難不倒他。那時生活拮据,邱常常到菜市場揀剩下來的菜,煮給妹妹弟弟吃。後來媽媽為了錢,還將妹妹賣給別人。

邊讀書邊輔養弟弟

邱繼續扛起撫養兩個弟弟的重擔,心中常惦念兩個妹妹的遭遇,這些無情的打擊,讓僅是國中生的他,早熟地面對人生的黑暗。這時生命的奇蹟發生,師長伸出援手幫助他,為了兩個弟弟,成為他活下去的動力,那時他對老天爺說,無論如何一定要把弟弟栽培養育成人。後來弟弟一個高中畢業,一個大學畢業,甚至弟弟結婚、買房子,邱光明都一一出錢出力。弟弟對兄長的愛和付出一生感念萬分。

初中升國三那年,為了養家就去賣冰棒,去垃圾堆揀廢紙賣,幫人洗瓦斯桶,到印刷廠撿字,以貼補家用。但邱光明的功課還不錯,被校長押著去考試,竟考上新設立的台南二中。國中的校長很器重邱光明,支持邱的學雜費。邱升上高中二年級之後開始半工半讀,高中畢業後,為了謀生即去工作。

接觸國語禮拜堂與福音

邱升高二時,發生一件令他傷心欲絕的事,有天父親回到家裡,看到兩個弟弟都長大了,想把他們帶走,因為將來他們可以工作賺錢養他。邱光明威脅父親若把弟弟帶走,就跳河自殺,兩人發生激烈的衝突。邱為此離家出走,想著自殺,走著走著在路上看到一間教會(台南中正路大林國語禮拜堂)正舉行佈道會,於是就進去坐在最後一排。那天是劉東錕牧師講道,劉牧師嫻熟聖經善於講道,當時在國語教會界有「南劉北寇」之說,南劉是劉東錕牧師,北寇指的是寇世遠監督(1920-1993)。劉牧師曾因患肺病住療養院五年,每天讀聖經,讀了五十幾遍,故講道很有生命力。劉牧師一講完道,開始呼召人決志信耶穌,邱光明接受呼召留下名字,當週星期六就讀成功大學的黃子嘉(1941-,曾任華神院長)就來拜訪他,邀請他參加教會的歡迎會,邱從那時與基督教有了接觸。

黃子嘉觀察邱光明的生活,感覺他經常悶悶不樂,就在台南二中旁邊的公園帶他查經,從《約翰福音》開始介紹耶穌生平,然後查《羅馬書》介紹基督教的信仰,接著再查《哥林多前後書》有關教會生活的內容,然後再從舊約《創世記》一路查下去。他們每天查經風雨無阻,禮拜六參與團契,星期天就去做禮拜。

有次在寒假冬令會,邵遵瀾牧師(1931-)講道,提到羅馬書八章二十八節:「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提及不管環境多好多壞,上帝都一定愛你,即使父母親不愛你,朋友都不愛你,但耶穌一定愛你,因為上帝把祂的獨生愛子賜給我們,祂一定愛你。邵牧師的信息,深深打動邱的心,因為從小他即缺乏父愛母愛。

經過半年的查經,福音的種子進入了邱牧師的心裡。邱牧師認為他很幸運,當年他所遇到的教會講員,都是非常有生命力的人,也很會講道,例如劉東錕、邵遵瀾、饒孝楫(1938-)、饒孝伯兄弟,再加上如同保羅般帶領他的黃子嘉,這些人都是邱牧師生命中的美好榜樣。信主後的邱光明在暑假跟著黃子嘉到鄉下放福音電影,邱唱著台語短詩:「來信耶穌,來信耶穌……」,吸引孩童留下,然後主日下午就在教會舉行野外主日學。

邱光明與國語禮拜堂有極深的淵源,其信仰是受國語禮拜堂的培育,國語禮拜堂是吳勇長老(1921-2005)在台灣所開創的教派,非常強調聖經的話語,對於聖經的解釋屬於字面上的接受與單純的相信,並且強調生活實踐要與聖經一致。但在國語禮拜堂成長的過程中,邱牧師坦承他很容易有軟弱,因為父親的欠債,債主經常登門騷擾,母親又不太理家,房子破爛又是租的,這些混亂,使得家庭雪上加霜,甚至連冬天的外套也沒有,邱經常想著要自殺。黃子嘉極有愛心,知道邱連件保暖的衣服也沒有,就把身上的皮衣送給他。國語禮拜的弟兄姊妹知道邱的困境,大家送米、送菜來,使邱與弟弟在艱困的環境與軟弱中,可以靠主堅強活下來。

邱光明生命中的困惑,在黃子嘉的陪伴下,在信仰中找到答案。邱高中畢業的時候,教會聘他當幹事,一做就是四年,邱的信仰更進一步在服事中堅定下來,甚至更追求信仰。邱認為上帝讓他活下來,必定有祂的旨意,有首詩歌「真神之愛」,聖詩最後一句「啊!神之愛,何等豐富,偉大無限無量,永遠堅定,永遠不變,天使聖徒頌揚」,每次他唱的時候非常感動,這首詩歌帶給他很大的盼望。

決定獻身傳道

邱後來北上於校園福音書房工作,當時他只是一個賣福音書籍的年輕人,沒有任何神學背景,卻在一次兩百人的佈道會做見證,感動三十個人信耶穌,這件事鼓勵他下決心委身牧養教會的工作。但他仍有顧慮,因為他除了行動不便之外,還有一點口吃。有首詩歌「我要用你」再次鼓舞了他,其中副歌說:「我要用你,我要用你,我實在歡喜用你;你若肯潔淨自己,在我十架前降低,完全讓我管理你,我就要用你。」這首聖詩縈繞邱的心中,讓他獻身的心志越來越強。

當時邱的同工,不少人也是來自國語禮拜堂,他們很看重查經與屬靈生活,帶他們同工查經的有邵遵瀾、寇世遠、饒孝楫、饒孝伯、陳鐳等人,並且他們還去開拓教會。邱有一整年的時間與靈糧堂的前牧師鄭昌國(任期1969-1977)、周神助牧師(任期1977至今)一起。有一年,澎湖國語禮拜堂原來的宣教士李堪恩傳道離職,因此該教會需要有新的傳道人過去,周神助就跟吳勇長老說,可以派邱光明過去澎湖。邱有點沒信心,跟吳勇長老說:「我沒唸過神學院,怎麼能牧會?」但國語禮拜堂原本就不是很在意有沒有唸過神學院才能牧會,吳勇長老跟邱說,你看我們沒唸過神學院,也可以把教會的事工做的很好。於是邱就順服下來,去澎湖牧會。吳勇在邱光明去澎湖之前,特地問他一句話:「神的僕人能力那裡來?」要求他每天要一定跟上帝打交道,每天至少三小時研經,每月寫研經心得與事奉代禱,然後寄給他。這個過程很幫助邱光明,邱每天認真讀經,有天讀讀到舊約《出埃及記》,看到耶和華上帝差遣摩西拯救在埃及受苦的以色列人,邱心中很受感動,他下定決心要獻身讀神學院。

就讀神學院

在澎湖國語禮拜堂待了一年後,1971年他報考台灣浸信會神學院,當時他僅二十五歲。報考時,有老師持舊約《利未記》二十一章十六至十七節的觀點,覺得他不適合。當時浸神的院長杭克安(Carl Hunker, 1916-)與周聯華牧師(1920-)看重他奉獻的心志,特別給了他機會唸神學院,他們不以外貌論人,尤為鼓勵叮囑邱要好好努力,讓他以「特別生」的身份入讀。邱光明十分受激勵,發奮讀書,上課前必定預習,課堂上認真抄筆記,他在神學院的四年,都拿到「張群獎學金」。張群(1889-1990)是當時總統府秘書長及總統府資政,亦是浸信會懷恩堂虔誠的教友。
在校期間,他印象最深刻的課程,有韓慕蘭教士(Fern Harrington, 1914-2006)的宗教教育,及周聯華牧師的講道法。尤其周牧師本人即為知名的基督教講員,著有《講道法》、《神學綱要》等書,周在上課時,特別要求邱光明改掉過去講道的舊習,按照科班訓練的方法預備講章。邱後來成為周牧師講道法的得意門生之一。

在神學院期間,他的前三年實習是在中山南路與濟南路的國語禮拜堂,因那裡沒有傳道人。第四年他至浸信會仁愛堂,主任牧師是張之信(1922-),張牧師是台灣浸信會第一位按立的牧師(1958),在美獲宗教教育的學位,仁愛堂又是台灣浸信會第一間的教會,許多子會都從這裡分出來,在這裡實習,對他擴展牧會的視野很有幫助。

為主牧養教會

畢業後,1975年他協助張之信牧師開拓三民路佈道所(今為三民路浸信會),這所佈道所是1973年仁愛堂二十年堂慶,在民生社區開始的福音工作。邱在佈道所五年,教會人數激增,原地址不敷使用,在1980建堂並成立教會。教會需要一個全職牧師,但邱因肢障的關係,未能像其他神學生在畢業後兩、三年內即按牧,只好轉往板橋浸信會牧會。

在浸信會的系統,有些人快則一年慢則兩三年就可按牧,邱卻遲遲無法按牧,主要還是遭到一些牧師、同工的質疑,懷疑他的身體是否能承擔的起沉重的牧會工作。幸而,思想開明的周聯華牧師為他排除按牧的障礙,在按牧委員會中,周牧師說:「那個人沒有病?我的膽囊都拿掉了!聖經還提到贖罪祭要一隻牛犢和一隻綿羊羔,都要一歲,才能獻給上帝,我們中間誰是一歲的?到了新約,上帝主要是看人心靈的虔不虔誠,病或殘障跟罪沒有關係,這些是為了要使上帝得榮耀。」周牧師為邱光明打通了按牧之路,在畢業長達八年之後,終於在1984年按牧。周聯華牧師一直是邱的鼓勵者和支持者,甚至在1994年浸信會懷恩堂要聘任新牧師,他跟邱光明牧師說:「身心障礙者歡迎來應徵」,不過邱沒有去應徵。

邱牧師克服身體的障礙,全心投入板橋浸信會的牧養工作。他在板橋浸信會牧會的第二年,有一主日清晨,教堂被暴雨侵凌,水漲至人膝以上,所有的東西都浮在水上,因此他開始尋求建堂。1988年帶領弟兄姊妹開始建造新堂的工作,他以不便之軀,承擔辛苦的監工過程,終於在1989年10月29日獻堂。邱牧師身為一個肢障者,他很清楚的意識教會需要有一個無障礙的空間與環境,由於崇拜會堂在二樓,必須設立電梯,但這個提議最後因故無法實現,對他來說,這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他在該教會的牧養工作一直到1996年,由於各方壓力過巨,不得不離開教會崗位,等身體狀況較好時,轉至伊甸基金會服務。

經過長達二十五年的牧會生涯,邱牧師坦承自己有失敗,主要他自己在牧養弱勢族群的過程,沒有同時教育好弟兄姊妹有相同的看見,他認為身為一個身障牧者,教會弟兄姊妹對殘疾者仍有偏見,甚至視他們為教會發展的包袱,表示他在相關的教導不夠成功。

執子之手

在板橋浸信會牧會的過程,邱牧師認識了一位姊妹許春惠,後來成為他的妻子。許春惠原屬台東教會的唱詩班成員,他們有次來板橋浸信會辦活動,邱開始追求師母。師母在被追求的時候,自己覺得很自然,但邱牧師因身體不便,又與師母有一段年齡的差距,故他們的交往遭遇很大的反對。但邱、許兩人很堅決,儘管有許多反對,但也有不少人支持他們,兩人終於走上紅毯結為夫妻。邱牧師的生命也因著師母的陪伴而豐富起來了,邱牧師結婚時四十四歲,從1990年結婚至今有十八年。

不可諱言的是,這段婚姻不僅他們兩人要承受女方父母、親友極大的壓力,婚後教會弟兄姊妹也要適應他們的師母,而且師母當時年紀非常的輕,這當中的困難外人難以理解。但他們兩人同心合力,排除萬難,一起榮耀上帝,服事眾人。

在伊甸基金會事奉

由於患有小兒痲痺,隨著年齡增長,邱牧師有骨質疏鬆的現象,要很小心避免跌倒。伊甸基金會的創辦人杏林子(劉俠,1942-2003)曾提醒邱要注意腿疾,不要勉強,要拿拐杖,但邱牧師沒有這方面的知識,覺得拿拐杖難看,一直硬撐,結果八年前跌倒三次,開刀三次,開始坐輪椅。這個打擊,若不是邱師母陪伴身旁,很難重新走出來。那段時間,很多弟兄姊妹來關懷牧師,終於走過這段痛苦的經歷。

邱牧師大腿骨摔斷之後,醫生警告他再摔倒的話,有半身不遂的危險,邱牧師已經不再適合繁重的牧會工作,轉至伊甸基金會工作。因著去伊甸工作,碰到九二一大地震,在災區事奉三年。這時台灣開始有越來越多的越南新娘嫁來台灣,約有二十萬人,其中發生家暴事件的有三成。越南新娘的苦境,讓他想到自己幼年的經歷,因此他和師母開始關懷這群新移民的家庭。

邱因身體不便,更能體會弱勢族群的困難,他發現很多外籍新娘生活在台灣社會的中下階層,他們中間有些是嫁給想要第二春的先生。越南新娘經常要面對家暴的威脅,因為相處過程,最易發生婆媳問題、文化問題等(例如:坐月子吃麻油雞,但他們不吃),並且這些越南新娘原本家庭就十分貧困,他們以為來台灣可以翻身,所以她們一心只想嫁過來,卻沒考慮將來可能發生的種種問題。另外,婚姻仲介公司常騙他們男方是良商,但來到台灣之後,男方可能只是一個擺路邊攤的。婚仲公司往往收二十萬的聘禮,但只給女方一萬多,這些與期待過巨的落差也造成婚姻口角的來源。甚至有男方不滿意,還要求仲介換妻;或有男方是同性戀,但為了傳宗接代買越南新娘過來,等生完孩子再要求離婚。有時候男方喝酒、吃檳榔,不拿錢回家,女方有任何要求就被痛打。

邱牧師為了服務這些外籍新娘,伊甸基金會特別為此成立了新移民發展處,前進至越南湄公河畔,讓這些回到越南的孩子,可以受教育。他們同時關心越南身心障礙的孩子,因為過去的越南戰爭,美國灑了很多落葉劑在村落,當地生出很多許多瞎眼或身心障礙的孩子。

邱師母許春惠女士,現為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關懷外籍配偶小組組長,與邱牧師除了關懷身心障礙者,還關心越南身心障礙的婦女與兒童,另外也負責舊衣回收和二手資源的回收。邱師母與邱牧師兩人配搭分工,輪流至越南關心那裡的孩童和婦女。邱牧師坐著輪椅,俐落的身影,上上下下的張羅大大小小的事,給筆者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

結論

從邱牧師的故事,我們看見他身殘心不殘的精神,與妻子攜手開創了連正常人都難以完成的工作,他身上的殘缺,卻見證了上帝極美的榮耀。邱牧師現在還從事庇護性的宣教事工,因為身心障礙者需要庇護與安置,使他們的心靈不只有著落,連基本的生活也有固定的著落。

邱牧師向筆者坦誠,身為一個殘障者,最在乎的就是外表,因為外觀上明顯與正常人不同,因為不同,很容易自卑。也因此他從自卑走到人前,進而服事主,這是一段十分艱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有許多富有愛心的牧者、教會弟兄姊妹在旁陪伴鼓勵支持,但也有不少非友善的經歷,這些多半來自於教會缺乏對殘障者的認識與適切的教育所致。

根據內政部2007年最新的資料,台灣有一百零二萬零七百六十人屬於身心障礙者,他們佔了台灣總人口的百分之四點四,這個比率比台灣基督徒更多,教會應該對這個族群伸出更多的援手,關懷支持他們的需要,更多的認識瞭解他們的有限與可能性,提供他們無障礙的服事環境,因為,在他們中間仍有許多隱藏的「邱光明牧師」,他們只要在一個無障礙的教會環境,就能像正常人一樣的事奉上帝和上帝的子民,甚至有些事奉是他們能做,我們不能做的。

更多閱讀...

星期二, 7月 31, 2007

用心服事人:費琳教士自傳






費琳自述‧本院退休老師/方麗玲譯/吳昶興老師校訂


十三歲受浸

1942年10月4日,費琳(Linda Edythe Phillips)生於加州聖伯那地諾市, 母親在她還是嬰孩時便抱著她去教會,從小她就在教會和基督化家庭的熏陶下成長。

當費琳十二歲時,父親就因心臟病突發過世,這件事衝擊她的心靈,她開始尋求認識神,一年後在芳坦娜浸信會聖殿堂(Temple Baptist Church in Fontana)受浸加入,教會生活對她成為主要的重心。

生命的塑造

高中畢業後,進入二年制霞飛專科學校(Chaffee Junior College),母親和繼父搬到阿肯色州,留下費琳和姐姐的家人同住。1962年費琳從霞飛專科學校畢業後,得到優等的成績,她決定到阿肯色大學(University of Arkansas)完成她的學業。

就讀阿肯色大學期間,有兩件重要的事幫助她塑造她的生命。她在取得教育學位時選擇以圖書館作為副修課目。同時也加入校園中的基督徒團契(浸信會學生會BSU。她在團契中非常活躍,並且和該團契的主任鍾嘉美女士(Mr. Jamie Jones)變成好朋友,她非常投入團契,而且在最後一個暑假去科羅拉多州當暑期宣教士。

1964年費琳從阿肯色州大學畢業,進入科羅拉多州威斯特敏斯的霍奇金中學(Hodgkins Junior High School)的圖書館服務,工作中遇到諸多困難,但這些都屬美好的訓練,成為費琳日後服事上最大的幫助。

差派至賴比瑞亞

1965年,美南浸信會聯會的國外傳道部針對大學剛畢業的青年,有一個為期兩年的短期宣教計畫,鍾嘉美女士把這份宣教資料給了費琳,費琳填寫了申請表寄出,不久就被錄取差派到西非的賴比瑞亞。她在那裡的瑞克思(Ricks)學會如何擔任圖書館員,那是一所非洲孩童的學校,有一至十二年級。

費琳在該所學校設立圖書館,第一年買書、編書,並訓練教職員和學生使用圖書館。第二年她參與學校主要建築和圖書館的修繕工作,同時加入一個學生團體,這個團體在每個主日到學校鄰近山區講道。在非洲的期間,她深深地感到上帝呼召她從事宣教工作。

進修圖書館系

1967年,費琳回到美國,進入金門浸信會神學院(Golden Gate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進修,畢業於1970年,獲得道學碩士。在學期間,她一面在學校的圖書館工讀,一面賺取學費。很奇妙的,在神學院裡的好朋友多半是亞洲人。

畢業後,她搬到密西根州,擔任伊普西蘭蒂的東密西根大學(Ea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 in Ypsilanti )與安亞伯密西根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in Ann Arbor)浸信會學生會的主任。透過浸信會聯會,神為她開門,讓她有機會遇到許多國際學生,並服事他們,這些學生都很投入宣教事工。費琳一面在東密西根大學圖書館工作,一面在該校進修圖書館碩士班。

被差派至台灣

1974年夏天,費琳回到賴比瑞亞,協助賴比瑞亞浸信會神學院圖書館編纂書目。當她返美之後,更清楚上帝要她在國外生活、工作。於是,她向美南浸信會聯會的國外傳道部提出申請,一開始她覺得應該再回到非洲,但上帝為她開了另一條道路,她在1975年被差派到台灣,她的服事是在台灣浸信會神學院擔任圖書館館長,並在神學院授課。

擔任圖書館館長與授課

從1976年1月1日到台灣,她的工作一直沒有什麼改變,她一直是圖書館的館長同時在學校教課。她多半以圖書館的工作為重,在台廿九年間,她經手超過三萬冊的圖書,這些書都列入館藏。
1982年她開始規劃視聽教材館藏的編目與收藏,目前已超過一萬件的視聽教材;明道圖書館也是她任內積極參與規劃的,於1991年完工啟用;1998到2000年間圖書館開始進入資訊化作業。

在神學院教課是她的第二個工作,從1980年到2006年,她一直負責宗教教育方面的課程。浸神院長張真光牧師,鼓勵她應該發揮她在攝影以及視聽教育的恩賜。所以,費琳教士在1985年獲得金門浸信會神學院教牧博士,就是在這個領域發揮的。也因為她接下浸神所有視聽方面的職責,她帶領學生為周聯華牧師及其他講座的錄音、錄影工作,這些錄下來的教材,到目前都可以成為遠距教學使用。當然,身為宣教士的她,也有機會在台灣浸信會神學院教授宣教課程。

建立歷史資料中心

在圖書館建造的然程中,她竭力地建議校方不要拆掉從1956年購地時就存在的三合院,經過多年,上帝成就她的夢想,老房子後來成為「台灣浸信會歷史資料中心」。她默默的收集有關浸信會工作的資料、傢俱和物件,目前圖書館中的浸信會各教會檔案就曾分別存放她家中、圖書館和其他地方。1996年老房子的屋頂倒塌時,她對這個夢想產生懷疑,但上帝有祂的時間表,第二任院長蔡瑞益牧師於1998年帶領學校重新修建三合院,使它成為台灣浸信會資料中心。最後,夢想成真了。

目前這座三合院建築有博物館、歷史檔案中心和教室,費琳教士在神學院的最後幾年,致力於歷史資料中心的建檔工作。

在這許多年中,她最大的喜樂是和神學院的學生以及教授們的互動,能夠看到學生與上帝的關係增長,成為教會的領袖,是非常美妙的事。目前神學院的教授群有一半以上都曾是她的學生,就連現在教會中的領袖和同工也是。她說:「我很喜歡參加聯會的開會,因為這樣可以有機會和我的學生們團契,看到上帝在他們身上的祝福。」

關注世界宣教

每年分派到她的神學院小家學生,成為她特別的孩子,她很享受作他們的「母親」,而這些小組中又以宣教的學生最特別。1990年,有一群學生因為對國外宣教的負擔,而開始了宣教團契,並請費琳教士作她們的監督。每個星期她們會聚在一起禱告,求上帝賜給台灣基督徒有宣教的異象,在當時,向國外宣教並不是教會最看重的,即便神學院也是如此。然而上帝聽她們的禱告,目前台灣的教會不斷的差派宣教團隊和宣教士,現在台灣浸信會神學院也注重宣教,並成立宣教中心。這就是上帝回應費教士與其他同學的禱告。費教士說:「我有一個盼望,就是我的學生們有份於世界宣教。」

流露寫作恩賜

在她的工作中,寫作的恩賜是很自然發展出來的。剛開始,她為美國的宣教雜誌寫文章,後來成為台灣浸信會差會出版部的代理人。在1990年到2000年間,擔任宣教新聞《台灣趨勢》(Taiwan Tidings)的編輯;她的著作《教會圖書館手冊》(Church Library Handbook),於1993年出版。

1997年她受邀加入編輯群《從邊疆到福爾摩沙:浸信會在台五十年史,1948-1998》,在書中有她寫的文章,以及她從神學院歷史檔案中提供的歷史資料,書中的文章是結集她撰寫在台宣教士及同工的傳記而成。

從1997年起,她在神學院的院訊開闢「花果集」專欄,寫一系列在台宣教士或台灣教牧的文章。2002年,台灣浸信會神學院出版了《看啊──上帝的榮光》,是她一系列二十二篇文章的集大成,對她而言,這就像是給神學院五十週年的禮物。在2003到2007年間,她還為教會的英文主日學寫了五本查經課程。

參與景美浸信會事奉

費琳在台灣的期間,積極參與景美浸信會事工,在教會教英文查經班有三十年。臨走前她給主日學學生一份禮物,是以她在台期間最喜歡的經文加上解說,所出版的《我最愛的經文》(Favorite Scriptures)。費教士也協助景美浸信會圖書館多年,先後參加教會四個宣教團隊的國外短宣服事。在教會開拓新教會時,她也協助支援,曾經一段時期她參與差會的宣教團隊,協助汐止浸信會在伯爵山莊成立讚美浸信會。

離台

費琳將於2007年8月離台,返美後正式退休前,她仍有14個月參與美南浸信會差會的宣教任務。她希望在返美的途中,能有機會拜訪目前在其他國家宣教的學生,然後回到美國。

感謝上帝賜給台灣費琳教士,她在台灣三十年桃李滿天下,有許多屬靈的朋友相伴,屬靈的孩子無數,她在退休後,求主繼續賜福使用她的一生。

更多閱讀...

星期二, 7月 24, 2007

父女同心事奉主

費琳教士‧本院退休老師/方麗玲譯/吳昶興老師修訂

左圖:栗桂森牧師、師母
右圖:栗愛華傳道(中)

這是關於台灣浸信會一對傳道人父女的故事,父親是栗桂森牧師,女兒是倪栗愛華傳道,他們父女一起經歷上帝,並同心在教會事奉主。

栗牧師歸主的經歷

栗桂森生於1913年2月27日,他的父母在他11歲和13歲時相繼過世,從小他就常常覺得人生孤單,命運太苦,甚至還自殺過。其後,他到了天津一間「華新染織廠」工作,他的上司總經理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每週都有傳道人到工廠向工人傳福音,栗桂森因此信主,接受主耶穌做他的救主。

栗桂森出身貧困家庭,父母早逝,因而失學。然而他努力不輟,督促自己讀書寫字,勤奮向學,又寫出一手好字。上司賞識他的勤奮用功,將他調到辦公室工作,後來一直升任副經理的職位。

成立家庭

栗桂森十七歲和白玉秀小姐結婚,由於他們經濟狀況困窘,婚後居住於岳母家長達九年。他們育有大女兒栗錦榮,1938年出生,小名愛華,也就是本文的主角之一。後來他們還生了三個孩子。

大女兒栗愛華,對於父母靠著信仰的幫助有深刻的印象。當她還是孩子的時候,就看見到聖靈如何在她父親身上工作。栗桂森受浸時身上染有重病,但上帝透過這個疾病展開祂奇妙的工作,栗桂森開始認自己的罪,並為自己生命中的每一項罪祈求赦免。栗愛華說:「聖靈充滿在他的生活中,他進醫院時病情嚴重,出院時心中柔軟充滿憐憫。」

栗愛華還記得,她的父母常一起為兒女禱告。有一次她的手非常疼痛,經過父母的禱告,上帝醫治了她,這件事她留下深刻的記憶。當她九歲時和母親參加培靈會,在會中,聖靈指出她的罪,她的身體因此感到不適。隔天,母親一個人去參加聚會,當母親回家時,她哭著認罪並願意接受耶穌。隔晚,她又和母親參加培靈會,栗愛華在會中向眾人作得救見證。

遷居台灣

由於時局動盪,栗桂森先來台灣以做天津遷廠的準備,1948年,栗愛華十歲時,全家遷來台灣。他們一家來台住在台北,並參加附近的教會。栗桂森在教會殷勤事奉主、為主傳福音,也在教會擔任講道事奉。

有個朋友介紹栗桂森和張之信牧師認識,當時張牧師正尋找一位有委身熱誠的平信徒來擔任教會領袖,以便協助他開拓新的浸信會教會。張牧師聽過栗桂森的講道,感到印象深刻,就介紹他到台中浸信會,後來彰化浸信會也聘請他擔任平信徒傳道。

栗愛華受浸蒙召

1953年,栗愛華和父母搬到中台灣,並在台中讀高中。她十六歲的時候,決定受浸,於是台中浸信會宣教士關樹華牧師(Rev. Oz Quick)為她施浸。

隔年,栗愛華與台中浸信會的青年參加嶺頭山莊的夏令營,在那個聚會中,她回應上帝的呼召,要一生事奉主。當她回家後,父親問起夏令會的情形,他們談到與會的青年很多人已經在服事主,而且也有一些人願意委身基督,父親就問她:「那你呢?」栗愛華答說,她也是跟隨順服上帝呼召中的一位,父親聽了非常的高興。在栗家孩子參加營會的時候,他們的父親整個禮拜都為上帝能在他的孩子身上工作禱告。

栗桂森入神學院、按牧

1956年,栗桂森有機會以特別生的身份到台灣浸信會神學院進修,雖然他沒有接受過正式的教育,但他和其他人一起上課毫無問題,他是非常優秀的學生,經過三年的學習後,接受基隆浸信會的聘請,在1961年按立牧師。

當父親還在神學院就讀時,栗愛華接受神學院的聘請,和周阮郇瑤師母(參《院訊》157期,8-9頁)在圖書館一起同工。當父母親搬到基隆服事後,她仍留在台北照顧在台北就讀的弟妹。因為母親身體不好,因此她承擔起許多的家庭責任。

栗愛華回應上帝呼召

1959年,有幾件事在栗愛華生命中佔有重要的份量。首先是浸聯會成立了女傳道會,周師母是主要帶領者之一,栗愛華經常的協助她,因此她很熟悉這個工作,她常被許多教會邀請去分享女傳道會的事工。同年,她有機會和台灣浸信會神學院全校師生一起參與佈道工作,這再次提醒她事奉的呼召,然而家庭的需要仍然吃重。

栗愛華每天早上九點上班,她總是提早到圖書館安靜親近主。有一天,她靈修時讀到路加音九章五十七節至六十二節,上帝再次用這段經文提醒她生命的呼召,家庭的責任應擺在祂的呼召之後。

栗愛華回應了上帝的呼召,1961年進入神學院就讀,就讀神學系,但她對宗教教育十分有興趣。當她還在浸神就讀,亦有機會在剛成立的浸信會大眾傳播中心主持節目,她非常喜歡這個工作。最後一年神學生的教會實習工作,是在浸信會真光堂,她負責青年助道會,在她帶領下,教會成長很快,因為她真的很喜歡和年輕人在一起。

1965年她從神學院畢業,是唯一的畢業生。她身兼三個服事:真光堂的青年事工、浸信會大眾傳播中心及女傳道會。對她而言這三個工作都是她的最愛,很難抉擇,但最後她選擇了女傳道會。

栗愛華傳道身兼母職

1968年她和倪天平結婚,育有二女。作為一個職業婦女和母親,使她更能體會教會中許多婦女的辛苦,也更提昇她服事婦女的心志。她跟隨周師母服事一直到1981年周師母退休,栗愛華深孚眾望,被選為中華浸信會女傳道的執行秘書。

栗牧師事主不息

栗桂森牧師在基隆服事一段時間,然後在1966年到台北浸信會真光堂任職,直到1974年心臟病發,卸下教會工作。1980年栗牧師的身體好轉,但師母卻在1983年逝世。栗牧師搬到台中和二女兒同住。1985年栗牧師應邀到美國華人教會帶領培靈會兩個半月,回台灣後他仍然時常被邀請至各教會講道,約有十年的時間,他差不多平均每個禮拜要講道三次。

1990年,栗牧師又再次到美國一個月,講了十八次的道,並留在Omaha教會牧會,但該年的12月他又心臟病復發。1991年1月他回到台灣休養,同年的10月7日,他在讀經、禱告中安息主懷。

栗傳道積極發展婦女事工

栗愛華傳道在女傳道會的服事,從1981年一直事奉到2003年才退休,前後有三十八年之久,這中間有十八年她是女傳道會的帶領者。服事的內容包括帶領浸信會的婦女參與佈道工作;以及在教會中推動兒童宣教教育;她也積極鼓勵當地及地區婦女團體投入監獄事工、少年觀護所、老人之家、育幼院和其他社會關懷事工。她也曾多次代表台灣浸信會婦女參加國際會議,她和台灣浸信會女傳道會主辦1998年在台北舉行的第九屆亞洲婦女聯會。

栗傳道退休後,目前住在木柵,在木柵浸信會聚會,她仍然參與在教會的女傳道會事工,同時也是婦女會的顧問。

更多閱讀...

星期五, 12月 01, 2006

走過巨變的時代──浸信會聖光堂三十四年的忠僕黃懋昇牧師


費琳教士/楊方麗玲譯/吳昶興老師校訂

戰亂中成長

  黃懋昇牧師1921年9月13日出生,生長於江西萍鄉世家。父親是公務員,在南昌任職,育有三女、六男,1928年舉家遷到江西的南昌市,黃牧師幼年即在當地接受小學和初中的教育。

  由於戰亂的關係,1937年全家又再搬回萍鄉, 1939年因戰爭西延,奉母命到四川合川,進入國立第二中學就讀高中二年級,國立二中是收容江浙沿海戰區流亡學生的學校。1941年高中畢業,1943年夏考進四川重慶的國立中央大學,校長是蔣介石先生,由於中日戰爭戰火不斷,無暇處理校務,請了朱經農先生作教育長,代他治理中央大學。中央大學思想開放,學生關心國家大事,大家充滿民主精神,有時甚至到重慶遊行,呼口號、唱抗戰歌曲。四年學習後,於1947年獲法學士學位。

在中央大學信主

  黃牧師在大學期間,患有胃病,每夜必痛到天亮才止。由於長久有病在身,心情不佳,有一星期日經過教室聽到歌聲,見一些基督徒同學聚會,於是進去參加聚會,所唱詩歌慰藉他心靈之苦,於此接觸基督信仰,並且開始參加「沙磁區基督徒大專團契」,帶領的是趙師母張性初女士,張性初是台灣浸信會神學院前教務長張容江的姊姊。在重慶的最後一年,計志文牧師在中央大學大禮堂舉行佈道大會,把這座容納兩、三千人的大禮堂擠得水洩不通,在這次佈道會上,黃牧師舉手決志信了主。

  1945年9月抗戰勝利,隔年中央大學在南京復校,那時黃牧師四年級,南京校舍與設備都比戰時好得多。

受浸唱「快樂日」

  1947年大學畢業後,黃牧師隨之來到台灣,在台中高工任教,前後有九年,上帝使用這個環境帶領他,他開始參加台中浸信會的聚會,當時教會的傳道人是張容江牧師。1952年5月11日台中浸信會成立教會並在下午舉行第一屆浸禮,黃牧師是第一批的受浸者,浸禮時所唱詩歌是「快樂日」,故以後黃牧師在教會浸禮時,也會唱這首「快樂日」,表示浸池中有個人跟他一樣,正在經歷他一生最重要的事。當時與他一起受浸的,還有現已退休的楊毓昂牧師。
受浸後黃牧師渴慕追求,在1953年被選為同工負責青年助道會,當時教會是由杭克安牧師牧養。1956年暫放棄教書生活,進入省立台北結核病防治院任職,一年後因個性不合離職。

汝應興起為主奉獻

  1957年入基隆女中重任教,重執教鞭。在學校任教工作數年,目睹世風日下,有賣知識之嫌,年青心靈日漸追隨世界,偏行己路,當時心中有微聲音呼喚說:「汝應興起,為主奉獻!」

  1959年8月在台北台灣療養院作切胃大手術,感覺與基督寶血洗淨罪污同證主恩,因而發願甘心為主奉獻,並在1960年報考台灣浸信會神學院接受裝備,當時入學者共十九人,1963年僅八人畢業。一年級在基隆浸信會實習,二、三年級在板橋仁愛浸信會實習。當年教導黃牧師的老師有周聯華牧師師母、柯理培牧師、柯少培牧師、杭克安牧師、唐佑之牧師、張繼忠牧師、馮之?老師等。

暖暖山邊樹立教會

  1963年畢業後來到基隆暖暖山邊,接手浸信會暖暖佈道所的工作。
這個佈道所是在1961年10月1日開堂,由鍾平山傳道負責,1963年7月鍾傳道離職,便由黃牧師繼續開拓的工作。黃牧師在此耕耘,購地建堂、於1967年成立教會,取名為「聖光堂」,同時在此按立為牧師,教會的使命是「立足聖光、心懷中華、放眼世界、廣傳福音」。

忠心事主,終身事奉

  1968年9月2日與何綽儀姐妹在聖光堂結婚,由周聯華牧師證婚,是聖光堂第一對伉儷。黃師母與夫婿同心,投入教會服事直到1997年退休。

  聖光堂的牧職是黃牧師畢生的服事,也是他最愛的工作。該教會的青年助道會很興旺,成為許多教會的楷模。黃牧師、師母帶領教會積極參與社區服務,在1987年和1988年分別接受政府的表揚,肯定教會在公益慈善及社會教化工作上的貢獻,黃牧師也多次代表教會和浸信會聯會參與國際性會議。

  由於黃師母的支持與幫助,黃牧師得以將敏銳的思緒和上帝賦予的恩賜在神的國度中發揮出來。黃牧師除了擔任牧職,自1970年起在關渡基督書院兼任教職,直到1989年;1982年從亞洲浸信會神學研究院畢業,1992年到1999年在浸信會神學院兼任教職。

  黃牧師曾翻譯西南神學院傅理樂(Leroy Frod)博士著《教學與訓練的設計》(Design for Teaching and Training)一書,由香港浸信會出版社發行,本書獲讀者熱烈迴響,已發行三刷了。黃牧師曾於1987年被選為香港浸信會出版社董事之一。

  1990年起大陸開放台灣觀光,由於黃牧師對自己家鄉的熱愛,他透過到大 陸參加會議的機會傳福音。1997年從聖光堂退休後,黃牧師、師母便將他們的時間投入在大陸宣教上,他們曾先後進入中國多次,並在許多教會作教導。之後更積極參與對中國大陸宣教的事工,1999年浸聯會誕生了新會章,同時也成立大陸福音部,第一任部長即黃牧師,由他率領中華浸信會聯會開展中國的宣教工作。

經歷神蹟,事奉不懈

  黃牧師在七十歲後,有兩次嚴重的疾病,1992年在基隆長庚醫院檢查右耳失聰,靠主醫治,恢復聽覺。

  2002年10月他和師母應邀參加香港宣道會希伯崙堂四十週年會慶,卻在25日過境香港時突患腦瘤破裂,昏厥癱瘓,幸及時送醫救回一命,黃師母費盡心力,藉國際醫療機構送回國內診治,歷經數月出院恢復健康,上帝恩顧黃牧師,他們夫婦仍能參與教會聖工。

  2004年,黃牧師夫婦從他們所愛的基隆和教會搬到陽明山上的至善安養護中心。現今高齡85的黃牧師和師母安享他們的晚年,並仍積極的為主作見證。黃牧師自謙是暖谷中的一只螢蟲,閃閃微光,乏善可陳,其實他的生命充滿上帝豐富的慈愛與恩惠,是主賜給暖谷的一盞明燈。

更多閱讀...

星期一, 9月 25, 2006

美南浸信會差會首對來台宣教士──雷漢理、雷涵芳夫婦

費琳/圖書館館長/楊方麗玲譯

  1954年,雷漢理夫婦以美南浸信會差會宣教士身份差派來台灣。在這之前,所有的美南浸信會宣教士要到台灣以前,都必須先在中國事奉過,才能由中國轉至台灣來。因此,當年雷漢理牧師夫婦和他們的兒子到台灣時,受到當時在台灣宣教士的熱烈歡迎。

  雷漢理(Harry Raley)生於1925年8月14日,出生地是南卡羅萊納州的比遜市(Bethune),大學時就讀於貝里大學(Berry College),就學期間因二次世界大戰而中斷,1944到1946年他進入美國海軍服務,然後在1948年從另一所富曼大學(Furman University)畢業。接著他得上帝呼召進入西南浸信會神學院進修,於1951年獲神學學士學位。同年的8月21日,他與雷涵芳姊妹(Helen Frances Bibb)結婚。

  在他們被差派來台灣之前,雷漢理於1951-1954年期間曾任南卡羅萊納州拉塞福登(Rutherfordton)第一浸信會的助理牧師,以及赫尼路哥倫比亞教會(Columbia Church, Honea Path)的牧師。

  雷涵芳師母出生於1927年6月11日,出生地是密西西比州的慕黑市(Moorhead, Mississippi),她進入克拉克紀念大學(Clarke Memorial College),於1949年畢業於另一所學校密西西比大學。她對於宣教非常有興趣也積極參加短期的宣教工作。1946和1947年的夏天她擔任密西西比州的暑期宣教士,1948年在夏威夷服事。1949-50年她擔任密蘇里州肯薩斯加利利教會的秘書,同時也開始進入西南浸信會神學院進修。她和雷牧師育有四位子女,老大Lynn在美國出生,和父母一同來到台灣,其他三位子女Bruce, David, 和Beth都是在台灣出生的。

  雷漢理牧師夫婦到台北後,1955-56年間先學中文,之後搬到台南繼續學習中文,這時雷牧師開始和其他的宣教士一起從事福音工作,雷師母則在教會參與婦女事工和兒童工作。但他們的心掛念著佈道工作,希望在每一個宣教的事工有所行動並且滿足不同的需要,於是他們在1961年回到台北事奉。

  1961-1970年雷牧師擔任美南差會的會計工作,1970-1974年擔任差會的事工部部長,1974-1980年擔任浸信會文字中心主任,在這期間雷牧師仍盡其所能的參與福音工作。由於他承擔差會的行政工作,所以他也變成差會和聯會之間的聯絡人;他認識所有本地的牧師,與他們建立良好的友誼關係,如朋友般的鼓勵他們。他也在當地教會積極參與弟兄會,最後在台的幾年則全職從事福音工作。

  當雷牧師1961年搬到台北時,他們搬到嶺頭山莊,雷師母開始擔任營地的負責人,一直做到1966年。陽明山嶺頭山莊這個美麗的環境對他們的孩子們來說,是非常美妙的環境,帶給他們成長美好的經驗。另一方面,雷師母投入婦女工作,她禱告上帝給她一個可以在台北服事非基督徒婦女的機會,所以她發現婦女們喜歡學英文,她積極的準備訓練,協助這個工作。她曾描述這個事工說:「十三年來,我經歷了我生命中最興奮的成長,有六十至一百個婦女每個禮拜學習英文,他們中間大部份都未信主,但他們願意單單查考聖經和參加見證聚會。」

  幫助未信者來認識耶穌基督,是雷漢理牧師夫婦在台灣服事三十六年來最大的使命。他們愛同工也接納他們,後來被浸信會弟兄會的主席提名參加中華民國政府舉辦表揚對國家有傑出貢獻的「好人好事代表」,雷牧師在1989年得到該年好人好事的榮譽。以「好人好事」來形容他,實在適合不過了,這也是雷漢理夫婦在台灣事奉三十六年忠實的寫照。

更多閱讀...

星期六, 7月 29, 2006

終身事奉的僕人─孔繁沛牧師的故事


費琳(Linda Phillip)/本院圖書館館長

  孔繁沛牧師是山東省曲阜縣人,1922年1月4日生。身為孔夫子的後裔所以家中注重要有良好的教育,祖父、父親均為教師,甚至孔繁沛後來也成為老師也就不足為奇了。他1943年畢業於北京的京華美術專科學校。

  孔繁沛和徐瑞榮從小就在同一所學校就學,但彼此並不熟識。但徐瑞榮是孔繁沛父親的得意門生之一,當他們成年後,家中就為他們安排和這位倍受家人喜愛且智慧的女孩結婚。當時的她也是一位老師,婚後育有一子,目前還有兩個孫子。

  由於二次世界大戰的壓力,這對年輕的夫婦到了山東濟南。經同學的介紹他們住到了一所教會(靈恩會教會),雖然當時他們夫妻未信主,但教會的牧師邀請他們參加聚會,於是孔師母信了主並不斷的為她的先生禱告。1947年一位浸信會的牧師來煙台主領為期一週的佈道會,講題是:你在那裡?於是孔繁沛在那時候接受耶穌為他個人的救主,並在當年的聖誕節受浸。

  由於戰亂的原故,加上人生地不熟很難找到工作,由於哥哥和姐夫都是空軍人員,所以幫他介紹在空軍營地工作,這樣他才有機會和妻子來到台灣。他們在1949年抵台時住在屏東,在當地的國語禮拜堂聚會,並成為該教會的執事。

  1953年搬到台北青年公園附近,廈門街浸信會就成為他們屬靈的家。第一次到這個教會時剛好是杭克安牧師和他的全家加入教會的日子,以後孔繁沛全家就在廈門街聚會,而且非常的熱心參與各種聚會,杭牧師給孔繁沛非常多的造就和服事的機會,他們在廈門街作信徒有11年之久。

  孔繁沛回應神的呼召成為全職事奉,於1964年進入台灣浸信會神學院就讀,孔師母也在當時選修課程預備自己成為師母。神學院畢業前兩年,他被派到基隆浸信會實習,當時教會沒有傳道人,所以在他神學院第四年時,他是以基隆浸信會傳道人的身份就讀,並於1968年畢業。

  擔任牧職期間,教會重新改建,這對孔牧師是一個挑戰。於1969年10月28日慶祝17年週年時獻新堂,就在獻堂的同時,為孔繁沛按立牧師。擔任基隆教會牧職時和浸信會差會一起合作在碇內開佈道所,孔師母一直陪在丈夫的身邊並協助新成立的工作。

  1976年因廈門街浸信會的聘請,基隆浸信會決定讓孔牧師回到自己的母會牧養,孔牧師夫婦在該教會事奉超過18年。

  對一個新牧師而言有件很新鮮的事,在他第一次參加執事會時,有一位會友提出他有一個房子在外雙溪要奉獻出來做佈道所。這並不在孔牧師的牧養計劃,中,但神預備環境讓福音可以進到這個社區中。幾天後孔牧師到醫院探訪,正當他要離開時有位朋友叫住他,孔牧師問他住那裡,他回答:外雙溪,而且告訴孔牧師那裡沒有教會,是不是孔牧師可以到那裡開立教會?孔牧師認為這有如”馬其頓的呼聲”,而且他知道他必須順服。

  一棟房子、一個邀請、一筆大的奉獻以及來自美南浸信會差會的幫助,孔牧師帶領廈門街浸信會成立了外雙溪佈道所。孔牧師和師母就安排浸信會神學院的學生到外雙溪週末實習。現在的慈光堂在該社區已經是一個很興旺的教會。

  後來,上帝在孔牧師的心裡放下對青年公園社區的負擔,這地區由平房改變成大樓林立,孔牧師和師母開始為這個尋求上帝的引導,孔牧師向上帝求印證—這社區有人提出需求。沒多久有位姐妹,就向孔牧師提出是否可以在這社區開始主日學來服事這裡的孩子們。

  孔牧師找到了一個可以開佈道所的房子,但教會沒有開立佈道所的預算。孔牧師發起讓弟兄姐妹來認獻,孔牧師和師母也為他們要奉獻多少禱告,孔牧師感動要奉獻租金所需的不足之數。於是教會租了一個房子開始工作,兩年後租金提高了,於是孔牧師另尋地點,但此時教會已經有能力可以買下來,因為有幾位愛主的信徒慷慨的奉獻。

  孔牧師和師母再次開始帶領這個新工作,由神學院的實習學生和教會的會友來共同參與。直到今日青年公園浸信會仍服事該社區。

  1994年孔牧師夫婦由廈門街浸信會退休,但他們沒有真正停止事奉,孔師母於2005年安息主懷。孔牧師至今仍幾乎每主日都講道,固定每個月的第一個主日在青年公園浸信會講道,第三及第四主日則分別安排到兩個教會去協助。孔牧師為著上帝給他的恩典感謝,更感謝神給他至今84歲仍有健朗的身體可以事奉祂。

更多閱讀...

星期一, 5月 22, 2006

韓慕蘭的故事


by 費琳(Linda Phillip)/圖書館館長/楊方麗玲譯

  當今年四月傳來韓慕蘭過世的消息時,對她的朋友和家人而言不僅感到悲傷,也憶起這位獻身服事主的獨特女性。

  韓慕蘭,1914年9月28日出生於Buckline密蘇里州的一個基督化家庭,13歲便接受耶穌為救主。1937年她畢業於密蘇里州師範大學,並回應上帝的呼召到中國宣教。Herbert Miles 牧師幫助她進入神學院並為她籌措預備宣教事奉的經濟支援。1940年她獲得西南浸信會神學院宗教教育碩士學位,於4月由美南浸信會差會差派她成為宣教士,當年的秋天她抵達北京並開始學習中文。

  1941年春天,由於二次世界大戰她被迫撤離到菲律賓的碧瑤,繼續她中文的學習,後來又被日軍關在集中營直到1941年的12月。她就一直待在碧瑤,直到1945年美軍解放馬尼拉才獲自由。

  回到美國,她休息幾個月後隨即進入耶魯大學的東方學院繼續中文的學習。她盡力的學習並於1947年重返中國。她來到山東的濟寧並積極的從事佈道工作,她在中國的時間很短暫,因為中國共產黨開始接收中國。1948年春天共軍首次攻擊時,韓慕蘭、明俊德和海筱林教士被困在揚州城裡,這群宣教士們經歷上帝妙的保守直到她們安全的離開。

  韓慕蘭在她的生命中仰望上帝的帶領,她考慮跟明俊德教士到台灣開拓新工作,但當時的國外傳道部要求她與再度被撤離的新宣教士和中國老師們回到菲律賓,並協助碧瑤中文語言學校的設立。她也帶領開拓菲律賓浸信會的華人福音工作,成立了三間華人教會,這個工作成為許多菲律賓人城市、郊區的福音跳板。她也在菲律賓的浸信會神學院教授宗教教育課程。

  1962年,韓慕蘭轉調到台灣浸信會神學院擔任教職,有13年之久。她教授宗教教育和宣教課程,她最得意的一項成就是參與《新歌頌揚》的編輯,浸信會出版社在1973年出版這本中文的詩歌本。她寫道:「我花很多的時間找出受歡迎中文詩歌的原版英文全文,但在美國的詩歌中卻找不到。我也負責找到並指導那些翻譯的人,他們奉獻自己的時間和才幹,將滿意的中國曲調詩歌轉換成美麗的英文詞句。」一本英文版的詩歌本終於在1976年出版了。

  1974年的12月,韓教士回到美國渡假。1980年退休前她做最後一次述職休假。1975年在美國的夏天,接到一封老朋友Herbert J. Miles的來信,他的太太在1974年的秋天過世,當他在上帝面前禱告誰是那位陪他渡過勝餘時光的人時,腦子裡一直出現韓慕蘭。他寫信給韓教士,請考慮是否有可能。美夢竟然成真了,他們在1976年的1月3日結婚。Miles博士,是一位體貼又有心的男士,他建議太太,由於他們晚年才結婚,所以要花更多的時間在一起,與其每年慶祝結婚紀念日不如每個月慶祝一次。他們晚年的婚姻維持了18年,一起慶祝了200次,遠比其他的夫婦慶祝更多次。

  韓教士非常喜愛她退休後成為太太和祖母的生活,她在教會和聯會中推動宣教工作;她也寫了一本書:Captive Community,於1987年出版。這本書後來改編成為一齣基督教戲劇Wall of Fire。她也和丈夫共著了Husband and Wife Equality一書。

  1989年她和先生搬到德州San Angelo 的浸信會紀念退休中心,1991年她回到台灣拜訪宣教士、同工和教過的學生。1994年她的丈丈因癌症病逝。就在她安息之前,一位她在北京學中文的第一位老師的女兒Ling-Kang Yeh去拜訪她,2006年3月31日他們共進午餐後,韓教士在午休時離世,沒有任何病痛,享年91歲。

更多閱讀...

星期六, 4月 01, 2006

購琴記

by 張真光前院長 (左圖)

  本院本來有一座免費的二手管風琴為我們服務了二十年以上,1997年他跟我一齊退休了,一直想買一台新的風琴,籌備了很久,也有人奉獻了一部份的錢,可是與別人買琴的價格相比,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

  感謝上帝的帶領,我和內人2003年,曾到捷克一遊,因為自己辦事不週全,所以要在捷克多住一些日子,因此就有機會去參觀一個風琴廠,這是在捷克最東邊的一個小城,Krnov,名叫Rieger Kloss 風琴廠,也是一所風琴製造學院。2003年的時候,他已經是130年的老店了。

  回到台灣以後,還是因為先入為主的,「價格」的問題,還是不敢「想」,還談不上不敢「買」呢,最後因為本人退休了,就想,買一個最小最便宜的回來用一用,也無妨,所以就鼓足了勇氣向該廠詢問,因為價格還算合理,所以就一路問上來,到現有的規模,與我們為管風琴所奉獻積存的錢數,可以配合得上,因此我就向學校報告,有這一可能,買不買由校方決定。結果經過院董會週詳的考量之後,就是今天在各位面前的琴。

  風琴在宗教改革的時候,有曾經被燒毀的記錄,其原因是,因為他是樂器之王,他的聲音有極大的權威性,因此在愛表現的風琴手手下,被誤用了。用了人不能忍受的音量,和繁複使人不解的演奏手法,表現自我,大而無當,本來用來表現上帝權威的,反成了人自我表現的工具了,所以換來了「魔鬼的樂器」之稱號,當然其結果就是被宗教的狂熱者燒毀的命運。但是他仍舊保有天使的一面,如果不是爛用的話,如今世人還是承認他是最適合用來敬拜上帝的樂器。

  也許有人跟我一樣,會問「何用這樣的枉費呢」,(太26:6-13)我們都知道,為了上帝而用的,沒有一件是枉費的,相反的是為上帝的榮耀。「但你是聖潔的,是用以色列的讚美為寶座的。」(詩22:3) 上好的讚美,只是為上帝添置一張美麗的椅子而已。(當然談不上寶座)

  樂器的價錢和一般的東西不太一樣,你可以用兩千元買一個提琴,也可以用兩百萬買一個提琴。我們買的,大概是價格比較低廉的,這並不代表他的質一定會差。我們希望今後能夠善用這一台管風琴,以重整教會音樂之正途。除了要感謝過去曾為管風琴奉獻的每一位以外。還要感謝,各位院董的支持,和各位同仁的辛勞。最後要將一切的榮耀,歸給我在天上並且愛我們的天父。
(右圖:本院所購之管風琴)

更多閱讀...

周阮郇瑤師母專訪:女傳會之光


費琳(Linda Phillip)/楊方麗玲譯/吳昶興老師校訂

(左圖:周牧師周師母育有三子,由左至右:求義[1954]、求德[1957]、求國[1951])

註:本文紅字部分,經吳昶興老師在美親訪周師母弟阮郇標醫生,得其家譜更正。在此亦特向阮醫生致謝。 2007.8.13

  阮郇瑤女士,是台灣基督教界極負盛名及備受尊崇的周聯華牧師之妻子,正應驗了俗語說:「成功的男人背後一定有一位偉大的女性。」

  周師母生於1919年2月5日寧波一個基督教的家庭,父親阮文友任職於聖公會寧波三一神學院,母親沈望允早逝(ca. 1923),繼母沈梅娟 (仁德女校任教)很能幹,是上海知名「紅房子」(婦產科醫院)的總務主任,家裡有七姊妹和兩個弟弟 (么弟繼母所生),周師母排行第六。周師母的父親阮牧師,屬中華聖公會,外祖父沈載琛是中國聖公會第一位祝聖的華人主教(1918),負責浙江教區,舅舅沈嗣良是上海聖約翰第一任華人校長,在體育界非常知名,她的家族有許多的牧師和主教。

  周師母就讀寧波仁德女校、上海聖瑪利亞女子中學,於1944年畢業於上海滬江大學,後受聘擔任該校的圖書館員。她和周牧師在這段時間相識,高樂民教士(Inabelle Coleman, 1898-1959)是他們的介紹人。她在1946年重生,在滬江大學內的教堂受浸,隔年1947年7月29日與周聯華牧師在聖公會的上海國際禮拜堂結婚,於1948年離開上海赴美,婚後育有三子求國、求義、求德,分別出生於1951、1954年和1957年。

  高教士推薦這對年青夫婦赴美接受神學院的裝備,但柯理培牧師(Charles L. Culpepper, Sr. 1895-1986)邀請他們先進入上海的中華浸信會神學院,於是周師母和周牧師雙雙進入神學院,周師母並在神學院的圖書館工作。後來,共產黨逼近,宣教士就送他們到美國肯塔基州路易斯市的浸信會南方神學院就讀。周師母在該校專為女性設置的女傳道培訓學校裝備,主修宗教教育,並於1951年畢業。她繼續留在該校圖書館工作直到周牧師完成學業。

  1954年8月,周牧師完成其神學博士的學位,舉家來到台灣浸信會神學院服事,基於周師母具有圖書館工作的背景,她接任神學院圖書館館長,任職十八年之久。期間圖書從不到五百冊增加到一萬零五百八十六冊,周師母為圖書館奠下非常好的根基,她也不居功,一直稱讚圖書館的同工。

  神學院圖書館是她主要的工作,但她心繫浸信會懷恩堂和女傳道會。她以師母的身份肩負起懷恩堂的婦女事工,亦從事許多探訪及幕後的服事。由於她的參與使得丈夫的服事更美,經常在周牧師過於煩忙無法分身時,她總是在教會忠心的服事弟兄姐妹,很有效率的從事個人談道及栽培的事工。

  周師母在女傳道會的事奉是眾所皆知,她是柯耦蓮師母(Ola Lane, 1896-1989)的得力助手,幫助柯師母在台灣推動浸信會婦女事工,她自己在懷恩堂也成立女傳道會,並成為台灣各浸信會教會的典範。周師母也和柯師母共同在台灣浸信會神學院的女性教職員和學生的太太成立女傳道會,這份服事是她心裡最切慕的。

  中華基督教浸信會女傳道會聯會在1959年成立,柯師母是女傳道會的總幹事,周師母則擔任主席,當柯師母於1965年退休時,周師母接任總幹事的職務。在周師母的帶領下,女傳道會在台灣全地擴展起來,在公元兩千年時共有九十二個女傳道會,拓展至一百零六個地方,有二十六種不同類型的工作。這些浸信會的婦女參與醫院、監獄、老人院、少年輔育院、學生工作等社會工作,在教會中則加強探訪、學齡前兒童的日光會、兒童主日學、當地社區的佈道工作。周師母從柯師母手中接下這份服事,繼而傳遞給華人的領袖,強化其組織與功能,深獲全世界好評。

  近年,周師母的身體不太好,幾年前得了關節炎影響行動,目前又因帕金森氏症臥病。她雖不能再像從前到處探訪或做栽培工作,但她堅強的基督徒品格和美好的生命,至今仍鼓勵著許多人。

更多閱讀...

星期五, 2月 10, 2006

陸頌熙:典型的中國女性基督徒


by 費琳教士/本院圖書館館長
  楊方麗玲姊妹譯

  陸頌熙於1925年出生中國的北平。她的家原是住在靠近上海的宋明島,後來遷至青島。由於二次世界大戰,陸女士的家人將她送到上海的叔叔家。在她進入大學之前就先在上海大學的圖書館工作了,在那裡認識了任職該校英文的老師高樂民(Inabelle Coleman)宣教士。高教士是影響她生命的重要人物,因著高教士將耶穌介紹給她,陸女士就在滬江大學就讀時成為基督徒。

  共產黨接管中國時,陸女士再遷到香港住在另一位叔叔家,高教士再次幫助她到美國完成她的學業。陸女士在美國十年間,曾就讀Meredith College, Peabody College和美南浸信會神學院,隨後她來到台灣工作。她主要的工作是在浸信會懷恩堂擔任音樂同工和青年詩班指揮。後來她又回到美國進入Westminster Choir College進修。

  浸信會懷恩堂座落在台灣大學的正對面,因此學生工作成為教會的重點工作。陸小組就用宣教士的方法,她開始在台灣大學的外國語言中心教課,同時一面在教會中服事。這樣的服事模式使得陸女士有許多機會接觸學生並傳福音給他們,許多進到教會的年輕人都是大學裡的學生。

  為了要提升學生的外展工作,教會在旁邊加蓋了一座學生中心。陸女士就住在學生中心二樓的一間小套房,並且負責該中心的服事。藉此她有更多的機會向學生們傳福音。

  在學生工作者的角色外,她對音樂有極深的熱愛,或者可以說她對台灣基督教事奉的主要貢獻是在音樂上。因著她在音樂及英文語言能力的專才,她翻譯許多的聖詩、讚美歌,翻譯過的中文詩歌有好幾百首,懷恩堂的詩班總是在早崇拜中首次演唱這些歌曲。

  陸女士在幼年時就隨從母親學習國畫,她當時不過是十幾歲的孩子,竟可以在母親的書房中學畫到廢寢忘食。她曾寫道:「我多麼喜歡看到一根根的樹枝,樹枝上冒出花,小鳥兒在旁邊飛。」小鳥成了她作畫中的主角。她同時也寫了一手好書法,曾經在美國開過好幾次的畫展。

  1972年陸女士罹患乳癌,癌症的陰影從她十六歲時母親因著癌症過世便一直籠罩在她身上,她的阿姨也在她大學時因癌症過世,她最愛的高樂民教士以及她的一位同學都相繼死於可怕的癌症。陸女士都在這些至親好友身旁陪她們走完人生最後路程,所以總有一個問題總縈繞在她心裡:「我也會死於癌症嗎?」她寫道:「我的懼怕成真了,當醫生宣布診斷結果『你罹患乳癌』時,我甚至沒有驚訝或恐慌…。好像沒有什麼不正常,經過卅一年的追逐,這個可怕的敵人最後逮到我了,總之,我決意搏鬥到底。」

  接下來的幾年她竭力的搏鬥,她用她的疾病祝福了別人,她寫了三本書《癌症與我》、《一顆小珍珠》和《我與癌症較量》都是敘述她與病魔搏鬥的經過,藉以鼓勵他人,並向人見證上帝在她生命中的大能。儘管在病痛中她仍持續在教會和大學的服事,直到1979年安息主懷。陸女士是得勝的,她回到愛她的天父懷裡,她終身奉獻自己的生命給神和愛她的人。浸信會懷恩堂為紀念她,成立了「陸頌熙音樂獎學金」,支持教會中有志於音樂訓練的青年音樂人才。

更多閱讀...

星期日, 10月 30, 2005

五斗櫥的故事

by 圖書館館長費琳教士/楊方麗玲姊妹譯

  這樣的櫥子可以在許多的家中看見,不同的是它的背後有著一段特別的宣教故事。如果這個櫥子會說話,那麼它一定會告訴我們……

首位主人:晏馬太牧師夫婦

  宣教士晏馬太牧師夫婦(Dr. and Mrs. Matthew Tyson. & Eliza Moring Yates)是它的第一個主人,當年輕的晏牧師夫婦在1847年4月26日結婚後,便坐船來到中國。我們無法確定這個櫥子是和他們一起坐船來的,還是在他們1847年8月23日抵達上海的時候買的,晏牧師夫婦是美南浸信會在上海宣教的第一對宣教士夫妻。同年11月6日又有兩個宣教士家庭來到,並成立上海第一浸信會,當時有十位會友。

  我們的櫥子還要告訴我們:晏師母於1848為中國的孩子們創立了學校,該年她生下了女兒,並以Annie-James Yates為名,紀念她來上海途中因船難死去的宣教士。

  最令人興奮的工作是成立第一浸信會(通常都叫「老北門教會」),而且開始老北門福音站。原本承租的房子太小不夠用,所以搬進位於法租界的大房子,並將房子分給後來的宣教士們。

  這個櫥子見證了晏師母如何照顧那些母親因難產死亡的嬰兒;同時也看到在晏氏家庭中飽受疾病纏身的同時,仍年復一年的投入宣教工作。還目睹了在太平天國時,晏牧師在家中躲過從上海被接管到政府軍隊奪回該市的經歷,當時的宣教士住處和教會都身陷戰火前線,房屋破損嚴重,因此進行重建。

另一個十八年的故事

  另有一個十八年的故事,就是晏牧師家庭是美南浸信會唯一留下來在上海工作的宣教士。在美國內戰期間,晏牧師還應聘上海市府議會的口譯員工作,來賺取家用和宣教費用,上帝的恩典和供應總是及時的,雖然伴隨著艱難。在上海有一條「同孚路」(Yates Road),可能就是紀念他的。

晏牧師對中國這些失喪的人有很大的負擔,他看到有許許多多的人想要得著福音,但只有少數的人明白並願意委身基督。所以他每週講道十二次,以致過分使用聲帶而失聲,甚至無法說話,僅能發出微弱的私語,長達好幾年。但這些無法掩蓋他們看見每一個生命的改變、信心成長而且受浸加入教會的喜樂。教會會友自願奉獻來支持教會工作,並且開始新的事奉工場。最令他們欣喜的是新的宣教士陸續抵達,而且滿有信心的中國同工,也一起投入福音工作的擴展,甚至延伸至崑山、蘇州、鎮江等地。

  晏馬太牧師為了幫助新的宣教士,在學習語言時的需要,著手寫中文字典和詞彙,同時翻譯新約聖經成為當地常用的方言給上海地區的華人基督徒使用。1877年在上海舉行的「第一屆宣教士會議」中,晏馬太牧師分享「祖先崇拜」的論文,而晏師母則以「婦女工作」總編輯的身分,談到各宗派女宣教士在中國的工作。

  1888年3月7日,宣教先鋒晏馬太牧師安息主懷,晏師母仍在上海接續工作,直到1894年3月24日安息。四十七年間這對充滿信心的宣教士,將自己的生命交付給中國人。

第二個主人:吉慧麗教士

  1894年12月1 日,晏師母安息後,有一批新的宣教士來到上海,他們在晏牧師夫婦所奠定的根基下接續工作。其中有一位是吉慧麗教士(Miss Willie H. Kelly), 她得到晏馬太牧師夫婦用過的五斗櫥,陪伴她在上海的宣教日子,因著這個櫃子的轉移開始了另一段宣教故事。

  吉慧麗教士和柏樂緹教士(Miss Lottie W. Price)接續晏師母的工作。柏教士是學教育的,因此負責剛成立的學校工作,而吉慧麗教士則作婦女工作。吉教士在第一浸信會教美語,而且在婦女探訪方面做得非常好,她的服事延伸到上海鄰近的鄉村。

  當柏教士的健康出現問題時,吉慧麗教士便接管她的工作,這對她而言不是容易的事,畢竟她的恩賜不是在教育方面。她特別喜歡傳福音給婦女們,在1899年她寫給國外傳道部的報告中,說到:「我必須特別提那些一直跟著我上聖經課的婦女們,她們是一群充滿信心又結果纍纍的人。」常陪在吉教士身邊做都市宣教工作的婦女是諸女土,她是曾幫助晏馬太牧師在蘇州設立教會的中國同工的遺孀。

  不僅擁有這個櫥子,在晏牧師的女兒(Anna-James Yates Seaman)離開中國返美居住時,「吉慧麗教士接續Mrs Seaman’s,照管這對宣教先鋒的墳墓。」當吉教士退休時,晏馬太牧師創立的第一浸信會的會友延續這個責任,並視它為他們的特權。

  當然,這個櫃子目睹在吉教士身上的一切悲與喜。當她在中國期間,浸信會的宣教工作相當增長,有許多的靈魂歸向耶穌基督。晏牧師夢想能將福音從上海到徐州,到鎮江然後再回到上海形成一個三角地帶,如今已美夢成真。在上海的晏摩氏女學校(Yates Academy )及滬江大學,就是分別為紀念晏馬太師母及晏馬太牧師,這兩位先鋒宣教士在教育事工上卓越表現的典範。
就政策面而言,這在中國並不是最好的時機。義和團拳亂事件對宣教士及其他外來工作人士來說,是一個非常危險的時間。當時孫中山先生看見蕭條的政治體制,並創立民主政府;在上海甚至全中國,因著第一次世界大戰之故,所有的宣教工作陷入艱難時期。

  山東大復興的浪潮,也對上海發生影響,然而這個小櫥子也歷經了這些年日。

第三個主人:高樂民教士

  1937年吉慧麗教士退休後,這個櫥子給了高樂民教士(Miss Inabelle Coleman),高教士在美國時擔任教職及編寫工作,1933年曾任美南浸信會國外傳道部的編輯部秘書。1940年到中國,是以教授身份擔任滬江大學的英文老師。1943年正式差派為宣教士,並繼續她在滬江大學的教職,直到1950年共產黨接收時才離開。

  高樂民教士的英文非常傑出,不管是說、是寫。她關愛學生們屬靈的狀況,猶如他們在英文上的精練。在她的宣教生涯中,向許許多多的青年人傳福音,而且對他們的影響很大,當中有一些人後來成為浸信會非常傑出的領導者。其中兩位因著她的服事而認識耶穌的學生是周聯華牧師和陸頌熙小姐,他們的生命為基督影響更多人。

  高教士在上海的服事,由於二次世界大戰中斷了,1942年被日本拘留,1943年遣返回美,一直到1946年才回到上海。1949年5月共產黨滋事,入侵上海,由於對中國人的愛,她堅持儘可能的撐著服事不走。但後來宣教士反倒成為中國基督徒的危險時,她帶著沈重的心情於1950年離開中國。

  1947年的大事,就是開始了浸會事工守望會,當時充滿了感謝與讚美,宣教士們和中國各浸信會教會一起,聚在第一浸信會慶祝,並恢復了他們的傳承。對所有參與這個慶祝會的人而言,這是令人個興奮的時刻,其中有一個年輕人是周聯華,他協助辦理慶祝會,也從這當中學習到晏馬太牧師夫婦的工作與奉獻精神。

在周聯華牧師家族五十七年

  1948年高樂民教士突然擔心,在她那裡的那份宣教紀念物,她深信如果共產黨進到上海,而這個櫥子留在宣教士家,那麼這個櫥子以及伴隨它的歷史,將隨之消失。她決定要將這個櫥子送給她以前的學生周聯華,當時他正在神學院進修。她非常確信他將成為未來的傳道人和浸信會領袖,而且他也一定能體會珍惜這個櫥子的歷史價值。她親自會見他的家人,並將這件寶貝交給他們保管,她清楚的知道,櫥子在中國人的家庭,是倖存的唯一機會。

  1948年櫥子送給了周聯華牧師,1949年當周牧師去美國時,將櫥子留下之時,特別交待家人,要妥善保管這個櫥子,更甚於其他任何他個人的東西。周牧師的母親和妹妹,為他們所愛的兒子和哥哥,小心奕奕的照管這個櫥子。雖然期間他們曾搬過家,從大房子搬到小很多的房子,她們仍然信實的將櫥子帶在身邊。

  1988年,當周聯華牧師能再次回到上海時,他很高興看見他的家人確實地保存了這件宣教紀念物。1998年台灣浸信會神學院成立「歷史資料中心」時,周牧師就想??下次回老家時把它帶回來。當然這當中費了一些周章才達成。2005年周牧師回上海參加弟弟的喪禮,回程時,他就將櫥子空運回台北。自1949年至2005年,這個櫥都在周牧師的家族。

目前這個櫥子展示在本院的「歷史資料中心」。我們竭誠的歡迎您前來參觀這個宣教士的寶貝。

◎晏馬太牧師夫婦在中國宣教四十多年。
◎吉慧麗教士在中國宣教四十三年。
◎高樂民教士在中國宣教十年。之後來到台灣,浸信會懷恩堂的副堂「樂民館」,就是以她為名。

更多閱讀...

星期四, 3月 31, 2005

台灣浸信會首位華人女宣教士-彭蓮生教士傳


吳昶興老師/本院神道系專任教師

家庭與信仰

  彭蓮生,山東平度人,在山東煙台長大,於1920年出生於一個基督教的家庭,父母在煙台浸信會的教會學校教書。父親彭鶴年在煥文男校教書,母親紀文奎在衛靈女中教書,蓮生幼時隨母親於該女校讀書,小學即參加日光會。之後升上中學,學校各種活動都參加,包括課間禮拜、一年兩次的學生佈道會、週六的少年團契等無不參與,從小對基督信仰非常熱心。

  十二歲那年,在一次的佈道會中決志歸主,也隨同學報名受浸,但當時的浦其維老牧師認為蓮生得救確據不清楚,希望下一次再受浸,然蓮生執意不肯,於是浦牧師把以後輔導的責任當眾交由其母親負起。十五歲那年初中畢,進入黃縣崇實高中,適時正逢山東大復興的尾聲,聖靈工作仍堅,同學禱告迫切、心?火熱、傳福音有能力。蓮生見此感受自己生命似乎少了什麼,故每晚隨他們禱告。一次的禱告中經歷主,體驗主在十架受死的大愛,因而痛哭認罪,經歷耶穌寶血洗罪功效,當時向主說:「罪是我犯的,你為什麼為我死?你既然如此愛我,我願意為你活,一生事奉你。」那刻感到罪被洗淨,喜樂的靈澆灌下來,自那晚起,不再懷疑自己是否重生得救,經歷聖靈的同證自己是神的兒女(羅8:16)

蒙召

  兩年後,蓮生已是高二學生,參加了浸信會在黃縣召開全國浸信會少年團(後改名「助道會」)第一次領袖代表大會,在會中特別提及邊疆工作的重要。有一天下午的夕陽會,大家聚集在黃縣神學院女生宿舍外樹蔭下,眾坐聆聽懷麟醫院徐上達大夫有關邊疆佈道的異象,聖靈大大工作,許多人因此站起獻身,當中還包括蓮生的鋼琴老師董淑貞、崇實小學女生部主任陸友梅,蓮生雖深受感動,始終沒有站起,但心中已暗暗將自己獻給主。

  1937年中日戰爭事起,有救國抗日的呼聲,亦有國共合作的訴求,許多基督徒都被稱為帝國主義者、走狗、賣國賊。在這種惡劣情勢下,隔年寒假同學多數回家,僅少數學生留校,蓮生與另外七人組伙食團,並一起唱詩讀經禱告,甚至舉行農村佈道會。聖靈反而在此時工作,許多人悔改得救,連小學部晚上自習的時間都變成培靈會了。

  1939年夏高中畢,蓮生返母校衛靈女中教書,同時亦在黃縣浸信會聚會。教會牧師是范明經牧師,經常為教會復興迫切禱告,1940年春,一個邊疆佈道的呂冰芝姊妹來做見證,燃起復興火燄,教會、學校、醫院、神學院都看到靈火燃燒。

  1941年6月,柯理培牧師親自差派徐上達到甘肅武威,差派董淑貞及陸友梅至廣西桂林,在苗人與傜人中工作。由於董淑貞離去,神學院需教琴老師,柯理培院長至衛靈女中與校長塔珍珠教士交涉,急需蓮生去神學院協助司琴課程,蓮生因此到了黃縣神學院,一邊教琴一邊讀神學院。

教會事奉

  當年神學院規定第二年的暑假,神學生必須回母會實習,因此蓮生回到煙台大馬路浸信會實習,教會安排她到距煙台四十里遠的萊山鎮萊山禮拜堂實習三個月。開學後,董吉亭老師去萊山考察其實習工作,知蓮生受到教會肯定,故預訂她畢業即往萊山禮拜堂工作。在神學院學習,蓮生學到一門重要的功課,即「信靠順服」,無論如何都跟隨主。

  畢業後,蓮生果去萊山工作,當時萊山受到日本及偽軍統管,之後又有八路軍管治,甚至還有游擊隊,局勢非常混亂。當時她與曹積英及孫、解三位姊妹同住,有一晚遇士兵叨擾借住一宿,雖無任何事發生,但已不敢再住禮拜堂了,隨即搬到教會孫書閣長老家中。

  有次,在一筵席間,一位老師言:「年輕人,應當遠走高非,窩在一個小地方,沒什麼出息。」此言對蓮生不無刺激。

  大約1946年前後,清算鬥爭開始,幹部有三天訓練大會,人心惶惶,誰也不知會不會在黑名單上,主藉著詩篇一四一篇第七節:「網羅破裂,雀鳥逃脫」來安慰弟兄姊妹,果然第一次名單沒有他們,蒙主保守渡過。時局越來越惡劣,1947年2月16日主日清晨,崇拜時來了一群民兵,將所有外村參加禮拜的弟兄姊妹全數帶走,接著又通知本村村民都要開會,教會只剩蓮生一人。自此以後,主日已不能自由聚會了。此時她心中覺得,第三次可能就是她了,差不多是要離開萊山的時候。

  適時楊美齋牧師託人帶信通知其全家南下,也問蓮生是否離開萊山。蓮生心情矛盾,不想離開弟兄姊妹,但當時局勢不明,一個外地人留下對教會不無影響,於是到了煙台,然後再至青島,而楊美齋牧師已經南下。之前幫助蓮生的董吉亭老師建議她到上海浸信會神學院進修,得柯理培牧師接納,因此1948年秋季就進入該校就讀。隔年邊疆佈道委員會應楊美齋牧師之請,派至台灣協助開荒工作,於是1949年5月3日抵台。因此,彭蓮生就成了台灣首位華人的女宣教士。

在台灣開荒

  1949年4月10日,楊美齋牧師於仁愛路二段25巷一住宅開始崇拜聚會,明俊德教士協助司琴、輔導青年聚會、帶領詩班、姊妹會等,待彭教士一到,就接下明教士原有的工作,明教士則到另一個地方開荒了。

  在台灣初期先後在浸信會仁愛堂、嘉義浸信會、高雄的鼓山、旗山、美濃、六龜等地工作。在台北仁愛堂時投入各種事奉:團契、主日學、主日崇拜、各級助道會、福音聚會、禱告會、查經會、家庭禮拜等。1952年柯理培夫婦來台,就把仁愛堂工作交給柯師母及黃汝影姊妹,隨康樂教士到嘉義,接著也在高雄與芮克德教士同工。

  1959年芮教士返美,彭教士得神引導至基隆,由王嘉迺長老介紹與邵旭弟兄相識,經過多方印證,在1959年9月5日由柯理培牧師證婚,與邵旭結婚。之後開始輔助邵弟兄在教會的工作。  彭、邵所事奉的基隆教會是一間地方教會,多數都是聽不懂台語的,由於海員居多,姊妹比弟兄多,初期工作十分艱難。從1963年開始建立「新堂」之後,陸陸續續建立了「六堵會堂」(1977)、「弟兄之家」(1979)、「安樂之家」(1983)、「百福之家」(1984)、「深美之家」(1995)、「隆聖之家」(1997)、「喜樂之家」(1997)等。下一代漸漸長大,成家立業,工作逐漸開展,有恩賜的人越來遇多,目前教會全職同工有十四位,聚會地點有七處。轉眼之間,基隆教會的開展在2003年8月23日歡渡了五十週年。回顧以往,時時蒙主眷顧,處處看見神的恩典。

退休  

  1994年彭教士退休,目前主要從事禱告和巡迴的工作。並且曾赴大陸當年實習的教會,協助福音工作,並見證萊山東庄教會在2000年9月17日正式復堂,教會座無虛席。  從彭教士事奉主的經歷,筆者看見上帝為她預備一個基督教的家庭,又為她預備了一顆柔軟渴慕的心,再為她預備了全職服事的道路,由山東、上海而至「邊疆」─台灣,事主不輟,在基隆教會與邵旭牧師夫婦兩人齊心牧養主的羊群,終至開花結果。也許在旁人眼中來看,她可能是一個柔弱的女子,但她卻照著耶穌的教導一生忠心事主,並且不知不覺的成了中國基督教史一個重要的足印,那就是浸信會台灣首位來台的華人女宣教士。



參考資料
1.吳昶興、費琳訪問,《彭蓮生教士見證稿》(2004/6/10),1-10。
2.彭蓮生,〈在學校中的復興〉,《青年良友》(1969年7月號),9-11。
3.彭蓮生,〈在教會中的復興〉,《聖經報月刊》(1969年8月期),14-15。
4.邵彭蓮生,〈十架旗幟永飄揚〉,《浸會來華150週年紀念特刊》(1987),92-93。
5.邵旭,〈主愛重溫歷久彌新〉,《僕人1953-2003:基隆教會建堂五十週年紀念特刊》(基隆:基隆教會,2003),10-23。


更多閱讀...

星期一, 8月 30, 2004

台灣浸信會神學院院史

院史
更新於2007.8.30


台灣浸信會神學院創立於1952年9月15日,為造就教會領袖人才之需要,本院於焉誕生,創辦人是柯理培博士(Charles Lee Culpepper Sr., 1895-1986)。當時設備因陋就簡:一間教室和一個辦公室,還是與差會合用的,1955年建立浸信會真光堂,平時用來做本院的禮堂和教室。一九五八年本院遷移至台北市之東部,此即今日之院址,當時尚是一片荒蕪,今已繁衍為熱鬧市區。本校校區面積九千二百五十坪,現已有廿幢以上建築物,自1981年後又增四棟建築物,克安館(1985),新圖書館(1990),萬民館(1991)和歷史資料中心(1998),我們非常感謝主,為了祂在過去這些年日中為我們成就的一切。

1964年柯理培院長退休後,由杭克安博士(Dr. William Carl Hunker, 1916-)接任院長(1965-79),張真光博士1981年10月接任院長,他是第一位華人院長(1981-1997),1997年7月起蔡瑞益博士接任院長。

本院自創立迄今,教學已有長足的進展。最初僅有三位專任教授,現已有13位專任教授,大約12位兼任教授。近幾年來學生人數平均都在七十位至一百位之間,2007年6月25日第五十四屆畢結業生計有二十位。自一九五五年以來畢結業生總數已有893人。

最初高中畢業生就讀本院畢業,僅授予證書,自從改制後,凡高中、高職及專科畢業者,修滿四年課程可獲神學士學位。大學畢業來本院就讀的學生,以前授予道學學士學位,現得授道學碩士學位。所有學生均可自由選讀神學、教會教育、教會音樂,或宣教課程。並於2003年設立宣教中心暨宣教碩士課程,凡在大學或神學院畢業,獲學士學位以上者,修畢規定課程,可獲宣教碩士學位,2005年更為教牧同工設立教牧碩士課程。2006年則為已獲學士學位以上之教會信徒設立基督教研究碩士與基督教研究證書課程。(註:浸神向教育部申請立案後,2007年12月最後一次招生之後,未來只招道學碩士科、基督教研究碩士科。其餘課程編入推廣教育中心

神學延伸教育開始於1977年,經幾次轉型,1998年起本院在全省各地與教會合作,設立延伸教學中心,推動神學教育。2003年設立聖工學士課程,提供信徒神學教育之機會,至2007年6月已有七屆聖工學士科的畢業生,共三十二位畢業。(註:2007年7月起神學延伸教育由推廣教育中心負責

本院亦是亞洲浸信會神學研究院地區教學研究中心之一,故另設修讀神學碩士,教牧學博士,及神學博士的課程。

本院創校時,所有的經費均由美南浸信會國外傳道部負擔。慢慢地本地教會的自給能力增強,也增加了對神學院的支持奉獻。1998年差會與神學院開始了十年遞減補助計劃,1998年差會停止所有的補助款,1999年起,本院的所有經費均由華人的教會與基督徒繼續擔負支持的責任。

感謝上帝的恩典,在祂的帶領之下,本院有顯著的進步,積極儲備師資,增購圖書,圖書館自動化,修訂課程,做最好的準備與充實,但願本院成為二十一世紀上帝所愛、所用的學校,造就更多合祂心意的基督工人。

更多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