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琳自述‧本院退休老師/方麗玲譯/吳昶興老師校訂
十三歲受浸
1942年10月4日,費琳(Linda Edythe Phillips)生於加州聖伯那地諾市, 母親在她還是嬰孩時便抱著她去教會,從小她就在教會和基督化家庭的熏陶下成長。
當費琳十二歲時,父親就因心臟病突發過世,這件事衝擊她的心靈,她開始尋求認識神,一年後在芳坦娜浸信會聖殿堂(Temple Baptist Church in Fontana)受浸加入,教會生活對她成為主要的重心。
生命的塑造
生命的塑造
高中畢業後,進入二年制霞飛專科學校(Chaffee Junior College),母親和繼父搬到阿肯色州,留下費琳和姐姐的家人同住。1962年費琳從霞飛專科學校畢業後,得到優等的成績,她決定到阿肯色大學(University of Arkansas)完成她的學業。
就讀阿肯色大學期間,有兩件重要的事幫助她塑造她的生命。她在取得教育學位時選擇以圖書館作為副修課目。同時也加入校園中的基督徒團契(浸信會學生會BSU。她在團契中非常活躍,並且和該團契的主任鍾嘉美女士(Mr. Jamie Jones)變成好朋友,她非常投入團契,而且在最後一個暑假去科羅拉多州當暑期宣教士。
1964年費琳從阿肯色州大學畢業,進入科羅拉多州威斯特敏斯的霍奇金中學(Hodgkins Junior High School)的圖書館服務,工作中遇到諸多困難,但這些都屬美好的訓練,成為費琳日後服事上最大的幫助。
差派至賴比瑞亞
1965年,美南浸信會聯會的國外傳道部針對大學剛畢業的青年,有一個為期兩年的短期宣教計畫,鍾嘉美女士把這份宣教資料給了費琳,費琳填寫了申請表寄出,不久就被錄取差派到西非的賴比瑞亞。她在那裡的瑞克思(Ricks)學會如何擔任圖書館員,那是一所非洲孩童的學校,有一至十二年級。
費琳在該所學校設立圖書館,第一年買書、編書,並訓練教職員和學生使用圖書館。第二年她參與學校主要建築和圖書館的修繕工作,同時加入一個學生團體,這個團體在每個主日到學校鄰近山區講道。在非洲的期間,她深深地感到上帝呼召她從事宣教工作。
進修圖書館系
1967年,費琳回到美國,進入金門浸信會神學院(Golden Gate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進修,畢業於1970年,獲得道學碩士。在學期間,她一面在學校的圖書館工讀,一面賺取學費。很奇妙的,在神學院裡的好朋友多半是亞洲人。
畢業後,她搬到密西根州,擔任伊普西蘭蒂的東密西根大學(Ea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 in Ypsilanti )與安亞伯密西根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in Ann Arbor)浸信會學生會的主任。透過浸信會聯會,神為她開門,讓她有機會遇到許多國際學生,並服事他們,這些學生都很投入宣教事工。費琳一面在東密西根大學圖書館工作,一面在該校進修圖書館碩士班。
被差派至台灣
1974年夏天,費琳回到賴比瑞亞,協助賴比瑞亞浸信會神學院圖書館編纂書目。當她返美之後,更清楚上帝要她在國外生活、工作。於是,她向美南浸信會聯會的國外傳道部提出申請,一開始她覺得應該再回到非洲,但上帝為她開了另一條道路,她在1975年被差派到台灣,她的服事是在台灣浸信會神學院擔任圖書館館長,並在神學院授課。
擔任圖書館館長與授課
從1976年1月1日到台灣,她的工作一直沒有什麼改變,她一直是圖書館的館長同時在學校教課。她多半以圖書館的工作為重,在台廿九年間,她經手超過三萬冊的圖書,這些書都列入館藏。
1982年她開始規劃視聽教材館藏的編目與收藏,目前已超過一萬件的視聽教材;明道圖書館也是她任內積極參與規劃的,於1991年完工啟用;1998到2000年間圖書館開始進入資訊化作業。
在神學院教課是她的第二個工作,從1980年到2006年,她一直負責宗教教育方面的課程。浸神院長張真光牧師,鼓勵她應該發揮她在攝影以及視聽教育的恩賜。所以,費琳教士在1985年獲得金門浸信會神學院教牧博士,就是在這個領域發揮的。也因為她接下浸神所有視聽方面的職責,她帶領學生為周聯華牧師及其他講座的錄音、錄影工作,這些錄下來的教材,到目前都可以成為遠距教學使用。當然,身為宣教士的她,也有機會在台灣浸信會神學院教授宣教課程。
建立歷史資料中心
在圖書館建造的然程中,她竭力地建議校方不要拆掉從1956年購地時就存在的三合院,經過多年,上帝成就她的夢想,老房子後來成為「台灣浸信會歷史資料中心」。她默默的收集有關浸信會工作的資料、傢俱和物件,目前圖書館中的浸信會各教會檔案就曾分別存放她家中、圖書館和其他地方。1996年老房子的屋頂倒塌時,她對這個夢想產生懷疑,但上帝有祂的時間表,第二任院長蔡瑞益牧師於1998年帶領學校重新修建三合院,使它成為台灣浸信會資料中心。最後,夢想成真了。
目前這座三合院建築有博物館、歷史檔案中心和教室,費琳教士在神學院的最後幾年,致力於歷史資料中心的建檔工作。
在這許多年中,她最大的喜樂是和神學院的學生以及教授們的互動,能夠看到學生與上帝的關係增長,成為教會的領袖,是非常美妙的事。目前神學院的教授群有一半以上都曾是她的學生,就連現在教會中的領袖和同工也是。她說:「我很喜歡參加聯會的開會,因為這樣可以有機會和我的學生們團契,看到上帝在他們身上的祝福。」
關注世界宣教
關注世界宣教
每年分派到她的神學院小家學生,成為她特別的孩子,她很享受作他們的「母親」,而這些小組中又以宣教的學生最特別。1990年,有一群學生因為對國外宣教的負擔,而開始了宣教團契,並請費琳教士作她們的監督。每個星期她們會聚在一起禱告,求上帝賜給台灣基督徒有宣教的異象,在當時,向國外宣教並不是教會最看重的,即便神學院也是如此。然而上帝聽她們的禱告,目前台灣的教會不斷的差派宣教團隊和宣教士,現在台灣浸信會神學院也注重宣教,並成立宣教中心。這就是上帝回應費教士與其他同學的禱告。費教士說:「我有一個盼望,就是我的學生們有份於世界宣教。」
流露寫作恩賜
在她的工作中,寫作的恩賜是很自然發展出來的。剛開始,她為美國的宣教雜誌寫文章,後來成為台灣浸信會差會出版部的代理人。在1990年到2000年間,擔任宣教新聞《台灣趨勢》(Taiwan Tidings)的編輯;她的著作《教會圖書館手冊》(Church Library Handbook),於1993年出版。
1997年她受邀加入編輯群《從邊疆到福爾摩沙:浸信會在台五十年史,1948-1998》,在書中有她寫的文章,以及她從神學院歷史檔案中提供的歷史資料,書中的文章是結集她撰寫在台宣教士及同工的傳記而成。
從1997年起,她在神學院的院訊開闢「花果集」專欄,寫一系列在台宣教士或台灣教牧的文章。2002年,台灣浸信會神學院出版了《看啊──上帝的榮光》,是她一系列二十二篇文章的集大成,對她而言,這就像是給神學院五十週年的禮物。在2003到2007年間,她還為教會的英文主日學寫了五本查經課程。
參與景美浸信會事奉
費琳在台灣的期間,積極參與景美浸信會事工,在教會教英文查經班有三十年。臨走前她給主日學學生一份禮物,是以她在台期間最喜歡的經文加上解說,所出版的《我最愛的經文》(Favorite Scriptures)。費教士也協助景美浸信會圖書館多年,先後參加教會四個宣教團隊的國外短宣服事。在教會開拓新教會時,她也協助支援,曾經一段時期她參與差會的宣教團隊,協助汐止浸信會在伯爵山莊成立讚美浸信會。
離台
費琳將於2007年8月離台,返美後正式退休前,她仍有14個月參與美南浸信會差會的宣教任務。她希望在返美的途中,能有機會拜訪目前在其他國家宣教的學生,然後回到美國。
感謝上帝賜給台灣費琳教士,她在台灣三十年桃李滿天下,有許多屬靈的朋友相伴,屬靈的孩子無數,她在退休後,求主繼續賜福使用她的一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