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1月 28, 2008

背起你的十字架


陳怡如/道學碩士一年級

生命的重心

六年前一次的跨年禱告會上,因著生命遇見一些難處、痛苦,我開始思考生命的重心應該在哪裡?我告訴上帝我想轉移生命的重心,我願意將我的休假與金錢奉獻給上帝,求上帝使用。沒想到上帝很快地回應我的禱告。

在隔年的夏天上帝帶我參加了第一次的短宣隊,在我獻上禱告到我參加短宣隊的過程中,上帝先醫治我、重建我與祂的關係,讓我哭泣的心得著安慰。上帝用《以賽亞書》六十二章三至四節對我說:「你在耶和華的手中要作為華冠,在你上帝的掌上必作為冕旒,你必不不再稱為『撇棄的』……。」我第一個經歷到,上帝祂在我們服事祂之前先施恩與我們,讓我們用祂的安慰去安慰別人,給我們健康的心去面對需要的人。

在那年夏天我更真實的遇見上帝。在馬來西亞的服事時,我獨自一人坐在福音車的後座,原本只是安靜的唱詩、禱告,忽然上帝對我說話。祂問我你愛我嗎?我無法自拔的哭了起來,我對上帝說你知道的。

那是一個五味雜陳的回答,因為我知道我是個罪人,配不上說我愛祢。

那時, 心中出現了當天晨更的經文: 「背起你的十字架跟從我。」(可8:34)在當時我還不知道我的十字架是什麼?

生命的回應

回到了台灣,也回到了職場,雖然我的靈性逐漸改變過來了,但我對於上帝的呼召還沒有清楚的感受,至少那時我不認為我會進入神學院接受裝備。

直到2 0 0 5 年7 月, 學姐邀請我來參加台灣浸信會神學院的巡迴特會「生命的投資──不能錯過的抉擇」, 就在前一晚我做了一個畢生難忘的夢, 在夢中上帝讓我看見自己的生命的三個面向,彷彿是上帝在對我說:這是你現在的生命光景,你還要繼續下去嗎?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想要捨棄屬世的生活形態,想要更多的委身與上帝。

我感謝上帝顧念我膽小怯懦的心,一步一步地帶領我,祂知道我的需要。上帝對我的呼召是漸進的,也是持續在進行的。上帝在其中施恩與我,並垂聽我的禱告,祂知道我需要克服的問題,所以一點一點幫助我突破,且透過周遭的人事物鼓勵我走上上帝為我預備的道路。其中許多的帶領,讓我更多的認識祂,我只能說不是因為我會做什麼”而被上帝呼召,只因為上帝的愛大到我無以回報,我僅能獻上微小的我,來回應祂豐盛無限的愛。

一生的委身

過去,我對於「一次呼召、一輩子跟隨」這樣的事感到害怕,因為我對自己一點信心都沒有,但是上帝又讓我體會到:我現在回應上帝的呼召,是因為上帝過去對我的恩惠,我走這條道路並不是用著過去的回憶來服事主,而是上帝在過去如何看顧我、如何愛我,在未來也會是如此。

曾有一位牧者說,身為傳道人這個位置,最好的事就是不斷面對生命的功課,並且非面對不可。的確,在神學院就讀不單單是課業的學習,更是生命的操練。盼望自己珍惜每一個學習的日子,終能成為上帝所悅納的器皿。

更多閱讀...

不要怕,只要信


陳孟煥/道學碩士二年級

認識耶穌

幼時家裡務農, 我跟著長輩信奉民間宗教,印象中,我很害怕死亡、黑暗、鬼神。直到專四那一年,因著父母婚姻的變化及學校壓力,使我覺得生命充滿痛苦、沒有出路。「剛好」我的老師她是基督徒,她生命所發出來的光彩及自然流露出來的愛心,讓我很羨慕,我也喜歡親近她。後來,她向我傳講四律,是我第一次聽聞耶穌基督的救恩,我內心充滿平安,知道這一位上帝祂愛我、背負我一切的困難、重擔、使我心中有回家的感覺。因為怕父母反對,所以瞞著他們在台中行道會受浸,正式成為上帝的兒女。父母知道我受浸後沒有多說什麼,但是在我信主第十二年要準備讀神學院時,卻大發雷霆、鬧家庭革命……。

生命翻轉

當初為我施浸的牧師是一位美國宣教士,受洗時,我心裡想著若是可以跟他一樣到各個國家傳福音,順便周遊列國也是不錯,那時心中的動機不很單純,只想要玩。

後來, 進入醫院從事護理的工作,開始有不錯的收入,工作又有成就感,漸漸的就把當初的「雄心壯志」拋諸腦後,過著掛名基督徒的生活,不愛讀經、不愛聚會。直到九二一大地震,看著躺在地上的遺體及聽到傷患的哀嚎,這才又震醒了我的生命,讓我思想人生命的終了會到哪裡去?所以我開始改變我的生活模式及態度,想要好好的為主而活,並在工作中多多的傳福音,讓更多人認識耶穌,就如當初向我傳福音的那位老師所做的一樣。

逃避呼召

有一次參加跨年禱告會, 有一個聲音傳來對我說:「我呼召你讀神學院」,這個聲音清晰簡短,卻讓我訝異,因為我覺得怎麼可能是我?我只是一個平信徒,沒有服事的經驗,要上台說話還會結結巴巴、也沒有別人的恩賜能力,我甚至還跟主說祢找別人會比找我更加合適,所以心中就覺得應該是我聽錯了,我應該認真作好護士的工作即可。

但奇妙的是,上帝向我說話之後的那週,在靈修時讀到聖經說:「不要怕,只要信!」(可5:36)心裡隱隱約約的覺得這好像是在對我說話,但我心中實在害怕走服事的道路,所以還是對自己說:「我只是恰好讀到這一段經文。」然而更奇妙的是,那一個月牧師證道的信息也特別強調「不要怕, 只要信」,上帝會為我們的一生負責到底。我坐在台下聽的時候, 卻膽戰心驚,因為怎麼會有那麼巧合的事? 但是我仍硬著心對上帝說:「我還沒準備好,再等等吧。」

回應呼召

日子又繼續平靜的過了兩年,在2 0 0 5 年6 月我連續做了兩個類似的夢,在夢中我上班照顧的病人,一直來向我吵著要吃藥,叫我趕快去幫助他們;醒來之後,我心中一直牽掛著他們。在某一次參加特會時遇到一位姊妹,她跟我分享說:「這兩個夢聽起來,夢中的人應該是我的『馬其頓呼聲』,上帝要你快快準備好轉換跑道。」聽完她的分享,心中仍是猶豫不決,就跟上帝說:「我一定要一段經文的印證,好確認是來自祢的呼召,不是自己一廂情願或是幻想。」在禱告時,腦海中清楚跳出一段話:「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 你年少的時候,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但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 約2 1 : 1 8 ) 我頓時清醒過來,心中所有的懷疑、害怕、拒絕的理由都因這句話一掃而空。

從我信主後到現在, 我一直過著自己想過的生活,但是現在不能再拖延上帝的呼召,上帝呼召我去「宣教」,去上帝所要我去的地方,傳福音給需要的人聽。我當初是如何得福音的,現在也要白白的給出去。所以我跟上帝說:「我願意去」。

但是前面所說的家庭革命,乃起因於父親的反對,他說:「妳若是不當護士,而去讀神學院的話,我就跟妳斷絕父女關係」。從小到大,父親從沒這麼生氣,他還出動家裡疼愛我的長輩來向我「動之以情、說之以理」, 希望我打消念頭;當我堅定的說這是我想走的路時,還被罵不孝。當時,心中掙扎不已,但一想到夢中的情節,以及上帝耐心等候我,我想自己已經不能再後退了。

不後悔的抉擇

聖經說: 「聽從你們, 不聽從上帝, 這在上帝面前合理不合理!」(徒4: 1 9)我努力禱告,懇求上帝感動父親,使他接受我讀神學院的決定,最終取得他的諒解,總算可以來到台灣浸信會神學院接受裝備。雖然經過兩年時間的拖延, 以及父親的反對, 但這些的風波,讓我更加確定這是我一生不後悔的抉擇。無論人怎麼說,環境怎樣變遷,這些都不能動搖我的決心。因為上帝說:「不要怕,只要信,祂必為我的一生負責到底。」

更多閱讀...

淺談「基督信仰的謙卑精神」


葉鴻棋/本院實習處兼資源管理室主任

基督信仰的謙卑精神乃基於《聖經》信仰,有著《聖經》記載之依據。我們若要討論這一基督信仰的精神,自然無法擺脫這信仰前提和基本話語。《聖經》所展示的耶穌基督形象,即基督信仰所崇尚的謙卑精神之肉身和靈性體現。而且,《聖經》通過對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之描述,是要啟示出基督信仰所信靠的上帝乃是為給世人帶來幸福、平安、希望和溫情而遭受痛苦和折磨的上帝, 是甘於忍受苦難和遭受蔑視的上帝。因此,基督信仰神學關涉上帝之「受難」、上帝之「苦弱」或上帝之「痛苦」的理論,亦體現出一種形式上或本體意義上的謙卑精神。其與上帝的「崇高」、「偉大」和對「萬能」形成鮮明對照和充滿辯證意義之悖論。此亦基督信仰的奧秘和獨特之所在。基督信仰神學正是以基督之「謙卑」、「受難」和「拯救」等關鍵之點而連接成其信仰主軸。

對謙卑精神的追本溯源在基督信仰中自然要回到《聖經》。因此,我們有必要對《聖經》的有關章節加以描述和分析。在《聖經》記載中,耶穌以其言行和教誨充分展示了這種謙卑精神。作為「救世主」,耶穌基督並不是要做「君臨人世」之王,而是要為眾民之「僕」,不是爭「為大」、「為先」,而是宣導「為小」、「為後」。這種以「僕人」形象來展示「先知」精神,以對「罪人」的體貼、救贖來揭示「聖人」之寬闊胸襟的陳述,乃《聖經》思想中的一大主題。《聖經)中有關基督「謙卑精神」之描述,大致可包括如下一些方面:

一、在魔鬼撒旦引誘耶穌變石頭為食物、從耶路撒冷殿頂往下跳,即以此顯其神蹟來博得世人對祂的信任和敬拜時,耶穌並不炫耀其本有的大能和神蹟,從而經受住了這一試探,戰勝了撒旦之誘惑。(太4:1-11)

二、耶穌在其「登山寶訓」時所論「八福」之首福,即:「虛心的人有福了」(太5:3),由此展示其對謙卑之人的推崇和祝福。對謙卑、虛心之突出強調,恰到好處的說明了基督精神的價值取向和為人之道。

三、耶穌曾以小孩為喻,說明「天國裡誰為大」,並向其門徒指出,「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子,斷不得進天國。所以凡己謙卑像這小孩子的,他在天國裡就是最大的。」(太1 8:3 - 4),因此,「為大的倒要像年幼的,為首的,倒要像服侍人的。」(路22:26)

四、耶穌告誡其門徒「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誰願為首,就必作你們的僕人。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太20:26-28),這種謙卑之態是其為人而捨己犧牲、作世人之贖價的邏輯前提,由此亦成就其為人之救主。

五、耶穌為門徒洗腳的範例,亦為其謙卑精神之見證。耶穌在受難前夕的最後晚餐上,曾為其十二門徒洗腳,以此給門徒做出謙卑和無私之愛的榜樣(約13:1-17),早期的基督教會為仿效基督,即規定復活節前的星期四為濯足節,並在其晚間的儀式中實行濯足禮。現今教會似已失此儀式,但重其謙卑之精神仍不可磨滅。

由此可見,謙卑精神乃是《聖經》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基督信仰所信守之真理性和神聖性,並不以世俗得權位者那般盛氣凌人、居高臨下之勢來表述,而是體現在其謙卑、退讓和忍耐之態中。所以,基督徒在此世界中的「為鹽為光」之表率作用,亦包括對這種謙卑精神的見證。如若認為基督徒作為「天國的公民」而比世人優傑,並以一種鶴立雞群之態來審視現實社會與人生,自感清高或孤傲,則背離了《聖經》的主旨、失去了基督信仰之本真。吾輩不能等閒視之。

更多閱讀...

星期四, 11月 27, 2008

關懷弱勢者心靈的浸會牧者─邱光明牧師

吳昶興/本院專任老師、學術發展中心主任

前言

談到台灣基督教的殘障牧者,為人所知的有聖教會的劉瑞賢牧師(1935-2003),他是在1954年入讀中台聖經學院,還以殘障之軀於1966年前往日本留學十二年,後來還擔任中台神學院的院長(1995-2003);台灣長老會則有陳博文牧師(1948-1998)、白光勝牧師(1954-),陳牧師曾任壽山中會中庄教會的牧師,在1987年10月組織了「中華民國殘障人協會」,結合全國所有的殘障團體組織,謀求殘障者的福利;身為台灣布農族的白牧師在1984年從台南神學院畢業後,回到布農族部落牧會,開墾原鄉保存布農文化,獲得企業贊助於1995年成立布農部落文教基金會,建立布農部落文化體驗園區,使遠在外地求學的部落孩子在寒暑假回部落跳舞打工賺學費,失業的族人也可找到就業機會。

而台灣浸信會廣為人知的殘障牧者,則不能不提到邱光明牧師(1946-)。以下就是浸會殘障牧者邱光明牧師的故事。

不幸的童年

邱光明牧師生於1946年12月3日,三歲時罹患小兒痲痺症(急性脊髓灰白質症poliomyelitis),他生有一副堅強的外表,承襲了台南人剛毅的性格,這應與他從小經歷了一段難以回首的歲月有關。

在民國四、五十年台灣開始流行小兒痲痺之前,邱光明即罹患此疾,當時三歲的他,感冒發高燒,家人沒有留意,並且不知小兒痲痺此病,以為只是普通的感冒,就算知道,當時也不知道怎麼治療,因為台灣是在民國四十四年才將小兒痲痺列為法定傳染疾病,並且民國五十年才開始接種沙克疫苗或口服沙賓疫苗。現今的醫療進步,還可以透過早期治療,得到相當的療效。但當時醫療尚落後,邱罹患小兒痲痺後,身體有一邊的行動不便,但還是可以走路、爬山、郊遊,只是一跛一跛。當時邱的家境富裕,還請了兩個傭人,一個照顧邱的生活起居,一個陪著他出去玩,一直到六歲的時候。邱因患有小兒痲痺,耳朵也不太好,另外,手也有點痲痺。

家道中落衰敗

邱的父親是個浪蕩子,喜歡交朋友,愛做老大,慢慢的把錢財分給人家,把家裡敗光,據邱以今日的市值來算有三億家產。家庭頓成一無所有,父親不常在家,幾乎都住在朋友家裡,邱有兩個弟弟和一個妹妹,媽媽只好做裁縫來養家。

那時常常連米都買不起,有米也只是煮稀飯拌醬油。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媽媽只好外出上班,漸漸有自己生活的圈子和朋友,無法好好照顧孩子。

邱身為長子,照顧家裡的責任自然落到他身上,因此自幼訓練一身照顧自己和弟妹的功夫,煮飯洗衣都難不倒他。那時生活拮据,邱常常到菜市場揀剩下來的菜,煮給妹妹弟弟吃。後來媽媽為了錢,還將妹妹賣給別人。

邊讀書邊輔養弟弟

邱繼續扛起撫養兩個弟弟的重擔,心中常惦念兩個妹妹的遭遇,這些無情的打擊,讓僅是國中生的他,早熟地面對人生的黑暗。這時生命的奇蹟發生,師長伸出援手幫助他,為了兩個弟弟,成為他活下去的動力,那時他對老天爺說,無論如何一定要把弟弟栽培養育成人。後來弟弟一個高中畢業,一個大學畢業,甚至弟弟結婚、買房子,邱光明都一一出錢出力。弟弟對兄長的愛和付出一生感念萬分。

初中升國三那年,為了養家就去賣冰棒,去垃圾堆揀廢紙賣,幫人洗瓦斯桶,到印刷廠撿字,以貼補家用。但邱光明的功課還不錯,被校長押著去考試,竟考上新設立的台南二中。國中的校長很器重邱光明,支持邱的學雜費。邱升上高中二年級之後開始半工半讀,高中畢業後,為了謀生即去工作。

接觸國語禮拜堂與福音

邱升高二時,發生一件令他傷心欲絕的事,有天父親回到家裡,看到兩個弟弟都長大了,想把他們帶走,因為將來他們可以工作賺錢養他。邱光明威脅父親若把弟弟帶走,就跳河自殺,兩人發生激烈的衝突。邱為此離家出走,想著自殺,走著走著在路上看到一間教會(台南中正路大林國語禮拜堂)正舉行佈道會,於是就進去坐在最後一排。那天是劉東錕牧師講道,劉牧師嫻熟聖經善於講道,當時在國語教會界有「南劉北寇」之說,南劉是劉東錕牧師,北寇指的是寇世遠監督(1920-1993)。劉牧師曾因患肺病住療養院五年,每天讀聖經,讀了五十幾遍,故講道很有生命力。劉牧師一講完道,開始呼召人決志信耶穌,邱光明接受呼召留下名字,當週星期六就讀成功大學的黃子嘉(1941-,曾任華神院長)就來拜訪他,邀請他參加教會的歡迎會,邱從那時與基督教有了接觸。

黃子嘉觀察邱光明的生活,感覺他經常悶悶不樂,就在台南二中旁邊的公園帶他查經,從《約翰福音》開始介紹耶穌生平,然後查《羅馬書》介紹基督教的信仰,接著再查《哥林多前後書》有關教會生活的內容,然後再從舊約《創世記》一路查下去。他們每天查經風雨無阻,禮拜六參與團契,星期天就去做禮拜。

有次在寒假冬令會,邵遵瀾牧師(1931-)講道,提到羅馬書八章二十八節:「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提及不管環境多好多壞,上帝都一定愛你,即使父母親不愛你,朋友都不愛你,但耶穌一定愛你,因為上帝把祂的獨生愛子賜給我們,祂一定愛你。邵牧師的信息,深深打動邱的心,因為從小他即缺乏父愛母愛。

經過半年的查經,福音的種子進入了邱牧師的心裡。邱牧師認為他很幸運,當年他所遇到的教會講員,都是非常有生命力的人,也很會講道,例如劉東錕、邵遵瀾、饒孝楫(1938-)、饒孝伯兄弟,再加上如同保羅般帶領他的黃子嘉,這些人都是邱牧師生命中的美好榜樣。信主後的邱光明在暑假跟著黃子嘉到鄉下放福音電影,邱唱著台語短詩:「來信耶穌,來信耶穌……」,吸引孩童留下,然後主日下午就在教會舉行野外主日學。

邱光明與國語禮拜堂有極深的淵源,其信仰是受國語禮拜堂的培育,國語禮拜堂是吳勇長老(1921-2005)在台灣所開創的教派,非常強調聖經的話語,對於聖經的解釋屬於字面上的接受與單純的相信,並且強調生活實踐要與聖經一致。但在國語禮拜堂成長的過程中,邱牧師坦承他很容易有軟弱,因為父親的欠債,債主經常登門騷擾,母親又不太理家,房子破爛又是租的,這些混亂,使得家庭雪上加霜,甚至連冬天的外套也沒有,邱經常想著要自殺。黃子嘉極有愛心,知道邱連件保暖的衣服也沒有,就把身上的皮衣送給他。國語禮拜的弟兄姊妹知道邱的困境,大家送米、送菜來,使邱與弟弟在艱困的環境與軟弱中,可以靠主堅強活下來。

邱光明生命中的困惑,在黃子嘉的陪伴下,在信仰中找到答案。邱高中畢業的時候,教會聘他當幹事,一做就是四年,邱的信仰更進一步在服事中堅定下來,甚至更追求信仰。邱認為上帝讓他活下來,必定有祂的旨意,有首詩歌「真神之愛」,聖詩最後一句「啊!神之愛,何等豐富,偉大無限無量,永遠堅定,永遠不變,天使聖徒頌揚」,每次他唱的時候非常感動,這首詩歌帶給他很大的盼望。

決定獻身傳道

邱後來北上於校園福音書房工作,當時他只是一個賣福音書籍的年輕人,沒有任何神學背景,卻在一次兩百人的佈道會做見證,感動三十個人信耶穌,這件事鼓勵他下決心委身牧養教會的工作。但他仍有顧慮,因為他除了行動不便之外,還有一點口吃。有首詩歌「我要用你」再次鼓舞了他,其中副歌說:「我要用你,我要用你,我實在歡喜用你;你若肯潔淨自己,在我十架前降低,完全讓我管理你,我就要用你。」這首聖詩縈繞邱的心中,讓他獻身的心志越來越強。

當時邱的同工,不少人也是來自國語禮拜堂,他們很看重查經與屬靈生活,帶他們同工查經的有邵遵瀾、寇世遠、饒孝楫、饒孝伯、陳鐳等人,並且他們還去開拓教會。邱有一整年的時間與靈糧堂的前牧師鄭昌國(任期1969-1977)、周神助牧師(任期1977至今)一起。有一年,澎湖國語禮拜堂原來的宣教士李堪恩傳道離職,因此該教會需要有新的傳道人過去,周神助就跟吳勇長老說,可以派邱光明過去澎湖。邱有點沒信心,跟吳勇長老說:「我沒唸過神學院,怎麼能牧會?」但國語禮拜堂原本就不是很在意有沒有唸過神學院才能牧會,吳勇長老跟邱說,你看我們沒唸過神學院,也可以把教會的事工做的很好。於是邱就順服下來,去澎湖牧會。吳勇在邱光明去澎湖之前,特地問他一句話:「神的僕人能力那裡來?」要求他每天要一定跟上帝打交道,每天至少三小時研經,每月寫研經心得與事奉代禱,然後寄給他。這個過程很幫助邱光明,邱每天認真讀經,有天讀讀到舊約《出埃及記》,看到耶和華上帝差遣摩西拯救在埃及受苦的以色列人,邱心中很受感動,他下定決心要獻身讀神學院。

就讀神學院

在澎湖國語禮拜堂待了一年後,1971年他報考台灣浸信會神學院,當時他僅二十五歲。報考時,有老師持舊約《利未記》二十一章十六至十七節的觀點,覺得他不適合。當時浸神的院長杭克安(Carl Hunker, 1916-)與周聯華牧師(1920-)看重他奉獻的心志,特別給了他機會唸神學院,他們不以外貌論人,尤為鼓勵叮囑邱要好好努力,讓他以「特別生」的身份入讀。邱光明十分受激勵,發奮讀書,上課前必定預習,課堂上認真抄筆記,他在神學院的四年,都拿到「張群獎學金」。張群(1889-1990)是當時總統府秘書長及總統府資政,亦是浸信會懷恩堂虔誠的教友。
在校期間,他印象最深刻的課程,有韓慕蘭教士(Fern Harrington, 1914-2006)的宗教教育,及周聯華牧師的講道法。尤其周牧師本人即為知名的基督教講員,著有《講道法》、《神學綱要》等書,周在上課時,特別要求邱光明改掉過去講道的舊習,按照科班訓練的方法預備講章。邱後來成為周牧師講道法的得意門生之一。

在神學院期間,他的前三年實習是在中山南路與濟南路的國語禮拜堂,因那裡沒有傳道人。第四年他至浸信會仁愛堂,主任牧師是張之信(1922-),張牧師是台灣浸信會第一位按立的牧師(1958),在美獲宗教教育的學位,仁愛堂又是台灣浸信會第一間的教會,許多子會都從這裡分出來,在這裡實習,對他擴展牧會的視野很有幫助。

為主牧養教會

畢業後,1975年他協助張之信牧師開拓三民路佈道所(今為三民路浸信會),這所佈道所是1973年仁愛堂二十年堂慶,在民生社區開始的福音工作。邱在佈道所五年,教會人數激增,原地址不敷使用,在1980建堂並成立教會。教會需要一個全職牧師,但邱因肢障的關係,未能像其他神學生在畢業後兩、三年內即按牧,只好轉往板橋浸信會牧會。

在浸信會的系統,有些人快則一年慢則兩三年就可按牧,邱卻遲遲無法按牧,主要還是遭到一些牧師、同工的質疑,懷疑他的身體是否能承擔的起沉重的牧會工作。幸而,思想開明的周聯華牧師為他排除按牧的障礙,在按牧委員會中,周牧師說:「那個人沒有病?我的膽囊都拿掉了!聖經還提到贖罪祭要一隻牛犢和一隻綿羊羔,都要一歲,才能獻給上帝,我們中間誰是一歲的?到了新約,上帝主要是看人心靈的虔不虔誠,病或殘障跟罪沒有關係,這些是為了要使上帝得榮耀。」周牧師為邱光明打通了按牧之路,在畢業長達八年之後,終於在1984年按牧。周聯華牧師一直是邱的鼓勵者和支持者,甚至在1994年浸信會懷恩堂要聘任新牧師,他跟邱光明牧師說:「身心障礙者歡迎來應徵」,不過邱沒有去應徵。

邱牧師克服身體的障礙,全心投入板橋浸信會的牧養工作。他在板橋浸信會牧會的第二年,有一主日清晨,教堂被暴雨侵凌,水漲至人膝以上,所有的東西都浮在水上,因此他開始尋求建堂。1988年帶領弟兄姊妹開始建造新堂的工作,他以不便之軀,承擔辛苦的監工過程,終於在1989年10月29日獻堂。邱牧師身為一個肢障者,他很清楚的意識教會需要有一個無障礙的空間與環境,由於崇拜會堂在二樓,必須設立電梯,但這個提議最後因故無法實現,對他來說,這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他在該教會的牧養工作一直到1996年,由於各方壓力過巨,不得不離開教會崗位,等身體狀況較好時,轉至伊甸基金會服務。

經過長達二十五年的牧會生涯,邱牧師坦承自己有失敗,主要他自己在牧養弱勢族群的過程,沒有同時教育好弟兄姊妹有相同的看見,他認為身為一個身障牧者,教會弟兄姊妹對殘疾者仍有偏見,甚至視他們為教會發展的包袱,表示他在相關的教導不夠成功。

執子之手

在板橋浸信會牧會的過程,邱牧師認識了一位姊妹許春惠,後來成為他的妻子。許春惠原屬台東教會的唱詩班成員,他們有次來板橋浸信會辦活動,邱開始追求師母。師母在被追求的時候,自己覺得很自然,但邱牧師因身體不便,又與師母有一段年齡的差距,故他們的交往遭遇很大的反對。但邱、許兩人很堅決,儘管有許多反對,但也有不少人支持他們,兩人終於走上紅毯結為夫妻。邱牧師的生命也因著師母的陪伴而豐富起來了,邱牧師結婚時四十四歲,從1990年結婚至今有十八年。

不可諱言的是,這段婚姻不僅他們兩人要承受女方父母、親友極大的壓力,婚後教會弟兄姊妹也要適應他們的師母,而且師母當時年紀非常的輕,這當中的困難外人難以理解。但他們兩人同心合力,排除萬難,一起榮耀上帝,服事眾人。

在伊甸基金會事奉

由於患有小兒痲痺,隨著年齡增長,邱牧師有骨質疏鬆的現象,要很小心避免跌倒。伊甸基金會的創辦人杏林子(劉俠,1942-2003)曾提醒邱要注意腿疾,不要勉強,要拿拐杖,但邱牧師沒有這方面的知識,覺得拿拐杖難看,一直硬撐,結果八年前跌倒三次,開刀三次,開始坐輪椅。這個打擊,若不是邱師母陪伴身旁,很難重新走出來。那段時間,很多弟兄姊妹來關懷牧師,終於走過這段痛苦的經歷。

邱牧師大腿骨摔斷之後,醫生警告他再摔倒的話,有半身不遂的危險,邱牧師已經不再適合繁重的牧會工作,轉至伊甸基金會工作。因著去伊甸工作,碰到九二一大地震,在災區事奉三年。這時台灣開始有越來越多的越南新娘嫁來台灣,約有二十萬人,其中發生家暴事件的有三成。越南新娘的苦境,讓他想到自己幼年的經歷,因此他和師母開始關懷這群新移民的家庭。

邱因身體不便,更能體會弱勢族群的困難,他發現很多外籍新娘生活在台灣社會的中下階層,他們中間有些是嫁給想要第二春的先生。越南新娘經常要面對家暴的威脅,因為相處過程,最易發生婆媳問題、文化問題等(例如:坐月子吃麻油雞,但他們不吃),並且這些越南新娘原本家庭就十分貧困,他們以為來台灣可以翻身,所以她們一心只想嫁過來,卻沒考慮將來可能發生的種種問題。另外,婚姻仲介公司常騙他們男方是良商,但來到台灣之後,男方可能只是一個擺路邊攤的。婚仲公司往往收二十萬的聘禮,但只給女方一萬多,這些與期待過巨的落差也造成婚姻口角的來源。甚至有男方不滿意,還要求仲介換妻;或有男方是同性戀,但為了傳宗接代買越南新娘過來,等生完孩子再要求離婚。有時候男方喝酒、吃檳榔,不拿錢回家,女方有任何要求就被痛打。

邱牧師為了服務這些外籍新娘,伊甸基金會特別為此成立了新移民發展處,前進至越南湄公河畔,讓這些回到越南的孩子,可以受教育。他們同時關心越南身心障礙的孩子,因為過去的越南戰爭,美國灑了很多落葉劑在村落,當地生出很多許多瞎眼或身心障礙的孩子。

邱師母許春惠女士,現為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關懷外籍配偶小組組長,與邱牧師除了關懷身心障礙者,還關心越南身心障礙的婦女與兒童,另外也負責舊衣回收和二手資源的回收。邱師母與邱牧師兩人配搭分工,輪流至越南關心那裡的孩童和婦女。邱牧師坐著輪椅,俐落的身影,上上下下的張羅大大小小的事,給筆者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

結論

從邱牧師的故事,我們看見他身殘心不殘的精神,與妻子攜手開創了連正常人都難以完成的工作,他身上的殘缺,卻見證了上帝極美的榮耀。邱牧師現在還從事庇護性的宣教事工,因為身心障礙者需要庇護與安置,使他們的心靈不只有著落,連基本的生活也有固定的著落。

邱牧師向筆者坦誠,身為一個殘障者,最在乎的就是外表,因為外觀上明顯與正常人不同,因為不同,很容易自卑。也因此他從自卑走到人前,進而服事主,這是一段十分艱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有許多富有愛心的牧者、教會弟兄姊妹在旁陪伴鼓勵支持,但也有不少非友善的經歷,這些多半來自於教會缺乏對殘障者的認識與適切的教育所致。

根據內政部2007年最新的資料,台灣有一百零二萬零七百六十人屬於身心障礙者,他們佔了台灣總人口的百分之四點四,這個比率比台灣基督徒更多,教會應該對這個族群伸出更多的援手,關懷支持他們的需要,更多的認識瞭解他們的有限與可能性,提供他們無障礙的服事環境,因為,在他們中間仍有許多隱藏的「邱光明牧師」,他們只要在一個無障礙的教會環境,就能像正常人一樣的事奉上帝和上帝的子民,甚至有些事奉是他們能做,我們不能做的。

更多閱讀...

稱頌主聖名

蔡瑞益院長

感恩是一種美德,但懂得感恩的人不多,十個長大痲瘋的人得了主的醫治,回來向主感恩的卻只有一位。當今感恩的文化愈來愈式微,但基督徒仍要常以感謝為祭,向神獻上感恩,不論所經過的路程是順利或困難,凡事都要向神感恩。不僅向神感恩,也要向人感謝,因神預備了許多貴人隨時幫助我們。美國將十一月第四個禮拜四訂為感恩節,就是要紀念初到美洲之時神的看顧之恩,並感謝當時在地人的善意幫助。在台灣感恩節的氣氛不濃,但在十一月份,接近年底之時,回顧過去一年走過的日子,我們的心充滿了感恩。

《詩篇》一○三篇是一篇基督徒極為喜歡的感恩讚美詩,有人說如果《詩篇》二十三篇是詩篇之王,那麼《詩篇》一○三篇就是詩篇之后,整篇共22節,教導感恩稱頌者要真誠全心(第1節),為了個人所經歷神的恩典感恩(第2-6節),整個民族蒙上帝眷顧而感恩及全宇宙,包含天使、天軍參與對神的稱頌感恩(第19-22節)。這首讚美詩有個人的獨唱部份,也有整個民族的合唱,最後甚至是整個宇宙所有一切被造的萬物,及天上的天使、天軍都加入向神稱頌的大合唱,這是何等偉大的一首讚美詩,祂配得讚美,全地都應稱頌祂的聖名。

今年對我而言最不能忘記神的恩惠有兩件,第一件是內人的腦瘤手術,無預警的發現腦瘤,因已影響視力,必須儘快動手術,正在思想找那位腦神經外科醫師動手術之時,神奇妙的預備了享有國際權威聲譽的黃勝雄醫師,經由他和花蓮門諾醫院醫療團隊的手術與放射治療,內人的視力已恢復正常。我記得七月四日清晨進入手術室之前,黃勝雄醫師為內人如此向神禱告:「求父上帝大能的手握住我的手,讓手術的結果榮耀主之聖名」。神透過祂忠心的僕人專業的技能順利完成手術,解除疾病的痛苦,對神滿了感恩,對黃醫師和門諾醫院滿了感謝。

第二件是本院申請在教育部立案,已獲准予籌設。從送件申請一直到准予籌設,歷經許多艱難,但神都為我們一一解決,並在重要的關卡預備了貴人,幫助我們解決困難,因為眾教會和弟兄姊妹的禱告與支持,才能使立案的申請順利完成,願一切榮耀歸給神,感謝所有支持和幫助我們的人。

基督徒不可忘記神的一切恩惠,不僅向上帝求恩典,更要時時向上帝感恩,稱頌祂的聖名。有一首「感謝神」詩歌的內容深深感動我的心:

感謝神賜我救贖主,感謝神豐富預備,
感謝神過去的同在,感謝神主在我旁,
感謝神賜溫暖春天,感謝神悽涼秋景,
感謝神抹乾我眼淚,感謝神賜我安寧。
感謝神禱告蒙應允,感謝神未蒙垂聽,
感謝神我曾經風暴,感謝神豐富供應,
感謝神賜我苦與樂,在絕望裡得安慰,
感謝神賜無限恩典,感謝神無比慈愛。
感謝神賜路旁玫瑰,感謝神玫瑰有刺,
感謝神賜家庭溫暖,感謝神有福盼望,
感謝神賜喜樂憂愁,感謝神屬天平安,
感謝神賜明天昐望,要感謝直到永遠。

更多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