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2月 26, 2002

一幣兩面──論大陸教會現況

裴斐教士(Miss. Faye Pearson)/本院榮譽教授 ‧ 吳昶興老師譯/本院專任老師

兩個人看著一杯半滿的水一個人說:「它是半滿的」另一個人說:「它一半是空的」那一個的答案是對的?

前言

  正如世界上的任何貨幣都有正反兩面,往往輿論也是如此。我認為有關大陸教會的不同報導,也都有正反兩面的看法。過去四年來,我曾拜訪大陸十八個省份超過三百間以上的教會。因此,透過個人的經驗、關係和觀察,我願意以我個人的觀點分享大陸教會的兩種表現。

  首先,登記的教會的聚會點可以是在教會型態的建物裏聚會,也可以是在擁擠的四合院聚會。例如,有一個我曾拜訪過的教會它有三十個聚會的地點。許多信徒在登記過的教會,然後在主日時來到大教會,但他們週間是在他們的家庭舉行查經和禱告會。有些聚會點因著他們的需要去登記,就變成登記的教會,然而他們大部分仍維持著「查經」和「禱告會」。

教會登記的條件

  登記的要件是什麼?通常有以下六個要件:
一、固定的聚會場所
二、受過訓練專責的領袖(至少有三個月的訓練)
三、有果效的教會行政計劃
四、教會服事有經濟上的資助計劃
五、穩定的參與人數
六、有教會的典章(法規)

  一些未登記的教會有較大的場所,一般人也知道有一群基督徒在這些場所聚會。然而,也有一些是在擠迫的地點聚會,甚至是在隱密的地點。未登記教會不愛國嗎?

  常常聽到的報導是登記過的教會是很愛國的,沒有登記的教會是沒有愛國的心,也不愛他們的國家。信徒通常表現出不僅愛主、愛教會,也愛國。他們以不同的方式表現他們的忠誠。登記教會和未登記教會,正如信徒的身體都屬於基督的身體。在登記教會和未登記教會裏面,都有信心的偉人、熟悉聖經的學者、委身的信徒、初信者、不太嚴謹的信徒、半個基督徒,也有尋找真理的未信者。

  不是生活在大陸的人們,通常假設登記教會是沒有自由的,因為宗教事務局掌控了教會。我認為公正的說法應該是,在登記過教會的領袖,他們的工作是按著國家規定的宗教指引做事。

未登記教會受到逼迫嗎?

  有些人會認為,若沒有登記的教會就會受到逼迫,因為他們不肯登記,沒錯,有些地方確實存在這樣的情況。

  其實,某些地方,不管是登記教會還是未登記教會,都有很大的自由去敬拜神並且在教會服事,也可以在他們的地方活出他們的信仰;然而有些地方卻是相反的,他們會受到較多的控制、壓力,甚至是逼迫。

  神州中國是一個巨大的國家,不論你在那裏那一天聽到有關中國的事,都可能是真實的。但是,這並不意謂著在全國或是每天都是如此。用「普遍化」的概念套在特定的事件,這是不精確的。謹慎的說,我們需要以一個錢幣的正反面角度去觀察。

講道需要政府批准嗎?

  有一個說法,提到登記教會的牧師和領袖他們講道的時候,需要先被政府批准。我個人所拜訪過許多登記教會,在那裏我聽到的是上帝引導、聖靈充滿的信息。我也聽過一些講道,其神學是大有問題的,但這和規章無關,而是因為牧者缺乏預備。

  我個人未曾參加過未登記教會的聚會,但我和參加過未登記教會聚會的外國人、海外華人、地方的信徒談過,大部分他們所聽到的都是具有上帝引導的講道,可是他們有時也會聽到一些令他們感到困惑的講道,或是不夠紮實的教導。

  事實的真象是,那些優秀的聖經教師和教會領袖都在登記教會;有恩賜的牧者和教會領袖是在未登記教會。但是,快速增長的教會、缺乏訓練的教會領袖和同工,在這樣的教會製造了許多問題,並導致異端快速散播,這樣的報導也有正反兩面。

  許多海外的教會和宗派,發現他們因為缺乏教會增長而產生許多問題,他們願意藉著教會增長運動而讓問題叢生。

  有另外的說法,登記教會的牧者和領袖不能傳講一些特定的題目,例如基督的第二次再來。我記得有個事件發生,那是我在某個城市參加崇拜時遇到一群外國人,在我們的談話中,我問他們在這個教會每個禮拜都參加崇拜嗎?我得到的答案是:「我只有今天和我的朋友來,我不參加的原因是他們不相信聖經。」我要求一個女士給我例子,她說:「他們並不相信基督第二次再來。」那天早晨的主日崇拜,有超過兩千人,我聽到很棒的信息,大有能力,並且他們相信基督會再來。報導會有正反兩面嗎?另一面是什麼?

有政府官員監視教會嗎?

  有個看法,登記教會有很多官員參加聚會,他們是告密者。沒錯,是有這些提供消息的人在聚會裏。我相信政府真想這麼做,他們可以將這些人放在登記教會和未登記教會中。假若這真的發生,難道上帝不能使它為善嗎?上帝創造並且愛每個人,不管他/她的職業和地位,聖靈不會偏待人。因此,很可能這些官員他們去教會,聽到了耶穌並且相信耶穌基督是主。因此,錢幣的反面所出現的負面意義,難道就不能表現出更強烈積極的一面來嗎?

登記教會與未登記教會對立嗎?

  還有個看法是說,登記教會嫉妒所謂的「家庭教會運動」(未登記教會)。以我和國家、省級和地方層級的關係,我從未聽過有這樣的評論,這叫人很難相信是真的。我認為兩者需要彼此接納,饒恕彼此曾造成的錯誤,並為主在他們中間的工作歡欣。這是可能很快發生的,如果外界能少做些「建言」,而是更多為他們兩者禱告和鼓勵,使他們在這個國家彼此接納成為「基督的身體」。

大陸基督徒有多少?

  有人認為登記教會從來不會對他們的信徒數目有精確的說明,以我的印象,登記教會有超過一千五百萬的信徒。更精確的數字是不太可能給出的,因為地方的官員不願證實有多少信徒在他們的地方。什麼是這個錢幣的另一面?可能是「家庭教會運動」(未登記教會)過分誇張他們的數字以獲得海外的支持,一幣總有兩面,在此個案他們是什麼?

  事情的真象是我懷疑有人能完全得知到底有多少信徒在這個國家。有可能制止使每個人試著得到「正確」的圖畫嗎?上帝知道精確的記錄,這樣子就夠了嗎?不論採用那種圖畫,或是那個群體製造出這個圖畫,可以準確的說,大陸是在歷史上經歷最大的復興,這個復興是大陸的基督徒所帶出的,而不是海外的華人或是外國人。之前的宣教士、海外的華人和外國人所貢獻的是他們的禱告,上帝已經垂聽。登記教會是自由派嗎?

  也有人認為所有的登記教會是自由派,未登記教會是保守派和福音派的。從我的觀點來說,大部分的登記教會和未登記教會是保守的,並且本質上是福音派的。福音的信息從未改變,但當他們遇見挑戰和特殊的世代,方法和技巧在每一世代都會改變。大陸教會必須做些改變,使得他們藉由耶穌基督的宣告接觸這一代。我們應該小心使用這些字眼,免得這些標籤用得不精確,或是過於他們所當得的。有人認為有特定的人士控制了登記教會,使得每個人、教會、神學院和聖經學校必須同意他的神學或是他的著作。我從沒聽過這樣的事。有很多未登記教會的領袖,他們常為了自己爭取領袖地位,這是真的嗎?

  有件事令我困惑,為什麼基督徒相信上帝的權柄准許某個人的意見造成如此的不安?中國的教會是上帝的教會,信徒參加那一種的教會並不要緊,從起初就已是上帝的教會,在過去祂引導保護教會,未來祂也一定會保護引導祂的教會。

一杯半滿的水

  兩個人看著一杯半滿的水,一個人說:「它是半滿的。」另一個人說:「它一半是空的。」那一個的答案是對的?兩個都對!有兩種觀點同時存在!當你在看大陸教會時,那個是你的觀點?我們應該同時具備兩種觀點!藉著祂的門徒上帝在中國大陸所做的一切,我們需要歡欣鼓舞。同時,我們仍需要為那些「空的」地域來禱告。

  他們是我們的百姓,我們都是一家人。我們有很長很複雜的歷史,今天更是複雜歷史的一頁。就我的觀點而言,政府不願承認對信徒有任何的逼迫、壓力或是偏見。事實上,很多事實比政府承認的還要多。另一方面,並不是如西方的宗派、媒體和海外華人所說有那麼多的逼迫、壓力和偏見,我們必須停止複述文化大革命的故事,好像這些事是才在昨天剛剛發生。真理在某個地方是兩面的,在我們做最後結論時,應該看一幣的兩面。

結語

  大使命是上帝吩咐我們要把耶穌基督的福音傳到地極,我認為我們應該嚴肅的承接起這個使命,無論是在家裏、海外,我們的一生都要這樣做。我相信我們在分享福音的事上,我們是平等的夥伴,藉著福音宣教士去大陸,也來台灣和到亞洲其他的地方。有些人本有果效的活出他們的信仰,並且把福音的種子深深的播在中國的土壤裏。過去五十年上帝使用這些種子,並使它強壯、健康、成長的教會。

  現在是不是承認大陸基督徒以有效的方法分享福音的時候呢?如果我們承認他們也能教導我們,現在是不是承認大陸基督徒可以和我們、海外的信徒有更多分享的時候呢?現在是不是承認大陸基督徒願意把福音傳到地極的「夥伴」呢?

  以上是金髮碧眼人士的感想,在這美麗的土地上,這個外國人已經學會尊敬、欣賞並愛祂的僕人,我從他們身上學到更多信仰、僕人和愛的功課。這樣的感想和觀察提醒我們:「一幣有正反兩面,對於中國大陸教會的報導也常是如此。」邀請您和我一起感謝上帝在這兩種面貌的教會工作,並祈求上主使他們「合一」成為「祂的身體─祂的教會」。
更多閱讀...

時來厥責無旁貸,敢不獻身證福音

吳昶興老師/本院專任老師

  根據David Barrett編纂的《世界基督教百科全書》第二版的統計資料,1900年全世界的基督徒有五億五千八百多萬人,到了兩千年則成長為十九億九千九百五十六萬六千人,預計2025年可以達到二十六億一千六百多萬人。過去白人佔大多數的教會,現在白人基督徒已成為少數,世界大部分的基督徒是分佈在全世界的三分之二的地方。

  宣教神學家David J. Bosch在他的著作《更新變化的宣教》(Transforming Mission),提出一套朝向處境關聯的宣教學,教會該怎樣重新找回宣教的性質和呼召的本質呢?面對二十世紀可怕的兩次世界大戰;俄國與中國的革命運動;支持國家社會主義、法西斯主義、共產主義、資本主義的國家領導人所帶來的威脅;殖民主義的崩潰;世界的全球化、地球生態的失衡與危機;乃至於九一一恐怖襲擊後產生的新一波恐怖主義,面對上述種種問題,教會、神學和宣教該如何在現代(或後現代)提出宣教的新典範(Paradigm)或模式,以取代傳統舊有的模式呢?他認為教會應該從現在正在成形的普世宣教典範中所含的十三個成份來瞭解:

1. 宣教即是教會與人的相交;
2 .宣教即是神的宣教;
3. 宣教即是傳達神的救恩;
4. 宣教即是尋求正義;
5. 宣教即是佈道;
6. 宣教即是處境化;
7. 宣教即是解放;
8. 宣教即是進入文化;
9. 宣教即是共同見證;
10.宣教即是神所有子民的服事;
11.宣教即是向別種信仰的人作見證;
12.宣教即是神學;
13.宣教即是在盼望中行動。

  我們不難發現宣教必須是多面性,才是忠於宣教的起源和特性,宣教實在是一個範圍極廣的事工,絕對不能依賴簡化的或是僵化的基督教信條傳講。尤其面對現代或是後現代社會對基督教的衝擊與挑戰,在新世紀來臨之際,宣教典範必須按不同地區、民族、文化等需要作出相應的轉化與調和,對當地的處境有實際的回應,如此才是活潑不至僵死的宣教。

  為了失喪的世界以及二十一世紀教會的需要,宣教要走向何方?本院給予的答案就是在2003年成立宣教系。請大家代禱支持這個具有跨時代意義的行動。

  本期文章有裴斐教士的《一幣兩面》,以她豐富的宣教經驗和在大陸金陵神學院任教的關係,幫助有心關心大陸宣教的人士,如何客觀的看待大陸教會種種現象;蔡院長以《東方之星》借喻取譬,盼望東方的教會能如過去的西方教會興盛。

  願與大家共勉同赴宣教之路,以群體的見證道成肉身。
更多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