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昶興老師/本院專任老師
根據David Barrett編纂的《世界基督教百科全書》第二版的統計資料,1900年全世界的基督徒有五億五千八百多萬人,到了兩千年則成長為十九億九千九百五十六萬六千人,預計2025年可以達到二十六億一千六百多萬人。過去白人佔大多數的教會,現在白人基督徒已成為少數,世界大部分的基督徒是分佈在全世界的三分之二的地方。
宣教神學家David J. Bosch在他的著作《更新變化的宣教》(Transforming Mission),提出一套朝向處境關聯的宣教學,教會該怎樣重新找回宣教的性質和呼召的本質呢?面對二十世紀可怕的兩次世界大戰;俄國與中國的革命運動;支持國家社會主義、法西斯主義、共產主義、資本主義的國家領導人所帶來的威脅;殖民主義的崩潰;世界的全球化、地球生態的失衡與危機;乃至於九一一恐怖襲擊後產生的新一波恐怖主義,面對上述種種問題,教會、神學和宣教該如何在現代(或後現代)提出宣教的新典範(Paradigm)或模式,以取代傳統舊有的模式呢?他認為教會應該從現在正在成形的普世宣教典範中所含的十三個成份來瞭解:
1. 宣教即是教會與人的相交;
2 .宣教即是神的宣教;
3. 宣教即是傳達神的救恩;
4. 宣教即是尋求正義;
5. 宣教即是佈道;
6. 宣教即是處境化;
7. 宣教即是解放;
8. 宣教即是進入文化;
9. 宣教即是共同見證;
10.宣教即是神所有子民的服事;
11.宣教即是向別種信仰的人作見證;
12.宣教即是神學;
13.宣教即是在盼望中行動。
我們不難發現宣教必須是多面性,才是忠於宣教的起源和特性,宣教實在是一個範圍極廣的事工,絕對不能依賴簡化的或是僵化的基督教信條傳講。尤其面對現代或是後現代社會對基督教的衝擊與挑戰,在新世紀來臨之際,宣教典範必須按不同地區、民族、文化等需要作出相應的轉化與調和,對當地的處境有實際的回應,如此才是活潑不至僵死的宣教。
為了失喪的世界以及二十一世紀教會的需要,宣教要走向何方?本院給予的答案就是在2003年成立宣教系。請大家代禱支持這個具有跨時代意義的行動。
本期文章有裴斐教士的《一幣兩面》,以她豐富的宣教經驗和在大陸金陵神學院任教的關係,幫助有心關心大陸宣教的人士,如何客觀的看待大陸教會種種現象;蔡院長以《東方之星》借喻取譬,盼望東方的教會能如過去的西方教會興盛。
願與大家共勉同赴宣教之路,以群體的見證道成肉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