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月 28, 2003

宣教與多元宗教處境

吳昶興老師/本院專任老師    

在猶太基督教傳統中,上帝往往被視為一個只活動於其選民歷史中的上帝,這樣一來,上帝的救贖行動就被排除於亞洲及其他地域的歷史之外。在先知阿摩司時代,以色列人上述的見解就被先知批判與挑戰(摩9:7),因為這樣傳統的看法,不知不覺限制了上帝的自由與權能。除此之外,在以賽亞先知的信息中,也不支持這種排他性以勝利者為中心的信仰宣告(賽10:5; 45:1-4)。  

對許多的亞洲人來說,都能相當感受到上述觀點的威脅,因為持著排他性觀點的救贖,而拋棄自身的歷史文化傳統,都是一種對文化尊嚴的冒犯。所以過往四個世紀無論如何努力亞洲的傳教事工,只有接近平均百分之二的亞洲人成為基督徒,這樣的數字也顯示了上述的問題。因此,在Voices from the Margin一書中Stanley J. Samartha提出一位香港的婦女神學家的建議:「把其他宗教的人民,看為和我們一同不斷地追求真理的對話伙伴。」這樣的建議值得吾人參考。  

台灣位處亞洲的邊陲,然而各宗教、教派林立目不暇給,基督教身在這樣的處境,其實和保羅當年到外邦傳道的處境並不遑多讓。在使徒行傳十七章路加記錄保羅的「亞略巴古」講道,提供了基督教信仰在多元宗教及文化處境中對話的範本,保羅的作法在於使當地人能夠跨越宗教、文化,然後進入基督信仰的核心。他在宣講中提到上帝的介入、參與、拯救和審判,沒有處處迎合來討好其他的宗教,但他也沒有貶低別人的宗教信仰為無物,他把上帝的「可知」與「作為」攤在他們面前,採取其他宗教共通的語言,進而使基督信仰在社會處境中突出基督徒的信仰與立場。  宣教是大使命,也是刻不容緩之事,但宣教非僅止於佈道的層次而已,若不能從根本的意識上著手,宣教的努力則有流於表面之嫌,也無法真正突顯上主真正的心意。  

本期院訊郭文生牧師的<你們都是弟兄>,在宣教場域中點出若不善用傳統來推動聖經的基本原則,反而會成為宣教的阻礙;蔡院長以<大大張口,主必充滿>勉勵我們以信心、勇氣,祈求主的應許臨到我們;費琳教士的<全心為主的信徒>介紹現年九十歲高齡的王載弟兄,分享他積極參與教會、與主同行的美好生命;一年級新生韓福祿則分享他如何在第四代天主教家庭中轉而信主、蒙召的見證。透過這些文章讓我們看見萬事都互相效力,在多元處境下,深信主必賜給我們智慧成就祂的事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