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3月 26, 2009

教會史譚(一)


查時傑/本院專任老師

一、前言:

  從事研究與教學中國基督教史卅餘年,回顧入門時,大小問題不斷,光是教會史上以中文譯出的基本名稱,明知是出於「音譯原則」命名者,或出於「意譯原則」命名者,但有些專有名稱的命名,既非依「音譯原則」,也非依「意譯原則」,對於這些不依照翻譯原則而出現的名稱,何以有這樣的命名法,往往百思不得其解,當閱讀到下列有關的名詞,如「抗羅宗」、「誓反教」、「也里可溫教」、「聶斯脫里派」、「聖公宗」、「路德宗」、「加爾文宗」、「美以美會」、「監理會」、「貴格會」、「一賜樂業」、「挑筋教」、「景教」、「五旬節派」、「靈恩派」、「三巴會」、「天主教」、「羅馬公教」、「希臘正教」、「綱紀慎會」等名詞,又對名稱中的「宗」、「教」、「會」、「派」間應如何界定並得以區別?又「教堂」何以要稱做「寺」,或稱「廟」,如「大秦寺」、「大興國寺」、「西敏寺」、「羅剎廟」、「三巴寺」等,還有「彌施訶」、「翳數」、「移鼠」、「清教徒」、「盤古阿當」等名詞,又是所稱為何?後來接觸日深,見聞日廣,閱讀日豐,逐漸能悟出何以有這樣的命名法。頃借本專欄,逐期談談所尋找與探得的命名原因,此類寫作,徒以增教會史之談興,實不登大雅之堂也。

二、基督教史範圍下各名詞的譯法:

  「基督宗教」或「基督教」一詞由「Christianity」譯來,而其字根「Christ」則依「音譯」的原則,譯為「基督」,早期有音譯全部音節而為「基利斯督」者.後來約定俗成,都統一譯成「基督」一詞.而信奉基督的宗教,自是應譯成「基督宗教」或「基督教」了。不過近數十年來,「基督宗教」己約定俗成,指的是有最大時間與空間,所有屬於基督信仰的各宗派;而「基督教」一詞,則專指十六世紀後,脫離「羅馬公教會」而另行成立的新教派者,他們也是修正「羅馬公教會」所倡導的教義者,在這些範圍內的,就界定為「基督教」。

  而「基督宗教」在二千餘年歷史的傳承中,一共發展出三個主要的大系統,這三大系統,在中文中就分別把「Roman Catholic Church」譯成為「羅馬公教會」,而「Greek Orthodox Church」譯成「希臘正教會」,「Protestant Church」則譯成「基督新教會」。而此三個中文名詞的譯出,有的是依「音譯」原則譯出的,有的是依「意譯」原則譯出的,有的又是以混合方式譯出的。

  如「羅馬公教會 ( Roman Catholic Church )」中的「羅馬」一詞是由音譯「Roman」一詞而來,而「公教」則是意譯「Catholic」一詞而來的,而「Catholic」完整的意譯應是「大公的、普遍的」.而 「Church」一詞自是意譯而得「教會」、「教堂」的名稱,所以把「Roman Catholic Church」完整地合譯成中文,就應譯成「羅馬大公的教會」,但「羅馬大公的教會」在中文名詞的命名上,又嫌太長,很不合習慣法,所以省去了形容詞的「大」與「的」兩字,就成了「羅馬公教會」或「羅馬公教」了,經過一段時間的流傳後,約定而俗成,就定型了,從此就有了統一的譯名,不過早期還有音譯「Catholic」為「加特力教」者,今則已少見。

  在「羅馬公教會」或「羅馬公教」在中文的名稱中,還被譯成「天主教」的,這種譯法,則是較依意譯的原則而再引申譯出的。原來自從明末耶穌會士來華傳教後,對其信仰核心「God」這一中文名稱的譯法,有正式的正名宣告,所以「God」一詞,從此只能譯成「天主」一詞,再無其他的譯名;而以教主的名字來命名一種宗教,又是中國社會上的一種習慣,特別是對外地傳入中國的宗教,都是以其教主的名字來命名的,如「佛教」、「釋教」、「摩尼教」、「穆護教」、「聶斯脫里教」、「耶穌教」、「基督教」等,所以「羅馬公教」就以「天主教」的名號,在中國傳播開來,至於「天主教」這一名稱名號是教會期望的正式名號,主動正名的,還是中國官方與民間約定俗成後,漸漸叫響流傳起來的,就無從查考了。不過「天主教」這一名稱,卻是所有相關名稱中最響亮的,也是最普遍被人所知的一個名號,在社會中,不知「羅馬公教」者,還大有人在,這也不足為怪.但不知「天主教」者,可就少之又少了。

  而「希臘正教會 (Greek Orthodox Church) 中的「希臘」一詞是由音譯「Greek」一詞而來,而「正教」一詞則是意譯「Orthodox」一詞而來,而「Orthodox」完整的意譯應是「正統的」.而「Church」一詞自是意譯而得的名稱.如是「Greek Orthodox Church」完整地合譯成中文就應譯成「希臘正統的教會」,但「希臘正統的教會」在中文名詞的命名上,又嫌太長,也不合習慣法,所以省去或簡化形容詞中「正統的」一詞的後兩個字,就成了「希臘正教會」或「希臘正教」了。 而「基督新教 (Protestant Church)」則譯名眾多,按「Protestant」的原意,是「抗議」的意思,但直接意譯成「抗議教」意思仍不明確,仍然看不出抗議的對象,所以早期就按意譯原則,將之意譯而成「抗羅宗」者,表明是因抵抗「羅馬公教會 ( Roman Catholic Church)」而成立的「新教會」;又因為要去「更正」當年「羅馬公教會 ( Roman Catholic Church)」的錯誤,固含有「復原」、「更正」或「歸正」的意圖,所以又意譯出「復原教」、「更正教」、「歸正教」、「耶穌教」、「基督教」與「基督新教」等不同的名稱,這種譯名名稱眾多的現象,在素來重視正名的中國而言,自是帶來不少的負面影響,如今則是區隔清楚,「基督教」與「基督新教」兩個名稱是公認的專屬名稱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