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7月 31, 2008

饒恕的真義


洪沛然/本院專任老師

無論在教會內或教會外,饒恕都是廣受注重的議題。在教會外,有識之士,包括學者專家,以及心理輔導都越來越重視饒恕;因為他們發現,人若不饒恕,就會產生許多嚴重的後果︰關係破裂﹑身心健康出問題﹑甚至團體之間有對立和仇恨。

饒恕與關係

對於基督徒來說,聖經告訴我們,自從人犯罪墮落後,神人關係就破壞了。若沒有饒恕(神的赦罪),人無法在神面前站立。[i]感謝神﹗因著主耶穌的十字架救贖,信主的人得到永遠的赦免。[ii]永遠的饒恕建立了我們與神持續到永遠的根本關係,但是基督徒活在世上,還要認識神饒恕我們的意義,並且活出祂的救恩樣式,去饒恕他人。

基督徒要饒恕人,這是主耶穌非常鄭重的教導。在主禱文中,神的兒女向天父的禱告是︰「赦免我們的罪,因為我們也赦免凡虧欠我們的人。」(路11:4)主還強調︰「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太6:14-15)換句話說,信徒饒恕人的程度決定了神饒恕信徒的程度。神永遠的饒恕決定我們的永遠生死,但我們饒恕人卻影響我們在今世與神和與人的關係。哇﹗好嚴肅哦﹗難怪,在教會內,不論是心靈醫治特會或有關書籍,都把饒恕看成心靈醫治的核心。

關於饒恕,有許多值得探討的主題。例如,基督徒如何才能做到饒恕?饒恕對方會不會有不好的副作用?對方要不要先認錯或悔改?神會完全饒恕我嗎?我饒不饒恕人對我有甚麼影響?限於篇幅,我們只從最根本的問題著手︰「饒恕是甚麼?」

談到饒恕,首先我們要確定一件事,饒恕牽涉到不道德的傷害。若當事人沒有受到傷害[iii],或雖然有受傷,但加害者卻沒有道德的責任,這些都不能算在饒恕的領域。[iv]那麼饒恕的範圍是甚麼?從小的冒犯,欠一點錢,到大的令人傷心欲絕的傷害,都屬饒恕的範圍。我聽過有人說,若是小事一樁,用「饒恕」兩個字好像言重了,不如說「諒解」﹑「不計較」,這反映了人們對饒恕的適用範圍,饒恕的意義為何,見仁見智,各有看法。參考中文辭典可知,饒恕有寬容﹑容讓﹑不爭較或赦罪的意思。我們可以這麼說,一般的中文用法中,饒恕包括了「諒解」﹑「不計較」,但「諒解」﹑「不計較」卻不全等於饒恕。我們思想饒恕的意義,特別是基督徒當如何看「饒恕」,還是要回到聖經來看,才能了解在聖經中神的教導。

聖經中的饒恕語詞的豐富意象

舊約希伯來文聖經和新約希臘文聖經中有幾個字[v],廣泛的被聖經學者標認出有「饒恕」的意思。在和合本中文聖經中這些字被翻譯為「饒恕﹑赦(免)﹑免(債)﹑開恩免了﹑恩免﹑寬容[vi]」。[vii]我們將這些字的原始含意中可以聯想到與饒恕有關的,還有聖經中其他具有饒恕意象的用語,匯集在一起,便可以看到象徵「饒恕」的豐富場景,它們包括︰遮蓋﹑潔淨﹑背負﹑帶走﹑塗抹﹑免債﹑不算﹑釋放﹑寬免懲罰﹑不再記念﹑踏在腳下﹑投在深海裡﹑扔在背後﹑使過犯遠離等,[viii]而這些行動,不論是神對人,或人對人,都是源於神的救贖恩典﹑憐憫﹑與愛。[ix]這些表達饒恕的字詞和畫面的上下經文,以及聖經中饒恕的故事,(例如,約瑟的故事﹑浪子的故事﹑十字架的故事)可以幫助我們發現許多有關饒恕樣式的教導。

饒恕的樣式

聖經所描繪出來的饒恕的樣式是一幅美麗動人的圖畫,它超越人墮落的本性,展現神無比的愛,發出神的呼喚,帶來新生與和平的希望。

饒恕的最高峰

當我們看聖經中的饒恕時,我們彷彿站在平地上看到大小的山丘矗立,層巒疊翠,但見其中有一高峰,遠超群山,直通天際。那就是神在基督裡的饒恕。聖經形容耶穌基督為愛世人,忍受十字架的苦難,身體心靈承擔了最大的痛苦,付出生命,也成為永恆的贖罪祭。[x]耶穌在十字架上受苦時,仍然為傷害他的人禱告︰「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路23:34)從這饒恕的最高峰流出生命河水,信主的人憑著信心白白取用。[xi]

分享和彰顯神的恩典

Alexander Pope說︰「犯錯是人之常情;饒恕則是神聖的。」饒恕的人要面對他人缺德的傷害,這需要有生命力。神先賜下饒恕之恩(弗1:7),這恩典改變了我們,也呼召我們去饒恕。[xii]恩典教導我們︰神的饒恕是我們不配得的,又是我們迫切需要的,我們欠神的債也是我們還不清的(太18:23-25)。我們既是蒙恩的人,也當「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xiii]
新約作者中保羅和路加偏好使用carivzomai(car`izomai)來表達饒恕。[xiv]這個字的字面意思就是表彰恩典。Shults認為在保羅的著作中,饒恕所蘊含的司法觀點已被統攝於「在基督裡」的生命這幅圖畫中;在信徒團契中,神聖恩典的真實臨在,成了救恩的管道,這正是福音的要點。[xv]所以,Shults認為饒恕是分享神的恩典。饒恕來自愛,愛的源頭是神(約壹4:7),不論人從普遍恩典(太5:45;雅1:17)或十字架的恩典的角度來思想,饒恕都需要神的愛和恩典。特別是要人饒恕很大的傷害時,墮落的人性往往是做不到的,這時只有倚靠神的恩典。

Corrie ten Boom曾在納粹的集中營受苦,她的親姐妹也死於集中營;二次大戰後,她覺得她已經饒恕了迫害她的人。可是有一天,一個曾經惡待她的納粹衛兵,在她演講後,來到她面前,伸出手來請求她的饒恕,她發現她的手凍僵在身旁,無法伸出去。她的內心既震驚又羞愧,當下求告神說︰「主啊,赦免我﹗我無法饒恕。」就在那時,神賜力量給她,她伸出手來,握住那個人的手;霎那間,奇妙的喜樂和溫暖充滿了她。[xvi]

Martha E. Stortz指出主耶穌的門徒中不只是猶大有罪惡感,其他的門徒也都覺得對不起耶穌。當主耶穌向他們顯現時,祂三次說︰「願你們平安。」(約20:19, 21, 26)其實就是向他們表示祂的饒恕。因此,當門徒進入世界時,他們記得他們曾經背叛了主,而主又是如何不吝惜的赦免了他們,這記憶就塑造他們的事奉,成為憐憫的事奉。他們饒恕人,同時記得他們自己也需要饒恕。[xvii]福音是神恩惠的福音(徒20:24),也是蒙饒恕的人向人宣告神饒恕的愛與大能;我們饒恕人,因為神先饒恕了我們。[xviii]

內心的改變,負面轉為正面[xix]

當我們饒恕時,我們對得罪我們的人,有心態的轉變。我們願意放棄自己定罪加害者的權利,不尋求報復。受害者因著加害者的不道德的傷害,有權利定罪加害者。但是聖經中饒恕的意義包括取消債務,寬免懲罰。約瑟就是這樣恩待他的哥哥們。加害者也許不願改變,聖經教導我們,把他們交給神。(羅12:19)加害者有時需要承受自然的後果﹑法律的責任﹑社會的制裁﹑教會的紀律﹑或上帝的管教,但饒恕者本身既不定罪也不報復。

饒恕者不躲避,並且願意復和。報復和躲避是受傷後常有的反應,饒恕者卻以善意迎向加害者,就像路加福音中浪子的父親,主動張開復和的雙臂。當然,能復和與否還要看雙方的意願,並且要經過一個建立互信的過程。加害者真誠的認罪和悔改,饒恕者本身的療傷情況,都會影響互信的建立。饒恕不等於愚蠢的同處一處或和好,只是因著神的恩典和愛,饒恕者能在內心懷抱不躲避和願意復和的動機。只是在行動上不躲避和復和都需要有智慧,絕不能出於盲目無知。箴言教導我們不要做不明智的事(箴20:16; 22:24; 26:6),約瑟與他的哥哥們復和前,也是經過一番觀察。

饒恕者轉化對加害者的態度,包括不抱持負面態度(憤怒﹑厭惡﹑苦毒﹑仇恨)並努力以正面態度(憐憫﹑寬大﹑神的愛)來看待他們。在此,饒恕者並不是同意加害者的罪過,乃是善待加害者,(羅12:9, 14)。[xx]

饒恕是決定也是過程,又是以耶穌基督為中心的愛的倫理

神在基督裡,既把罪除去,罪人就在地位上轉化成為無罪開釋的義人,這就是所謂的「因信稱義」。至於,仍帶有罪性的「被稱為義的罪人」,神的對待方法是要他不斷的在生活中去經歷與主同死同活的聯合。饒恕者對加害者的態度,也是有兩面。一方面,下決心無罪開釋加害者;另一方面,饒恕者要不斷的與主聯合,同死同活,這是一個過程。惟有如此,饒恕者才能勝過他的老我罪性在他身上,使他不願持續饒恕的影響力。

教會的遠景

教會在追求成長﹑突破﹑更新﹑復興的時刻,饒恕的真理就是教會的根本,是轉化教會和社會的大能。希望神藉著這篇文章啟發您和您的教會對神的福音有更新的認識,帶您們來到神生命的活水泉,並使您們成為流通的管道,分享神恩,祝福世人。

------------------------------
[i] 主耶和華啊,祢若究察罪孽,誰能站得住呢?但在祢有赦免之恩,要叫人敬畏祢。(詩130:3-4)
[ii] 永遠的赦免是指因著主耶穌成為永遠的贖罪祭(來7:27-28;9:11-12),信主的人就有永生(約3:16;10:28),可以靠著耶穌的血,坦然來到神面前(來10:19-22)。除了「永遠的赦免」外,神對人的饒恕還包括「恢復交通的赦免」(約壹1:6-9)和「管教的赦免」(神在管教目的達成後,撤消管教)。讀者有興趣可以參考︰林鶴之(1992)。靈命歷程(上冊)。香港︰天糧。
[iii] 傷害並不需要嚴格限於直接傷到自己,傷到自己所愛的,也是間接傷到自己。
[iv] 當事人可能有受傷的感覺,但對方沒有錯時,說「我饒恕你」,並不恰當。所以「饒恕神」不是個合乎聖經的想法。神沒有錯﹗我們若發現自己埋怨神,只適合說「神,我錯怪了您,請您原諒我。」至於精神病人傷人,法律上可能沒罪,道德上仍然可能有些責任。當然,這種事情就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更細緻的論理。
[v] rP,Ki, av;n:, jl's;, a[fesiV, carivzomai 和它們的語群,還有pavresiV。
[vi] 「寬容」一詞,和合本出現22次,其中羅馬書3:25的「寬容」,原文(pavresiV)在新約只有出現一次,且與罪連結一起,Bultmann認為那個字表達神的「赦」罪。(TDNT)A. T. Robertson指出它有減輕﹑寬免懲罰的意思,特別是在債務方面。(Word Pictures)
[vii] 這些原文字詞在聖經中不同的地方有時會有不同的含義,需要篩選,把有關饒恕這個主題的經文集合在一起,這是字詞的研究的第一步。再把雖然沒有用這些字,卻很可能有類似饒恕的含義的經文也歸納在一塊,這是第二步。然後仔細分析﹑比較﹑歸納有關饒恕的教導,這是第三步。至此,才算聖經中饒恕的字意做了基本的研究。在上述三步驟中,對尚未熟練用原文讀經的人,還有譯經的問題。中文聖經譯者在譯經時,已經努力想過用甚麼中文字詞去翻那些原來的文字是最恰當的。可是翻譯工作難免會遇見很難找到意義完全同等的譯詞的局面。因此,當我們用中文「饒恕」這個詞,去整理聖經有關「饒恕」的教導,在此同時我們的思想也受到了「饒恕」的中文含義的影響。
[viii] 例如︰利16:22;詩32:1; 51:1, 2; 103:12;賽38:17; 43:25; 44:22;耶31:34;彌7:18;太18:27;路7:42;約1:29;羅4:7-8。
[ix] 出34:6-7是耶和華神的自我宣告,許多聖經章節重申這個告白,而且越來越多強調神的憐憫﹑恩典﹑和慈愛; 參民14:18-19;詩103:8-10;珥2:13;尼9:17, 19, 31;Shults, F. L. (2003). Facing, forgiveness, and the Christian doctrine of salvation. In F. L. Shults & S. J. Sandage, The faces of forgiveness: Searching for wholeness and salvation (pp. 103-167). Grand Rapids, MI: Baker Academic.人際之間饒恕的動力與榜樣也是源於神和效法神;參弗4:24, 32; 5:1-2;西3:4, 10, 12-14;路6:35-37。
[x] 約1:29; 3:16-17;賽53;來9:12-14; 12:2
[xi] 高峰比喻的靈感來自賽2:2;生命河水的比喻取自啟21:6; 22:1-2。恩典是白白的,但要靠信心支取(弗2:8)。白白取用的意象也說明了神愛世人,祂願萬人得救明白真道(提前2:4),不願有一人沈淪(彼後3:9)。神的赦免是為所有的人預備的,但人必需憑信心接受;另有一種說法是神已經饒恕了所有的人,但惟有信主耶穌才能接受和經歷。
[xii] 相應於用信心支取救恩的描述,保羅用因信心與主聯合的意象來形容〔believe into (徒19:14)〕,這就帶我們進入基督的生命成為我們生命的境界。(羅6:3-5;林後5:21;加2:20;西3:1-4)如此,人際之間的饒恕也有了主的愛和生命的源頭,饒恕人如同主饒恕我們一樣(弗4:32;西3:13)也才可能實現。
[xiii] 弗4:32;參,西3:12-13;羅2:3-4;太18:27, 33
[xiv] 路7:42, 43;林後2:7, 2:10; 12:13;弗4:32;西2:13; 3:13
[xv] Shults, p. 137
[xvi] Gutherie, S. (2007, January). The scandal of forgiveness. Christianity Today, 58.
[xvii] Stortz, M. E. (2007). The practice of forgiveness: The disciples as forgiven forgivers. Word & World, 27(1), 14-22.
[xviii] 我們饒恕人,因為神先饒恕了我們。這句話是套用約翰壹書四章十九節︰「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此處我們愛的對象,可以是神,也可以是人。按照經文脈絡,對象應是主裡的弟兄姐妹。至於蒙神饒恕的經驗會使人更愛神,應該是很自然的結果。路加福音第七章記載有罪的女人用香膏抹主的故事,其中有一處和合本的經文是︰「她許多的罪都赦免了,因為她的愛多」(7:47);不如翻成「她許多的罪都赦免了,以致於(所以)她的愛多」(參,A. T. Robertson Word Pictures)
[xix] 關於這種轉變,可以特別參考North (1987), Enright (1991), Gassin (2001), Kendall (2003), 以及Shults & Sandage (2003), Worthington(2003)等人的看法。這篇文章,特別是本大段有許多觀點受到這些人的影響,但因篇幅所限,無法詳列書目。您若對他們的看法有興趣,想作進一步的研究,歡迎來函與我聯絡(e-mail: albertjoyhung@gmail.com)。
[xx] 賽12:1;何14:4;弗4:31-32;西3:8-10; 12-14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