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月 14, 2010

教會史譚(二)

查時傑/本院專任老師

一、前言

在基督新教教會的系統下, 眾所周知有所謂的六個大宗派( D e n o m i n a t i o n ) , 即路德宗( L u t h e r a n C h u r c h ) 、聖公宗( H o l y C h a t h o l i c s Church),加爾文宗(Calvinism Church)、公理宗(Congregational Church)、衛斯理宗(Wesleyan Church)與浸禮宗(Baptist Church)。

把D e n o m i n a t i on譯成「宗」或「宗派」, 是採意譯原則而來,因宗教團體組織中,有成科層制度(Bureaucracy)的層層有從屬關係的大小組織,或有像似金字塔式底部大而頂部尖的高低不等的組織;說詳細些,就是從單一的組織而下轄第二層的數個次級組織,而每一個次級組
織,又再下轄第三層的數個或數十個的參級組織,如此再依序分列擴充開來;而不管分成幾個層級,每一個層級總要有個專屬的名稱,像中國的行政組織中,就在「國」之下分轄成「省」,而「省」之下,再分轄成「縣」,而「縣」之下,再分轄成「鎮」或「鄉」;而「省」、「縣」、「鎮」與「鄉」就是各層組織的專屬名稱。而在宗教組織中,自然亦是如此,各層各級都有專屬的名稱,依中國的習慣是「宗教(或教)」這個名稱為第一級,而「宗教(或教)」之下,再分轄成數個叫「宗(或宗派)」的名稱,再每個「宗(或宗派)」的名稱之下,再下轄數個或數十個叫「會」的名稱。

由於基督教傳入中國遠比佛教要晚,也比中國本地產生的道教要晚,因此在中國,宗教上的許多用詞是由佛、道宗教所命名的為數極多,因此佛教組織中分轄出來的次級組織,有稱之為「宗」的名稱,像「顯宗」與「密宗」;而道教組織中的次級組織,則有不稱「宗」,而稱之為「派」的名稱,像「丹鼎派」、「符籙派」,2這些名稱都已長久流通於中國,於是「宗」與「派」就在宗教組織上被定型為次級組織的專屬名稱,晚入中國的基督教會,在翻譯基督宗教的次級組織時,在意譯時,就順理成文,譯成「宗」、「派」或「宗派」了。

二、基督教會宗派譯名的由來

論起各宗派的譯名, 可以發
現,有的是從音譯而來的,如路德宗、加爾文宗、衛斯理宗等宗派;但也有的是從意譯而來,如聖公宗、公理宗、浸禮宗等宗派。

而該等宗派譯名之譯出,何者以音譯原則譯出?又何者以意譯原則譯出?有無一定的標準原則來依循,這得待重頭說起,按自有中外文的翻譯以來,仍無一定的準則可依循,中外翻譯歷史已有數百年之久,究竟採用意譯仰或採用音譯,全是約定俗成而來,大致是早期因有著需要,就經由不同的譯者譯出,所以是有多種的譯名譯法的,漸漸多種譯名會自然地淘汰,逐漸的統一起來,就約定俗成地,也相應成習地使用起來;3又每一個宗派的譯名並不是只有一個譯名,有的宗派譯名可達三個或四個之多,因此這也帶來日後在閱讀上的一些混淆,徒增在認知與理解上的一些
錯亂,現依次再作出必要的說明:

1.路德宗(Lutheran Church)

「路德宗」中文譯名之得名,是採用該宗派的建立者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的姓氏Luther而來,是採用音譯的原則得來的;而「路德宗」在中國還有一個更為響亮的中國譯名,稱之為「信義宗」,這是由意譯而得來的名稱,原來馬丁路德當年由天主教會中,領導一群教友脫離羅馬天主教會,他秉持的聖經教義是在《新約聖經》中的〈羅馬書〉的一段話,就是「因信稱義」那段的教義,4而「因信稱義」四個字作為名稱,又不合於中文命名的慣例,故再先簡化之為「信義」兩個字,再來命名,因此就有了「信義宗」的名稱了;久之,在中國「信義
宗」的名稱與「路德宗」的名稱就可以劃上等號的,變成是同一個名稱的兩個異譯之名,而「信義宗」的譯法可視為是採用意譯的法則而來的。

2.公理宗(Congregational Church)

「公理宗」的中譯名的得名,則是採用了意譯的原則而來的,按原來Congregational一詞的原意,應該譯成「公眾治理」的,而作為一個宗派的名稱,按照中文的習慣,向來是以譯成兩個字的為最佳,這也是長久以來的一種慣例,因此就把它簡化成「公理」兩個字了,所以就稱之為
「公理宗」了。又「公理宗」是基督新教中,最先差派傳教士來華傳教的一個宗派,時在清朝嘉慶十二年(西元1807年),當時還在禁教時期,是不允許來華傳教的;而傳教士利用了「廣州」一地尚可以允許以商業貿易的名義,可來廣州經商的機會,巧妙地把傳教士以英國東印度公司職員的身份,進入廣州城外的「十三夷館」區進行傳教,故可以接觸的華人,自以講「廣州話」,或「廣府話」的廣東人為主,因此當有一些與基督教會有關的名詞要譯成中文時,往往會按廣
府音來翻譯,因此Congregational 就依音譯的原則,譯成「綱紀慎」了。而「綱紀慎」的名稱,後來隨著傳教地區的擴展,「綱紀慎」一詞也普遍流通於教會界內外了。有趣的是當被譯成「綱紀慎」後,從被譯成為「綱紀慎」這三個中文字後,又可以引發與教義相關的意義上聯想,即基督教義是講「綱紀」的,是極其「慎重」的,因此「綱紀慎」三個字構成的一個詞句,按意譯的原則來聯想,也可以說的通的;只是按意譯而來的聯想命名,又可以有更多的延伸,所以在後人要去理解時,有時還需要極豐富的在常識上的積累,否則還真不容易去體會與理解何以會有這樣的譯名翻譯出來。

3.加爾文宗(Calvinism Church)

「加爾文宗」的譯名由來,是依音譯原則而來,把這一宗派的創立者加爾文(John Calvin, 1509-1564)姓氏 Calvin 音譯而來,不過亦有把「加爾文」譯成「喀爾文」的,所以就有「喀爾文宗」的名稱出現;又由於加爾文當年致力於對羅馬天主教會的大事改革,故又有Reform Church的名稱,因此在中文中就意譯而有了「改革宗」的名稱了; 再者「加爾文宗派」素來主張在各地建立起來的教會應由「長老(Presbyter)」來治理教會,故又博得「長老宗(Presbyterian Church)」的稱號,所以在中文譯名上,雖有「加爾文宗」、「改革宗」與「長老宗」三種譯名,但也出現意譯的聯想引申,三種名稱是可以通用的,以致把Calvinism Church譯成「改革宗」或「長老宗」者,也不算成是錯譯了。

4.浸禮宗(Baptist Church)

「浸禮宗」的譯名由來,是依意譯原則而來,因該宗很強調信仰基督者要在眾信徒面前,由牧師對他施行浸禮(Baptism) 的禮節,因此就博得了Baptist Church的名稱,所以傳來中國後,中文的意譯而有了「浸禮宗」的名稱。不過有關Baptism 一詞的翻譯,後來也衍生出不少有爭論性的問題;因在中文翻譯上,有譯成「洗禮」者,也有譯成「浸禮」者,本來此兩種由意譯而來的中文譯詞,在中文的意義上,是十分相似的,因在譯意中已充分反應出施行此種禮儀時,必需要與「水」有關,但「洗」與「浸」在意含上,仍是有著區別的,「浸」字有全身全物要完全浸入水中的意含在,而「洗」字就沒有要完全浸入水中的意含,但又有清洗乾淨的意含,這在基督信仰上又暗合了去除罪惡的教義;因此在中文聖經的翻譯上就引起很大的討論,至今也沒有解決。這
就造成在今日仍流通的合和本聖經中,就有「浸」字版與「洗」字版的兩種版本的聖經。而浸禮宗的教會,對這個字的翻譯,十分在意與堅持要譯成「浸」而不能譯成「洗」,因為浸禮宗教會依行浸禮的首例,就是施洗約翰為耶穌在約旦河中施浸之禮;從此凡為為信徒施浸時,一定是要全身浸入水中再從水中起來,該宗不實行其他宗派不浸全身,只用少許的水沾到頭部的所謂「點水洗禮」的。但文字語詞一經翻譯,形成中文語詞並在中國流傳的過程中,特別在白話文流行後,又會產生讀音順口等等的問題,更何況浸禮宗的教會也只是六大宗派之一,他們在翻譯的語
詞上仍不足影響到整個中國的基督教會界,更不足去影響到整個中國語文界,所以在翻譯 The Baptist這位人物時,仍以譯成「施洗約翰」最為通用,而「洗禮」一詞也比「浸禮」一詞更被大眾所採用。但一般通曉中外語文者,也知曉Baptist Church不會去翻成「洗禮宗」,而應翻成「浸禮宗」,而 Anabaptists 則翻成「重洗派」或「再洗體派」,所以「約定俗成」這個因素在語詞翻譯的流通上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則。

5.衛斯理宗(Wesleyan Church)

衛斯理宗中文譯名之得名,是採用該宗派的建立者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 1703-1791) 的姓氏Wesley而來,這是採用音譯的原則得來的;而「衛斯理宗」在中國還有好幾個不同的中國譯名,有稱之為「衛理宗」者,這是把「衛斯理宗」的譯名中省略掉「斯」這個輕聲譯音字而
形成的,因為譯成中文的專有名詞,在習慣上以兩個字為最理想,如此再加上一個字的組織團體名稱,構成三個字音的名稱,是中文中最習慣與流通的名稱用法8,所以有了「衛理宗」的名稱了;加之省了「斯」字,成「衛理宗」後,「衛理」兩字在語詞的意含上,再可引申出「捍衛真
理」的意思,暗合了該宗派對基督信仰的執著與維護的宗旨,所以該宗派就樂用「衛理宗」這個名號,形成了在中國要比「衛斯理宗」的名號更為響亮與被人所知的名號了,這是由音譯出發再轉成有意譯意含的又一絕佳的例子。而若音譯成「威斯萊宗」的音譯譯名,9這就不能引申出意譯上的擴張,所以「威斯萊宗」的譯名,也就自然地隨時間的過去而被淘汰了,在現在的談教會歷史的書籍中,已經絕跡了。又有稱之為「循理宗」者,這是由意譯而得來的譯名,因為該宗
派的信徒,在信徒的品格與行事為人上,被勸勉要「循規蹈矩」,要嚴守教規,要有基督徒的好品格,所以外界就稱呼他們為Methodist。這Methodist的語詞,在英文語詞中,雖有輕蔑的語氣意味,有過於拘泥拘謹的意思,但該宗派信徒也不以為意,久之反成了他們這個宗派的另一個專
有的名稱,而且語詞中的貶意也消失了,因此該宗派傳來中國後,當要以意譯原則來中譯時,就譯成了「循理宗」的名稱,所以在中文譯名上,雖有「衛斯理宗」、「衛理宗」與「循理宗」三種譯名,但也出現因由音譯到意譯的聯想引伸,三種名稱自然是可以通用的,以致把Wesley Church譯成「循理宗」,或把Methodist church譯成「衛理宗」也不算成是錯譯了。

6. 聖公宗(Holy Catholics Church)

「聖公宗」的中譯名的得名,則是採用了意譯的原則,按原來Holy Catholics Church一詞的原意,應該譯成「聖而公之教會」,而作為一個宗派的名稱,按照中文的習慣,向來是以譯成兩個字的為最佳,這也是一種慣例,因此就把它簡化成「聖公」兩個字了,所以就稱之為「聖公宗」
了。又「聖公宗」是在英國發展起來的,在西元1543年時,由當時的英國國王亨利八世(Henry VIII, 1509-1547)所領導的英國地區的教會,脫離羅馬天主教會而建立的新宗派教會,因為該宗派是以英國國家為主體的,所以在英文名稱上還有Anglican Communion與 Anglicanism的稱號,
因此若以音譯原則,就被譯成「安立甘宗」了,而以意譯的原則,就譯成了「英國國教派」了。所以在中文譯名中,「聖公宗」、「安立甘宗」、「英國國教派」三個譯名也就「三譯名一體」了,相互使用與等同使用,早已屢見不鮮,見怪而不怪了。

三、本文小結

基督教六大宗派的中文譯名,從本文的整理爬梳中,可知每一個宗派的名稱除「浸禮宗」只有一個譯名外;而有兩個不同譯名的,則有「路德宗(又名信義宗)」、「公理宗(又名綱紀慎宗)」兩宗派;而有三個不同譯名的,則有「加爾文宗(又名改革宗、長老宗)」、「聖公宗
(又名安立甘宗、英國國教派)」與「衛斯理宗(又名衛理宗、循理宗)」參個宗派。

再從西方宗派名稱起源處觀之, 則只有一個名稱的有「路德宗」、「公理宗」與「浸禮宗」參個
宗派;而有兩個名稱的,則有「衛理宗(又名循理宗)」與「聖公宗(又名安立甘宗)」兩個宗派;而有參個名稱的則有「加爾文宗(又名改革宗、長老宗)」一個宗派。之所以會有所不同,全是因翻譯中文的過程中,既採音譯法則來翻譯,也採意譯法則來翻譯,因而會衍生出由一個名
稱變成兩個名稱的結果。而中文一經譯出,被教會界內外同時接納採用而流通,久之更相沿成習,約定而俗成,使用者也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鮮少去追根尋源,而對於因多個譯名而造成閱讀或認知上的混淆與錯認,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就由該宗派自行承擔了。而晚近的基督教會的發展趨勢,也是宗派意識越發淡薄,基督信徒越來越不重視與強調宗派的觀念。所以宗派名稱的產生,與中文譯名的譯法問題,也鮮少被關注,而失去釐清其中產生的種種過程的動機,自然也無由產生,就留待給教會史學者去探就與考證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