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昶興/本院學術發展中心主任與專任老師
註:本文之完成,特此向周阮郇瑤師母之弟阮郇標醫生(旅居波士頓紐頓鎮)、前女傳道會執行幹事倪栗愛華傳道、中華基督教浸信會聯會婦女部主任蔡麗敏傳道、懷恩堂俞壽平傳道、周聯華辦公室陳芝熙姊妹等人致謝,阮醫生提供了周師母基本的家史資料;倪栗傳道仔細看完本文並給予意見和指正;蔡傳道、俞傳道對於文中有關台灣女傳道聯會的若干歷史,提出了指正;陳姊妹在本文寫作過程,提供了許多的協助。
周阮郇瑤師母,浙江寧波人,生於1919年2月5日,家庭乃寧波基督教世家,家裡有七姊妹郇恩、郇惠、郇慶、郇賚、郇珍、郇瑤、郇貴和兩個弟弟郇標、郇光,么弟郇光為繼母所生,周師母排行第六。
周師母的家世與中國基督教領袖素有淵源,其外曾祖父沈恩德(1875按立為會吏,卒於1899),原籍福建,後遷至寧波,少年時歸主一生服務基督教會,為寧波聖公會教會第一任牧師。外祖父沈載琛(再生,1861-1940)於1870年入讀英國聖公會來鄞(寧波)於城中莊橋頭旁所設三層樓義塾(後改為三一書院),與其弟沈載琳(再靈,1863-1900)為第一批學生之一,自幼讀至高等神學卒業(1885),後即被封為助士、牧師與教師等身份,並在書院擔任校長,執教有三十二年之久。沈載琛於1918年10月2日在上海救主堂封為主教,乃華人第一位封立的聖公會主教,負責浙江省教區。
父親阮文友牧師,慈溪慈北人,中華聖公會牧師,為外祖父沈載琛的得意門生,卒業於三一書院,畢業後亦任教於三一書院,後來為三一書院庶務長,1927年夏,為學生購米去江東,染霍亂病而逝。母親沈望允(1890-1923)為寧波仁德女校畢業,畢業後任教於該校,後為校監、校長,惜早逝。父後娶沈梅娟為繼弦,沈梅娟與沈望允同學,亦任教於仁德女校,嫁阮文友後,為仁德女校校監,後遷居上海,在知名紅房子婦產科醫院任職總務主任。小舅沈嗣良(1897-1967)為一著名體育活動家,曾帶領短跑名將劉長春參加第十屆奧運會,亦是上海聖約翰大學第一任華人校長(1941-1947),對中國的體育以及基督教教育極有貢獻。
周阮郇瑤師母先後讀了英國聖公會所辦的寧波仁德女校、上海聖瑪利亞女子中學,浸會所辦的上海滬江大學,1944年大學畢業後受聘擔任滬江大學的圖書館員。她和周聯華牧師在學校相識,他們的屬靈老師同是高樂民教士(Inabelle Coleman, 1898-1959),高教士在滬江大學擔任英文老師,成了他們的介紹人。周師母在1946年在滬江大學內的禮拜堂受浸,隔年1947年7月29日即與周聯華牧師在聖公會的上海國際禮拜堂結婚。婚後育有三子求國、求義、求德,分別出生於1951、1954和1957年,長子、次子在美國出生,么兒於台灣出生。
1946年浸信會全國性的神學院「中華浸會神學院」在上海復院,柯理培牧師(Charles L. Culpepper, Sr. 1895-1986)被推選為代理院長。高教士欣賞這對年輕夫妻的才幹,推薦這對夫婦赴美接受神學院的裝備,但周牧師認為他們應該讀自己的中華浸會神學院,於是周師母和周牧師雙雙在1948年入讀神學院,周師母同時在神學院的圖書館工作。但好景不常,國共爆發內戰,解放軍節節進逼,神學院在1949年2月決定送周聯華與周阮郇瑤赴美深造。1949年4月12解放軍橫渡長江,柯理培判斷形勢險峻不宜久留上海,放棄了神學院,隨後離滬到香港。
周師母與周牧師是在美國肯塔基州路易斯市(Louisville, Kentucky)的南方浸信會神學院(Southern Baptist Seminary)深造。周師母主修宗教教育,於1951年畢業;周牧師則攻讀神學博士學位,主修新約,在周牧師還未完成學業前,周師母則留在學校圖書館工作,直到周牧師於1954年8月完成其博士學位,這幾年間使她有更多圖書館的實務經驗。
周師母與周牧師在畢業後,雖然有美國的教職等著他們,但他們還是決定服務華人教會與信徒,1954年8月15日回到台灣,一同在台灣浸信會神學院擔任教職,隔年九月他們亦接下1953年12月27日創立的浸信會懷恩堂的牧養工作。
懷恩堂是周師母與周牧師的屬靈長輩高教士、李夏蘭(Ola Lea, 1892-1978)和吳友芬(Josephine Ward, 1897-1985)這幾位女宣教士所創,周師母等人協助高教士推展教育與婦女工作。周師母與周牧師在懷恩堂全職事奉有四十年之久,將懷恩堂從原來七、八十人,且以英語崇拜為主的教會,發展成為具有華人特色的、人數接近兩千人的大教會。
周師母雖不是圖書館系科班出生,但長期在學校的圖書館工作,具有實際工作的經驗,她來台灣浸信會神學院以後,就接掌神學院圖書館館長一職,一做就是十八年。原有圖書館的規模很小,僅有五百冊的藏書量,但在她手裡,圖書館漸具規模,藏書增加到一萬零五百多冊,周師母為台灣浸信會神學院圖書館奠下紮實的基礎,之後將工作移至宣教士費琳教士(Linda Phillip)的手中,費教士每每稱讚周師母當年所打下的根基。
周師母除了在神學院教授宗教教育方面的課程,與擔任圖書館的工作之外,她還有一個重要的事工,就是發展台灣浸信會的女傳道會。
浸信會在台灣的第一個女傳道會是在仁愛堂,成立於1950年3月,次年10月高雄浸信會女傳道會繼之成立,此後嘉義浸信會(1952年4月)、新竹樹林頭浸信會(1952年4月)、廈門街浸信會(1952年7月)、基隆浸信會(1952年9月)、台中浸信會(1952年12月)、浸信會真光堂(1953年5月)、板橋浸信會(1953)、彰化浸信會(1953)、浸信會懷恩堂(1953年8月)、台南浸信會(1953年11月)、台中水湳浸信會(1954年2月)等女傳道會相繼成立,至1956年已有將近二十個女傳道會成立。
早年,這些女傳道會並沒有聯合的組織,柯藕林師母(Ola Lane Culpepper, 1896-1989)在1953年有組織各地方女傳道會聯會的構想,因為當時浸信會已經有兩百三十六位婦女代表參與在教會的婦女事工。於是浸信會女傳道會先以台北為主,在1954年4月4日成立了「台北浸信會女傳道會聯會」,柯師母為會長,王盛鍾慶為副會長,成員為台北各浸信會女傳道會會友,以實行主的吩咐,互相勉勵,使婦女更認識女傳道會工作的重要性。1956年9月在台中召開全省浸聯會時,設立「女傳道委員會」,1958年7月15日舉行第一次聯合聚會,1959年7月的聯合聚會中,決定成立了全國浸信會女傳道會聯會(Taiwan Woman’s Missionary Union),並訂定女傳道會聯會會章,當時柯師母認為時機猶未成熟,反對當年成立,但大會表決通過議案,柯師母立即放棄己見,轉而全力支持女聯會的工作,周阮郇瑤師母被推選為女聯會第一任會長,柯藕林師母為執行幹事。女聯會的宗旨為促進及研究國內外傳道事工,並勉勵靈命長進、家庭歸主、傳道服務,履行管家職務,及輔導訓練將來傳道人材,標語引用《哥林多前書》三章九節「我們是與神同工的」。周師母在女傳道會早期的事工上,是柯師母最得力的助手之一,在台灣各浸信會發展婦女事工,她自己所事奉的懷恩堂亦是台灣各浸信會的典範。1961年柯藕林師母退下執行幹事一職後,由周師母接下。1964年柯師母退休,1965年聘康樂教士(Marie Conner, 1915-1995)為顧問,倪栗愛華傳道為輔助幹事,與周師母一同在女傳道會聯會服事。女傳道會聯會的會長或執行幹事皆為女聯會或出席國際會議之當然代表,周師母在執行幹事任內前後有二十年之久,1982年轉為顧問一直做到2002年,由陳黃慶雲師母接任,她所卸下的執行幹事交由倪栗愛華傳道擔任(最初一年有吳佩愛師母共同擔任)。
台灣浸信會女傳道會聯會在周師母的帶領下,女傳道會發展興旺,至2000年時全台共有九十二個女傳道會,一百零六個地方有婦女事工,工作的類型有二十六種。女傳道會推動教會婦女參與社會工作,包括醫院、監獄、老人院、少年輔育院、學生工作、文教課程(插花班、烹飪班等)……;教會的工作則有探訪、幼兒日光會、兒童主日學、詩班,以及社區的佈道工作。
周師母長年負責女傳道會聯會的主要工作,亦肩負起懷恩堂的婦女事工,從事許多探訪及幕後的服事。由於她的參與使得丈夫的服事更美,經常在周牧師過於繁忙無法分身時,她總是在教會忠心的服事弟兄姐妹,很有效率的從事個人談道及栽培的事工。她甚至在「公元兩千年福音運動」提倡家庭福音茶會的運動,以身作則開放自己的家庭,祈能鼓勵女傳道會中的姊妹們也能為傳福音的緣故來開放家庭,進而讓姊妹未信主的丈夫也能信主,並把開放家庭的經驗分享給所有姊妹。
浸信會懷恩堂有位姊妹徐麗珍敘述周師母對女傳道會的貢獻說:「……周師母,四十年來任勞任怨默默的在背後耕耘,她精力旺盛,忙進忙出,事事為我們著想,處處替我們服務,她是我們的大家長。近幾年大家暱稱她為我們的老母雞,因為她始終忠心耿耿的展翼保護著一群小雞。我們是有福的,神賜下如此一位師母,以漫長的時間潛移默化來引導我們,感謝主的恩典,讓我們有這麼一個使人難以忘懷美好的團契。」
周師母帶領懷恩堂的女傳道會並非守成不變,她多方操練女傳道會婦女的靈命,增加她們的自信,訓練她們開口傳福音的勇氣,她還組織她們在教會成立詩班,以詩歌來榮耀神,在教會特別節期、婚禮、喪禮以歌聲來鼓勵安慰人。
周師母還注意到長者的婦女,有體力不濟、耳朵重聽、出門不便、甚至有不識字的,為了突破種種困難,她為這些年老體弱的姊妹著想,除了固定禮拜二的女傳道會聚會外,還針對這群人在禮拜五上午舉行聚會,因為很多老人家到了下午體力不支,需要午睡。此外,每第二週主日崇拜在地下104教室聚會,盡量滿足年長者行動不便的需要,也滿足他們在靈性的需要。
經過長年的事奉,周師母自己也成為一個需要被照顧的長者,她漸漸退出原有事奉的崗位,晚年得了關節炎,影響她的行動與出入,2004年又罹患帕金森氏症臥病,她深居簡出,再也不能像從前到處探訪或做教育的工作,但她堅強的信仰仍不時的鼓勵身邊的朋友、信徒。在2009年9月22日上午她因身體不適,請周牧師趕回去身邊,她很安寧,但氣息微弱,下午四時十分安息主懷,息了地上的勞苦,在世旅居九十載。周師母生前對教會婦女事工的關懷與發展,建立了姊妹在教會與社會重要的角色,她所留下美好的榜樣與身影將永遠活在每個人的心中。
參考資料
1.沈繼恩,《沈公恩德之家史》,自印本。
2.《沈載琛遺囑》,1936年。
3.基督教浸信會聯會,《守望雙月刊》第一卷第一期,1955/10/16。
4.基督教浸信會懷恩堂,《浸信會懷恩堂四十週年堂慶紀念集》,1993年。
5.中華基督教浸信會聯會婦女部,《女傳道會年刊》,1960-2000年。
6.周聯華,《周聯華回憶錄》,台北:聯合文學,1994年。
7.周阮郇瑤、栗愛華,《恩典的歲月:女傳道會聯會四十週年史》,影印本,1999年。
註:本文之完成,特此向周阮郇瑤師母之弟阮郇標醫生(旅居波士頓紐頓鎮)、前女傳道會執行幹事倪栗愛華傳道、中華基督教浸信會聯會婦女部主任蔡麗敏傳道、懷恩堂俞壽平傳道、周聯華辦公室陳芝熙姊妹等人致謝,阮醫生提供了周師母基本的家史資料;倪栗傳道仔細看完本文並給予意見和指正;蔡傳道、俞傳道對於文中有關台灣女傳道聯會的若干歷史,提出了指正;陳姊妹在本文寫作過程,提供了許多的協助。
周阮郇瑤師母,浙江寧波人,生於1919年2月5日,家庭乃寧波基督教世家,家裡有七姊妹郇恩、郇惠、郇慶、郇賚、郇珍、郇瑤、郇貴和兩個弟弟郇標、郇光,么弟郇光為繼母所生,周師母排行第六。
周師母的家世與中國基督教領袖素有淵源,其外曾祖父沈恩德(1875按立為會吏,卒於1899),原籍福建,後遷至寧波,少年時歸主一生服務基督教會,為寧波聖公會教會第一任牧師。外祖父沈載琛(再生,1861-1940)於1870年入讀英國聖公會來鄞(寧波)於城中莊橋頭旁所設三層樓義塾(後改為三一書院),與其弟沈載琳(再靈,1863-1900)為第一批學生之一,自幼讀至高等神學卒業(1885),後即被封為助士、牧師與教師等身份,並在書院擔任校長,執教有三十二年之久。沈載琛於1918年10月2日在上海救主堂封為主教,乃華人第一位封立的聖公會主教,負責浙江省教區。
父親阮文友牧師,慈溪慈北人,中華聖公會牧師,為外祖父沈載琛的得意門生,卒業於三一書院,畢業後亦任教於三一書院,後來為三一書院庶務長,1927年夏,為學生購米去江東,染霍亂病而逝。母親沈望允(1890-1923)為寧波仁德女校畢業,畢業後任教於該校,後為校監、校長,惜早逝。父後娶沈梅娟為繼弦,沈梅娟與沈望允同學,亦任教於仁德女校,嫁阮文友後,為仁德女校校監,後遷居上海,在知名紅房子婦產科醫院任職總務主任。小舅沈嗣良(1897-1967)為一著名體育活動家,曾帶領短跑名將劉長春參加第十屆奧運會,亦是上海聖約翰大學第一任華人校長(1941-1947),對中國的體育以及基督教教育極有貢獻。
周阮郇瑤師母先後讀了英國聖公會所辦的寧波仁德女校、上海聖瑪利亞女子中學,浸會所辦的上海滬江大學,1944年大學畢業後受聘擔任滬江大學的圖書館員。她和周聯華牧師在學校相識,他們的屬靈老師同是高樂民教士(Inabelle Coleman, 1898-1959),高教士在滬江大學擔任英文老師,成了他們的介紹人。周師母在1946年在滬江大學內的禮拜堂受浸,隔年1947年7月29日即與周聯華牧師在聖公會的上海國際禮拜堂結婚。婚後育有三子求國、求義、求德,分別出生於1951、1954和1957年,長子、次子在美國出生,么兒於台灣出生。
1946年浸信會全國性的神學院「中華浸會神學院」在上海復院,柯理培牧師(Charles L. Culpepper, Sr. 1895-1986)被推選為代理院長。高教士欣賞這對年輕夫妻的才幹,推薦這對夫婦赴美接受神學院的裝備,但周牧師認為他們應該讀自己的中華浸會神學院,於是周師母和周牧師雙雙在1948年入讀神學院,周師母同時在神學院的圖書館工作。但好景不常,國共爆發內戰,解放軍節節進逼,神學院在1949年2月決定送周聯華與周阮郇瑤赴美深造。1949年4月12解放軍橫渡長江,柯理培判斷形勢險峻不宜久留上海,放棄了神學院,隨後離滬到香港。
周師母與周牧師是在美國肯塔基州路易斯市(Louisville, Kentucky)的南方浸信會神學院(Southern Baptist Seminary)深造。周師母主修宗教教育,於1951年畢業;周牧師則攻讀神學博士學位,主修新約,在周牧師還未完成學業前,周師母則留在學校圖書館工作,直到周牧師於1954年8月完成其博士學位,這幾年間使她有更多圖書館的實務經驗。
周師母與周牧師在畢業後,雖然有美國的教職等著他們,但他們還是決定服務華人教會與信徒,1954年8月15日回到台灣,一同在台灣浸信會神學院擔任教職,隔年九月他們亦接下1953年12月27日創立的浸信會懷恩堂的牧養工作。
懷恩堂是周師母與周牧師的屬靈長輩高教士、李夏蘭(Ola Lea, 1892-1978)和吳友芬(Josephine Ward, 1897-1985)這幾位女宣教士所創,周師母等人協助高教士推展教育與婦女工作。周師母與周牧師在懷恩堂全職事奉有四十年之久,將懷恩堂從原來七、八十人,且以英語崇拜為主的教會,發展成為具有華人特色的、人數接近兩千人的大教會。
周師母雖不是圖書館系科班出生,但長期在學校的圖書館工作,具有實際工作的經驗,她來台灣浸信會神學院以後,就接掌神學院圖書館館長一職,一做就是十八年。原有圖書館的規模很小,僅有五百冊的藏書量,但在她手裡,圖書館漸具規模,藏書增加到一萬零五百多冊,周師母為台灣浸信會神學院圖書館奠下紮實的基礎,之後將工作移至宣教士費琳教士(Linda Phillip)的手中,費教士每每稱讚周師母當年所打下的根基。
周師母除了在神學院教授宗教教育方面的課程,與擔任圖書館的工作之外,她還有一個重要的事工,就是發展台灣浸信會的女傳道會。
浸信會在台灣的第一個女傳道會是在仁愛堂,成立於1950年3月,次年10月高雄浸信會女傳道會繼之成立,此後嘉義浸信會(1952年4月)、新竹樹林頭浸信會(1952年4月)、廈門街浸信會(1952年7月)、基隆浸信會(1952年9月)、台中浸信會(1952年12月)、浸信會真光堂(1953年5月)、板橋浸信會(1953)、彰化浸信會(1953)、浸信會懷恩堂(1953年8月)、台南浸信會(1953年11月)、台中水湳浸信會(1954年2月)等女傳道會相繼成立,至1956年已有將近二十個女傳道會成立。
早年,這些女傳道會並沒有聯合的組織,柯藕林師母(Ola Lane Culpepper, 1896-1989)在1953年有組織各地方女傳道會聯會的構想,因為當時浸信會已經有兩百三十六位婦女代表參與在教會的婦女事工。於是浸信會女傳道會先以台北為主,在1954年4月4日成立了「台北浸信會女傳道會聯會」,柯師母為會長,王盛鍾慶為副會長,成員為台北各浸信會女傳道會會友,以實行主的吩咐,互相勉勵,使婦女更認識女傳道會工作的重要性。1956年9月在台中召開全省浸聯會時,設立「女傳道委員會」,1958年7月15日舉行第一次聯合聚會,1959年7月的聯合聚會中,決定成立了全國浸信會女傳道會聯會(Taiwan Woman’s Missionary Union),並訂定女傳道會聯會會章,當時柯師母認為時機猶未成熟,反對當年成立,但大會表決通過議案,柯師母立即放棄己見,轉而全力支持女聯會的工作,周阮郇瑤師母被推選為女聯會第一任會長,柯藕林師母為執行幹事。女聯會的宗旨為促進及研究國內外傳道事工,並勉勵靈命長進、家庭歸主、傳道服務,履行管家職務,及輔導訓練將來傳道人材,標語引用《哥林多前書》三章九節「我們是與神同工的」。周師母在女傳道會早期的事工上,是柯師母最得力的助手之一,在台灣各浸信會發展婦女事工,她自己所事奉的懷恩堂亦是台灣各浸信會的典範。1961年柯藕林師母退下執行幹事一職後,由周師母接下。1964年柯師母退休,1965年聘康樂教士(Marie Conner, 1915-1995)為顧問,倪栗愛華傳道為輔助幹事,與周師母一同在女傳道會聯會服事。女傳道會聯會的會長或執行幹事皆為女聯會或出席國際會議之當然代表,周師母在執行幹事任內前後有二十年之久,1982年轉為顧問一直做到2002年,由陳黃慶雲師母接任,她所卸下的執行幹事交由倪栗愛華傳道擔任(最初一年有吳佩愛師母共同擔任)。
台灣浸信會女傳道會聯會在周師母的帶領下,女傳道會發展興旺,至2000年時全台共有九十二個女傳道會,一百零六個地方有婦女事工,工作的類型有二十六種。女傳道會推動教會婦女參與社會工作,包括醫院、監獄、老人院、少年輔育院、學生工作、文教課程(插花班、烹飪班等)……;教會的工作則有探訪、幼兒日光會、兒童主日學、詩班,以及社區的佈道工作。
周師母長年負責女傳道會聯會的主要工作,亦肩負起懷恩堂的婦女事工,從事許多探訪及幕後的服事。由於她的參與使得丈夫的服事更美,經常在周牧師過於繁忙無法分身時,她總是在教會忠心的服事弟兄姐妹,很有效率的從事個人談道及栽培的事工。她甚至在「公元兩千年福音運動」提倡家庭福音茶會的運動,以身作則開放自己的家庭,祈能鼓勵女傳道會中的姊妹們也能為傳福音的緣故來開放家庭,進而讓姊妹未信主的丈夫也能信主,並把開放家庭的經驗分享給所有姊妹。
浸信會懷恩堂有位姊妹徐麗珍敘述周師母對女傳道會的貢獻說:「……周師母,四十年來任勞任怨默默的在背後耕耘,她精力旺盛,忙進忙出,事事為我們著想,處處替我們服務,她是我們的大家長。近幾年大家暱稱她為我們的老母雞,因為她始終忠心耿耿的展翼保護著一群小雞。我們是有福的,神賜下如此一位師母,以漫長的時間潛移默化來引導我們,感謝主的恩典,讓我們有這麼一個使人難以忘懷美好的團契。」
周師母帶領懷恩堂的女傳道會並非守成不變,她多方操練女傳道會婦女的靈命,增加她們的自信,訓練她們開口傳福音的勇氣,她還組織她們在教會成立詩班,以詩歌來榮耀神,在教會特別節期、婚禮、喪禮以歌聲來鼓勵安慰人。
周師母還注意到長者的婦女,有體力不濟、耳朵重聽、出門不便、甚至有不識字的,為了突破種種困難,她為這些年老體弱的姊妹著想,除了固定禮拜二的女傳道會聚會外,還針對這群人在禮拜五上午舉行聚會,因為很多老人家到了下午體力不支,需要午睡。此外,每第二週主日崇拜在地下104教室聚會,盡量滿足年長者行動不便的需要,也滿足他們在靈性的需要。
經過長年的事奉,周師母自己也成為一個需要被照顧的長者,她漸漸退出原有事奉的崗位,晚年得了關節炎,影響她的行動與出入,2004年又罹患帕金森氏症臥病,她深居簡出,再也不能像從前到處探訪或做教育的工作,但她堅強的信仰仍不時的鼓勵身邊的朋友、信徒。在2009年9月22日上午她因身體不適,請周牧師趕回去身邊,她很安寧,但氣息微弱,下午四時十分安息主懷,息了地上的勞苦,在世旅居九十載。周師母生前對教會婦女事工的關懷與發展,建立了姊妹在教會與社會重要的角色,她所留下美好的榜樣與身影將永遠活在每個人的心中。
參考資料
1.沈繼恩,《沈公恩德之家史》,自印本。
2.《沈載琛遺囑》,1936年。
3.基督教浸信會聯會,《守望雙月刊》第一卷第一期,1955/10/16。
4.基督教浸信會懷恩堂,《浸信會懷恩堂四十週年堂慶紀念集》,1993年。
5.中華基督教浸信會聯會婦女部,《女傳道會年刊》,1960-2000年。
6.周聯華,《周聯華回憶錄》,台北:聯合文學,1994年。
7.周阮郇瑤、栗愛華,《恩典的歲月:女傳道會聯會四十週年史》,影印本,1999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