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昶興/本院專任老師
進入廿一世紀,本院在「為的是榮耀神」的主題下,慶祝先賢在過去五十年的努力與神的恩典,上帝藉著台灣浸信會神學院的創立與發展,使得中國浸會在華人神學教育的事奉,得以在這美麗的寶島上又賡續了五十年。
早期浸會在華傳教士,往往在自己的家中,對個人或對一小群人給予屬靈的教導及訓練,大約在1860年代左右,耶士摩在汕頭設立聖經班,後再改名磐石神道學院。在1870年紀好弼博士設立神學訓練班,後來成為廣州兩廣浸會神學院,在當時有人說這是全亞洲最大的神學院,此神學院內還有客語部的課程。1904年華北浸會神學院在山東黃縣成立,1933年柯理培牧師曾在此擔任院長。1906年上海浸會神學院在滬江大學內成立,滿足了華中地區教會的需要,1912年改名為滬江神學院。1938年中華浸信會神學院初在開封成立,中日戰爭後,柯理培牧師應邀到上海將此神學院重新開辦。然而浸會神學教育的命脈又因國共內戰受到嚴峻的挑戰,幸而神藉著祂的使徒柯理培牧師在台灣創立台灣浸信會神學院,這條神學教育的道路才能繼續在華人中間綿延不斷。
然而我們知道這條道路仍將會有極大的挑戰,但考慮明天之事並不是缺乏信仰的表現,而是勇於迎向挑戰,我們不忘更新自己,也靠主在穩健中前行(羅12:1-2)。
基督教福音在中國的傳播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挑戰,吳昶興老師以《利瑪竇之後─「禮儀之爭」的歷史再思》一文,探討福音傳播過程中,在明末清初之際所引發複雜的文化衝擊現象。 單純的愛主,也會受到挑戰。蔡瑞益院長的文章指出伯大尼女子要獻上至貴的香膏的時候,受到來自各方的質疑與挑戰,但這些都不能攔阻她把握機會愛主的決心,並成為福音講述的楷模事蹟。
畢業班同學陳姿如則向我們發出「台灣聾人」事工的挑戰,使這個弱小的族群透過福音,不再活著沒有盼望,不再受到任何的歧視,並且重視他們的文化,在台灣的河洛語、客語、國語、原住民語言之外,還有台灣手語!
陪伴浸神七年日子的安文德教士走得非常突然,但她遺留在人間的愛,卻是跨越語言和種族的障礙,並把她身邊的人帶到上帝面前。
滾滾歷史洪流不停往前,既走過今天也將走向明天。
在此歷史關鍵的時刻,我們堅定地委身在這片土地,繼續面對時代的挑戰,並致力建立上帝的子民,以實踐華人神學教育的神聖使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