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5月 31, 2007

咖啡講壇系列報導──當加爾文遇上羅耀拉‧依格那丟



薛淑靖/人籟論辨月刊
第一次的火花

當深受加爾文(John Calvin, 1509-1564)傳統影響的浸信會,遇上跟隨羅耀拉‧依格那丟(Ignatius of Loyola, 149-1556)精神的耶穌會神父,會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

4月26日的午后,耕莘文教院院長暨《人籟論辨月刊》發行人杜樂仁神父受邀至台灣浸信會神學院,在校園的咖啡講壇中渡過一段溫馨有趣,又不失深刻的歡笑時光。出身法國天主教耶穌會,杜樂仁神父的演說從年輕時分辨自己的聖召經驗談起,中間輔以穿插分享耶穌會的中心思想、教導及堅持,並特別針對耶穌會的文化佈道理念作了一番著墨。演說後的提問所激盪的火花特別讓人玩味再三,出自兩種不同的神學傳統及思考方式,引發與會者思想,面對同樣的「文化處境」,我們可以有怎樣的情境理解與處理層次。



浸神學生由「祭祖」開始進行提問,質疑在祭拜行為的背後,對「靈」的疑慮與詮釋,清楚表明更正教面對民俗活動「拜偶像」行為所必須堅持的「神學正確」及「真理無誤」的理解方式;而神父的回應卻出乎意料的簡單而開放,他所在意的只是被關懷者的需要及人關係的建立,包括與死去的人,因此「祭祖行為」對他而言,只有文化內涵如何解讀的問題,沒有對錯之分。

存異求同共為福音

從這樣小的討論足可窺見,更正教與天主教分道揚鑣四百多年來,存在著由時間及歷史因素所造成的疑慮誤解,進而帶來意識形態上神學實踐的差異。或許,在這樣的答「辨」(分辨而非辯論)之間,重要的已不再是我們堅持什麼樣的神學思維去面對文化處境,而是身為一個傳福音的器皿,我們如何在堅持「個人理解的真理」同時,又能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與哀哭的人同哀哭」?

十六世紀主張天主教會革新的羅耀拉‧依格那丟與推動宗教革命的加爾文即使各自走向不同的信仰實踐,使得後來的追隨者發展不同的神學詮釋,帶出相異的教會傳統,我試想他們若有機會一起坐下來喝茶聊天,一同觀察基督宗教不論是更正教與天主教的誤解分歧、或者福音派教會以宗派之見不能相愛、為政攻訐,他們大概也會不禁嘆息、搖頭吧?

進入廿一世紀,面對一個後現代的文化情境,「多元、寬容、對話」應該是我們面對各種情勢所應抱持的態度。然而忙碌的現代生活,已經逐漸削弱我們心靈的專注敏銳及分辨思考的能力,資訊的爆炸及網路的便利也幾乎讓人難以分辨孰是寶貝孰是垃圾。

人間天籟響台灣

於是,耶穌會於三年前在台所創辦的《人籟論辨月刊》,則是希冀在當代文化情境中,基於多元、開放、跨領域的立足點,找到教會與社會的對話平台同時,也期望激發國人深度思辨與剖析決斷的能力,讓真理越「辨」越明!這樣分辨的思維能力能幫助我們不任意批評、論斷,而讓真實的對話與寬容的態度造就福音的前進及和諧的社會。

咖啡講壇的尾聲,身為發行人杜神父特地帶來《人籟月刊》一些主題與大家分享,演講在咖啡濃郁的香氣及一片和諧與歡笑聲中圓滿落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