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4月 30, 2004

教會不能承受之輕

吳昶興老師/本院神道系專任老師    

本期院訊文士德牧師分享他十年在中國教會的情況,同時語重心長的勸慰海外同工不要過份干預中國教會,免得這不能成為宣教的祝福,反倒成為福音的攔阻。希望海外的讀者能體會文牧師的苦口婆心。

筆者嘗試從「大傳統」與「小傳統」的概念,提出中國教會也有「大」與「小」,這個大小不是指教會人數的多寡,也不是教堂的大小。筆者所謂的「大」是指一個統一的中國基督教會,是一個聯合、團結的中國教會;「小」是指處於中國各地的地方教會。如果讀者有幸進入中國內地去探訪教會,很容易接觸到教會過去的歷史,以及聽到無數的見證,大多數的見證都是令人鼻酸的,但這些地方的聲音在一個統一的機關不容易聽到,又或者面對國家的需要時,這些痛苦是顯得那麼微不足道,是「輕盈」的。

面對過去的歷史,中國教會在愛國的大纛下,各地教會的「反動份子」和「敗類」先後被揭發,連根拔除了。在教會的「大」概念下,將宗教信仰放在與社會主義之間協調的過程,儘管從建國到目前,其間經過不協調到相互協調的歷史發展,但地方教會所經歷的痛苦,是不太能夠向這個社會討回公道,是要為這個社會犧牲,是為了要促進這個社會的團結而努力,是為了愛國與這個國家協調。所以過去種種歷經的患難,是教會不能承受之輕,是教會的「小」!

走訪內地的三自教會,直接接觸中國農村教會的面貌,直接傾聽他們敘述教會的歷史,每個教會的情況有著不一致的發展,然而在某些方面也反映出相當的普遍性,就是當他們一提到五十年代、文革時的創傷、教會被迫關閉,他們在信仰上所受到考驗,每個故事都叫人打從心底淌血。

中國教會的「大」與「小」的概念,也許相當的粗疏簡陋,但這個概念試圖指出兩個事實,「小教會」的創痛是真實的,「大教會」對中國教會有所貢獻也是真實的,沒有在當時設身處地受過壓力的人,根本無權去論斷、判決他們的是與非。因此,海外人士應該留意,「好心」也會做出「壞事」,這樣就令中國教會太沉重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